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富士康 郭臺銘的鐵血、沒有臺積電張忠謀的資歷、沒有華碩電腦施崇棠的專注,他是臺灣最不務正業的企業家,拍紀錄片、救流浪狗、擔任公視董事,從太陽花學運到FTA都有他的發言。他卻是臺灣科技界最大黑馬,在四年內,把一度瀕臨虧損的公司,變成兆元企業,這個人便是和碩董事長童子賢。
四年前,和碩與華碩股權正式切割,它只是一家二線代工廠,來年還一度瀕臨虧損。但今年以來,和碩股價創歷史新高。十三家外資券商同步調高今年獲利預估值,外資看好它是下一個鴻海,明年可望成為蘋果手機新增訂單最大代工廠商。現在,它不僅將挑戰兆元營收,還在短短四年內,養出另一個值六百億元的小金雞:F-鎧勝。
童子賢,臺灣最」不務正業」、身份最多元的企業家,人們過去對成功企業家的認知形象:專注、拚命、鐵血。這似乎完全不適用於他。「企業界的朋友會批評我說,你這樣,這搞那搞,不要把公司搞倒了。」童子賢說。今天,我們將透過他如何成事、如何帶人兩個方面,看懂他怎麼把一手爛牌,變成翻身的最佳籌碼。
2008年北京,和碩剛成立,董事長童子賢與執行長程建中,去拜訪客戶聯想電腦,但對方高層一踏進會議室大門,劈頭就這麼問他。「我們只問你一句話,是敵是友?」這只是童子賢當年碰到的窘境之一。
華碩因為兼具代工與品牌的身分,讓客戶有機密外洩疑慮,2008選擇把代工業務分割出來到和碩。華碩保留了最賺錢的品牌業務.而和碩所分到的就是一堆不賺錢的子公司、被外界視為日落西山的代工生意,以及客戶的質疑。
分家後的負面訊息,就像滾雪球般接踵而來。
1.客戶不信任。客戶不信任他們是真的分割,除了聯想質疑他,原本將變第一大客戶的戴爾,也一次抽掉兩百萬臺筆電的訂單。
2.母公司不要它。先是佔和碩總營收達五成的母公司華碩,訂單琵琶別抱,然後在童子賢辦公室旁的小會議室裡,曾經情如師徒的施崇棠告訴他:以後,就切得乾乾淨淨吧(編按:雙方股權完全切割,互不持有)。」
3.同業也圍堵它。筆電代工市場第一與第一一大的廣達與仁寶,偷偷調整超過兩百萬臺上的筆電訂單,報價都壓得比和碩低,以防它坐大。
連員工都看壞自己,「孤臣孽子,人心惶惶」是和碩人當時的寫照。當市場傳言,華碩要把和碩股份釋出給對手鴻海,員工跑來對童子賢說:「我為什麼要跟著你?我直接去(鴻海)工作就好了 ,我幹嘛變成拖油瓶被賣到他家?」
4.股票市場都潑冷水,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發現,跟當年緯創與宏碁分家相比,緯創掛牌後 1周漲幅逾1成,和碩上市後一周卻是跌幅近兩成。時任高盛SKBH券科技產業研究主管的金文衡在報告指出:"投資人不想要分到二線代工廠的股票。"
童子賢握著一手爛牌,論管工廠效率,和碩拼不過廣達;論全球設廠的機動性,拚不過鴻海,再談成本,廠房位居上海的和碩,光是人均薪資就比鴻海的河南基地高出三成(依兩地基本工資計算)。
在最慘的谷底,他一面要聽客戶客訴員工不識相,因為和碩員工以前在華碩習慣做品牌,客戶下單時,和碩員工竟吐槽對方:「你們開這個規格怎麼可能做得出來。」一面還要被媒體探問心情,因為二十多年前,是他讓出董事長的位置,請施崇棠進入華碩,但此刻他卻被迫離開。
突圍:派一軍到邊陲市場,放著筆電不賺,連賠三年磨iPhone細工無路可退的童子賢,只能把目光放在眼前,想辦法帶著這十七萬人突圍。
「我不在主戰場(筆電)跟你決戰!」他沒走99%的人會選的路——努力降成本,或是把廠搬到內陸,以殺價競爭;相反的,他選擇一個邊陲的市場:蘋果手機代工。回頭看五年前,這個決策的風險不可謂不大。當時,筆電市場出貨量仍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長,一年出貨一億多臺,仍有征戰空間。然而蘋果剛推出的iPhone手機,一年才一千多萬支的規模,僅是筆電的十分之一,而且蘋果還被定位為計算機廠商,能不能站穩通訊設備領域,都還是未知數。
iPhone,正是所有筆電廠商眼中的邊陲地帶。但在童子賢的眼裡,整個產業就像是一張世界地圖。當時,所有對手都在PC代工的草原上,而iPhone代工市場,就是位於遠方的邊陲地帶。如果廣達要前進邊陲,就要冒著行進途中,獲利兩百億元的筆電業務流失風險,因為手機領域有太多未知變量;對仁寶而言,放下手上既有的全球最大客戶聯想與宏基訂單去遠徵,根本不合乎邏輯。
「如果廣達總經理粱次震跟底下人說,你看住這(原有筆電業務)不要動,我來開拓蘋果、我親自領軍去,那和碩就倒閉了。」童子賢舉例。「我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和碩只是全球筆電第五大製造廠,「包獄」輕便。他的算盤是,若前進邊陲敗了,和碩繼續當個二線小廠,成了,就能走進一個比PC大三倍的市場。
這是段痛苦的過程,99%的人只會派二軍去探索新領域,讓一軍穩住本業。童子賢卻直接抽派一軍,當時如蘇州明碩總經理許世奇、曾為宏基拿下首筆蘋果訂單的和碩發言人姚德慈、研發大將徐衍珍等,都全力前進新領域。「他們有些就是做品牌,呼喊別人慣了,突然去當細漢仔(小咖),去給人家(蘋果)呼喊,很不習慣。哭的哭,啼的啼。」無數場員工大會,童子賢對不安的人說:"這條路可以走 如果會沉,我最後一個下船,我護送你們上岸。"像傳教士一般,一直講。
和碩承接蘋果訂單最慘的時候,做出來的一半產品都報廢,一年報廢掉新臺幣三十多億元,如果以 iphone平均1支約兩萬元換算,等於丟掉十五萬支手機。和碩做蘋果手機,到第三年才賺錢,被郭董笑:「有廠商在後面殺價搶單,卻做不出來。」
技術專家指出,如果你細摸iPhone5的背蓋,會發現機殼與光亮的蘋果Logo字樣是一體成型,沒有任何凸出。這背後經過的流程極其複雜:先要把機殼拋光到比鏡子亮十倍,只要有一點瑕疵,就要報廢;然後再用印刷方式蓋住所有光芒、只露出蘋果Logo ,為讓機殼摸起來有質感,還要噴沙,是用時速幾百公裡噴出去的那種細沙,細到奈米單位,比牙膏的顆粒還要細,所以噴出來就像霧,如果不小心噴到Logo ,也只能丟掉。
整軍:收16家公司,砍逾10名主管。不容許貪汙,寧家醜外揚也要告員工。做一支蘋果手機,就像是做精品,這些是和碩人原本不懂的金屬、化學材料等技術。為了讓隊伍迅速前進,這群移動的獅子像是遊牧民族一樣,常要在辦公室裡搬家、換座位。因為童子賢把十七萬人的龐大組織改組四次,不讓部門重複研發產品、浪費資源;他還解散了做連接器的康碩、做電源供應器的綠碩、做PC板的百碩等,將手機貼牌的兆碩重組釋出給華碩,並出售做纜線的聯碩股權,總共收掉約十六家公司。
童子賢甚至砍掉超過十名高階主管,層級達到副總經理以上。「你不真正擺平這個,年輕一輩的都完全沒有辦法提拔,組織會動彈不得。」「我前面說你(高階主管)要照顧他(部屬),等到我一離開,他(主管)就打壓他(部屬)。如果我再警告一次,他還是聽不懂,第三次我就跟他講,你辦公室搬到二樓,他大驚失色說『我不是幹得好好的嗎?』我說你幹得好好的那是過去,但是未來大概你會把事情搞砸。
他不容「獅群」前進時心有旁騖。2011年,他揪出了內部貪汙員工,以一個一年採購金額三千億元的企業來說,這類事情多少都有,但童子賢寧願家醜外揚也要告上法庭,只為建立紀律。
一個會去關心流浪狗、外勞人權,當愛滋關懷之家志工的企業家,跟眼前自述「殺人的時候,殺得血流成河」的他,沒錯,是同一個人。(執行長)程建中說:這樣砍,底下人心惶惶,我跟他講,不會!你不要相信那些壞人的話。童子賢這樣解釋:「要布局長線,必須建立文化,需要100%的執行力,」華碩後期的溫情主義文化,已經不適用做代工的和碩,尤其是在轉型的關鍵時刻。
他不會讓員工罰站,跟他多年的秘書,甚至沒看他罵過人、拍桌子,他會在上班時間,吆喝設計部門的員工去騎水上摩託車;但,一旦員工越過他最介意的道德界限,他絕不容忍:「幹部看我開除人跟告上法庭都很害怕。」2010年,和碩接iPhone訂單,被人笑稱是「吃毒蘋果」,苦熬了三年,去年 iPhone 5C的手機訂單更成熟,但市場接受度不高;直到今年,iPhone 6開始大賣,讓今年和碩獲利預估將比去年成長近五成,算是真正收成。和碩人,終於揚眉吐氣,短短四年,市值成長一倍。
視野:喊的盤和別人相反,別人搶做品牌,他說代工大有可為.郭明錤分析,其他人要跟進,至少要再花兩年虧損代價。但是與此同時,和碩的轉投資卻進入開花結果期,成立才四年的 F-鎧勝金屬機殼業務,已緊追在成立二十多年的鴻準、可成之後,股價上看兩百元。不只如此,隱形眼鏡廠晶碩,預計明年就能掛牌貢獻收益.,成功切入利基市場的大型電視牆系統商捷揚,每年則至少賺半個股本。現在,和碩員工跟分家時相比,已經有一半臉孔不同,股東結構也有八成不一樣。一些年輕員工,甚至不知道華碩跟和碩當年慘烈分家的歷史。
童子賢這樣定位自己在這場復活之戰做對的事:喊盤,而且態度堅決的導引。雖然,他喊的盤,跟多數人恰巧相反。當多數人一窩蜂想搶進品牌,他說,代工,大有可為。「OEM (原廠委託代工)其實很好賺,毛三到四(編按:指毛利率只有三%到四%)那是假的。」他要員工不要被表面的低毛利迷惑,「營收把它除以三,然後把毛利率乘以三,比較接近真實。」因為代工業營收有一部分是買進賣出零組件材料所創造,是虛的;真正的附加價值在於整合材料、製程與檢驗,全世界沒幾家公司做得來.
他拿出數字推算,整個產業約有十兆元規模會出自OEM,如果把實際毛利乘以三去看,毛利率有14%到15%,「其實很不錯的一個產業,」「平均十年來臺灣代工的ROE (股東權益報酬率),一定比品牌高。」當多數人忙著「專注本業」,他說,邊陲戰場也是好選擇。他口中的邊陲戰場,是臺灣廠商過去不習慣到達的領域。像他選擇進入的隱形眼鏡市場,過去幾十年都是被嬌生等大廠佔據,但他沒有從表面判斷,它不屬於信息產品,就扼殺,而是看到自家的光學與自動化設備做得來;當員工抱怨,這個領域的節奏太慢,他反而高興的說,太好了,只要積極一點,不就能擺脫電子業快速殺價的節奏。
「奇異愛迪生開始創立的時候,是做發電跟燈泡,誰規定它不能做金融財務或飛機?」他說。「世界很大,真的什麼都有可能,可以做的事還好多,我們可以不要人云亦云嗎?"採訪時,他要我們抬頭看上面的LED 電燈,「LED燈裡面,每一顆燈用的 L ED電源最高就3V,你(電壓)的110跟220要降成3V ,要無數個regulator (電源調節器) 市場一年也有三、五千億元…….機會到處都是。」
CINNO Research 平板顯示領域專業行業諮詢機構。針對智能終端、液晶面板、晶片、背光模組、AMOLED、觸控螢幕及光學膜片等各類關鍵部材為客戶提供盡職調研服務及投融資信息。我們致力於多維度提升行業客戶產業競爭力,持續為國內平板顯示產業的健康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