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訊】解密代工之王郭臺銘為何不讓兒子接班?

2021-02-19 你我同行

郭臺銘表態不讓兒子接班,讓外界頗為吃驚,因為曾經自立門戶的長子郭守正已經於2013年初回歸鴻海集團,出任鴻海子公司三創數位董事長,郭臺銘為何不讓兒子接班,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近日,出生於1950年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首次公開談到了自己的退休計劃,以及接班人問題。郭臺銘說:「我很快就要退休了,但長子郭守正和侄子、侄女絕對不會接事業」。

郭臺銘的這一表態,讓外界頗為吃驚。因為曾經自立門戶的長子郭守正已經於2013年初回歸鴻海集團,出任鴻海子公司三創數位董事長。郭臺銘為何不讓兒子接班,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郭守正幼時很難見到「窮爸爸」郭臺銘

對於郭臺銘長子郭守正而言,他的童年並不像其他企二代一樣,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匙。郭守正年幼時,郭臺銘還沒有發家。忙著打拼的郭臺銘很少有時間跟年幼的郭守正單獨相處。有一回郭臺銘難得回家時,聽到兒子嚎啕大哭,遂質問髮妻林淑如發生了什麼事?妻子告訴他,兒子肚子餓了,你好久沒有拿錢回家了。郭臺銘回憶說,那時他沒有錢,忘了拿錢回家,林淑如也不肯講出來,怕給他壓力,就只好給兒子喝稀飯,小孩子吃不飽,所以半夜一直哭,他卻都不知道,事後才跟林淑如說:「再怎麼苦,也要買奶粉啊!」

郭守正十歲以前,郭臺銘周末偶爾會帶他逛公園、吃早點、學遊泳,兒子進入青少年時期後,他則幾乎不過問兒子的成長。因此,郭守正是由林淑如一手帶大的;縱使兩個小孩申請大學,她也是事後才告知郭臺銘的。「過去確實沒有花什麼時間陪大兒子、大女兒成長,但那也是不可能彌補的了,未來希望能多花點時間陪伴小朋友。」郭臺銘說。

郭臺銘帶郭守正見王永慶,為兒子舉辦世紀婚禮

或許是出於對兒子的愧疚,2004年6月,郭臺銘花費數百萬元,在臺灣圓山飯店擺設豪門婚宴,為郭守正辦了一場世紀婚禮,並送給兒子與媳婦價值超過八千五百萬元的「信義富邦」豪宅。而且,在郭守正結婚時,郭臺銘帶他去見臺灣經營之神、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王永慶當場送給郭守正兩個字:信用。雖然是再普通不過的兩個字,卻讓郭守正大為感動,直說是世界上最好的禮物了。

但郭臺銘對兒子郭守正並非溺愛。過去為了讓兒子磨練,郭守正放暑假的時候,幾乎都會來工廠見習。別家的闊少爺,在自家的公司打工,一定都很清閒,吹著空調,還有一班人使喚,但郭家少爺卻在郭臺銘的要求下從最基層做起,當起生產線的作業員來。組長怕得罪郭守正,安排了小組長的職位給他,沒想到郭臺銘發現了,竟然很生氣,還將兒子的「官位」 取消了。而郭守正也沒有「富家子」的派頭,他從不炫耀自己家庭的財富,就算是坐老爸的私人飛機出國度假,也不會拿來在人前說嘴。

郭守正從自立門戶到回歸鴻海

作為郭臺銘的長子,外界一直猜測,郭守正遲早要接過鴻海帝國的權杖。但郭守正卻選擇了另一條路,自己創業。郭守正結婚後,就跟自己的妻子返回美國開始自己創業。結婚後,妻子黃子容和他一同打拼,郭守正先後成立首映文創、山水國際等公司,涉及電腦動畫、遊戲、電影製作等。《葉問2》就出自郭守正的公司,他出資拍攝的電影《奇蹟的夏天》曾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郭守正一直游離在父親郭臺銘的「製造王國」外,這讓曾聲稱「工作到80歲」的代工皇帝郭臺銘不免神傷。據郭臺銘自己透露,自1974年創建公司以來,他每天的睡眠不超過5小時,每天堅持至少工作11個小時。即使晚上下飛機,他也會馬上趕到公司,加班至三更半夜也是家常便飯。

或許是對父親的關心,2013年初,郭守正開始了回歸鴻海集團之路。2013年1月17日郭守正出席了由臺北市政府與鴻海集團共同開發的「臺北資訊園區案」奠基禮,次日又出席了「臺北資訊園區案」上梁典禮。外界猜測,郭臺銘已經開始考慮兒子接班的事情。

但郭臺銘近日的表態卻打破了外界的猜測。為什麼不讓兒子接班,郭臺銘說的很含糊,「這些年輕人都有共通的毛病,集團正在執行分權分利的方法,集團大到一個程度,就會走向聯邦體制。」

1/26

如果將富士康看做一個人,它選擇了一種很累、很苦但很有效率的活法。從塑料、模具、連接器開始,這個全球頂級的代工企業一點點成型;製造業巨頭的思維方式是嚴格的精工製造與嚴苛的成本控制,而枯燥乏味的代工產業特點,遭遇了追求更豐富生活的「新生代工人」;代工領域的增長點已到達瓶頸,郭臺銘能否在代工之外再走出一條路?

2/26

把結婚用的錢拿來創業

二十世紀中葉以後,國際分工開始變化,一些初級產品的加工產業開始向原料產地、或是亞非拉等人力成本低廉的地區轉移。中國臺灣就是迎接這些變化的地區之一。1974年,自幼家境貧寒的郭臺銘,用母親給他用來結婚的10萬元新臺幣,與朋友合夥辦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

3/26

遭遇不景氣 合伙人退股

但是20世紀70年代並不是創業的黃金時期,第一次「石油危機」令全球投資人勒緊了褲腰帶,初生的鴻海塑料也不例外。公司成立幾個月後,幾個合伙人紛紛撤股,鴻海成了郭臺銘一個人的企業。郭臺銘用向嶽父嶽母借來的70萬新臺幣度過了難關。

4/26

拒絕房地產 埋頭做模具

1977年,鴻海塑料終於扭虧為盈,郭臺銘也算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世紀70年代,臺灣土地價格開始狂飆突進,許多企業轉作房地產、買地皮,當時有人給郭臺銘推薦了永福宮後一個增值潛力很好的地塊,剛剛富起來的郭臺銘,有可能憑藉這個機會,搖身一變成為大亨。「當我以一個工業經營者的心態作出決定時,……想把公司的基礎打好。」但是他作出的抉擇是,把第一桶金用來投資建模具廠。

5/26

頂住壓力 推行標準化公開化

當時的模具業毫無章法可言。制模手藝全靠師徒相傳,秘不外傳;製造模具全靠經驗,質量沒有保證;師傅一旦手裡有錢,就會自立門戶。郭臺銘認為,模具生產流程必須標準化、公開化,當鴻海希望有經驗的員工把技術公開時,遭到集體辭職。而郭臺銘也很強硬,乾脆一律聘請剛畢業的新人,全部重新教起。到了1982年,郭臺銘的模具廠已經從臺灣眾多的「作坊式」小廠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家小有名氣的小企業。1985年,郭臺銘創立「富士康」品牌。

6/26

個人電腦時代開啟 郭臺銘從連接器開始

20世紀後期,個人電腦時代開始了,在IBM、蘋果等開疆擴土的時候,郭臺銘也在行動,他的方式是做連接器。所謂連接器,就是電子信號之間的連接組件。在方寸之間的矽片上,要打上幾百,乃至上千個針孔,以便使傳導電子信號的線路通過。在這段時期,富士康仰仗在模具研製中積累的技術力量切入電腦連接器市場的時候,臺灣島內幾乎是沒有對手。從連接器開始,到機殼、插座、CPU風扇、內存拓展槽、主板、顯卡等,富士康不斷擴張自己的領域。

7/26

手機代工領域

2003年8月,富士康以6700萬歐元收購了芬蘭藝模公司;當年年底前,富士康耗資300億元新臺幣收購了國驀電子。通過這次併購,富士康得以全面切入無線通信領域。2004年,富士康將旗下的手機部門拆分出來,成立了富士康國際控股開曼公司,並於2005年在香港上市。「除了手機核心晶片與品牌不介人外,在整個手機產業鏈,泛富士康集團能提供全面的代工與服務。」鴻海對外稱。

8/26

看得見的土地,我都要了

1985年,在中國大陸對外開放形勢仍不明朗,外界投資普遍謹慎的前提下,富士康隻身來到了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深圳。當時陪同郭臺銘的官員回憶:「他(指郭臺銘)說,眼前看到的這一片地,他全要了。」這一片地,就是後來的龍華科技園。在巔峰時期,龍華基地約有員工42萬人,相當於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市的總人口。郭臺銘曾稱之為「紫禁城」。

9/26

頂級代工廠

如今的富士康,已經是全球頂級的代工廠。從工業設計、外觀設計到模具設計、模具製造、元器件製造、模塊製造、組裝直到最終系統集成,乃至物流配送,富士康都能完成。早在2005年,當其它電子大廠能做到「985」(即98%的產品在5天內出貨)時,富士康已經做到「982」(98%的出貨2天內完成)。「要是不具備這些能力,現在已不配做代工,只能做代工廠的代工廠。」富士康集團行政總裁李金明稱。富士康能獲得全球巨頭巨額訂單的秘密也在於此。

10/26

「赤字接單 黑字出貨」

製造業巨頭的思維方式是嚴格的精工製造與嚴苛的成本控制,富士康號稱「赤字接單 黑字出貨」,即以低於競爭對手的價格接受訂單,通過製造、營銷各個環節的努力,壓縮和節省成本,仍以競爭性價格將貨交給客戶。報表出來,別人認為沒有利潤的,在富士康能做出盈利,還不是小數目。

11/26

代工產業的辛酸

所謂「赤字接單 黑字出貨」,也從側面表明了代工產業的競爭激烈、利潤空間微薄。代工產業的繁榮是「以量取勝」,雖然參與了國際分工,但獲利很少。蘋果iphone的利潤率高達58.5%,但承擔了其90%以上組裝和生產任務的富士康,利潤率不足2%。郭臺銘曾經自嘲說:「張忠謀的財富是以百萬美金的方式計算,我的財富是以一個鎳幣一個鎳幣地累積。」透露出代工產業的辛酸。

12/26

12連跳

自2010年1月23日至5月26日,富士康深圳兩個園區共有12名員工跳樓自殺,平均年齡不到21歲。據稱,來自工作、家庭、社會、健康、情感的種種壓力,擰成壓倒這些員工的「最後一根稻草」,雖然在富士康許多人至中年的主管看來,這些所謂的壓力,與他們所經歷的人生磨難相比,根本不是什麼邁不過去的檻兒。

13/26

新生代工人

2007年前,一線工人中尚有一些「60後」「70後」作為緩衝層。而2008年在高管們忙於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時,「85後」、「90後」登場,並迅速成為一線工人主體。這些新生代產業工人出色又出格,他們不甘於枯燥沉悶的工作,希望擁有更豐富的生活,而代工產業枯燥乏味的特點,顯然與「新生代工人」的願望是違背的。「十年前員工發牢騷:我好累,不想活了,我們聽了不太當回事,他也就是發發牢騷,不過現在聽到這種話渾身汗毛都豎起來了。」富士康一位副總經理稱。

14/26

大幅加薪

第五跳後,郭臺銘開始重新思考,發現90年代的員工要的是更有尊嚴、更有希望的工作。「鴻海決定由從前的『跟隨者』轉型成為『破壞性的創新者』,以後的薪水水位希望可以與國際級的企業比美。」2010年6月1日起,富士康對企業作業員、線長、組長薪資進行調整,員工整體薪資水平提升30%以上。6天後,富士康再度表示:達到一定業績標準的工人將額外加薪66%。這令外界大跌眼鏡,要知道2010年富士康在大陸有80萬員工,每人加薪100元,每年就近10億。

15/26

富士康與地方政府

大幅加薪後,富士康決定內遷,中西部多個省市開始積極行動,希望能爭取到富士康落戶。以河南為例,為了給富士康準備廠房,鄭州在16天裡24小時連軸轉,幹完了32天的活,協議籤署之後僅一個月,富士康在鄭州的第一個項目投產,這個過程被當地媒體稱為「鄭州速度」。而富士康的回報自然是對當地經濟的拉動,2013年1季度,富士康在河南進出口額70億美元,佔全省進出口的56.3%,河南省外貿進出口增長8.9%中有8.1個百分點由富士康拉動。

16/26

「圍城」

富士康就像個「圍城」,裡面的人受不了一成不變的枯燥工作,想要更豐富的生活;而外面的人則看中了這個全球頂級代工企業的薪資、待遇,至少不用擔心被欠薪或是沒有社保。幾乎每次富士康招聘,都會出現應聘者爆滿,甚至出現過凌晨開始排隊、冒雨排隊應聘的情景。

17/26

雙面郭臺銘

郭臺銘一生敢想敢做,快意恩仇,但因為不擅妥協,常呈現出截然相反的兩面,既嚴苛又寬容,既節儉又慷慨,既暴躁又溫和,既狡詐又單純。這是一個發脾氣時令人做夢都不想遇到的老闆,也是一個在發獎金時令人做夢都希望遇到的老闆。

18/26

霸道作風與道德潔癖

郭臺銘罵起下屬來毫不留情,雖然髒話只限於「他媽的」,動作僅限於摔杯子,不過聲音洪亮,氣勢逼人。如果一個低階主管犯錯,他很少直接指責,而是把其上司傳喚來,罵個狗血噴頭,面色蒼白的低階主管就一直站在旁邊。同時他又有「道德潔癖」,例如誠實、信用、責任心等,要是他認為一個下屬道德上存在這些瑕疵,那對方也就離出局不遠了。一位跨國公司高管曾是郭臺銘的供應商,對郭的直來直去印象深刻,「他想和你做事情,就很熱情,不想和你合作,就絕不會和你多羅嗦。」

19/26

與王傳福的糾紛

郭臺銘一直對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心存不滿,原因之一是他認為王在競爭中採用了不光彩的手段。2006年5月4日,富士康的網檢系統檢測到部分富士康員工向比亞迪發送了大量的系統文件,公司當即報警。經鑑定,移動硬碟中有116份富士康文件,其中68份是非公知信息,但比亞迪方面堅稱毫不知情。富士康將比亞迪告上法庭,這場訴訟歷經多年,跌跌宕宕,從內地訴到香港,至今未有定論。

20/26

龍頭地位受威脅?

富士康可以為一個兩釐米大小的連接器申請8000多項專利,而王傳福對專利壁壘一向嗤之以鼻,認為專利是死的,都可以繞過去。他有一句業內名言,「一種新產品的開發,實際上60%來自文獻,30%來自樣品,5%來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實際上也就5%左右。」有觀點認為是2002年比亞迪開始成為諾基亞手機電池供應商之後,其手機代工業務迅速發展,逐漸威脅到了富士康的市場龍頭地位,才令富士康堅持不懈的告下去。

21/26

質問巴菲特

在富士康與比亞迪訴訟正酣之際,股神巴菲特投資比亞迪以示支持,郭臺銘公開質疑,隔空質問巴菲特,是否敢開比亞迪的車子上班。

22/26

性情中人

郭臺銘髮妻林淑如2005年去世,一年後,郭家的家族墓園發生土地產權糾紛,有人在通往墓園的路上築起圍牆阻擋進入。據臺灣媒體稱,林淑如忌日時,郭臺銘帶著一雙兒女,靠著手電筒翻牆進入墓園中,為亡妻獻上鮮花。2008年郭臺銘再婚,他把第二任妻子曾馨瑩帶到林淑如墓前說「雖然現在有人來接班,但她也永遠是第二。」

23/26

接班人

郭臺銘曾在公司尾牙聚會上與弟弟郭臺成共舞龍頭,外界都猜測比他小十歲的弟弟最有可能成為接班人。但是2007年,郭臺成因病去世。此後,誰能一肩挑起鴻海的十二大事業群,成了個巨大問號。而2013年3月,在樂視與富士康的一次共同發布會上,郭臺銘與長子郭守正一起亮相,後者職務是「董事長特別助理」,這被認為向外界顯示其「接班人」身份。

24/26

「臺幹」與「陸幹」

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郭臺銘認為應「邁開大步,否則就慢了」,他決定把臺北的「一級部隊」開進來,這就是富士康最早的「臺幹」。富士康內部一直有「臺幹」與「陸幹」的分化,在組織結構上,通常是臺幹為主、陸幹為輔,而且臺幹是與鴻海籤協議,陸幹則與富士康籤協議,前者股票更多,常有人指責富士康對兩地的幹部不公平。

25/26

轉型之困

原材料、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人口結構的變化,這些都令代工企業走進了瓶頸,轉型似乎是必須考慮的。郭臺銘的轉型思路是從外銷轉為重點開拓內銷市場,從精密製造轉向科技服務。但是,製造業巨頭的思維方式是嚴格的精工製造與嚴苛的成本控制,而上遊的研發設計環節以及下遊零售環節的思路都與此迥異。鴻海收購夏普一役也頗為不順。

26/26

結語

成吉思汗一生都在開疆擴土,63歲的郭臺銘,他的戰役還在繼續。

資料來源於:網絡

歡迎點擊右下方進行評論 ✎﹏

相關焦點

  • 郭臺銘的退休之路:不讓子女接班 分拆事業群集體接班
    但當這個人是郭臺銘時,立馬就是另外一種情景:日前,素有「代工之王」、「富士康市長」之稱的郭臺銘在參加親弟郭臺成忌日悼念後,那句「自己很快就會退休了」的言辭立刻就登上了海峽兩岸各家媒體的頭條。獨裁為公 真退,假退?
  • 郭臺銘辭任,「代工之王」鴻海走向何方?
    過去連續七個月,郭臺銘不斷增持公司股票,累計持股9.6%。對不設置實際控制人的全球最大代工製造商鴻海而言,他仍是最大股東。鴻海再次走到一個轉折點。郭臺銘辭任後的鴻海,雖然從股份上看,控制權仍在郭臺銘手中,但他不會再親力親為鴻海的操作層面,後郭臺銘時代開始了。在郭臺銘退居幕後的同時,鴻海正處於一個激烈變革的時期。
  • 盤點「代工王」郭臺銘的「商業帝國」
    談起郭臺銘,人們立即會想到富士康,想到「代工之王」,再想到「十三跳」,有的人還會想到「岷主不能當飯吃」這句郭董的「名言」。而今天,這位曾聲稱「不能當飯吃」的「代工之王」要「吃一吃岷主這口飯了」,這真是「世界真奇妙,昨天說的話今天全忘掉」!對於郭臺銘「要當官的宣言」,網上議論紛紛,他一個不把岷主當飯的人,為啥要來「吃」岷主這碗飯呢?
  • 「代工之王」背後,盤點郭臺銘的「商業帝國」
    而郭臺銘本人更是常年活躍於一線,與軟銀董事長孫正義、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結義」進軍機器人領域,即便是美國總統川普,也稱郭臺銘為「他的朋友」,並稱讚其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商人之一」。「代工之王」談起蘋果的代工廠,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富士康。
  • 郭臺銘和兒子郭守正那些事
    郭臺銘表態不讓兒子接班,讓外界頗為吃驚。
  • 【獨家】郭臺銘為何「拋棄」長子郭守正
  • 69歲郭臺銘:商而優則仕,逾400億身價的代工之王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從「塑料小哥」到「代工之王」郭臺銘是臺灣首富,也成為本次參選候選人中最富有的一位。提及郭臺銘,給蘋果公司等代工的富士康是與其伴隨的標籤之一,而其在港澳臺等地區布局的公司遠不止富士康,中國臺灣的鴻海集團是郭臺銘最主要的資產,除此之外,郭臺銘還在香港和國內擁有多家上市公司。受其參選的消息提振,截至17日收盤,富智康集團大漲28.18%,鴻騰精密科技漲9.95%,工業富聯漲停,雲智匯科技上漲9.30%,訊智海漲幅接近17%,其身價較前一日上漲近10億美元。
  • 爆冷接班,統兵百萬,郭臺銘為何等他四年?
    劉揚偉雖然比郭臺銘年輕,卻年輕不了多少,因此即便決賽圈進入到只剩三人時,臺灣媒體已預感到劉揚偉可能打破傳統規矩地出線,最終的答案也依然還有懸念。面對媒體直接追問他是不是要接班,劉揚偉自己也是三緘其口,甚至還反問:「可能嗎?」
  • 四度蟬聯富豪榜,臺灣科技界「梟雄」,他是「代工之王」郭臺銘
    這位曾經四次蟬聯《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臺灣科技首富,每天至少工作15個小時,從創業開始就不曾休過三天以上的假,好像永遠也不知道疲倦。對共同奮鬥的兄弟,郭臺銘有福同享,但對競爭對手,他則一律以敵人視之,臺灣科技界稱他為「梟雄」。郭臺銘曾經說:「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已決定了。」
  • 四度蟬聯富豪榜,臺灣科技界「梟雄」,他是「代工之王」郭臺銘 | 礪石
    對共同奮鬥的兄弟,郭臺銘有福同享,但對競爭對手,他則一律以敵人視之,臺灣科技界稱他為「梟雄」。郭臺銘曾經說:「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已決定了。」郭臺銘身上濃重的個人英雄主義做派,短暫的從軍經歷又使之成為軍隊式管理的推崇者,最終郭臺銘以他精明的商業判斷、管理企業的「鐵血」手腕,造就了他繁榮的製造業王國,其創辦的鴻海集團及其旗下的富士康,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代工帝國。
  • 郭臺銘的12匹頭馬
    代工之王郭臺銘已經尋覓了十多年的接班人了前者,被視為鴻海有意關閉外界窺探「接班群體」的窗口;後者,被分析為郭臺銘推進接班人計劃的伏筆。 這場隱秘進行中的頭馬角逐,將產生未來執掌佔臺25%產值、在中國內地擁有百萬之眾的代工帝國掌門人。  最適合的那個人永別了  郭臺銘是臺商中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 郭臺銘尋找「郭臺銘」
    文 ✎  張洋編輯 ✎ 邢昀 東京繁鬧的街市中,天皇皇居是處有名的僻靜之地。 ▵  王永慶依照郭臺銘的想法,鴻海母公司控股,各版塊獨立發展,他再逐步退居幕後。2013年,在文化產業摸爬滾打的郭守正回歸鴻海,郭臺銘卻對媒體明確表示絕不會讓兒子接班,在他看來「這些年輕人都有共通的毛病」。 離計劃退休的時間已過了11年,69歲的郭臺銘依然是鴻海的最高指揮人。
  • 郭臺銘等待下一個「郭臺銘」:鴻海接班人大猜想
    作者:楊健楷編輯:張麗娟在日本玩了一遭,郭臺銘突發奇想,送給了妻子一首詩:賞櫻花,思未來…不求名,不求利;八千裡,雲和月。我做大事,你照顧家庭,然後呢,我還會陪你做你要的小幸福。回了臺灣,郭臺銘拜了媽祖。
  • 鴻海:「代工之王」如何煉成?(上)
    2013年營業額達1320.76億美元,世界500強排名30位鴻海集團是全球3C(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代工領域規模最大、成長最快、評價最高的國際集團。 鴻海精密集團,1974年成立,外文名Foxconn,創始人為郭臺銘,總部位於臺北。經營範圍為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
  • 抽絲剝繭,一個個推敲未來郭臺銘的鴻海接班布局
    有必要提一下,這裡的「老」和「新」,不是年齡之差,而是指在鴻海的資歷。「三老」分別是郭臺銘和「鴻海12金剛」之盧松青、戴正吳這三個人,「二新」是呂芳銘、簡宜彬。 這次6位新的董事候選人中,除簡宜彬一人外,包括郭臺銘在內的「三老二新」均入列,所以說,接班布局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非一朝一夕可及。其中,戴正吳現年68歲,呂芳銘是65歲,二人僅三歲之差。
  • 郭臺銘從政,2萬億的「鴻海系」帝國,誰來接班?
    文 張洋編輯 邢昀東京繁鬧的街市中,天皇皇居是處有名的僻靜之地。2019年4月10日,櫻花盛開的時節,郭臺銘進去逛了逛,順便整理思緒。那天陽光和煦,櫻花樹下,他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郭臺銘發了一首詩給遠在臺北的妻子,他寫道:「臨皇居,旺太陽,賞櫻花,思未來,中華情,臺灣恩,人民富,誰敢當,不求名,不求利,八千裡雲和月。」
  • 爆冷接班,統兵百萬,郭臺銘為何等他四年?
    劉揚偉雖然比郭臺銘年輕,卻年輕不了多少,因此即便決賽圈進入到只剩三人時,臺灣媒體已預感到劉揚偉可能打破傳統規矩地出線,最終的答案也依然還有懸念。面對媒體直接追問他是不是要接班,劉揚偉自己也是三緘其口,甚至還反問:「可能嗎?」
  • 「鞋王」蔡其瑞:很多人拜他為師,連郭臺銘都要向他取經
    ,很多人免不了想到鴻海,事實上,「鞋王」蔡其瑞旗下的寶成,其在全球鞋業中的地位,比郭臺銘的鴻海在電子業地位還要顯赫得多。 蔡其瑞素具遠見,當年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要在大陸發展電子業代工,曾跑去寶成東莞廠學習,向蔡其瑞取經。 向有結果的人學習,是鴻海創辦人郭臺銘的商業智慧。將「富士康製造」轉型為「富士康智造」,郭臺銘這一套商業思路,還是從代工鞋王蔡其瑞那裡取來的「真經」。
  • 「代工之王」郭臺銘,拼了命也要打敗這兩個人
    中國大陸被稱為「世界工廠」,然而「代工之王」卻是臺灣地區的鴻海集團。幾乎是在世人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鴻海集團變成了中國最大的出口企業以及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合同生產商。那麼,它是憑藉什麼在40年當中,由一個只有十幾個人的小作坊成長為世界工廠「代工之王」的呢? 郭臺銘說:「決心與方法是領袖的執行力重點。談策略一定要有決心。」
  • 代工之王郭臺銘,豪車私人飛機出行,愛女等20元車位
    「霸道總裁」郭臺銘的鴻海集團是中國最大的「代工廠」,鴻海是在臺灣的稱呼,在大陸叫富士康,有著「代工之王」的稱呼,我們熟悉的蘋果手機就是郭臺銘的工廠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