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鄉 鄭媛媛
明末清初,隨著以隸、篆為主要素材的文字學的普及和發展,再加上一批在風格上崇古好古的書家的實踐努力,隸篆體又開始逐步得到重視。到了乾嘉之際,書壇篆書名家眾多,吳大澂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吳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別號白雲山樵、愙齋、白雲病叟。江蘇吳縣人。清著名金石考古學家、書法家。同治七年(1868)進士。曾任編修,陝、甘學政,河南、河北道員,太僕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左都御史,廣東、湖南巡撫等官職。吳大澂精於鑑別和古文字考釋,亦工篆刻和書畫,其中尤以篆書最為著名。他早年師從陳奐,當時書壇推崇李斯、李陽冰的篆書之風,吳大澂就跟隨老師學《說文》小篆,因而其早期風格與二李筆法相同;中年以後,開始鑽研古器物文字,書風也隨之發生轉變;到了晚年隨著大、小二篆融合之風盛行,吳大澂也結合自身金石文的研究心得,參寫大小篆體,獨創出了屬於自己的篆書風格。他的篆書很有特色,將小篆古籀文結合,功力甚深,即平時書翰也常用工整精絕的篆字為之,規矩整齊,別有情致。
吳大澂篆書條軸(圖1),縱120、橫46釐米。內容為:「齊國給獻素繒帛,飛龍鳳凰相追逐。河南洛陽人蕃息,與天相保無窮極。真定常山至高邑,乘而嘉寵升進立。」出自西漢黃門令史遊所作的《急就篇》,該書是中國古代教學童識字、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的字書,在古代常被用作識字課本和常識課本。落款為:「史遊急就篇文為,又村仁兄大人書,庚辰二月,吳大澂」。款下有「吳大澂印」「愙齋」兩方白文方印。
吳大澂篆書條軸(圖2),縱65、橫31釐米,內容為:「嗟爾幼志,有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原文出自屈原《九章橘頌》:「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這是一首託物言志的詠物詩,從各個側面描繪和讚頌橘樹,藉以表達自己追求美好品質和理想的堅定意志。落款為:「振之仁兄屬,吳大澂」。款下白文方印二枚:「吳大澂印」「愙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