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洋人入侵烽煙四起,清廷面對如此的困局,還好出了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這等濟世名臣,才能夠勉力支撐。吳大澂也是一位晚清名臣,只不過功績遠遠及不上前面幾位,他是個學者,平常喜歡收集金石寫書畫畫。1868年中了進士之後,大多數都是擔任文職,曾經領兵出徵結果失敗,而且因此革職,可以看得出來吳大澂實際上並不適合帶兵,但是也為國家做出了不少貢獻。
吳大澂中了進士之後,朝廷授命他做了陝甘學政,也就是如今的教育廳長,後來在山西陝西兩省賑濟救災的時候,得到了左宗棠和曾國藩的聯合保舉,因此又到了河北。等到1880年,吳大澂跟隨吉林將軍來到東北,開始了人生中波瀾壯闊的一段生涯。此時的沙俄胃口極大,雖然在亞洲範圍內領土頗多,但是天寒地凍,因此就把目光對準了土地肥沃的東三省,而遠在海外的日本同樣對東三省垂涎三尺,吳大澂和吉林將軍銘安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來到了吉林。
吳大澂兩人到任之後,首先把原有的世襲八旗兵全部廢除,招募了十三營共五千人,第二年增加到了九千人,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比之八旗軍強出許多,而且修建炮臺,組建松花江和圖們江的水師,同時進行墾荒,組織了很多人來種地,加強了吉林省的基礎設施建設修建驛站,此時的吉林省邊防力量大大增強。而此時佔據越南的法國胃口不滿足,向北侵略,日本人也對朝鮮露出了狼子野心,沙俄自然也要趁勢向南侵略,對清朝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
1885年,吳大澂和依克唐阿勘定東部邊界,與沙俄據理力爭,俗話說弱國無外交,此時的清朝早已被列強打怕了。但是吳大澂始終不肯對沙俄屈服,義正言辭。結果俄國只好退讓,中國因此收回了黑頂子百餘裡的土地,重新勘定了界碑,而且爭到了中國船隻在圖們江的航行權。談判勝利之後,高興的吳大澂親自寫下了龍虎石刻,表達了自己「龍驤虎步」的愛國精神。此後吳大澂又被調任為廣東巡撫,到任之後跟侵佔澳門的葡萄牙繼續鬥爭,一心一意維護國家領土。
1888年黃河再次發生洪災,災情十分嚴重,朝廷只好讓吳大澂承接黃河治理的大工程。吳大澂很聰明,他並沒有立刻上任,而是微服私訪,混雜在民工裡面背著材料,結果發現了建工扣留工錢,而且發料短缺。吳大澂大怒,與官員爭吵,卻差點被他推下去,身邊的隨從大喝一聲指明了吳大澂的身份。吳大澂當場杖責此人以儆效尤,隨後親自規劃工程,表示如果不能按期完工,自己將會以身殉職!各級官員聞言無不精神抖擻,終於趕在期限內完工。
甲午戰爭爆發後,朝廷又一次想起了這位老將,吳大澂領著湘軍二十多個營,與老夥伴依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等人會師,並且組織第四次反攻海城。清軍兵力多達百餘營六萬多人,但是由於互不統屬,吳大澂雖被任命為幫辦軍務卻不能統率全軍,自己麾下的湘軍又不敢出戰,結果被日軍聲東擊西,湘軍大多數戰死,吳大澂氣憤之下準備自殺,被左右攔住只好做罷,回京之後慘遭朝廷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