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15天,我們就要跟糟糕的、充滿問號的2020年說「再見」了。
文 / 巴九靈
在最新一期的美國《時代周刊》雜誌封面上,寫著一個巨大的「2020」,上面有一個紅色的叉,底下還寫著一句話: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年。
近日,Google公布2020年度搜索熱詞——「Why」,像極了一臉問號的我們,而前兩年則是「Good」和「Hero」。
還好,只有15天,我們就要跟糟糕的、充滿問號的2020年說「再見」了。
這一年,我們一直在見證歷史: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各國大封鎖,經濟懸崖式下跌,充滿戲劇性的美國大選……
2021年,新的一年會好嗎?按照慣例,每年年底,小巴都會向50位經濟學者詢問5個問題,然後將他們的答案統計成一份「50位經濟學者對2021年的信心調查」,最終呈現在12月30日晚上的吳曉波年終秀上。
接下來,小巴先來劇透一波,看看圍繞2021年的宏觀經濟、中美關係、全球化、樓市、A股這些話題,經濟學者們都有哪些預測、期待以及擔憂。
2020年,中國經濟遇到的形勢空前複雜。百年一遇之大疫情,帶來百年一遇之全球經濟大衰退,全球貨幣大放水,大國博弈加劇,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劇烈,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
外部形勢複雜,中國經濟向內看,發放消費券刺激經濟,大搞「新基建」,首提「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V型」反彈的GDP增速,也凸顯了中國經濟之韌性,正如英國《金融時報》刊文寫道:中國將是第一個擺脫經濟放緩的國家。
目前,根據多家券商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將繼續在修復中增長,GDP增速將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
那麼,2021年的宏觀經濟將怎麼走?有哪些利好和隱憂?來看看經濟學者的分析。
在糟糕的2020年基礎上,2021年的宏觀經濟肯定向好。但向好中有隱憂,因為總體來說中國尚未走出大經濟周期調整中的底部。
隱憂一:跟過去相比,國際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尤其是中美關係帶來的衝擊,這個改變還未終結。
隱憂二:疫情後,其他各國經濟恢復速度不一,再加上它們本身經濟的疲弱,將會影響到中國的進出口需求,甚至拖累中國經濟。畢竟外貿在中國經濟體量中佔比很大,因此中國經濟一枝獨秀還不行。
隱憂三:中國內部去槓桿尚未結束,從P2P爆雷到私募爆雷,再到國企信用債爆雷,這類戲劇性事件後期可能還會出現。這些都是去槓桿的痛苦過程,但不經歷這個過程,很難出清。
疫情下中國和美國的經濟恢復速度都較快,因為宏觀經濟的基礎要素未被破壞,只是客觀上受隔離影響導致無法生產和消費。這跟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上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有很大的不同。
並且,撇開疫情,從2017年開始,世界經濟增長從原來的1%-2%上升至3%,因此整個經濟處於向上時期,等疫情影響消除後,這種慣性或將持續下去。
其中,支撐其持續的理由之一,是以美國五大科技股為代表的美國新經濟,將帶動全球產業和產能的創新,繼而帶動全球相互依存和提高。這對中國經濟也將形成促進作用。
上半年,川普多次把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位為美國「戰略上的競爭對手」。
到了下半年,川普為給競選造勢,在政治、外交和科技等多方面對華施壓,尤其是TikTok事件,幾經波折,至今無定論。
2020年,中美之間看似沒有正面交鋒,但美方動作不斷,而美國大選再次為中美關係的走向留下懸念。
有人說無論是誰上臺,短期內中美關係都會松一些;也有人說,不管誰上臺,都不可能改變美國對華競爭的戰略基調。那麼,2021年,中美關係能否迎來轉圜?來看看經濟學者的分析。
儘管拜登不會像川普一樣「極限施壓」,中美短期衝突或淡化,但拜登也未必會急於取消川普對華加徵的關稅,而很可能將其作為與中國對話的籌碼,且聯合盟友繼續在產業補貼、國有企業等領域對中國發難。
積極之處在於過去幾年,中國承受住了國際環境劇變的「壓力測試」。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以我為主」,暢通雙循環發展,加速擴大開放,尤其是放鬆跨境資本流動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尋求與歐盟、日本、東協等重要經濟體的合作,仍是中國應對錯綜複雜的中美關係時的取勝之道。
實際上,美國大選結果至今無確切定論,因此中美關係的走向還很難判斷。
如果是川普上臺,他將會延續之前的衝突手法。如果是拜登上臺,我認為他的執政手法會更外交化,至少是遵守傳統政客的做法。
但從本質上說,不管誰執政,中美關係都不可能退回到三四年前的狀態。實際上,中美之間面臨著歷史性的調整,中國的經濟體量變大了,且中國又保持著較快的經濟增速,這意味著衡量中美關係的一個巨大的參數發生了變化。這使得美國產生強烈的危機感。
而美國自身發展也面臨問題。美國有全世界1/20的人口,產出全世界1/4的GDP,且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長,人均產值高,GDP含金量高,但問題在於分配不均,進而導致社會分裂得厲害。
與此同時,美國中低端產業鏈缺乏,工作崗位外流,進一步導致美國中產階級的相對貧困化。而這時中國還在中高端產業鏈方面加快發展,這更加劇了美國的危機意識。
因此,中美雙方都需要重新審視各自的定位,再次找到兩國相處的新的平衡點,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
從英國公投「脫歐」和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就出現了逆全球化的力量。
而2020年的疫情更是加劇了「脫鉤」,全球「大隔離」,各國「閉關鎖國」,採取貿易限制性措施,甚至對全球產業鏈硬脫鉤,組建本土產業鏈。
形勢並不樂觀,但也傳來一些好消息。比如,當美國頻頻退群時,中國和14個國家組建了新群——RCEP協定,一個不搞政治搞經貿的群。
再比如,疫情年中國出現了兩個超預期——外貿超預期,外資超預期。
2020年1-10月,中國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4%,10月份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增長達到兩位數,為2019年3月以來新高。在全球直接投資大幅下降時,中國吸收外資連續7個月實現同比正增長。
夾雜著好消息和壞消息,關於逆全球化的討論還在繼續,來看看經濟學者怎麼說。
大多數國家在「脫鉤」後,往往進行區域性抱團,如美國,想要拉攏七國集團的其他成員,加上澳大利亞、韓國、印度成立「全新聯盟」。
再如疫情之下,貿易鏈、供應鏈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區域化」和「碎片化」現象。從根本上看,區域性抱團的本質還是互聯,只不過是在規模上把全球性團體的大互聯變成了區域性團體的小互聯而已。
當下的「脫鉤」只是人類歷史進程「進二退一」中的「退一」,「退一」是為了更好地「進二」。舊的平衡已經被打破,全球經濟開始尋找新的平衡點。
從全球化的角度看,進口模式對國家的強大沒有意義,而出口模式既能贏得利潤,又能打造國際威望,對一個國家的強大而言十分重要。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既不願意離開,也不能夠離開全球化。
中國也是如此,一方面需要依靠出口模式發展經濟,另一方面中國對海外的依存度也較高,比如過去中國對石油的依存度只有50%,未來或將達80%。
我認為,全球化是兩股力量之間的較量:
第一股力量是經濟學的力量,經濟學家都說全球化帶來絕對的效率提升。
第二股力量是那批失落的中產階級的力量。川普能上臺,是因為他代表著那批在全球化中失落的中產階級力量,這批人的政治意識已經被喚醒了。
全球化確實提升了整體效率,但並非人人受惠。全球化雖不會衰退,但如果不能合理地照顧失落的中產階級的利益,將會衍生出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以及國際關係問題。
經濟學家們都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全球化分工提升經濟效率的同時,讓所有人都能共享成果。
不平凡的2020年,樓市也走出了不一般的路子。
一場疫情,封鎖了經濟,隨後各地政府緊急「救市」,導致房地產出現了「疫後景氣」,率先走出上漲行情,6-7月份全國百城近80%房價上漲,隨之而來的是新一輪的樓市調控。
被限的不僅是買房者,還有房企。「三道紅線」就如國家給房企套上的「緊箍咒」,「踩線」的房企忙著出售資產。
此外,監管層面一直在對樓市熄火。比如,2020年臨近尾聲時,以易綱和郭樹清為代表的官方,再度確認和警示: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但市場依舊火熱,深圳等熱點城市頻現「萬人搶房」「眾籌打新」。那麼,2021年樓市怎麼走?來看看經濟學者的分析。
目前,樓市信貸緊縮,大方向上不以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因此至少到明年樓市會較為平穩,全國層面的房地產政策不會出現大的放鬆。但不排除部分地方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態度會「明緊暗松」。
這背後的邏輯是,這幾年土地市場是價高者得,連續幾年土地出讓面積在下降,但實際土地出讓金額在上升,這意味著土地的單價越來越貴。這使得開發商將會降低在各大城市的投資總額,一方面是地價高了,一方面是新建商品房限售導致利潤較低。
開發商拿地總額下降,會導致那些依靠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繃不住,因此預計明年會有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一些政策來緩解壓力,比如之前是人才購房政策,以後可能會是別的形式。
2020年,我們見證了美股數次熔斷暴跌,也見證了道瓊指數首破3萬點。A股這一年雖沒有美股大起大落,但依然留下了許多印記。
3月,在全球股市至暗時刻,A股開啟領漲,走出獨立行情,3月深市新增開戶數299萬,同比增長近40%。
到了7月初,A股「乘風破浪」站上3400點,幾乎同一時間,中證報頭版頭條刊文:《嗒嗒的牛蹄聲是疫後的美麗召喚》。在這其中,還有場外資金大幅入場的推動作用,得益於中國宏觀經濟的反彈和抗疫成功,A股一度成為全球避險資產。
除了避險,A股本身的成分也是外資考量的基本要素,2020年A股有不少改革大動作:創業板註冊制、新三板轉板制度落地,再融資新規放鬆,證券法完成修訂,前兩天還出了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
各種好消息之下,不少機構預測,A股接下來有望走出「慢牛」「長牛」的行情,究竟如何?來看看經濟學者的觀點。
牛市不在於短期炒作資金,而在於長期注入的結構性資金。隨著美國金融安全島的沉淪,世界遊資無處去,A股將成吸引長期資金流入的競技場。
唯有經濟安全島的權重上升,國內資本大時代來臨,才有望成為股市走牛的長期支撐力量。
2021市場整體將波動向上,將有多個因素推動A股呈現新格局:
1)制度因素。全面註冊制即將實施,退市制度有望出臺,為A股美股化趨勢的確定提供了政策土壤。
2)監管因素。進入「嚴監管」時代,市場運行健康平穩、融資功能顯著發揮、上市公司質量提升、市場秩序明顯好轉。
3)公司因素。經歷30年的「賽馬」,優質龍頭核心資產已經勝出,且越來越多好企業登陸資本市場,讓投資者更多地分享到國家發展的紅利。
4)投資者機構化。機構投資者持股佔A股流通市值比例達到30%,投資者結構逐漸優化、去散戶化,更加有利於A股「長牛」。
作者 | 李夢清| 當值編輯 | 鄒燕珠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 鄭媛眉 | 圖源 |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