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筆記「整齊」是件壞事?
之前,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平時都很乖,學習也很刻苦、認真。進入初中後,成績逐步下滑,一次不如一次,等到要升初三,都快成差生了。家長老師都很著急,小姑娘更是說誇張點「白頭髮都出來了」。
有次周末,去他們家做客,出於職業習慣就和朋友聊起來孩子的學習。朋友說孩子在家做作業都不用操心,老師也說孩子在課堂上很認真地學習、記筆記,但成績就是沒起色,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想了想說:「能不能給我看看她的課堂筆記?」朋友就把孩子的筆記找給我,我至今都還記得:那是一本精美的筆記本,封面是一片黃燦燦的向日葵風景圖。打開筆記本,裡面用隔頁紙分開了各個科目,分別記錄著各個學科的課堂筆記。
從中發現:書寫漂亮、筆跡整潔,一絲不苟,沒有亂塗亂畫的現象。聽朋友說,孩子在記筆記的時候,如果寫錯一個字或標點,她會重新去抄一遍,力求達到整潔、美觀、好看。聽完朋友的話,孩子成績變差的原因就被解開了。
02你知道什麼是「筆記嗜睡症」嗎?
在這裡,大家是不是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筆記「記得好」,反而是件壞事?
在和大家解釋前,我們先來看看,你有沒有這幾種記錄習慣:
用單一的顏色(如黑、藍、黑籃)進行記錄;用句子進行敘述;列表格做記錄;用序號表示分層、階段性地進行記錄用字母做順序……這不就是我們常用來記筆記的習慣嗎?
答疑時間:當我們把注意力過於集中在「記筆記」的時,就已經偏離記筆記的初衷!
老師在課上講解內容,寫在黑板上的筆記,都是為了起到輔助作用,讓孩子更好的吸收知識,課後好回顧。如果孩子把筆記都「一絲不苟」地記下來,錯一個字都要重新換紙,重新寫!那麼,課上40分鐘,有多長時間?她會在聽老師講課?
這個時候,孩子的大腦只是在單純的進行記錄,並沒有根據老師講課的內容,產生思考和聯想。記筆記的重點已經從獲取知識,轉移到要把字寫工整,不能有錯別字,有沒有漏掉老師說的內容?
這樣做的後果:孩子的注意力已經不是在聽老師講課,而是重複不斷的做催眠大腦的動作——抄筆記。長此以往,成績下滑是小,孩子的大腦思維能力會逐步衰弱,甚至越來越怕學,最終影響記憶力。
在東尼博贊先生的《思維導圖》一書中有提到:常規的主流線性筆記,只用了不到一半的大腦皮層。簡單來說,就是左右半腦各自的功能沒有通過上螺旋運動和生長的方式進行互動。這樣的話,就會使我們的大腦產生拒絕和遺忘筆記的內容。從而增加我們大腦的負擔。
打個比喻,像我們人類在觀看無聊的電視節目時,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答案很簡單,就是衝瞌睡。
人的大腦很神奇,如果不能給它足夠的刺激。大腦就會覺得「很無聊」、「沒意思」,當外界提供的信息沒有起到刺激的作用,大腦就會進入自動休眠狀態。
如果長期的進行休眠,大腦就會出現自我麻醉。開始抑制我們的思維,想像力和聯想力。就像是電子產品一樣,長時間不用,就會出現打不開機的現象。大腦同樣也如此,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人說:「大腦越用越活,腦筋越動越靈!
03是時候開始,改變記筆記的習慣!
無論是在學習知識或者工作會議中,我們經常會用到筆記。先來「對號入座」,看看你的筆記屬於哪個類型吧?
①常規式(一字不漏,按順序抄寫)
②凌亂散落式(自己想怎麼記就怎麼記)
③按順序+總結成句式(將內容用整句,做總結再記錄)
④總結句子+個人習慣式
⑤精挑細選式(只記關鍵詞)
⑥按個人習慣+關鍵詞
......
其實,這是埃克塞特大學的Dr.Howe進行的關於製作筆記和記筆記的研究。按照順序,從上往下,從壞到好,你屬於哪種類型?經過研究表明:簡單、有效率、具有積極向上意義的個人習慣對筆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打破過去,改變以往筆記的單調乏味。開啟新篇章,用思維導圖記筆記吧!
過段時間,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思維力、創造力、聯想能力都會有所不同。在這裡,送給大家幾個關鍵詞,記得在你的筆記中,體現出來喲~
我是二十一,一個喜歡思維導圖的90後,歡迎熱愛思維導圖小夥伴們點讚、分享、收藏,在評論區進行交流。
本期問題:你最喜歡的記筆記形式是什麼?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