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40年前,初出茅廬的巴菲特,第一次拜謁如日中天的菲利普·費雪。此後相識相交40年,那些重要的片段.
(本文選自肯尼斯·費雪為《巴菲特之道》寫作的推薦序)
有些出乎意料地收到這個邀請,讓我寫些關於我父親菲利普·費雪和沃倫·巴菲特的故事。稍有遺憾的是,僅僅在此之前三個月,我父親剛以96歲高齡過世。如果他有幸活到今天親自寫這篇文章,那他一定會興奮地跳起來,與大家分享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和這位世界上罕見的投資家相熟相知的過程。
父親和巴菲特之間保持了長期友誼,發自內心地喜歡巴菲特,對於巴菲特能採用他的一些觀點感到非常榮幸,並引以為豪。
借著寫這篇文章的機緣,我回顧了過去點點滴滴的生活片段,並將它們連接起來,讓我們有機會更清楚地看到我父親和巴菲特先生的交往。對於《巴菲特之道》的讀者們,我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投資歷史上重要片段的記錄,談一些個人的思考和看法,以及如何更好地使用這本優秀的書籍。
由於討論巴菲特的成長、投資與思想是羅伯特·哈格斯特朗這本書的主題,我就不多談了。眾所周知,我父親對巴菲特有著重要影響,正如本書中描述的那樣,而近些年來,這種影響更加突出。當我父親認識巴菲特時,巴菲特漸漸認識到質量在投資成功中的重要性,這使他有別於其他投資管理者。
40年前,當巴菲特首次訪問我父親時,那時的信息工具以今天的眼光看相對原始,我父親以自己的方式搜集信息,他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漸漸構建了自己的朋友圈,與那些他尊重的,同時也了解他、懂得他喜惡的投資業內人士交流看法和觀點。漸漸地,他覺得應該會見一些業內年輕人,如果印象不錯,他會見第二次並建立友誼。但實際上,值得他見兩次的機會不多。在他的心目中,如果你不能得最佳的「A」,你就是「F」——不及格,這是個非常高的標準!如果他不看好一個人,這個觀點將很難改變,永遠不會!一瞬間決定人生,因為時間是稀缺的。
巴菲特是年輕人中非常、非常少見的給我父親留下極佳印象的人,以至於在初次見面後,他們又見了第二次,乃至後來的很多次。我父親對人有著非同尋常的、精明的判斷力,甚至可以說,他的事業生涯完全建立在對人的判斷上。這是他最為擅長的優勢之一,也是他為何在股票分析中強調企業管理層素質的原因之一。當年,他見第一面就給了年輕的巴菲特一個「A」,那時巴菲特還沒有後來如日中天的名聲和讚譽,他對這段歷史總是引以為豪。
在巴菲特和我父親的交往中,經常伴隨著一些小小的插曲,我父親常常將他稱為「霍華德」(巴菲特父親的名字)。在記述他們兩人的報導中,這個小故事從來沒有被談起過。
我父親身材不高,但內心豐富而強大。和藹之外,他常感緊張、激動,缺乏個人安全感。他的生活非常規律,每一天都按程序安排得井井有條,這樣令他更有安全感。他喜歡睡覺,因為睡著了就不會緊張,也不會沒有安全感了。當他睡不著時,他就玩兒些記憶遊戲,而不是數羊。這也是一種睡眠遊戲,他總是記憶國會議員的姓名以及來自哪個州,直到昏昏欲睡。
自1942年起,他的記憶遊戲中出現了霍華德·巴菲特的名字,並與奧馬哈聯繫在一起,一次又一次,一晚又一晚,這種重複超過10年的時間。早在他遇見巴菲特之前很久,他的腦海中已經將「奧馬哈」、「巴菲特」、「霍華德」機械地連在一起。後來,巴菲特的投資事業蒸蒸日上,聲名鵲起,但我父親花了整整20年的時間才將「巴菲特」、「奧馬哈」和「霍華德」之間的聯繫解開。因為我父親喜歡巴菲特,並珍視他們的友誼,但他不由自主地經常隨口叫錯對方的名字,這令他很懊惱。實際上,我父親完全清楚誰是沃倫·巴菲特,但在私下的場合,他經常說:「那個來自奧馬哈的霍華德·巴菲特。」他越是說得多,越是難以將這個錯誤從他的字典中去除,這真是一個習慣性的煩惱。
一天早上,兩人遇見,我父親有意識地將「霍華德」改正為「沃倫」,但在談話中,他還是搞錯了。即便巴菲特注意到了,他也沒有糾正。這樣的事情在70年代時不時地會發生。但在80年代,我父親終於完全糾正了這個錯誤,對此,他非常驕傲。多年之後,我問他是否向巴菲特解釋過此事,他說沒有,因為這太令人尷尬了。
他們之間的友誼關係有著堅實的基礎,我認為原因之一是他們擁有共同的理念——與誠信且有能力的人打交道。在巴菲特談起如何管理伯克希爾旗下公司的執行層時說:「我們從不試圖去教一個優秀的棒球手如何揮舞球棒。」這與菲利普·費雪的觀點如出一轍,與最優秀的人打交道,不要幹錯事,不要試圖教他們做什麼。
多年以來,我父親對巴菲特對於核心原則的堅持印象非常深刻。以每個十年計,巴菲特都在進行自我進化,沒有人能從他的過去準確預測出他日後的所作所為,而他卻能幹得不錯。在投資業界,大多數人會有一些特別的投資風格,而且從不改變,他們或是買低市盈率股票,或是買著名的科技公司,等等,堅持這樣做之後,從不改變,或僅有些微的變化。巴菲特不一樣,他不斷探索新路徑,年復一年,從未停止,以至於沒人能準確預測他的下一步行動。從他最早的嚴格遵循深度價值的癖好,你不可能推斷出他在70年代會轉向思考特許經營權;從他之前的行動中,你也無法推斷出他在80年代所表現出來的對於消費品的熱情,以至於願意付出高於市場平均PE的價格。
很多人在自我進化的探索道路上失敗了,但巴菲特沒有失敗,他的改變自我以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我父親相信,這是因為巴菲特從沒有迷失自我,他總是能堅守真實的自我。
我父親非常喜愛英國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那首著名的詩歌《如果》,將它放在他的桌上、床頭柜上、書房裡,總之放在那些觸手可及的地方。他一遍又一遍地讀它,並常常給我引用其中的詩句。我將這首詩放在我的辦公桌上,就像我父親沒有離我遠去。面對危機的世界卻毫不畏懼,他會用吉卜林的方式告訴你應認真對待工作和投資,但是不要過於緊張而畏懼;他會建議你考慮別人對你的批評,但不要將它們作為你命運的判決;他會鼓勵你挑戰自我,但是不要走極端,當你認為自己失敗了,那就讓自己再試一次。他總是鼓勵你不斷探索前行。
巴菲特在持續自我進化這一點上,尤其令我父親欣賞,他從自己原有的價值觀出發,持續不停地進化,不斷向前,不受過去的規則、話語、慣例、榮耀的約束,打破條條框框。按照我父親的想法,巴菲特是某種程度上吉卜林品質的永恆體現。
不幸的是,社會上總有極少部分——但絕對數並不少的人,他們是心胸狹隘、嫉人有笑人無的惡棍,他們無法創造自己的生活,相反,他們卻喜歡抹黑他人,這些迷途的靈魂其目的就是製造痛苦,而不是創造收穫。這種抹黑行為會發生在取得任何成就的任何人身上,但凡有機會,它們一定蜂擁而上。我父親一直預料到這種事情會發生在包括他自己的身上,但對於他所欣賞的人,他希望這種事情不要發生,或者即便發生也不要長久揮之不去。如果這種抹黑不可避免地發生,他也希望那些他欣賞的人不要將這些批評或指控視為命運的判決。他總是以吉卜林的眼光看待世事。
經歷過比大多數人更為長久的職業生涯,巴菲特始終潔身自好,幾乎沒有什麼抹黑事件發生在他身上。對此吉卜林應該感到欣慰,我父親也一樣。這又重新回到巴菲特的核心價值——他總是準確地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他不會讓破壞自己原則和令人不齒的利益衝突折磨自己。這才是你應該效仿的巴菲特的主要部分——知道自己是誰。
我寫這篇推薦序的部分原因是想建議你如何使用本書,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不斷被問及,為什麼我不像我的父親那樣?或者為什麼不像巴菲特?答案很簡單,我就是我,不是他們。我必須發揮自己的適當優勢,我不像我父親那樣有識人方面的精明,也不具備巴菲特那樣的天分。
有一點非常重要,不要試圖通過這本書使自己像巴菲特,要通過它去學習巴菲特。你不可能成為巴菲特,如果你打算嘗試,你將會備受痛苦。通過這本書去懂得巴菲特,將他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投資體系裡,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創造自己的成功。只有將書中的智慧貫徹到你自己的體系中,它們才是有用的,而不是削足適履,扭曲自己硬塞入別人的窠臼裡。(一個扭曲的人一定是個糟糕的投資者,除非他天生扭曲。)總之,我保證無論你如何閱讀,或如何努力,你都不可能成為巴菲特,你必須成為你自己。
不要試圖成為他人,成為最好的自己,永遠不要停止前進。這是我從父親那裡學到的最偉大的課程,他在很多方面都是了不起的老師。你能從巴菲特那裡學到的最偉大的東西是什麼呢?去學習他,而不要像他。如果你是一個年輕的讀者,最重要的投資課程是搞清楚真實的自己。如果你是個年長些的讀者,最重要的課程是你實際上比你想的要年輕得多,你應該充分利用這個難得的上天賜予,追求不斷的前行。難道這不可能嗎?你沒有看到巴菲特即便在很多人退休的年齡,依然不斷地自我進化嗎?將巴菲特當作老師,而不是複製的對象,將這本書當作學習他的教材,這本書非常通俗易懂,你將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很多,為發展你自己的投資哲學奠定基礎。
相關閱讀:《巴菲特之道》
《巴菲特之道》是第一本將巴菲特思想引進中國的書,20年來中國第一批知名的價值投資者均受教於此書。這一經典圖書每十年更新一版,2015年最新出版的第3版,除更精彩地描述了巴菲特歷經60載櫛風沐雨的投資之旅,還將其獲取億萬財富的方法分解為12個普通人都可以學習的投資準則。在新版中,作者將巴菲特的方法放到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上,揭示了20世紀投資巨人們的主要觀點,從格雷厄姆到費雪、查理芒格,更涉獵投資數學、投資心理學等範疇。
2014年披露業績的雪球APP用戶,平均收益率超過60%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