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蟬聯富豪榜,臺灣科技界「梟雄」,他是「代工之王」郭臺銘

2021-02-25 中國企業家雜誌

郭臺銘以他精明的商業判斷、管理企業的「鐵血」手腕,造就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代工帝國。如今這個基於製造業建立起來的商業帝國已經具備強大的平臺匯聚能力,郭臺銘也還將繼續帶領鴻海迎接更大的挑戰。

/

文|文媛媛    編輯|付迎爽    來源|礪石商業評論(ID:libusiness)

無依無靠,全憑個人奮鬥,郭臺銘喜歡用「寒冬裡的孤雁」來形容自己。

這位曾經四次蟬聯《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臺灣科技首富,每天至少工作15個小時,從創業開始就不曾休過三天以上的假,好像永遠也不知道疲倦。對共同奮鬥的兄弟,郭臺銘有福同享,但對競爭對手,他則一律以敵人視之,臺灣科技界稱他為「梟雄」。

郭臺銘曾經說:「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已決定了。」 郭臺銘身上濃重的個人英雄主義做派,短暫的從軍經歷又使之成為軍隊式管理的推崇者,最終郭臺銘以他精明的商業判斷、管理企業的「鐵血」手腕,造就了他繁榮的製造業王國,其創辦的鴻海集團及其旗下的富士康,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代工帝國。

郭臺銘出生於1950年,是家中長子。由於家境貧寒,1966年郭臺銘進入臺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服完兵役後,郭臺銘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

1974年,24歲的郭臺銘用母親籌集的十萬元新臺幣,與朋友合夥創辦了「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製品。公司後因經營不善而陷入困頓,朋友撤股後郭臺銘實現獨資。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臺灣地區興起,公司就轉為生產黑白電視機按鈕,逐漸有了起色。1975年,公司更名為「鴻海工業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電視機高壓陽極帽組件。

1977年,公司開始扭虧為盈,郭臺銘立即從日本購買設備建立模具廠,為日後發展奠定基礎。其後他又陸續投資建立了電鍍部門與衝壓廠。

但此後家電業勢頭漸衰,鴻海的生意也大受打擊。經過市場調查,郭臺銘了解到電子遊戲機及計算機是未來的成長主流,計算機連接器很有市場需求。鴻海開始從「製造導向」時代,走向「市場導向」時代。

20世紀80年代,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郭臺銘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為重心,力行「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郭繼續投資1600萬元進入計算機線纜裝配領域。

郭臺銘說自己生涯最重要的轉折點是:「我30歲的生日是在日本松下過的。我去跟他們談合作。那天,日本人把我灌醉。第二天醒來,我躺在床上想,日本有這麼好的零組件供應,是因為日本有很好的母體工業,帶動日本零組件的發展。而我那時在臺灣地區做零件,但臺灣地區卻沒有母體工業,且臺灣廠商也沒有扶植臺灣零組件廠的打算。於是,我就下定決心不跟臺灣廠商做生意,要與國外大廠做生意。」

郭臺銘認為,把製造的一端外包給最有效率的電子專業製造服務,掌握產業分工的新趨勢,幫助大廠在全球出貨。

1985年,郭臺銘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始在臺灣之外開拓市場,並創出「Foxconn」品牌,作為鴻海旗下代工品牌,承接臺灣以外的代工訂單。同年,公司首度入榜臺灣製造業1000大公司。1991年,鴻海在臺灣上市。此後,郭臺銘以富士康為平臺,歷經數十年經營,構建起龐大而神秘的「代工王國」。

1988年,郭臺銘赴深圳考察投資環境,並在深圳寶安區建立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生產基地——深圳海洋精密電腦接插件廠。1993年,鴻海繼續擴張深圳生產基地,並在蘇州崑山建廠。1996年,開始建設深圳龍華科技園。

1995年,鴻海公司營業額突破新臺幣100億元,名列臺灣製造業1000大企業第65位。許多世界級PC大廠成為集團重要客戶。

2000年,郭臺銘首次提出要將「長期、穩定、發展、科技、國際」作為集團的未來定位和發展方向。2001年, 鴻海成為臺灣民營製造業第一名的企業。2002年,鴻海精密躍居中國內地企業出口200強榜首,此後多年保持出口第一的位置。

2004年,鴻海成為全球第一大3C(計算機、通訊、消費性電子)代工廠。2005年,鴻海首度躋身《財富》全球500強,居第371位,並成為全球第一大手機代工廠。

郭臺銘在富士康的發展歷程中逐步確立了「紮根中國,運籌全球」的發展戰略。位於深圳市寶安區龍華的佔地約1平方英裡的龍華科技園區,被視為其企業帝國的核心,有員工27萬人。在幾十座廠房中,蘋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惠普公司的個人電腦、摩託羅拉的行動電話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在龍華基地,職工宿舍、消防隊、醫院、遊泳池、餐館、銀行、雜貨店和網吧一應俱全,10處大型員工食堂每天提供15萬份以上的午餐,用工高峰時每天招聘的新員工多達3000人。

郭臺銘稱鴻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他要做的首先是選客戶。

作為電子製造業的「隱形冠軍」,鴻海的客戶幾乎囊括IT產業所有著名品牌。這家亞洲科技巨頭提供智慧型手機和顯示面板等各種產品的組裝服務,客戶包括蘋果(Apple)、思科(Cisco)、戴爾(Dell)以及索尼(Sony)。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蘋果公司。

鴻海一進入個人電腦領域,就把客戶鎖定為戴爾、康柏等國際一流大廠。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郭臺銘在康柏總部旁投資建了一個成型機廠,康柏只要有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終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

憑藉大產能、低成本、高技術的競爭力,郭臺銘陸續從LG集團搶走蘋果訂單,成為思科全球最大的網絡設備供應商,拿下索尼Play Station遊戲機訂單,英特爾奔騰四連接器訂單。不可思議的是,2003年,鴻海還同時拿下諾基亞和摩託羅拉的訂單。

1998年,庫克開始擔任蘋果公司的運營主管,庫克發現當時蘋果公司成本控制得並不好,開始考慮僱用外部製造商。2000年,鴻海接手生產iMac,因為鴻海在大陸投資興辦的富士康當時已經擁有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心急火燎的蘋果公司來到中國,詢問一直為蘋果生產成型部件的富士康是否能製作基本的金屬板,富士康則表示會研究產品,保證滿足所有規格。於是,Mac mini開始在富士康生產,iPod mini和其他產品也緊隨其後。富士康在蘋果產品的製造環節取得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現在,富士康有多達50萬的員工手工組裝iPhone和iPad。

為鞏固與這些大廠商的關係,郭臺銘為鴻海制定的策略是——專注製造而不去打造自主品牌,也因此,全球最挑剔的企業都放心地將生產訂單交給了鴻海。

郭臺銘祖籍山西,他很喜歡同是山西人的關公。關公非常講義氣,郭臺銘覺得信任從某些角度來講,也是義氣。郭臺銘最敬佩景仰的企業家是王永慶。有一次郭臺銘帶著兒子去見王永慶,王永慶只送他兒子兩個字:「信用」,就是扎紮實實做事,講得出來就要做到,不要好逸惡勞。

郭臺銘是個利用一切時間工作的搏命三郎,生活上也沒啥特別講究。 郭經常對人說,他應該是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下班的人,他每天的工作時間至少是11個小時。 即使晚上下飛機,他也會馬上趕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

郭臺銘和他的富士康,在管理風格上,有著明顯的日式特點,即:治廠如治軍,重視紀律,講究細節。 業界盛傳,郭臺銘喜歡用沒有退路的人。在他看來,一個人沒有了退路,就會賣命似地全力以赴。

2010年,富士康「跳樓」時間一度讓郭臺銘成為眾矢之的。但郭臺銘說他的字典裡沒有「管理」這兩個字。他認為,有責任的人是不用管理的,沒責任的人管理也沒用。郭臺銘也不認為有競爭對手。他說,有些公司以購併增加營業額,但是鴻海的購併是以技術互補為主,不是為了營業額。郭臺銘認為,鴻海的「對手」只是代工組裝,沒有垂直整合的能力,但鴻海有全球的供應鏈。郭臺銘認為,成功有三部曲,第一是有好的策略,第二是一定要有決心,第三是方法可以改變。

郭臺銘非常節儉。他說,父親是公務人員,給他很好的身教,教他安貧樂道。她最快樂的事,就是媽媽親自下碗面給他吃。他是山西人,吃碗麵、水餃、包子,就很舒服,一點都不覺得不好。他希望鴻海給社會的印象是苦幹實幹、按部就班、誠誠實實、正派經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雖然辛苦一點,但是很踏實。

在郭臺銘自己看來,他並不認為自己是成功的。「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很成功,已經到了頂峰的時候,那麼明天起床,人是往下走不是往上走;明天你出發的第一步,是在走下坡路。」

2008年在鴻海系遇到金融危機和經濟下行的挑戰之後,郭臺銘再次返身,從計劃退休的計劃中二度出山,再次以每天工作15小時的勤奮、58歲的高齡繼續為鴻海站崗。

2013年,蘋果拉入臺灣另一大代工廠和碩(Pegatron)生產iPhone,兩家代工廠商因此發生了競爭。近年來,蘋果產品的銷售增長出現趨緩的勢頭,這也促使郭臺銘決定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從單一的製造業企業向研發和製造兼有的複合型企業轉變。

近一兩年來,郭臺銘跟他的鴻海略顯被動。2016年增長乏力,以致出現上市19年以來首度負增長,比2009年遭遇金融危機衝擊後還略顯難堪。這背後,是它的代工版圖面臨巨大的結構調整。

2016年,郭臺銘收購了日本老牌電子企業夏普(Sharp),從此這家百年日企正式歸入他麾下。隨後,郭臺銘展開了一系列行動,並將此視為獲得先進技術並走向全球的契機。

雖然是製造業的「代工大王」,但郭臺銘對網際網路、對新技術所帶來的產業機會,一直保持高度關注,郭臺銘還有新的夢想。「在E-commerce、雲端、移動網際網路。每個都是富士康的強項,我們只是沒有品牌而已。」

這幾年,郭臺銘宣布投入1000萬美元設立上海安心購,重啟IT渠道擴張計劃,並通過旗下廣宇轉投資賽博數碼布局內地零售渠道市場,另外,郭臺銘還投資了1億元臺幣與訊聯共同成立康聯生醫科技公司,延伸到了醫療與健康科學領域。

包括去年收購的夏普,郭臺銘也表示將鎖定夏普在生命科學領域深耕數十年的人才、技術、設備、專利,拓展生命科學、健康環境、影像醫學三大面向。

這是郭臺銘主掌的變革動向,就是朝行業網際網路、物聯網邁進。而它選擇的健康醫療,既是國計民生無法脫離的剛性部分,也是現實產業中利潤非常高的領域。

對鴻海來說,這一步不但跳出了面板產業局限於家電與手機等狹隘用途,開始走向更廣泛的無所不在的顯示時代,朝工業網際網路領域邁進,更是意味著它基於製造業的平臺化戰略得以深化。

這能讓它走出過度側重PC、手機及其他消費類電子代工的風險。要知道,蘋果雖依舊是全球最賺錢的企業,但手機出貨整體增長乏力,尤其核心重鎮大中華區開始明顯萎縮。

應該說,郭臺銘的危機感應該是非常強烈的。最近三年,郭臺銘頻繁出現在許多物聯網、雲計算的重點行業會議上。「現在我們認為時機成熟了。過去網絡在中國是機會主義者的天堂,將來應該是實力主義者的機會。下一波真正走向劇烈的競爭,誰能勝出,其實還未定。」郭臺銘說。

從製造電視機零件的中小企業起家,到七千億臺幣營收的全球化製造業帝國,從電腦配件到手機等硬體,郭臺銘治下的鴻海系幾乎縱貫全球IT製造的全產業鏈,已經成為臺灣科技業的窗口。郭臺銘心中沒有「品牌夢」,鴻海卻能和全球知名品牌一起賽跑。

2016年鴻海經歷了IPO後歷史上第一個衰退年,2017年將是鴻海發展史上的關鍵樞紐。過去,鴻海基於製造業建立起來的商業帝國,已經具備強大的平臺匯聚能力,如今已經67歲的郭臺銘還將繼續帶領鴻海迎接更大的挑戰,參與到未來更激烈的競爭中去,相信郭臺銘和他的鴻海有實力實現它的新願景。

相關焦點

  • 四度蟬聯富豪榜,臺灣科技界「梟雄」,他是「代工之王」郭臺銘 | 礪石
    如今這個基於製造業建立起來的商業帝國已經具備強大的平臺匯聚能力,郭臺銘也還將繼續帶領鴻海迎接更大的挑戰。文|文媛媛  編輯|付迎爽無依無靠,全憑個人奮鬥,郭臺銘喜歡用「寒冬裡的孤雁」來形容自己。這位曾經四次蟬聯《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臺灣科技首富,每天至少工作15個小時,從創業開始就不曾休過三天以上的假,好像永遠也不知道疲倦。
  • 臺灣富豪郭臺銘的傳奇人生
    2002年入選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亞洲之星」。2010年美國《福布斯》(Forbes)「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36名。臺灣科技界都稱郭臺銘為「梟雄」,並以「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來形容郭臺銘。2011年5月26日,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世界億萬富豪排行榜,2010年臺灣首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在臺灣40富豪榜以56億美元(約1617億元臺幣)排行第5。
  • 「代工之王」郭臺銘,拼了命也要打敗這兩個人
    中國大陸被稱為「世界工廠」,然而「代工之王」卻是臺灣地區的鴻海集團。幾乎是在世人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鴻海集團變成了中國最大的出口企業以及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合同生產商。那麼,它是憑藉什麼在40年當中,由一個只有十幾個人的小作坊成長為世界工廠「代工之王」的呢? 郭臺銘說:「決心與方法是領袖的執行力重點。談策略一定要有決心。」
  • 鴻海梟雄:郭臺銘
    1974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資本額30萬元  1985成立美國分公司,創立FOXCONN自有品牌  2001獲美國《福布斯》(Forbes)「全球億萬富翁」*98名  2001鴻海以1442億元臺幣營收,名列《天下雜誌》臺灣1000大民營企業龍頭  2002入選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亞洲之星」
  • 臺灣億萬富豪,花億元「養美人」?和林志玲傳緋聞,諷刺郭臺銘!
    說到臺灣的「代工大王」,想必郭臺銘是不少人心中的第一名。畢竟,這個商人可是在2019年「模仿」了川普,想要棄商從政參加了臺灣大選的人。不過,除了郭臺銘之外,臺灣還有一個「代工大王」,他的故事不遜色於郭臺銘,他就是林百裡。
  • 鴻海:「代工之王」如何煉成?(上)
    2013年營業額達1320.76億美元,世界500強排名30位鴻海集團是全球3C(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代工領域規模最大、成長最快、評價最高的國際集團,集團旗下公司不僅於臺灣、香港、倫敦等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更囊括當前臺灣最大的企業、捷克前三大出口商、大中華地區最大出口商、富比士及財富全球五百大企業,及全球3C代工服務領域龍頭等頭銜,是當之無愧的的世界「代工之王」。
  • 69歲郭臺銘:商而優則仕,逾400億身價的代工之王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從「塑料小哥」到「代工之王」郭臺銘是臺灣首富,也成為本次參選候選人中最富有的一位。在這之後,鴻海精密又被稱為富士康科技集團,開始承接臺灣地區以外的代工訂單。1988年,郭臺銘考察深圳投資環境,並在寶安區建立了其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個生產基地。決定進入IT終端代工後一年,也就是1991年,鴻海精密在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五年後,公司營業額破百億元新臺幣。1999年,郭臺銘一口氣收購了華升、廣宇等企業,進行逆向整合,鴻海精密由地區性大廠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世界級集團。
  • 郭臺銘辭任,「代工之王」鴻海走向何方?
    對不設置實際控制人的全球最大代工製造商鴻海而言,他仍是最大股東。鴻海再次走到一個轉折點。郭臺銘辭任後的鴻海,雖然從股份上看,控制權仍在郭臺銘手中,但他不會再親力親為鴻海的操作層面,後郭臺銘時代開始了。在郭臺銘退居幕後的同時,鴻海正處於一個激烈變革的時期。
  • 2018臺灣十大富豪排行榜,十大臺灣首富排名,郭臺銘居榜首
    數據來源於福布斯和胡潤官方網站,解釋權歸屬福布斯中國網和胡潤百富,福布斯2018全球富豪榜發布日期為2018年12月6日,胡潤富豪榜財富計算截止日期為2018年12月31日。1、郭臺銘郭臺銘,男,1950年10月8日出生於中國臺灣,企業家,臺灣企業鴻海精密(下屬富士康科技集團)創辦人。
  • ✎﹏【外訊】解密代工之王郭臺銘為何不讓兒子接班?
    郭臺銘帶郭守正見王永慶,為兒子舉辦世紀婚禮或許是出於對兒子的愧疚,2004年6月,郭臺銘花費數百萬元,在臺灣圓山飯店擺設豪門婚宴,為郭守正辦了一場世紀婚禮,並送給兒子與媳婦價值超過八千五百萬元的「信義富邦」豪宅。而且,在郭守正結婚時,郭臺銘帶他去見臺灣經營之神、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王永慶當場送給郭守正兩個字:信用。
  • 「代工之王」郭臺銘的眼中釘-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上)
    他沒有富士康 郭臺銘的鐵血、沒有臺積電張忠謀的資歷、沒有華碩電腦施崇棠的專注,他是臺灣最不務正業的企業家,拍紀錄片、救流浪狗、擔任公視董事,從太陽花學運到FTA都有他的發言。他卻是臺灣科技界最大黑馬,在四年內,把一度瀕臨虧損的公司,變成兆元企業,這個人便是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四年前,和碩與華碩股權正式切割,它只是一家二線代工廠,來年還一度瀕臨虧損。但今年以來,和碩股價創歷史新高。十三家外資券商同步調高今年獲利預估值,外資看好它是下一個鴻海,明年可望成為蘋果手機新增訂單最大代工廠商。
  • 盤點「代工王」郭臺銘的「商業帝國」
    談起郭臺銘,人們立即會想到富士康,想到「代工之王」,再想到「十三跳」,有的人還會想到「岷主不能當飯吃」這句郭董的「名言」。而今天,這位曾聲稱「不能當飯吃」的「代工之王」要「吃一吃岷主這口飯了」,這真是「世界真奇妙,昨天說的話今天全忘掉」!對於郭臺銘「要當官的宣言」,網上議論紛紛,他一個不把岷主當飯的人,為啥要來「吃」岷主這碗飯呢?
  • 2017福布斯全球科技界富豪榜: 比爾蓋茨榜首, 馬雲馬化騰躋身前十
    2017福布斯全球科技界富豪榜Top 102015年以來,《福布斯》一直在編制全球科技界億萬富豪的榜單。每年,來自亞洲的科技界富豪數量都在增長。今年上榜的100位富豪中,有35位來自亞太地區。王來春曾經在郭臺銘的鴻海工作10年,後來自己創業。她是今年亞洲3位上榜女富豪之一。來自中國香港的林惠英也是一位女性創業者。她擁有伯恩光學(Biel Crystal)大約一半的股份(丈夫楊建文擁有另一半)。二人的公司為蘋果、三星和索尼設備生產屏幕。
  • 【90號茶室】重讀郭臺銘!川普的臺灣版,從代工之王到野望總統寶座
    導讀:郭臺銘,川普的臺灣版,白手起家的(其實並不是)的亞洲首富,從代工之王到野望總統寶座,郭臺銘是一代臺灣人的縮影,也是當今政治現實的映照。郭臺銘的父親是戰亂時代由東北輾轉來臺,之後在臺灣當了五十年警察,並且把郭臺銘四姐弟拉扯長大。年輕時的郭臺銘並不太耀眼。他就讀中國海專,畢業後先是學以致用進入航運業,在那個年代,臺灣正處於以中小企業帶動出口貿易、經濟準備起飛的時刻;郭臺銘嗅到了創業環境的機會,於是以母親標會下來和幾位同學各拿出的十萬塊開始他的企業經營之路。
  • 從代工之王到野望總統寶座:深度解析郭臺銘和他的鴻海帝國
    導讀:郭臺銘,白手起家的亞洲首富,從代工之王到野望總統寶座,郭臺銘是一代臺灣人的縮影,也是當今政治現實的映照。郭臺銘,成功學中的模範案例,其郭臺銘語錄與川普販賣的生意學也很相似。郭臺銘的父親是戰亂時代由東北輾轉來臺,之後在臺灣當了五十年警察,並且把郭臺銘四姐弟拉扯長大。年輕時的郭臺銘並不太耀眼。他就讀中國海專,畢業後先是學以致用進入航運業,在那個年代,臺灣正處於以中小企業帶動出口貿易、經濟準備起飛的時刻;郭臺銘嗅到了創業環境的機會,於是以母親標會下來和幾位同學各拿出的十萬塊開始他的企業經營之路。
  • "全球代工之王"郭臺銘:給年輕人的四條人生哲學
    SHPGX導讀:每天工作15個小時,向偶像成吉思汗學習,像狐狸一樣機警……「全球代工之王偶然是,一個朋友找他幫忙,替一家外商找個塑料零件加工廠。必然是,半工半讀也才讀到船務專科的郭臺銘,在航運公司實習時,就已經有了開工廠的想法。當時,臺灣的航運貿易越來越好,很多同學都學什麼幹什麼進入航運公司上班,但郭臺銘逆向思考:沒有工廠哪來的貿易呢?開工廠才能發展出更好的事業。這,就是郭臺銘的實業精神。在他的創業史裡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 臺灣梟雄郭臺銘:千億資產之謎
    郭臺銘喜歡用「寒冬裡的孤雁」來形容自己,他說,「寒冬裡的一隻孤雁,要覓食,要在逆風中找好一個安全的落腳點,就只有努力地飛,飛得越高越好。在郭臺銘坐鎮的深圳龍華廠區,一代巨富住的不是宮殿,而是布置簡單的「作戰指揮中心」。他的辦公桌是由幾張會議桌拼湊而成的,桌上除了一堆公文外,只有一個小鬧鐘和一對鍍金的小座獅,冷冰冰的水泥地,摺疊式鐵椅,而郭臺銘每年有一半時間待在這裡。他做事的原則是:「今天的事今天完成」。他說「鴻海」能有今天,靠的是苦幹、實幹、還有拼命地幹。鴻海沉浮30年,經過郭臺銘嘔心瀝血的打拼終有今日。
  • 臺灣前首富郭臺銘加入新加坡籍!!
    郭臺銘是否入新籍,目前撲朔迷離,但也不是空穴來風。據了解,郭會想要入籍新加坡,主要還是以是租稅的考慮居多。一位科技界人士不諱言,如果老郭因「稅」而出走的事情屬實,這無疑是重重打了臺灣政府的臉,因為馬政府調高富人稅到45%,造成本籍人、外籍人稅制不公,蔡政府現在又要調高遺產稅,有能力的有錢人當然會選擇當「外國人」。
  • 【晉商一流人物】臺灣首富---郭臺銘
    1971年進入臺灣復興航運公司工作,1974年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資本額30萬元,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1985成立美國分公司,創立FOXCONN (富士康)自有品牌。2001美國《福布斯》 (Forbes)"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98名。2002年入選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亞洲之星」。
  • 劉揚偉接任郭臺銘,能讓富士康擺脫代工困境嗎?
    他從臺灣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畢業後,又在南加州大學取得電子工程與電腦科學碩士學位。1988年,劉揚偉曾在美國自創主機板品牌,後來賣給富士康。在富士康併購華升時(後更名為「鴻準」),劉揚偉擔任董事長一職,與郭臺銘建立了良好的共事關係。此外,他還先後擔任IC設計公司普誠、聯陽半導體的管理職與總經理,對半導體、PC、通訊領域十分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