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蒂芬·羅奇 譯/觀察者網由冠群】
即將走馬上任的美國喬·拜登政府有一個首要任務,就是如何處理美國與中國的衝突。這場衝突始於一場貿易戰,後來又演變成了技術戰,而現在則陷入了僵局。現在兩方迫切需要找到一種新方法以解決這場衝突。這一新方法應考慮三大要素。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刊載本文
首先,對話。過去四年,川普政府的推特治國模式絲毫沒有解決這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任何問題。同時,也要公平地說,川普前任所熱衷的定期峰會模式——無論是兩年一次(小布希)還是一年一度(巴拉克·歐巴馬)——也不完全成功。
更好的辦法是設立一個常設秘書處,由該秘書處全面負責美中關係的方方面面——從貿易和技術到網絡安全和人員交流(包括教育交流、籤證和人權議題)。
這一秘書處應設立在一個中立的司法管轄區,由兩國的高級專業人員組成。該秘書處應負責共享數據、聯合研究和聯合發布政策白皮書以便支持兩國領導人的定期會晤。在它的主持下,兩國共同負責執行和監控現有協定,並透明的裁決爭端。
第二,貿易。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不是在真空中發生的。它們是宏觀經濟問題積少成多的產物。美國國內儲蓄長期不足,它在2019年與102個國家有商品貿易逆差。而中國則長期存在儲蓄盈餘,其在2018年與159個國家實現了商品貿易順差。僅因這一個原因,目前主要通過增加關稅來解決美中貿易爭端的方法就有缺陷。多邊交織造成的問題不可能由雙邊協商去解決。這只會導致貿易夥伴間的貿易轉移,給雙方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帶來更高的成本。
這種做法——增加關稅以及所謂的中國購買美國產品第一階段協議——應該被拋棄,轉而採取一個儲蓄計劃。美國應該增加儲蓄,而中國則應減少儲蓄。華盛頓比北京更難做到這一點,因新冠疫情而產生的巨額財政赤字使美國承受巨大壓力,難以進行儲蓄。
這將需要兩黨對立的美國國會致力於削減中期財政赤字。而中國則正相反,它需要繼續減少其過剩的儲蓄,轉而向社會保障機制提供資金,緩和居民家庭因提防風險而過度儲蓄的狀況和促進私人消費。儲蓄的再平衡對於減少兩國及其與貿易夥伴間的貿易失衡問題至關重要。
第三,川普政府將中美結構性問題引入公眾辯論視野值得稱讚。儘管川普政府在2018年提出的有關中國智慧財產權機制和強迫美國公司轉移技術等指控都證據不足,但它們凸顯出人們嚴重關切中國是否遵守自己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答應的要求。不幸的是,目前的方法沒有解決這些棘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
還有一個更好的辦法:中國兩國首先要認識到,所謂的結構性問題不過是個障眼法,它遮蔽了對美中兩國而言都更重要的目標,即改善兩國的市場準入條件以便提升長期的經濟增長率。達成雙邊投資協議是一種被時間證明有效的方法,兩國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達成協議就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美國已經籤署了42個這樣的條約,中國已籤署生效了100多個。美中條約談判進行了10年,就在即將達成之際被川普政府放棄。現在回到談判桌上來應該是當務之急。
這種協議將取消跨國公司在每一市場直接投資的持股上限。這一協議將抹除跨國投資中的合資企業架構,「迫使技術轉讓」這一棘手問題將從談判桌上消失。沒有合資企業,也就不會有任何東西從一個合伙人手中轉移到另一個合伙人手中。一項覆蓋範圍廣泛的、可執行的條約(其執行屬於上述秘書處的職權範圍)也可用於解決有關智慧財產權、國家產業補貼和網絡安全方面的爭議。
現在想要讓中美任何一方後退都不容易。那麼首先,兩國可以先邁出一小步來重建信任。但即使是後退一小步,也比繼續沿著目前的破壞性路線向前走要好得多。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英國《金融時報》,作者簡介:史蒂芬·羅奇,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史坦利亞洲區前主席)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