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分享給朋友們吧 長按二維碼關注支持公眾號:孤煙暮蟬
儘管臺灣蔡當局的種種挑釁和「臺獨」勢力幾十年來的倒行逆施,但我們中國大陸對於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非常自信的。這種自信來源於具體的實力。
從政治治理能力到軍事能力,從文化影響力到經濟影響力,幾十年來中國大陸快速不斷地高增長與快速發展,對比於臺灣地區自從「民主化」以來的政治亂象、經濟停滯、兩黨惡鬥的局面,我們中國大陸沒有理由不自信。
如今我們面臨到中美競爭加劇,事實上卻是我們大陸民間關於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焦慮感在上升。
那麼同樣經貿關係密切,產業鏈依存度較高的中美是否能夠從過去的大陸、臺灣兩岸間的經濟關係的發展史找到一些雷同點與啟發?
臺灣內部關於兩岸經濟合作的看法與發展歷程
我們知道臺灣內部的藍綠實際上在過去的一個歷史階段,關於兩岸經濟貿易合作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最早期,臺灣藍營視90年代大陸為臺灣經濟發展的第二個歷史機遇,僅次於歷史上的亞洲四小龍時代。藍營的主張就是經濟上、貿易上、產業鏈分工合作上與大陸進行深度的捆綁與合作。
政治上藍營的盤算就是大陸與臺灣進行深度捆綁之後,大陸未來對武力統一臺灣一定會心存顧忌和畏首畏尾,大陸經受不了因為武統帶來的對大陸本身的經濟衝擊。
綠營最早的盤算是從根本上認為臺灣不應該與大陸進行深度的兩岸經濟貿易合作。綠營認為如果兩岸完成經濟、貿易、產業鏈上的整合合作之後,大陸將影響臺灣的政治,影響綠營做夢都想完成的「臺獨」夢想,因為參與大陸經濟的臺灣資本將更希望看到兩岸和平穩定。
而之後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大家都已經知道。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藍綠兩個陣營的盤算都算是失敗的。
藍營錯誤估計了中國大陸的整體實力的發展速度與全方位崛起的廣度,兩岸間的經濟、貿易、產業鏈合作從臺灣方面作為半個上遊逐漸走到了競爭,甚至是半個下遊,乃至於成為可替代的元器件提供商的身份,而規模也只是大陸經貿體系中的一個部分,臺灣省GDP從中國第一,現在排名20開外。
綠營的盤算嚴格來說也是錯的,臺灣實際上是越來越獨,但也確實有一絲經濟捆綁影響其「臺獨」夢想的因素。但其「臺獨」夢想的破滅主要還是因為我們大陸的實力增長、中美關係、國際環境等綜合因素導致。
從這個簡單的歷史回顧來看,從大陸、臺灣兩岸間的彼此的經濟戰略的發展過程來看今天的中美關係,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發呢?
關於中美的經濟關係,我們中國的主流看法是要做面貼面,最好是能撲上去進行深度捆綁。
這個策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我們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機遇與快速發展的大環境。甚至有一些過頭,曾經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想法到處都是。
然而我們看到了川普崛起,以及川普崛起背後的川普主義。川普實際上在執行美國全政府體系的對中國的打壓與遏制。甚至於川普有很多舉動是直接類似強盜搶劫,背棄了西方核心價值觀中的「契約精神」。這使得中美未來的經濟關係有很多的不確定性。
我們中國還有一派看法是在中美經濟合作的同時,要自建新體系。
這一派有一個觀點是,在現有的體系下,我們要完成對美經濟上,甚至是整體實力上的超越是非常困難的。比如說中美經濟競爭,在東亞製造業出口,換取美元作為外匯存底,發行對等的增發貨幣的事實基礎上,邏輯上我們是不可能完成對美國的經濟超越的。我們製造產品的速度,不可能超過美國印錢的速度。
除了經濟貿易領域外,類似的情況還有。對於要完成對美國的超越,比如說美元霸權,全球金融工具,美國科技霸權、石油美元等等,我們要另想辦法。
還是主要說說中美間的經濟競爭。
雖然不是很恰當,但面貼面與另想辦法這兩種思路是不是和兩岸間的彼此經濟戰略有一些相似點?
我們應該怎麼辦?
我個人看了很多的經濟學家、金融學家的說法,各個流派之間彼此間差異很大,甚至有很多互相矛盾的點。
我個人認為我們該如何在經濟競爭中超越美國,這個問題可能是沒人知道的。因為歷史上全球用一個國家的貨幣作為全球大部分的支付工具以前沒有出現過,沒有任何的過去的經驗可以告訴我們應該怎麼辦。
面貼面似乎也擺脫不了美國的打壓遏制戰略,以前的日本比我們貼的更緊,美國要打壓挑戰者是不惜犧牲一些利益的。反正贏了之後還能拿回去。
而無法超越說也有個問題,因為歷史上也沒有我們中國這樣十億多人口的國家工業化的例子存在。如果無法超越說為真,那美國以前打壓德國日本,現在打壓我們中國是為了什麼呢?無法超越說也是有明顯的漏洞的。
不過,從兩岸間的經濟關係發展史來看,我們倒是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1.說到底還是比規模、比發展速度、比工業門類完整度和配套完整度。
2.比速度與總量之外,也要比質量,就是一定要力爭產業鏈的高技術源頭研發上的領先優勢。
川普卡我們的脖子,從某個角度來說,其實是給我們提了醒了。得感謝他。中美間既然是競爭為主的關係,我們中國就要不斷適應自己的新身份。過去我們曾經只是來料加工,提供半成品,過去我們曾經只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過去我們曾經努力轉型成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成為終端產品製造商。
那未來,我們要把我們的短板一一補齊。成為產業上的技術研發領頭羊。
我們的優勢在於人多,我們的優勢是在於上升速度快,基礎受教育程度好,我們的優勢是在於我們國家的治理能力強、社會安全穩定。
我們過去幾十年完成的產業升級的速度,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