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最易落入保健品黃昏戀電信詐騙陷阱
反詐專家揭秘「坑老」四大套路
近年來,保健品詐騙、電信詐騙、婚姻詐騙、集資詐騙等以老年人為犯罪對象的詐騙犯罪層出不窮。看似老套的騙局卻擊中老年人的軟肋,使其陷入圈套。
老年人最容易陷入哪些騙局?《法制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保健品、黃昏戀、電信詐騙是銀髮一族最易陷入的三種騙局。三位反詐專家通過鮮活的案例,揭秘騙局背後的「坑老」套路。
保健品陷阱
1、恐嚇實驗:「義診專家」一見面就說你有某種病
保健食品公司邀請老年人參加「名醫教授」的愛心養生講座,有不少「專家」一看到老年人就說「你得了某種病」「你體內有癌細胞」之類,並且藉助恐嚇實驗,讓老年人上當。
案例:某市一家養生會所安排老人進行體檢,會所甚至配備「專職醫生」為老人分析體檢結果。但是所謂名醫連行醫資格都沒有,這些老人身上的病是他們瞎編的。被他們吹噓的神乎其神的「細胞口服液」,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保健食品,成本不到10元錢,卻售價500元
2、「高科技」忽悠:利用"科技手段"故弄玄虛,誘騙老年人花錢
騙子們利用「高科技」,用一個個所謂的事實,誘使老人不得不花錢消災。
案例:一家公司聲稱他們的儀器可以檢測出人體主要血管、頭頸部的健康狀況。有一位老人患有頸動脈斑塊,服用了騙子們出售的藥物後,檢測結果竟然出現了好轉。其原因在於騙子所使用的亞油酸超聲檢測儀,他們可以隨意調控數值。這位老人以為找到了特效藥,購買了上萬元的產品,直到這個詐騙團夥被民警發現時,老人才恍然大悟。
3、獎品吸引:免費旅遊、贈送體檢、抽獎等小恩小惠
很多騙子會組織如免費旅遊、贈送禮品、免費聚餐、贈送體檢這樣的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其目的都是為了最後推銷高價保健食品給老年人。
案例一:20172017年3月,雲南昆明一公司組織200多位老年人進行「3天2夜彌勒養生之旅」,僅200人/人,並告訴老人有贊助。等老人到達後集中宣講並要求老人購買所謂的保健食品,宣稱原價3.8萬元,以6380元的優惠價出售,有的老人錢不夠就專人專車跟隨老人回家收款。
案例二:青島一位老人花了10多萬積蓄購買一款保健食品,發現被騙,受不了打擊選擇跳海自殺。遺書上說:「付某某勸買了6萬餘元,說公司獎勵到雲臺山、西安、峇里島等處,老伴兒與我二人遊,還發什麼多功能手機,至今哪裡也沒去。說實在的,我們主要想出去旅遊才拿出多年的積蓄近10萬元的,結果落空」。
4、飢餓營銷:聲稱只有幾個名額,不是所有人都能買到
騙子經常聲稱某種保健食品「不是所有人都能買到」「賣完就沒有了」,以此刺激老年人購買。
案例:2015年12月,成都一公司售賣「可以疏通血管」的床上用品,聲稱對多種疾病有預防治療功效,是「國家領導人慰問老兵」後剩下的50套,標價4萬元,老年人可以先花100元錢領取6張5000元的代金券,只需支付剩下的1.1萬元,便可將床上用品領回家
5、包裝成政策:打著國家政策的旗號坑蒙拐騙
騙子公司把自己包裝成國家政策,以打消老年人的警惕心。
案例:2015年4月,蘭州崔大爺花1000元從北京一家公司電話訂購了30盒巴西蜂膠,一名自稱是中科院的院長打來電話說,僅吃蜂膠還不行,需要吃些其他的藥品才能有效果。崔大爺稱自己經濟能力有限,對方說國家有5年4.2萬元的救濟扶貧款可以申請,但必須先買藥,屢次以申請扶貧款需收取每天元的服務費(1825元)、10%的稅收(4200元)、8888元的辦事好處費等理由索要款項,騙走老人省吃儉用下來的7萬元養老錢。
【套路揭秘】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學院院長宮志剛:隨著身體各項機能逐漸衰退,病痛增多,老年人會特別迷信各種「神奇」的療法,以求「不得病」,一些江湖騙子就利用部分老年人的這種心理,請來所謂的「專家」,打著祛病強身、偏方有奇效等幌子實施欺騙。
人到了晚年,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懷,而一旦與家人、親戚的親密聯繫不足,面對陌生人遞過來的「關愛」橄欖枝,老年人很難設防,很容易被欺騙。在很多保健產品詐騙中,騙子會對老人關懷備至,噓寒問暖。子女要更多和父母溝通交流,關心陪伴才是最好的「保健品」。
黃昏戀騙局
婚騙群針對老年人接力詐騙
今年4月,66歲的吳某撥通一則徵婚廣告上的電話,沒想到,本來說好的黃昏戀,卻變成「黃昏騙」。
經過中介牽線,吳某與一名舞蹈老師見面。逛街時,女子說其母親身患重病,要求一同探望。可到醫院外,女子接過吳某給的2000元,找藉口獨自進入醫院,讓他在外等候。約半小時後,女子走出,約吳某第二天到她家做客,暗示備好彩禮。
次日上午,女子送給吳某一件襯衫和短褲,令吳某感動不已,當即購買了一條價值1000元的連衣裙,還送給女子6000元。此時,女子突然接到母親過世的電話,情緒一下子跌入低谷,讓吳某前去購買一包香菸。吳某返回時,女子已經不見,手機也關了機。
不到兩個月,吳某先後接到5名女子的徵婚電話,他每次都如約而至,每回都被騙數千元。吳某發現情況不對報案後,公安機關組成專班偵辦,將犯罪嫌疑人抓獲。
經查,這是一起團夥相親詐騙案件。犯罪嫌疑人夥同多名女子組成婚騙群,通過報紙、網站刊登徵婚廣告,專門針對老年人行騙。一旦有人上勾,她們便以接力方式詐騙錢財。
【套路揭秘】
騰訊反詐騙防控中心副總監鄭潔:「接力騙」是目前老人相親過程中經常遇到的詐騙手段,特點是團夥作案,主要針對55歲以上的男性,鎖定目標後便會共享他的個人信息,再通過人海戰術,逐一進行詐騙,而後消失不見。
老人相親往往都會急於求成。很多不法分子正是抓住老人的這一心理,剛見面後就提出結婚,以表達自己的誠意。老人同意後,立馬索要彩禮、首飾等藉機騙取老人的錢財。其實,無論什麼形式,都離不開「要錢」這個核心點。
冒充公檢法
案例:
9月1日9時許,年過六旬的事主蔡女士向市公安局110報警服務臺報警稱被詐騙,經越秀區公安分局六榕派出所民警到場了解,8月21日起,事主在家中先後接到冒充郵政及「公檢法」工作人員的詐騙電話,稱其銀行帳戶涉嫌詐騙、洗黑錢等案件需要調查核實。事主遂於8月22日至29日期間,按對方指令通過網銀使用U盾轉帳人民幣合計280萬元,後經市反詐中心電話提醒發現被詐騙。目前,越秀區公安分局正為事主辦理止付工作並立案偵查該案。
9月1日15時許,退休職工蘇女士向天河區公安分局車陂派出所報稱,其被人冒充「公檢法」詐騙128萬元人民幣。據了解,事主於8月15日12時許,在家中接到冒充「中國人壽」和「武漢公安」的電話,謊稱事主涉嫌犯罪活動,要求事主將全部資金存入事主名下的中國銀行帳號。8月20日、21日,事主分別將80萬元人民幣和48萬元人民幣存入上述帳號,並將銀行帳號、密碼告訴對方。8月31日,事主發現128萬元人民幣已全部被轉走。目前,天河區公安分局正為事主辦理止付工作並立案偵查該案。
【套路揭秘】公安部刑偵局副局長陳士渠:冒充公檢法是常見的電信網絡詐騙類型之一,犯罪分子通過冒充警察、檢察官、法官,出具偽造的立案通知書、法院傳票、通緝令等,騙取受害人信任,要求受害人更換手機卡,轉移到相對偏遠封閉的環境,接受嫌疑人長時間的洗腦,最終會誘騙受害人將所有資金轉入所謂「安全帳戶」,以核查資金名義完成詐騙犯罪。
以前這類詐騙是不見面的,上述案例是冒充公檢法詐騙的升級版,犯罪分子精心打造的「線上+線下」詐騙模式,具有更強的迷惑性,更容易使被害人信以為真、受騙上當。
事實上,公安機關和其他政法機關都沒有開設所謂的「安全帳戶」,也不會通過電話通知當事人涉嫌犯罪,不會電話指揮讓轉款到「安全帳戶」進行所謂的「自證清白」,更不會派出所謂的公安「協勤」人員上門協助辦案,轉走你個人帳戶內的資金。
送東西騙局(大多出現在農村)
這些人一般是兩三人組團,到一個村後,然後見人就說,明天可以免費來領東西,農村人,尤其是很多農村老年人,聽到可以免費領東西,那自然非常高興,也會通知周圍的人來領,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活動開始的第一天,來領東西的人非常多。
第一天,村民來了之後,「銷售人員」會給村民發一張優惠卡,離開時憑優惠卡領肥皂,臉盆等小禮品。然後招乎村民聽他們「講課」,內容各方面的都有,又是轉基因,又是癌症之類的,總之後面慢慢的就會介紹到他們的產品,效果說的神乎其神,如果哪位村民對某樣產品感興趣,「銷售人員」就會讓他先交押金,再給他贈送一個給力的贈品,總之要讓周圍的村民都認為得了便宜。
通過每天送些小東西,再加上交押金的村民,也得到了物超所值的產品,到後面,大部分村民已經完全信任「銷售人員」了,也對感興趣的產品交押金,期望能得到額外的贈品,然而,最後一次,贈品卻沒有了,通過這種手段,「銷售人員」一個星期時間,捲走了七八萬元,受騙的村民非常多。那些高大上的「養生調理機」「羊絨被」等等,村民使用後反饋,全是劣質三無產品。
所以,農村的小夥伴們,一定要謹記,同時告訴自己的家人朋友,對於下鄉送東西的活動,一定不要去參加,不要貪小便宜,切莫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