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宗趙曙,並不是宋仁宗的親兒子。
趙曙的爺爺是宋真宗的弟弟、仁宗的叔叔商王趙元份,父親是濮安懿王趙允讓,所以趙曙實際上就是宋仁宗的堂侄。
宋英宗像
趙曙原名趙宗實,是趙允讓的第十三個兒子。據《宋史·卷十三·英宗本紀》記載,趙允讓在任江寧節度使時,夢見兩條龍與太陽一起墜落,就用衣服接著。後來他的夫人仙遊縣君任氏懷孕,於宣平坊宅第生下趙宗實。趙宗實出生的時候,紅光照遍居室,有人看見黃龍在紅光中遊動。
這件事被《宋史》載入,可見在歷史上所言非虛。當然,對現代人來說,大多都不會相信。
宋仁宗原來是有三個兒子的,但都幸早亡。為了選取皇位繼承人,遂將趙宗實招納入宮,由曹皇后收為養子。
趙宗實四歲入宮,長大後並未被立為太子,而令其仍回歸到父王府中。在趙宗實為父親趙允讓守喪期間,司馬光、歐陽修、包拯、呂景初、趙、吳奎等大臣全都上疏,力請早立皇太子。當時擔任過宰相的文彥博、富弼、王堯臣也曾相繼勸告宋仁宗,讓他早立太子,可惜均未被採納。
司馬光上疏說:"以前臣進言請求早立太子,陛下恩準馬上進行,但至今未見任何動靜,想必是有小人從中進了讒言,說什麼'陛下年富力強,為何急於做這種安排後事的不祥之舉呢?'小人們沒有遠見卓識,只是為了乘將來倉猝之際,推舉與自己親近的人繼承皇位。由國老操縱朝廷大事,把天子當作門生一樣來使喚,這樣的禍事古來已不可勝數!"
宋仁宗看了這段奏疏,心裡大受感動。與此同時,擔任江州知州的呂誨,也在上疏中請求早立太子。
宋仁宗像
仁宗召見丞相韓琦,讓他閱讀司馬光和呂誨的奏疏,然後焦急地問他:"我也早有立皇太子之意,然而誰最合適呢?"
韓琦惶恐地答道:"這不是我們做臣子的人所能討論的,應當由陛下裁決。"
仁宗說:"宮中曾收養過兩個兒子,年歲小的非常愚昧,近似於痴呆,只有年歲大的那個還算可以。"
韓琦詢問名字,仁宗說就是以前的養子趙宗實。後來在韓價等人的極力贊助下,仁宗終於決定立趙宗實為太子。
當確立趙宗實為太子的詔書下達時,趙宗實堅請居父喪期滿後就太子之位,得到了宋仁宋的恩準。待趙宗實居喪期滿後,仁宗於至和二年(1055年)再次召他入朝,他卻極力推辭。仁宗又命翰林學士王珪起草詔書,正式冊封趙宗實為皇太子,趙宗實仍復稱病推卻。
司馬光對仁宗說:"皇子推脫意料之外的富貴,說明他的賢德遠遠超過了常人。然而,父親的命令不能不從,君主的旨意更不能延誤。請陛下以巨子的大義來斥責他,想必他一定會聽從的。"
仁宗按司馬光的建議行事,果然為趙宗實所接受,但具體說了些什麼,史籍中似乎沒有記載。
趙宗實入宮之前,告誡家中僕從們說:"替我守好房舍,等將來皇上有了嫡傳,我還要回來。"於是趙宗實乘坐肩輿入朝,各色隨從不滿三十人,行車更為稀少,只帶了幾柜子書籍。儘管這樣,他還是受到了朝野上下的隆重恭賀。
就這樣,趙宗實做了皇太子,仁宗為他改名為曙。趙曙在太子位上謹小慎微,恭儉禮讓,雖沒有什麼宏大作為,而天下人都打心底裡佩服他的品德。
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在位四十三年去世,皇子趙曙即位,這就是英宗皇帝。
英宗繼位後,尊曹皇后為皇太后,仁宗的遺詔頒行之日,舉國哀悼,雖深山窮谷之地,人們也莫不奔走悲號,如喪考妣。
後來英宗生病,詔請省太后權宜一同處理軍國重事。曹太后生性慈儉,頗涉經史,聽政以後,多引經據典來決斷政務。內外奏章,每日雖達數十件之多,太后仍能一一記錄綱要,妥為處置,惟獨對待曹氏外戚及身邊的內侍,毫不顧惜,他們亦不敢越軌行事,朝野上下無不肅然起敬。
宋英宗病情加重,逐漸發展為舉止失常,對宮中內侍尤其暴怒,令手下人多不高興,為發洩心中的怨憤,逐在太后、皇帝之間製造讒言,使雙方離間成仇,宮廷內外均為之擔憂懼怕。
知諫院呂誨急忙上書曹太后和宋英宗,語真意切,道出許多別人不便陳說的勸解之詞,但兩宮之間的積怨仍未消除。
有一天,韓琦、歐陽修在曹太后簾前奏事,卻見太后雙目垂淚,嗚咽不止,把英宗舉止變態的事全部抖摟出來。韓琦說:"皇上暫時生病,導致性情失常,痊癒以後,一定有所改變。況且太后為母,皇上為子,子有病,難道你做母親的不能包涵嗎?"太后仍然沒有想通。
歐陽修又奏道:"太后侍奉先帝數十年,仁德高厚,天下共仰。從前張貴妃得寵,死後又得追封為溫成皇后。對溫成皇后那樣的榮寵,太后尚能處之泰然,如今母子相關,何至不能相容呢?"太后聞言,方才收淚。
韓琦又大聲說:"我們為臣之人遠在宮外,皇上病體如果失於調護,太后是無法推脫責任的。"
太后聽罷,吃驚地說:"這話從哪裡說來?我心裡更愁得緊哩!"內侍們聽了這番對答,都不禁瞠目結舌,暗生虛汗。
幾天後,韓琦獨入內廷,向英宗問安,英宗略諭數語,便道:"太后待我,未免少恩"。
韓琦忙對道;"自古聖帝明王,也有不少,獨稱舜為大孝,難道其餘人都不孝嗎?只不過父母慈而子孝,乃是常事,未足稱揚而已。只有父母不慈,子仍盡孝,方可稱名千古。臣恐陛下侍母不周,有虧孝道,天下豈有不想的父母?"英宗聞言,大有感悟。
英宗自六月以來從未上殿,有一天初臨紫宸殿會見百官,即被韓琦勸說,乘肩輿前去祈雨,而且素服出行,舉措至誠,遂使民心大受感慰。
英宗病情稍愈,命侍臣講讀經史於邇英閣,翰林侍讀學士劉敞進讀《史記》,讀至堯授舜以天下之事,即拱手講解道:"舜出身寒微,堯禪授給他大位。天下歸心。萬民悅服,這並非因為舜別有他術,只因他孝親友弟,德播遠近,所以謳歌朝覲,不召自來。"英宗悚然改容,遂大徹大悟。
太后得知英宗的變化以後,也非常高興,兩宮間的疑忌逐漸得以化解。
不久,宋英宗立高妃為皇后。高后的母親曹氏,正是曹太后的胞姐,因此高后自幼被太后養育在宮內,且與英宗同歲,又一起受到過太后的撫育。當時宋仁宗就曾預言二人:"他日必成婚配。"高氏長大後果然離開太后,做了英宗的妃子,婚後生子三人,此時被冊封為皇后。
韓琦為使太后撤簾還政,便挑選十餘件事稟奏英宗,英宗都裁決得當。韓琦遂將英宗裁定之事復奏太后,太后對每件事都—一點頭稱善。韓琦隨即向太后道出皇上聖斷英明,又兼太后訓政,自請告老休養。太后說:"朝廷大事,全仗相公,相公如何可去!倒是我應該退居深宮了。我每日在此垂簾,並非為了幹政,而是因為皇上抱病,不得已而為之。"
言畢,太后當即離座,示意撤簾。韓琦遂命鸞儀司遵旨撤簾。英宗從此得以親政。
內侍任守忠,曾在英宗生病期間,乘間進讒兩宮。忽有一日,韓琦拿出一道空頭皇帝詔令,自己署名籤字之後,又讓兩位參知政事籤名。當時的兩位參知政事,一個是歐陽修,另一個是趙概。歐陽修一句也未說就當即籤名,趙概卻有難色。歐陽修就對趙概說,"你不妨照籤,韓公定有說法。"趙概不敢違命,只好勉強籤字。籤字後,韓琦坐於政事堂上,召任守忠至,命其立於庭下,當面叱道;"你的罪狀本當殺頭。"遂取空頭詔令,親手填寫,付與任守忠,下令即日押送出都,貶往蘄州。
韓琦的意思是,如不當機立斷,恐中途生變。任守忠的餘黨史昭錫等人,也被一律斥逐,流放到偏遠的南方。一時間,朝廷內外,拍手稱快。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再次生病,一連十多天不能上朝理事。韓琦入宮探問起居,即進言道:"陛下多日未視朝政,朝廷上下驚疑不定,清早立儲君,以安社稷。"
英宗微微點頭,當即命召學士承旨張方平,入福守殿起草詔書。英宗坐在那裡,說的話誰也辨別不清。
韓琦
張方平奉上紙筆,英宗勉強接筆,在紙上寫道:"立大大王為皇太子。"張方平請求寫出大大王的名字,英宗竭盡全力,才寫下了"穎王頊"三字。
張方平即遵照英宗旨意,草就立穎王頊為皇太子的詔書。立儲詔書寫畢,英宗不覺慨嘆一聲,忍不住淚流滿面。韓琦等當即退下。文彥博在歸途中對韓琦嘆道:"看見皇上的表情沒有?人生至此,雖父子亦不能不動情啊!"
英宗在位四年去世。他憑藉天資明哲,榮膺繼承大統的天命,在位期間,禮賢下士,愛民如子,上奏一經裁決,多出群臣意表,因此被稱頌為良主,然而過早去世,令其不能大有作為,實在讓人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