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英國《金融時報》12月6日文章,原題:美國降低與中國衝突的三個優先事項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及其新一屆政府的首要任務之一,是決定如何處理與中國的衝突。兩國最初的貿易戰演變成了科技戰,現在陷入僵局。目前兩國急需一種新做法。它應該有三大要素。
首先是對話。過去4年,川普政府動輒在推特發布與政策有關的威嚇,這對解決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問題毫無幫助。同時,公平地說,他的前任們所青睞的定期峰會也並非完全成功。更好的方式是建立一個常設秘書處,全職負責中美關係的各個方面——從貿易和科技,到網絡安全和人員(包括教育交流、籤證和人權)。
秘書處應設在一個中立的司法管轄區,由兩國的高級專業人員組成,將負責數據共享、聯合研究和聯合政策白皮書,以支持兩國領導人的定期會晤。在秘書處的框架下,兩國將聯合執行和監督現有協定,並進行透明的爭端裁決。
其次是貿易。國家間貿易不平衡不是憑空發生的。它們是宏觀經濟儲蓄問題的產物。美國在國內儲蓄長期不足的情況下,在2019年與102個國家存在商品貿易逆差。中國則是長期儲蓄過剩,在2018年與159個國家有商品貿易順差。但從這個因素看,目前處理中美貿易爭端的方法是有缺陷的,支撐當前中美貿易爭端的關稅也是存在問題的。多邊問題不可能有雙邊解決的辦法。它只會導致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分流——給雙方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帶來更高的成本。
目前徵收關稅的做法應該被放棄,轉而採取重視儲蓄的方案。美國應增加儲蓄,而中國應減少儲蓄。這對華盛頓來說會更難,畢竟美國的儲蓄現在面臨著疫情相關預算赤字的嚴重壓力。
中國需要繼續減少過剩儲蓄——此舉不可或缺,為社會保障體系提供更多資金、抑制出於擔心未來的家庭儲蓄並促進可自由支配的消費。儲蓄的再平衡對於減少中美兩國及其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失衡至關重要。
最後,川普政府將結構性辯論推向高潮。儘管美國在2018年對中國智慧財產權制度和美國公司強制轉讓技術提出的指控證據不足。遺憾的是,這些棘手的問題按照目前這一套做法無法解決。
有一個更好的方法:首先要認識到所謂的結構性議程掩蓋了中美兩國更大的共同願望,即改善彼此的市場準入,從而促進長期增長。雙邊投資條約是一種屢試不爽的方法,兩國長期以來也將其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美國已籤署了42個這樣的條約,中國則籤署了100多個這樣的條約。中美相關談判歷時10年,就在看到終點線的時候,被川普政府擱置了。當務之急是回到談判桌前。
讓美中兩國任何一方退讓都不會容易。一開始可採取一些小步驟來重建信任。這些步驟遠比沿著目前的破壞性路線走下去要好得多。(作者為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摩根史坦利亞洲區前主席史蒂芬·羅奇,喬恆譯)
原標題:《美媒:走出僵局,美中急需考慮這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