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富豪郭臺銘的傳奇人生

2021-02-09 鈺淥棋說經典

郭臺銘是臺灣首富,郭臺銘把鴻海集團(Hon Hai group)從一個在倉庫裡生產電視機部件的製造商,發展成為全球電子產品「代工大王」,1971年進入臺灣復興航運公司工作,1974年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資本額30萬元,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1985年成立美國分公司,創立FOXCONN(富士康)自有品牌。2002年入選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亞洲之星」。2010年美國《福布斯》(Forbes)「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36名。臺灣科技界都稱郭臺銘為「梟雄」,並以「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來形容郭臺銘。

2011年5月26日,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世界億萬富豪排行榜,2010年臺灣首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在臺灣40富豪榜以56億美元(約1617億元臺幣)排行第5。

(視頻:郭臺銘是怎樣練成的)

郭臺銘 - 成長經歷

郭臺銘出生於1950年,是家中長子。由於家境貧寒,1966年郭臺銘進入臺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服完兵役後,郭臺銘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

1974年,24歲的郭臺銘遇到了一個創業機會:朋友告訴他,自己認識的外商有一批塑料零件的訂單,想找公司承接生產。郭臺銘想,有現成的訂單,順勢辦一個這樣的廠,肯定賺錢。

郭臺銘手裡有母親給他結婚用的20萬元(臺幣,下同),他和幾個朋友又湊了10萬元,在臺北縣成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產品,招聘了15名員工,在租來的70平方米的廠房裡開了張。

不料,公司剛剛成立,就遭遇了全球石油危機,原料價格大幅上揚,30萬元資金很快虧得精光。1975年,合夥的朋友們決定「撤退」,郭臺銘向嶽父借了錢,獨自支撐著。

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臺灣地區興起,郭臺銘便從製造黑白電視機選臺選臺旋鈕做起。鴻海承接了製造電視機選臺旋鈕的一單生意。時間緊,任務重,鴻海卻無法生產模具。為了保證準時交貨,郭臺銘不得不跑進大大小小的模具工廠,賠笑臉,說好話,拜託工人們幫忙趕工。

這時的鴻海不過是個規模只有30萬元新臺幣的小公司,僅有15名員工。1975年,易名為鴻海工業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開始扭虧為盈,郭臺銘放棄了兩個「更大的賺錢機會」——炒地皮和買原材料囤積,買來先進的日本模具機器,發展技術實力,為日後發展奠定基礎。
   又過了4年,鴻海這個原本只能生產電視機旋鈕的小企業,接到了第一批來自美國跨國公司的電子零件的訂單。

1980年,郭臺銘決定把所得的每一分錢都用來擴張產能。這一步相當大膽,擴大產能最大的隱憂在於,訂單也要隨著產能增加才行。

這個過程很艱辛,公司的流動資金幾次「斷炊」……設備和研發力量的改善,最終增加了鴻海的訂單。

1982年,郭臺銘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廠房。

上世紀80年代末,郭臺銘決定在深圳成立廣東深圳富士康精密組件廠。其後他又陸續投資建立了電鍍部門與衝壓廠。20世紀80年代,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郭臺銘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為重心,力行「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

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郭繼續投資1600萬元進入計算機線纜裝配領域。

1985年,郭臺銘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始在臺灣之外開拓市場,並創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臺銘已經成功打造出他的「連接器王國」。上世紀90年代,郭臺銘率領鴻海和富士康進軍全球市場。

郭臺銘 - 事業發展

郭臺銘求學時曾在橡膠廠、砂輪廠和製藥廠打工,退伍後在航運公司上過班。

    1974年,郭臺銘以母親標會的20萬元新臺幣與十名員工成立「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從黑白電視機旋鈕製造起家。

1981年,鴻海成功開發連接器產品,轉型生產個人電腦「連接器」(connector)。1982年改名「鴻海精密工業有限公司」,資本額1600萬,1985年成立美國分公司。

2000年鴻海市值突破新臺幣一千億元,之後郭臺銘積極購併擴張版圖,不斷以每年突破千億的速度成長,2005年鴻海集團總市值已突破一兆,郭臺銘被喻為臺灣業界的「成吉思汗」。

郭臺銘持有鴻海集團百分之三十股權,鴻海的全球品牌為「Foxconn」,是一家電子製造商公司,專門代工各項產品,郭臺銘獨創的CMM(Component Module Move)代工模式,以「零組件和模組」設計為核心優勢,產品走上下遊高度垂直整合。展現所謂「一地設計,兩地製造,三區交貨」的企圖心,公司遍及海內外,橫跨亞、歐、美三洲。2005年超越新加坡偉創力(Flextronic)成為世界上最大電子製造服務(ElectronicManufacture Service, EMS)廠商。
     2005年2月3日,郭臺銘借著旗下富士康(FIH,股票代號2038)在香港股市掛牌成功,併購整合多家手機工廠,為諾基亞(Nokia)、摩託羅拉(Motorola)、Sony Ericsson等廠商代工,其後股價飆漲三倍,富士康的市值達六七八億港元,營業額為二千億臺幣,更以「賺高毛利的零組件為主,設計、製造可以奉送」的獨特模式,成為未來擠壓電子五哥(仁寶、華碩、廣達、明棋)的攻堅利器。目前鴻海公司的總市值接近新臺幣9000億元;再加上香港上市的富士康,以及臺灣的轉投資鴻準、廣宇、首利、群創、沛鑫等子公司,粗估鴻海集團總市值已超過1.5兆元。
    根據《福布斯》(Forbes,臺譯《富比士》)雜誌資料,全球富豪人物截止2005年底,郭臺銘已晉身為臺灣首富,身價32億美元(約合臺幣980多億元),排名為第170位,其次是王永慶以951億排名臺灣第二,第三名是富邦集團的蔡萬才,坐擁889億臺幣。

2006年臺股大漲,截止2007年1月3日,郭臺銘資產暴增700餘億臺幣,總資產約1,647億元,比第二名的林百裡高出1,300億元,穩坐首富地位。

近年來郭臺銘常在臺灣各大報影劇版曝光,郭臺銘宣稱要籌拍一百部電影,並且透過其子郭守正投資《白銀帝國》電影。對此,大導演蔡明亮則建議郭臺銘「少說多做」。陸小芬修理郭臺銘說:「他是從臺灣起家的商人,應該先拍攝以臺灣本土或人文關懷為出發點的電影較恰當,這樣才能延伸臺灣文化。」

郭臺銘 - 善用人才

敢用———把人才變將才

以2006年鴻海集團旗下最大的一塊事業版圖「富士康」控股公司為例,總經理戴豐樹擁有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並且在豐田汽車工作八年,當時有人就懷疑做車子的,能把手機做得好嗎?但郭臺銘認為,「車子的零件有兩千多種,但手機只有兩百多種,你說能不能做好?」果然,從歐洲關鍵零件到美國設廠,戴豐樹一開始就參與手機的全球布局,五年間鴻海創造出來的營收大約是兩千億新臺幣,也是鴻海2006年成長最快速的部門。

從0到90分很容易,而從90到100分卻很難,這是一般外界的看法,但是善用人才,卻讓鴻海可以從90分繼續成長到200分、400分、800分。「相對於其它IT界領導人培養的是人才,郭臺銘培養的是將才。」前戴爾亞太採購總經理方國健一語道破今天鴻海對於人才的重視和使用。郭臺銘常掛記的一句話,就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每次有人問起鴻海最大的挑戰,郭臺銘一定毫不猶豫地回答:「人才。人才的選拔和培育,是一個企業永恆的難題。」

在投資人才方面,郭臺銘一向捨得花錢。以最早推動的「鳳凰計劃」為例,鴻海為了引進光通訊專家,公開在媒體上刊登年薪1000萬的廣告,外界看見郭臺銘尋找人才的大手筆,也看見郭臺銘做事的決心。

敢給———經理級年收入300萬

郭臺銘是個敢給的老闆,鴻海集團的薪水加上員工配股,經理級主管的薪水加紅利,一年約有近300萬元的水平,副總經理級以上的年收入更是逼近千萬元,是電子業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業界稱郭臺銘是臺灣電子業「最敢給」的老闆,但他自己的辦公室都相當簡樸,郭臺銘說:「我沒有個人物質享受的興趣,而為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在投資設備和人才方面,從不吝於花錢。」只要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最頂尖的人才,不管開價多少,郭臺銘都會想辦法購買。

像鴻海併購了奇美通訊之後,為了要留住前總經理等研發及營銷專才,史無前例地發行了富士康國際控股「折價增資股」,簡單地說,就是郭臺銘讓員工用折價現金增資,成為另一種技術入股的模式,員工拿出現金入股,讓員工與公司榮辱與共。

從這個角度來看鴻海每年的尾牙活動,主要就是宣示「老闆敢給」的決心,像2005年一個尾牙晚會上就送出包含股票及現金共4000多個獎項,總市值近四億元。

郭臺銘承認鴻海沒有品牌,但人才、速度、成本、質量是鴻海品牌四大競爭利器,而其中人才是排第一位。

不過更重要的是,老闆敢給,更敢要求員工。

「報告董事長,我出到歐洲的貨出了問題,我要親自去解決。」一名主管向郭臺銘緊急通報,而郭臺銘一方面點頭讚許主管到第一線解決問題的決心,同時也明白告訴他:「機票錢你要自己出。」

這也說明了郭臺銘賞罰分明的一面,「我發獎金的時侯,就是我裁人的時侯。」這是郭臺銘留下另一句用人的名言,「因為有賞也有罰,總不能等公司開始賠錢的時侯,才開始裁員吧。」

敢花———花錢是為了公司進步

    郭臺銘從不吝嗇把錢花在投資人才和添購先進設備上,他認為唯有長期投資和發展人才,才是臺灣全球化布局成功的關鍵。「所以,外界說花錢是我的一種享受,還不如說花錢是我的一種追求,這就是我的哲學。」

在人才的培育方面,鴻海把眼光放遠,在臺北、美國、中國大陸都有「世幹班」(世界幹部訓練班),為了將員工培養成國際化的人才,讓他們去海外受訓,為此花費上千萬美元。

雖然外國公司也很敢給,也賞罰分明,但可能連西方管理學家都搞不懂,為什麼有一群優秀的人才願意為鴻海賣命,賺了錢之後還不停歇,讓鴻海帝國可以越來越大。

關鍵在於「以身作則」的力量。郭臺銘強調的「以身做則」不是事必躬親,不是事事要管,而是身先士卒、一馬當先。他要求員工不分層級,一起投入研究創新、挑戰困難,這點和西方管理學強調的「分工授權」不太相同。

一位拜訪過鴻海的人士就分享了他和鴻海乾部吃飯時的經驗。有一次他到郭臺銘常去的餐廳吃飯,郭臺銘說要去一下去辦公室,卻讓大家從七點多等到九點,這段時間,沒有人敢點菜動筷子。而公務纏身來遲的郭臺銘,一看大家都沒點菜,除了趕緊叫菜,郭臺銘也會先起頭夾菜吃,因為他知道自己一動,飢腸轆轆的大家才會開始吃,而郭臺銘看大家開始動筷子,就放下筷子不吃了,和大家談他的計劃。但郭臺銘也時時注意什麼菜吃完了,叫廚房趕快再上菜,等大家都吃飽了,就會看到郭臺銘把每盤剩下的菜,倒在碗裡拌一拌,咕嚕咕嚕吃下去,這名人士說,「郭臺銘幫幹部張羅飯菜,但自己卻吃剩的,幹部看在眼裡,人心就是這樣被買走的。」

能用———不怕幹部比自己強

鴻海公司唯才適用,不會強調誰是博士、誰是名校,在鴻海徵才網站上就指出,只要投遞履歷,就有機會加入鴻海,「鴻海並非外傳的非名校不用」。

郭臺銘不像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裡、華碩集團董事長施崇棠都是電機系工程師出身、名校畢業,資深業界人士指出,這樣反而更能吸納各方人才,不會因為工程師過於自信的個性而有所局限。

但這並不是說郭臺銘沒有自信,反而是面對逆境、困難,練就了郭臺銘不達目標絕不放棄的一身霸氣。

敢衝———衝關就能獲得大報酬

郭臺銘在打造鴻海帝國的過程中,遭遇過許多巨大的困難,但他認為在應付這些難關時,如果能有所突破,就能讓自己得到了最大的報酬,擁有越來越多的實力。郭臺銘旗下的八個事業體,計劃在未來三年各自至少收購六家公司,除了版圖的擴張,主要著眼於全球人才的收編。這也意味著未來三年,鴻海集團至少還會有48家公司加入,外界認為,這48家公司將是鴻海再造另一個「兆元奇蹟」的關鍵。也是為了容納各路人馬,鴻海組建了23個所謂的「技術委員會」,事實上,鴻海很早就有這樣的跨部門組織,只是現在層級拉得更高,由郭臺銘親自面試主管,讓各種人才能充分發揮和交流。從20年前的100萬新臺幣到1000億,鴻海造就了第一批富豪;第1000億到第5000億,主要是以富士康為主,造就了第二批富豪;第5000億到二兆將造就下一批富豪。
   知人善用,郭臺銘創造了鴻海傳奇。

郭臺銘 - 領導風格

郭臺銘治軍嚴整,獨裁為公。他一天工作十五個小時。他的名言是:「走出實驗室,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紀律」。郭臺銘原本預計2008年退休前,鴻海營收應可以突破「一兆」臺幣(近三百億美元),他說「只要作到一兆,我就來走(臺語押韻)」,這個目標在2005年已提前達成。現在郭臺銘將目標遙指「兩兆」臺幣(近六百億美元)。郭臺銘退休後,其子女郭守正、郭曉玲確定不接班。廣達執行長王震華曾公開推崇說,郭臺銘是他心目中的成吉思汗。

高層主管照樣罰站

身為臺灣首富,郭臺銘相當低調。郭臺銘有個「三不原則」,即不接受採訪、不參加公開活動、不任意拍照,每年只在6月份,一年一度的股東大會上露一次面,為企業和媒體上課。郭臺銘常說,搞宣傳沒啥意思,鴻海靠的是苦幹、實幹、拼命地幹。郭臺銘自己就是一位工作狂,基本上每天都要工作15個小時以上,自創業以來沒有休過3天以上的假。有時即使晚上剛下飛機,他也會馬上趕到公司開會,而且一開就是 12個小時,好像永遠都不知道疲倦。急脾氣的他,可以3天不睡覺把貨趕出來,甚至直接衝到生產第一線,捲起袖子,操作機器。如果遇到客戶退貨,他除了生氣罵人外,更會放下董事長的身份,親自帶著員工上門賠禮道歉。靠著這樣的嚴格要求,郭臺銘對鴻海的產品質量相當自信。有一次在演講會上,為了顯示鴻海的手機最好,郭臺銘在講臺上連摔3次手機,然後請臺下的好友試撥他的電話。老闆如此努力,鴻海的員工也是絲毫不敢懈怠。郭臺銘實行的是類似軍事化的管理,每一個進入公司的基層員工,上崗前必須接受為期5天的基本訓練,包括稍息立正和整隊行進等。對於高層主管,郭臺銘的要求更為嚴格。他隨時向他們提問,如果答不上來,罵人的話立刻脫口而出,這些千萬富翁們,照樣要在會議桌前罰站。郭臺銘下達的命令,即使遠在地球另一端,相關負責人也要在8小時內做出回應;沒有時差的,則必須在15分鐘內答覆。另一方面,對待表現好的員工,郭臺銘也相當慷慨。在2002年的年終慶祝會上,他拿出2.3億元新臺幣犒賞先進,最高獎是價值2800萬元的鴻海股票。每年,郭臺銘還會為上百名主管安排最精密的核磁共振身體檢查,一出手就是上千萬。與經理們吃飯,他時常動幾筷子就不吃了,而是忙著催廚房上菜。等大家都吃飽了,他再把每盤剩下的菜倒到自己碗裡一拌,胡嚕胡嚕吃下去。

郭臺銘 - 勤儉作風

早已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榜上有名的郭臺銘,一直恪守「賺大錢不炫耀個人財富」的理念。對於自己,郭臺銘卻顯得有些摳門。郭臺銘不穿名牌、不開名車、不注重打扮,走在路上,很難看出他是臺灣首富。他的辦公桌是由幾張會議桌拼湊而成的,桌上除了一堆公文外,只有一個小鬧鐘和一對鍍金的獅子。座椅原本是一把用了十幾年的鐵椅子,今年在醫生的建議下,才換上了新椅子。但郭臺銘堅持自掏腰包,不花公司一分錢。有人總結說,鴻海賺錢的秘訣就在一個「省」字。上班時間,公司走廊的燈間隔著亮,午餐時分,用餐者的辦公室的燈一律熄滅。會議室的牆基本沒什麼裝飾,地上用的也是最便宜的地毯。

郭臺銘 - 獨裁和霸氣

郭臺銘是個奇怪的人,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下一步要做什麼。

郭臺銘給人的感覺是「霸氣」十足。不能不承認,這位有些「獨裁」的領導者,確實有他的過人之處。

和郭臺銘共事10多年的高管向媒體表示,跟著郭臺銘,確實有「打天下」的感覺。

軍事化的紀律與精準的執行力,讓鴻海在瞬息萬變的信息產業中基業常青。

   「領導者做決策時,哪怕上刀山下油鍋,也得帶著頭往前衝。如果你要把它說成獨裁,我也不願解釋。不過,獨裁必須是『為公不為私。」

臺灣科技界都稱郭臺銘為「梟雄」,並以「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來形容他。臺灣的媒體更是感受到了郭臺銘的「霸氣」。

據臺灣「中廣新聞」報導:臺灣上班族票選最有魅力老闆 郭臺銘高居榜首。

如今,對於69歲的郭臺銘來說,他傳奇的一生似乎才剛剛進入高潮。

(文章、視頻和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2018臺灣十大富豪排行榜,十大臺灣首富排名,郭臺銘居榜首
    臺灣首富是誰?臺灣誰最有錢?臺灣十大富豪都有誰上榜?
  • 臺灣億萬富豪,花億元「養美人」?和林志玲傳緋聞,諷刺郭臺銘!
    說到臺灣的「代工大王」,想必郭臺銘是不少人心中的第一名。畢竟,這個商人可是在2019年「模仿」了川普,想要棄商從政參加了臺灣大選的人。不過,除了郭臺銘之外,臺灣還有一個「代工大王」,他的故事不遜色於郭臺銘,他就是林百裡。
  • 從窮小子到富豪,讓劉嘉玲、林志玲爭寵的郭臺銘,卻說出一生遺憾
    從窮小子到富豪,讓劉嘉玲、林志玲爭寵的郭臺銘,卻說出一生遺憾豪門的愛情雖然傳奇,但都帶點悲涼。
  • 郭臺銘傳奇:從30萬新臺幣到島內首富
    馳騁臺灣商界30多年,一向低調的他在外界看來充滿了神秘色彩。日前,郭臺銘接受採訪時暢談創業感受和人生抱負:「為理想和興趣工作,永不倦怠,死而無憾。」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靠很少的資金打拼至臺灣首富,郭臺銘坦言創業之初並未料想能有今天的成就。「開始的時候就想摸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只不過,郭臺銘從起步初便為自己規劃了具體的人生計劃:「我把人生分為了三個階段。」
  • 【風水故事】臺灣新首富郭臺銘的風水傳奇
    微信公眾號 分享乾易國學文化  共同探討智慧人生閱讀是一種智慧
  • 不只有郭臺銘蔡衍明!臺灣還有2位「低調千億富豪」
    臺灣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   據臺灣媒體報導 在臺灣,大家想到的富豪通常是鴻海的郭臺銘,旺旺集團的蔡衍明
  • 臺灣大選郭臺銘為什麼輸?
    「商而優則仕」,郭臺銘4月17日宣布參加2020國民黨黨內初選,承諾「許下一代一個永恆的幸福」;4.郭臺銘自以為的兩大制勝法寶是拼經濟和懂政治;但昔日引以為傲的商業傳奇,此刻成了郭臺銘的絆腳石;5.接下來,郭臺銘會助韓還是脫黨參選?我們拭目以待。
  • 臺灣新首富郭臺銘的風水傳奇
    1991年鴻海股票上市,營業規模不到50億元;    到了2004年,鴻海已分居中國、臺灣第一大民營製造業。胡錦濤南下廣東,視察的指針地點,就是由郭臺銘陪同的鴻海深圳龍華園區。   正值盛年的郭臺銘,還馬不停蹄地徵戰八方,企圖繼續創造鴻海的新時代。這樣的郭臺銘引人好奇,他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 【晉商一流人物】臺灣首富---郭臺銘
    出生於臺北縣板橋市,畢業於臺北市的中國海專,臺灣第一大企業鴻海精密、華人第一大民營科技集團富士康科技集團,以及永齡文教慈善基金會創辦人。】       【科技首富郭臺銘是臺灣科技首富,個人持有臺灣鴻海集團股票高達71萬餘張,以鴻海昨天收盤價150.5元(新臺幣,下同)計算,一張價值逾15萬,換算市值即超過千億元。他光是鴻海股票即可蓋兩座臺北101大樓,或是購買15至20架波音787。
  • 四度蟬聯富豪榜,臺灣科技界「梟雄」,他是「代工之王」郭臺銘
    這位曾經四次蟬聯《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臺灣科技首富,每天至少工作15個小時,從創業開始就不曾休過三天以上的假,好像永遠也不知道疲倦。對共同奮鬥的兄弟,郭臺銘有福同享,但對競爭對手,他則一律以敵人視之,臺灣科技界稱他為「梟雄」。郭臺銘曾經說:「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已決定了。」
  • 財富人生 多面郭臺銘的五味人生 缺乏"灰度"性格兩極分化
    服完兵役後,郭臺銘在復興航運公司當起了業務員。和大多數臺商一樣,郭臺銘的偶像王永慶有著賣米起家的傳奇故事,而他自己的創業故事也十分傳奇。  上個世紀70年代是臺灣經濟即將騰飛的時候,時年24歲的郭臺銘遇到這樣一個機會:一位朋友告訴他,自己認識的外商有一批塑料零件的訂單,想找公司承接生產。郭臺銘想,有現成的訂單,順勢辦一個這樣的廠,肯定賺錢。
  • 四度蟬聯富豪榜,臺灣科技界「梟雄」,他是「代工之王」郭臺銘 | 礪石
    如今這個基於製造業建立起來的商業帝國已經具備強大的平臺匯聚能力,郭臺銘也還將繼續帶領鴻海迎接更大的挑戰。文|文媛媛  編輯|付迎爽無依無靠,全憑個人奮鬥,郭臺銘喜歡用「寒冬裡的孤雁」來形容自己。這位曾經四次蟬聯《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臺灣科技首富,每天至少工作15個小時,從創業開始就不曾休過三天以上的假,好像永遠也不知道疲倦。
  • 郭臺銘會成為第一任臺灣特首麼?
    昨天,臺灣第一富豪郭臺銘宣布將要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想當年董先森也是香港著名航運企業東方海外的掌門人。而備受爭議的美帝老大川建國也是一個房地產大亨。如果報導屬實,郭臺銘看來也是想像這兩位老大學習一個棄商從政。
  • 造 iPhone 終成首富,約林志玲卻娶嬌妻,68 歲郭臺銘的人生開了掛
    今年 68 歲的郭臺銘,以 568 億元的身家再一次成為臺灣地區首富,上一年以及之前很多年的臺灣地區首富,都是他。郭臺銘的前半生,堪稱「屌絲」逆襲記。出生在普通公務員家庭,父親是警界人員。郭臺銘做到了,在他的帶領下,鴻海不斷壯大,成為製造業的傳奇:1991年,鴻海集團上市;2000年,獲得iMac訂單;2001年,富士康代工生產iPod,童年成為臺灣第一大民營企業;2005年,富士康成為全球第一大手機代工廠;2007年,富士康代工生產第一代iPhone
  • 郭臺銘的第三人生.— 臺灣電子業今天看什麼? 201601116
    今天電視、網路、臉書滿滿的都是郭臺銘要選總統的新聞,有一半在分析郭臺銘為什麼有資格選總統另一半在分析郭臺銘為何不適合選總統。看到一個電視評論節目,一整節都在討論郭臺銘選總統的好處與壞處,我只想說:喂,醒醒,人家是有說要選了嗎?不過,按照郭臺銘過去的個性,向來最喜歡澄清媒體報導,鴻海一直是目前臺灣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記錄保持人,澄清公告字數比新聞多幾倍。
  • 郭臺銘:臺灣一代人的縮影
    節目播出後,臺灣媒體話題是「蕭裔芬如何訪問到了郭臺銘」郭臺銘忙到幾乎沒時間去理髮,而他多年來其實是選擇一家臺灣街頭巷尾常見的家庭理髮店,抓住小小空檔讓司機驅車經過時快速料理一番。而這家理髮店和它的師傅、收費,其實真的很平民。
  • 原配逝世,臺灣首富郭臺銘手挽劉嘉玲出席活動,梁朝偉:相信嘉玲
    提到郭臺銘,也許有的人不太熟悉這個名字,但一說到赫赫有名的富士康集團,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而郭臺銘就是富士康的創始人 ,同時也是臺灣赫赫有名的富豪。
  • 郭臺銘說,媽祖託夢給他了……
    這是一個成功企業家和百億富豪的基本素質。郭臺銘參選,是經過深思熟慮,精心籌備,啟動自媒體,事先放風,宣傳造勢,協調大陸,溝通藍營,事後馬英九等大佬立刻表態呼應,絕非僅憑媽祖託夢。郭臺銘其實是國民黨員,但入黨是在50年前,後來黨員登記沒有註冊,理論是已經脫黨。現在國民黨特事特辦,緊急給他發了榮譽黨證,追認了他的黨員身份,為代表藍營出戰掃清障礙。
  • 郭臺銘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不為人知的背景,嶽父財富不輸李嘉誠,小舅子是潮商領袖
    同樣心潮澎湃的郭臺銘,可有想過今天?或許,當一個男人徵服一座了高山的時候,他只想徵服更高的峰巒。對於69歲的郭臺銘來說,他傳奇的一生似乎才剛剛進入高潮。當年郭臺銘不過是一個窮小子,後來他娶了林百欣的女兒林淑如。林百欣本來看不起郭臺銘,為此林淑如還跟父親斷絕關係。後來郭臺銘跟林淑如生了孩子,卻沒有錢養孩子,林百欣心疼自己的外孫,就借了75萬給郭臺銘去創業。郭臺銘靠著這筆錢創辦了鴻海,才一步一步成為了百億富豪。林百欣雖然去世了,但是林家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林百欣有3個太太跟8個兒女。林百欣的資產主要是兒子林建嶽繼承了。
  • 李嘉誠請郭臺銘吃飯,郭臺銘卻拒絕不去,他反而還去請郭鶴年吃飯
    李嘉誠跟郭鶴年兩個人都是華人的頂級富豪。那麼他們兩個人誰更有錢呢?李嘉誠是香港的首富,郭鶴年則是馬來西亞的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