電影《天國王朝》,在我心中一直是top1的史詩級戰爭電影,甚至超越了《指環王》這一鴻篇巨製。嚴格意義上來說它更像是一部包裹著戰爭外衣的宗教啟示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通過自己的鏡頭在基於大部分史實的情況下完美呈現了這一次上帝與真主的大亂鬥。
影片的歷史背景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佔領耶路撒冷近百餘年的時間節點上。男主貝裡昂是一位身世不明的普通鐵匠,此時他正遭受教會哥哥的迫害,妻子自殺。按照基督教的教義自殺的人是要下地獄的。好死不死的教會哥哥不但在埋葬他妻子時砍下她的頭顱還偷走脖子了上的十字架,可見是一個多麼殘忍貪婪的人。
而此時身為伊貝林男爵的戈弗雷,來故地尋找自己的兒子即男主,來償還當年拋妻棄子的罪孽。貝裡昂沒有答應和他前往耶路撒冷王國,戈弗雷尊重他的意願沒有強迫與他,踏上了歸程。
晚上教會哥哥又來勸他最好離開這裡,這也許對他是最好的結果。其實他哥哥是有私心的,這樣就可以侵佔他的財產。談話間,他看到哥哥脖子上掛著亡妻的十字架一怒之下拿著燒紅的劍捅死了他,走投無路的他選擇追上他的父親前往耶路撒冷去救贖他和他妻子的罪。
中世紀是黑暗的,貴族和虛偽的基督徒是這片土地上的主人,平民們困苦不堪只配被奴役,甚至為了殺害你,只需按上你是女巫或者你被惡魔附身了這種鬼話,就能假借上帝的名義將你處死。這對於耶穌為了拯救世人而甘願犧牲自己是多麼諷刺的現實,上帝成了這群人間惡魔的幫兇。
此時本地的領主派人抓貝裡昂回去認罪,戈弗雷沒有同意,於是雙方發生了一場激戰,對方全部死亡,戈弗雷也身受重傷不久於世。在臨死之際,他將貝裡昂叫到身邊來繼承他的爵位,並宣誓:
大敵當前,無所畏懼。
果敢忠義,無愧上帝。
耿直直言,寧死不誑。
保護弱者,無怪天理。
要求他,保衛國王,若王上駕崩,則保護百姓。
戈弗雷是少有具有騎士精神的人,從之前他給男主哥哥錢去安葬他的妻子便可略知一二。之後還有男主到達他的領地奴隸們和領主和平共處,以及男主參見他效忠的國王的為人,可以推測戈弗雷雖然是一位基督教徒,十字軍東徵的將領,但不會以貴族的身份去欺壓百姓,像狂熱的宗教極端分子去主動挑起無謂的戰爭。他忠於的絕不僅僅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上帝,他更忠於維持和平的國王和要保護的百姓。在某種意義上貝裡昂是戈弗雷騎士精神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貝裡昂到達耶路撒冷,拜見了執政官和耶路撒冷的國王(麻風王鮑德溫四世)。他們是基督教的溫和派,允許各教派朝拜耶路撒冷,不管是猶太教,基督教還是穆斯林都能在此和平共存。當然也有像雷納爾德和蓋(耶路撒冷駙馬)以及部分宗教狂熱分子這樣的主戰派。整個耶路撒冷上層就像一個極不穩定的核反應堆,一旦國王病逝或者主戰派發動政變,都會將耶路撒冷王國推向毀滅的深淵。雷納爾德不斷,來製造摩擦,迫使薩拉丁對耶路撒冷王國開戰。
面對雷納爾德地不斷挑釁,薩拉丁忍無可忍,率領大軍準備去攻佔他的領地,麻風王自知戰爭不可避免也率領大軍趕往戰場,企圖用武力壓迫薩拉丁,並承諾會嚴懲雷納爾德。最終在兩個國王的和談中避免了這場可能發生的戰爭。
這裡額外補充一下麻風王和薩拉丁的愛恨情仇。在此之前麻風王和薩拉丁有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正面交鋒,一次是蒙吉薩戰役,麻風王僅用五百騎士和數千步兵擊敗了薩拉丁的3萬多精銳,也是本人軍事生涯中最為精彩的一戰。當然這場戰役也非麻風王一人之功,作為主戰派的雷納爾德也在在此戰役中取得巨大的影響力,也就有了後面他面對麻風王地有恃無恐,甚至陽奉陰違。第二次是泉水關戰役,薩拉丁以小部隊為誘餌誘敵深入,然後出動主力大兵團殲滅重創了麻風王。整體來說兩人互有勝負,也許是英雄惺惺相惜,再加上兩者的國內政局都不太未定,遂籤訂和平條約,保持了短暫的和平。
公主西貝拉是個複雜的角色,一方面她勇敢追求真愛投入有正義感的貝裡昂的懷抱。另一方面她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她知道她哥哥死得時候丈夫可能會威脅到她和她兒子的統治,因此在他知道貝裡昂拒絕和她結婚並且接管耶路撒冷軍隊指揮權的時候,她選擇了和蓋達成協議,來維護她和她兒子統治。一切看上去得到了完美的解決,可是上帝不隨人願,她的兒子也得了麻風病,這是她永遠不能接受的事實。哥哥得了麻風病那醜陋噁心的面孔是她一生的陰影,她不願意兒子重蹈覆轍,承受這無盡的痛苦。於是她選擇了讓兒子安樂死,親手在他耳中灌入了毒藥,讓他在睡夢中死去。最後不得不讓蓋這個戰爭狂熱分子戴上了王冠。
記得西貝拉對貝裡昂說過:我這種地位的女人有兩種面孔,一種是為天下看,另一種是私人擁有的,對你,我只是西貝拉。這裡可以解讀為西貝拉作為統治者和女人的兩面性。作為統治者她看到過太多太多的宮廷鬥爭,有流血會死人,沒有任何憐憫,所以她要選擇最為穩妥的政治架構來保證自身不受到威脅,這無關道德,為了生存。作為女人她把最本真的一面給了貝裡昂,希望他能帶給自己愛情和守護,帶給耶路撒冷和平與穩定。但是很遺憾種種事情只能讓她選擇前者,即使讓耶路撒冷萬劫不復,她也在所不惜。
上帝和真主的戰爭不可避免,蓋率領著耶路撒冷大軍和薩拉丁決戰,沒有戰備,沒有策略,有的只是對殺戮的狂熱和鮮血的渴望。貝裡昂和部分溫和派斷定這是有去無回的弟弟行為,沒有選擇隨大軍出徵,而是選擇堅守耶路撒冷以獲得最後一線生機。哈丁一役,在人疲馬乏,乾渴飢餓中,耶路撒冷大軍被以逸待勞的穆斯林一舉擊破,全軍覆沒,剩下的只有堆積如山的屍體和漫天啃食腐肉的禿鷲。
最後便是影片最為精彩的耶路撒冷圍攻戰。貝裡昂是個守城大師,曾打造過大型攻城車,向麻風王建議改造耶路撒冷城的城防。在薩拉丁趕到耶路撒冷前,他做了積極地戰備,包括射程標識和戰前動員等。
「當年並非從我們穆斯林手中佔領這座城,而正殺來的穆斯林大軍當年也還沒有出生。上輩子的恩怨,如今我們來抗。當年蒙受失城之辱的敵人早已作古。耶路撒冷是什麼?你們的聖地坐落於遭羅馬人拆除的猶太廟上,穆斯林的聖地也與你們在一起。何者更為神聖?哭牆?清真寺?聖墓?誰有權?誰都無權!誰都有權!我們守衛城池,並非保護這些石頭,而是城裡的萬千百姓!」
這段振奮人心的演講被主教指責為褻瀆!沒有對上帝的絕對信仰,對聖戰的否定,有的只是為了這些隨時可以捨棄的平民。在主教眼裡即使滿城遭殃,那也是上帝的旨意。看吶,這就是上帝的使者,偉大的主教大人!一個披著神的外衣的魔鬼!他要選擇逃跑,沒有騎士我是是守不了這座城的!
貝裡昂問了身邊一個人的身份,回答是主教大人的僕人。
「是嗎?一生下來就是僕人?」
「是的。」
「跪下,但能凡作戰的,能拿起武器的,全部跪下!」
在全城人面前,他再次念起了父親了在他面前對他說的宣言,賦予他們騎士的身份,給他們注入完美的騎士精神。
主教簡直難以置信:「你以為你是誰?你能扭轉乾坤?封了騎士,就能以一當十?」
貝裡昂堅定得回答:Yes!
因為他知道現在的他們不再是為上帝服務的奴隸,不再是為國王掠奪財富和土地的戰爭狂,他們是為了全城的百姓而戰鬥,這種力量超越了宗教,超越了王權。
這場戰爭是慘烈的,雙方都以每天成百上千的死亡作為代價進行著博弈。薩拉丁沒得選,因為他承諾過要帶領穆斯林奪回聖城,洗血他們近百年的恥辱。貝裡昂也沒得選,因為只有抵抗住穆斯林的進攻才有與薩拉丁和談的資本,不然只有死路一條。
最終在久攻不下的耶路撒冷城下薩拉丁選擇了和談,只要貝裡昂獻出耶路撒冷保證不殺一人,讓全場百姓安全離開。這一點是出乎貝裡昂意料之外的,因為當年基督徒破城時可是屠殺了所有的穆斯林。薩拉丁義正言辭地說:我和他們不一樣,因為我是薩拉丁!這正是薩拉丁的偉大之處,不是單純地血腥的復仇,以牙還牙,而是用王的威嚴去獲得最好的結果,以至於時至今日薩拉丁不僅是伊斯蘭世界的英雄,也被許多西方人視為騎士精神的楷模。
臨別前貝裡昂問道:耶路撒冷有何價值
薩拉丁回答:Nothing
然後轉過頭又回答了一遍:Everything
作為一座城來說,耶路撒冷毫無價值,作為宗教聖地來說是精神的歸宿,信仰的寄託和生命的意義。而在於薩拉丁和麻風王來說更是文明的交融,文化的碰撞以及和平共存。
貝裡昂,麻風王,薩拉丁等少數人是看清宗教戰爭本質的人,無非就借著上帝或者真主的名義去掠奪財富和土地。為了讓殺人沒有負罪感,搬出了殺死異教徒,不算謀殺的狗屁理論。在合法化的殺戮中,勝利方獲得越來越多的土地和財富,心中的天平也慢慢從上帝傾向了惡魔,他們享受著鮮血帶給他們的快感,不斷地去侵略。失敗方總是想著去復仇,名義上為了自己心中的神,實際上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奪回自己曾經失去的東西。
人類本質上是好戰的,從古到今從未改變,多少王朝覆滅,多少帝王隕落,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不斷地重複重複再重複。只不過到了今天隨著大型殺傷性武器的出現,大國戰爭博弈的代價太過巨大,才沒有大規模戰爭的爆發,但也並不意味著將來不會發生。隨著地球的資源一點點減少,人口一點點增加,對於財富和土地的戰爭還會重演。
而局部戰爭是一直在爆發的,本片上映與2005年,正值伊拉克戰爭打得火熱的時候,美國出兵伊拉克,是不是像極了新版的十字軍東徵,心裡默念著:為了石油
只希望在戰爭來臨之際有真正為了正義,為了和平,為了人民的英雄和國家能站出來,來平息甚至避免戰爭的發生,這也許人類最好的結果。
聖者,俠也,挺身而出,見義勇為,鋤強扶弱。
神者,仁也,存乎一念,一心之隔。
這也許是對信仰最好的闡釋。
我是公子變,一位電影愛好者,和你分享好看的電影,如果你也是一位電影愛好者,或者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吧!帶你看不一樣的電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