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以他精明的商業判斷、管理企業的「鐵血」手腕,造就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代工帝國。如今這個基於製造業建立起來的商業帝國已經具備強大的平臺匯聚能力,郭臺銘也還將繼續帶領鴻海迎接更大的挑戰。
/
文|文媛媛 編輯|付迎爽 來源|礪石商業評論(ID:libusiness)
無依無靠,全憑個人奮鬥,郭臺銘喜歡用「寒冬裡的孤雁」來形容自己。
這位曾經四次蟬聯《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臺灣科技首富,每天至少工作15個小時,從創業開始就不曾休過三天以上的假,好像永遠也不知道疲倦。對共同奮鬥的兄弟,郭臺銘有福同享,但對競爭對手,他則一律以敵人視之,臺灣科技界稱他為「梟雄」。
郭臺銘曾經說:「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已決定了。」 郭臺銘身上濃重的個人英雄主義做派,短暫的從軍經歷又使之成為軍隊式管理的推崇者,最終郭臺銘以他精明的商業判斷、管理企業的「鐵血」手腕,造就了他繁榮的製造業王國,其創辦的鴻海集團及其旗下的富士康,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代工帝國。
郭臺銘出生於1950年,是家中長子。由於家境貧寒,1966年郭臺銘進入臺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服完兵役後,郭臺銘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
1974年,24歲的郭臺銘用母親籌集的十萬元新臺幣,與朋友合夥創辦了「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製品。公司後因經營不善而陷入困頓,朋友撤股後郭臺銘實現獨資。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臺灣地區興起,公司就轉為生產黑白電視機按鈕,逐漸有了起色。1975年,公司更名為「鴻海工業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電視機高壓陽極帽組件。
1977年,公司開始扭虧為盈,郭臺銘立即從日本購買設備建立模具廠,為日後發展奠定基礎。其後他又陸續投資建立了電鍍部門與衝壓廠。
但此後家電業勢頭漸衰,鴻海的生意也大受打擊。經過市場調查,郭臺銘了解到電子遊戲機及計算機是未來的成長主流,計算機連接器很有市場需求。鴻海開始從「製造導向」時代,走向「市場導向」時代。
20世紀80年代,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郭臺銘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為重心,力行「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郭繼續投資1600萬元進入計算機線纜裝配領域。
郭臺銘說自己生涯最重要的轉折點是:「我30歲的生日是在日本松下過的。我去跟他們談合作。那天,日本人把我灌醉。第二天醒來,我躺在床上想,日本有這麼好的零組件供應,是因為日本有很好的母體工業,帶動日本零組件的發展。而我那時在臺灣地區做零件,但臺灣地區卻沒有母體工業,且臺灣廠商也沒有扶植臺灣零組件廠的打算。於是,我就下定決心不跟臺灣廠商做生意,要與國外大廠做生意。」
郭臺銘認為,把製造的一端外包給最有效率的電子專業製造服務,掌握產業分工的新趨勢,幫助大廠在全球出貨。
1985年,郭臺銘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始在臺灣之外開拓市場,並創出「Foxconn」品牌,作為鴻海旗下代工品牌,承接臺灣以外的代工訂單。同年,公司首度入榜臺灣製造業1000大公司。1991年,鴻海在臺灣上市。此後,郭臺銘以富士康為平臺,歷經數十年經營,構建起龐大而神秘的「代工王國」。
1988年,郭臺銘赴深圳考察投資環境,並在深圳寶安區建立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生產基地——深圳海洋精密電腦接插件廠。1993年,鴻海繼續擴張深圳生產基地,並在蘇州崑山建廠。1996年,開始建設深圳龍華科技園。
1995年,鴻海公司營業額突破新臺幣100億元,名列臺灣製造業1000大企業第65位。許多世界級PC大廠成為集團重要客戶。
2000年,郭臺銘首次提出要將「長期、穩定、發展、科技、國際」作為集團的未來定位和發展方向。2001年, 鴻海成為臺灣民營製造業第一名的企業。2002年,鴻海精密躍居中國內地企業出口200強榜首,此後多年保持出口第一的位置。
2004年,鴻海成為全球第一大3C(計算機、通訊、消費性電子)代工廠。2005年,鴻海首度躋身《財富》全球500強,居第371位,並成為全球第一大手機代工廠。
郭臺銘在富士康的發展歷程中逐步確立了「紮根中國,運籌全球」的發展戰略。位於深圳市寶安區龍華的佔地約1平方英裡的龍華科技園區,被視為其企業帝國的核心,有員工27萬人。在幾十座廠房中,蘋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惠普公司的個人電腦、摩託羅拉的行動電話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在龍華基地,職工宿舍、消防隊、醫院、遊泳池、餐館、銀行、雜貨店和網吧一應俱全,10處大型員工食堂每天提供15萬份以上的午餐,用工高峰時每天招聘的新員工多達3000人。
郭臺銘稱鴻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他要做的首先是選客戶。
作為電子製造業的「隱形冠軍」,鴻海的客戶幾乎囊括IT產業所有著名品牌。這家亞洲科技巨頭提供智慧型手機和顯示面板等各種產品的組裝服務,客戶包括蘋果(Apple)、思科(Cisco)、戴爾(Dell)以及索尼(Sony)。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蘋果公司。
鴻海一進入個人電腦領域,就把客戶鎖定為戴爾、康柏等國際一流大廠。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郭臺銘在康柏總部旁投資建了一個成型機廠,康柏只要有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終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
憑藉大產能、低成本、高技術的競爭力,郭臺銘陸續從LG集團搶走蘋果訂單,成為思科全球最大的網絡設備供應商,拿下索尼Play Station遊戲機訂單,英特爾奔騰四連接器訂單。不可思議的是,2003年,鴻海還同時拿下諾基亞和摩託羅拉的訂單。
1998年,庫克開始擔任蘋果公司的運營主管,庫克發現當時蘋果公司成本控制得並不好,開始考慮僱用外部製造商。2000年,鴻海接手生產iMac,因為鴻海在大陸投資興辦的富士康當時已經擁有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心急火燎的蘋果公司來到中國,詢問一直為蘋果生產成型部件的富士康是否能製作基本的金屬板,富士康則表示會研究產品,保證滿足所有規格。於是,Mac mini開始在富士康生產,iPod mini和其他產品也緊隨其後。富士康在蘋果產品的製造環節取得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現在,富士康有多達50萬的員工手工組裝iPhone和iPad。
為鞏固與這些大廠商的關係,郭臺銘為鴻海制定的策略是——專注製造而不去打造自主品牌,也因此,全球最挑剔的企業都放心地將生產訂單交給了鴻海。
郭臺銘祖籍山西,他很喜歡同是山西人的關公。關公非常講義氣,郭臺銘覺得信任從某些角度來講,也是義氣。郭臺銘最敬佩景仰的企業家是王永慶。有一次郭臺銘帶著兒子去見王永慶,王永慶只送他兒子兩個字:「信用」,就是扎紮實實做事,講得出來就要做到,不要好逸惡勞。
郭臺銘是個利用一切時間工作的搏命三郎,生活上也沒啥特別講究。 郭經常對人說,他應該是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下班的人,他每天的工作時間至少是11個小時。 即使晚上下飛機,他也會馬上趕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
郭臺銘和他的富士康,在管理風格上,有著明顯的日式特點,即:治廠如治軍,重視紀律,講究細節。 業界盛傳,郭臺銘喜歡用沒有退路的人。在他看來,一個人沒有了退路,就會賣命似地全力以赴。
2010年,富士康「跳樓」時間一度讓郭臺銘成為眾矢之的。但郭臺銘說他的字典裡沒有「管理」這兩個字。他認為,有責任的人是不用管理的,沒責任的人管理也沒用。郭臺銘也不認為有競爭對手。他說,有些公司以購併增加營業額,但是鴻海的購併是以技術互補為主,不是為了營業額。郭臺銘認為,鴻海的「對手」只是代工組裝,沒有垂直整合的能力,但鴻海有全球的供應鏈。郭臺銘認為,成功有三部曲,第一是有好的策略,第二是一定要有決心,第三是方法可以改變。
郭臺銘非常節儉。他說,父親是公務人員,給他很好的身教,教他安貧樂道。她最快樂的事,就是媽媽親自下碗面給他吃。他是山西人,吃碗麵、水餃、包子,就很舒服,一點都不覺得不好。他希望鴻海給社會的印象是苦幹實幹、按部就班、誠誠實實、正派經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雖然辛苦一點,但是很踏實。
在郭臺銘自己看來,他並不認為自己是成功的。「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很成功,已經到了頂峰的時候,那麼明天起床,人是往下走不是往上走;明天你出發的第一步,是在走下坡路。」
2008年在鴻海系遇到金融危機和經濟下行的挑戰之後,郭臺銘再次返身,從計劃退休的計劃中二度出山,再次以每天工作15小時的勤奮、58歲的高齡繼續為鴻海站崗。
2013年,蘋果拉入臺灣另一大代工廠和碩(Pegatron)生產iPhone,兩家代工廠商因此發生了競爭。近年來,蘋果產品的銷售增長出現趨緩的勢頭,這也促使郭臺銘決定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從單一的製造業企業向研發和製造兼有的複合型企業轉變。
近一兩年來,郭臺銘跟他的鴻海略顯被動。2016年增長乏力,以致出現上市19年以來首度負增長,比2009年遭遇金融危機衝擊後還略顯難堪。這背後,是它的代工版圖面臨巨大的結構調整。
2016年,郭臺銘收購了日本老牌電子企業夏普(Sharp),從此這家百年日企正式歸入他麾下。隨後,郭臺銘展開了一系列行動,並將此視為獲得先進技術並走向全球的契機。
雖然是製造業的「代工大王」,但郭臺銘對網際網路、對新技術所帶來的產業機會,一直保持高度關注,郭臺銘還有新的夢想。「在E-commerce、雲端、移動網際網路。每個都是富士康的強項,我們只是沒有品牌而已。」
這幾年,郭臺銘宣布投入1000萬美元設立上海安心購,重啟IT渠道擴張計劃,並通過旗下廣宇轉投資賽博數碼布局內地零售渠道市場,另外,郭臺銘還投資了1億元臺幣與訊聯共同成立康聯生醫科技公司,延伸到了醫療與健康科學領域。
包括去年收購的夏普,郭臺銘也表示將鎖定夏普在生命科學領域深耕數十年的人才、技術、設備、專利,拓展生命科學、健康環境、影像醫學三大面向。
這是郭臺銘主掌的變革動向,就是朝行業網際網路、物聯網邁進。而它選擇的健康醫療,既是國計民生無法脫離的剛性部分,也是現實產業中利潤非常高的領域。
對鴻海來說,這一步不但跳出了面板產業局限於家電與手機等狹隘用途,開始走向更廣泛的無所不在的顯示時代,朝工業網際網路領域邁進,更是意味著它基於製造業的平臺化戰略得以深化。
這能讓它走出過度側重PC、手機及其他消費類電子代工的風險。要知道,蘋果雖依舊是全球最賺錢的企業,但手機出貨整體增長乏力,尤其核心重鎮大中華區開始明顯萎縮。
應該說,郭臺銘的危機感應該是非常強烈的。最近三年,郭臺銘頻繁出現在許多物聯網、雲計算的重點行業會議上。「現在我們認為時機成熟了。過去網絡在中國是機會主義者的天堂,將來應該是實力主義者的機會。下一波真正走向劇烈的競爭,誰能勝出,其實還未定。」郭臺銘說。
從製造電視機零件的中小企業起家,到七千億臺幣營收的全球化製造業帝國,從電腦配件到手機等硬體,郭臺銘治下的鴻海系幾乎縱貫全球IT製造的全產業鏈,已經成為臺灣科技業的窗口。郭臺銘心中沒有「品牌夢」,鴻海卻能和全球知名品牌一起賽跑。
2016年鴻海經歷了IPO後歷史上第一個衰退年,2017年將是鴻海發展史上的關鍵樞紐。過去,鴻海基於製造業建立起來的商業帝國,已經具備強大的平臺匯聚能力,如今已經67歲的郭臺銘還將繼續帶領鴻海迎接更大的挑戰,參與到未來更激烈的競爭中去,相信郭臺銘和他的鴻海有實力實現它的新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