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兩位日本制刨名家,雖已作古,但世間仍有他們的傳說

2020-12-22 老嚴侃木頭

正在關於日本刨削大賽的文章,無意間看到兩位日本的已故知名大工道具職人,簡單寫幾句介紹,以紀念他們。

上圖是日本第7屆刨削大賽的現場照片,那還是2000年3月份的事,當時的手機解析度就這麼高,大家對付著看吧。

圖上的兩人,左邊那位名叫碓氷健吾,這個名字估計許多工具控可能知道。右邊的那位叫橫坂正人。二人都是日本製作高級刨刀的名工。

首先介紹 一下碓氷健吾:

1928年生人,1952年獨立開店。1953年8月,其作品獲得第2屆全國出口振興展東京通商產業局長獎。同年,在義兄碓冰金三郎的帶領下,訪問了東京的第三代千代鶴延國先生和他的師父千代鶴是秀先生。

在這裡先簡單介紹一下「千代鶴是秀」,不然大家可能就想不明白,為什麼一場簡單的拜訪,卻鄭重其事地記錄下來呢?

千代鶴是秀,大界道具屆如雷貫耳的名字!本名加藤廣(1874年-1957年),父親是侍奉米澤藩上杉家的刀匠。1976年禁刀令頒布後,轉向大工道具的製作。在「與鐵為伴」的七十年中,千代鶴是秀潛心研究刨刀的製作技術,再加上本人完美的繼承了家傳的手藝,最終成為日本最著名的制刨名匠。我沒查到是秀刨的價格,但他的徒弟千代鶴貞秀一隻「比良の夕映 」 寸八刨,現在的價格是450000日元,合人民幣28000多元。

我們再說回碓氷健吾。他在1986年獲得越後與板打刀傳統工藝師認定。1991年,在第15屆全國傳統工藝品展上,獲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協會會長獎。1994年,在第18屆全國傳統工藝品展上,獲通商產業省生活產業局長獎。2001年,獲得六等瑞寶勳獎,這是一種專門授予公共事務參與者的獎章。

碓氷健吾的刨銘字體特徵明顯,如鐵劃銀鉤一般,剛勁有力。他最有名的是名為壽一、明壽的夫婦刨,我玩不起日本刨,所以也不知道夫婦刨是個什麼刨。後期比較有名的作品是千壽翁和萬壽翁的夫婦刨。

碓氷健吾先生生前在新潟縣與板町居住,於平成24年(2012年)3月26日逝世。據說老先生沒有傳人,因此沒有人能直接繼承其卓越的技藝,被粉絲們所惋惜。我上網查了一下,好像碓氷健吾只有兩個女兒,沒有兒子,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網上可以找到碓氷健吾歷年作品所用的材料,據說其作品升值潛力很大。

在碓氷健吾去世的第二年,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館還專門舉辦了紀念活動,再現了他的工作場所,以紀念這位匠人。網上還可以找到這位老匠人的寫真集,估計買主的都是鐵粉吧。

然後介紹一下橫坂正人。與碓氷健吾相比,他的知名度稍小一些,但也是越後制刨名家。

他於1940年生人,是橫坂刨刀的三代傳人。1955年與父親橫坂直人一起,設計了「不二定」銘刨。1964年正式獨立開店,1997年選用藍紙鋼製作出著名的「樂山」刨,2001年獲得越後與板打刃傳統工藝師認定,2014年11月去世。

介紹橫板正人的資料不多,估計是影響力有限吧,也只能介紹這些了。

再次重申,本人不是日本工具粉,以上內容只是單純的分享,不能成為投資指導,大家看看熱鬧就好。

對我來說,玩老工具,其實是玩的是漏,撿的是便宜,沒有便宜佔,再有名的工具也不是我的菜。

建議大家也要量力而行。

相關焦點

  • 聊一下日本名匠工具的價格
    前幾天在圈子裡聊了一下日本大工道具(木工工具)的原材料,簡單介紹了所謂的玉鋼、青紙白紙的脈略。於是有朋友留言問我,日本工具到底有多貴?
  • 意外發生前他們留下最後一張照片,最後一張攝影師感受到絕望
    1996年的8月8日,日本攝影師星野道夫正在帳篷裡準備睡覺,不料一頭憤怒的棕熊闖了進來,他下意識的舉起相機拍下生命中最後一張照片。站立在水中等著攝影師拍照的女子,怎麼也不會想到危險就來自她的背後,不過一切都太遲了。
  • 典藏鑑藏丨為張大千制筆:東京筆墨莊玉川堂、喜屋
    大千大擺龍門陣,話「藝壇主盟」,執牛耳雙關,於今雖是人已老逝,時移世變,所幸物仍長存。2012年中國嘉德秋拍舉辦「憶梅庵長物——羅寄梅夫婦70年珍藏」專場,有大千的書札、硯墨硃砂墨、瓦硯、方竹筆筒、靈璧石山子、大風堂梅瓶等等,裡頭赫見傳說中的「藝壇主盟」,有「高誠堂」「玉川堂」制二款。
  • 閒話說木工:西方的犁刨,東方的槽刨,其實都是一回事
    這是北方地區流行的槽刨式樣。這是典型的日式刨,日語叫「機械作裡刨」。看字面意思,大概是「賽博朋克風格的刨子」的意思。這種刨是在明治維新後,日本匠人們在傳統木刨的基礎上,吸收了歐刨的機械螺紋結構,能夠實現精細調節的一種中西合壁的刨子。可能有人又會罵了:你胡說,我爺爺就用這種刨,怎麼會是日本的呢?這是因為日本對中國北方的影響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從1913年開始,第一批日本移民開始在中國東北落戶,最早定居點位於遼寧大連金州區大魏家鎮內。
  • 典藏專輯丨「紙」在臺灣:張豐吉、王國財、黃煥彰的製紙故事
    王國財手工製紙,在研究的過程中先遵循古法,再不斷研究改進,清楚掌握原料的物理、化學性質,使具有古紙的優點而以新法完善之,「尊古」而不泥古,隨著時代求其精良。依工序製作完一張紙,並不算完成,得依科學檢驗方法測驗紙張性質,包括強度特性、吸水度、白度、色度、明亮度、耐水度、暈水性、滲墨性等,一一檢驗,並由書畫家從工筆、潑墨、寫意等各種畫法去試紙,做基本應用特性的評估。
  • 生於亂世,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盡人皆知,一代名家元好問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句流傳度極廣的語句出自宋金時代名家元好問筆下的《雁丘詞》。元好問是宋金時期著名文人,文學史上為了斷代方便,把他歸入金代詩人的行列。傳說,元好問七歲就能寫詩,有「神童」的美譽。元好問25歲那年,蒙古大軍攻打金國,直取燕都,元好問為了躲避戰火開始了漂泊的生活。元好問曾經數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屢試不第。在漂泊的生活中,他見慣了世間萬象,悲歡離合,這些鮮活的經歷為他創作提供了第一手素材。元好問32歲那年結束了漂泊生活,成為一名基層官吏,而後升遷為左司員外郎。
  • 古琴名家見面會及老琴、倪琴展覽與品鑑——增進習琴者的「器識修養」 | 明道琴社·1月23號
    倪老師會親自教大家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古琴,做一個有「器識修養」的識貨的琴人。多次應邀參加國際、全國古琴學術研討會,應邀出演國際、國內古琴名家音樂會等,並出訪美國、義大利、新加坡、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古琴演出。其斫琴有成就,所制古琴世稱「倪琴」,2006年,中國樂器協會民族樂器分會授予倪詩韻「古琴製作名師」稱號;2016年,中華文化促進會授予「中華木作大師(古琴製作)」稱號。
  • 青絲井的傳說(下) 小椴 著 名家專欄
    古雙鬟也在怔怔地看著她,其實最喜歡看女人的還是女人。這就是自己最羨慕的傳說中的女人嗎?魔教公主的遺孤,七長老在她十六歲時為她重開了雀屏山莊,招攬江湖才俊。她沒有自己漂亮。古雙鬟想,如果靜下來的話,她的眼、她的眉、她的鼻都不如自己;但她哪裡會靜下來!只見她站在張曉驥身邊,只是靜靜的,沒有動,但全身的氣韻神情都是流動的,也真只有張曉驥那種停穩沉實的俊氣才配得上她。
  • 品硯說古:每一方古磚硯背後 都有厚重的歷史 鮮活的人物
    詩云:昨日銅雀臺今朝桌上硯忽如一夜雨世間已千年近日偶得古磚硯兩方,一大一小,一長一方,高古淳樸,幽森透亮,磚質細膩,文字圖案俱佳,把玩不止,甚喜。文房四寶,硯為其一,雖列之末,卻為最古。唐宋以來就有「四大名硯」之說。或曰: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其他尚有青州紅絲硯、曲阜尼山硯、紫金硯、松花硯等數十種之多。一曰端硯,產於嶺南端溪之斧柯山(廣東肇慶)。為群硯之首。紋理綺麗,天眼自然,發墨不損筆毫。與湖筆、徽墨、宣紙並稱為文房至寶。二曰歙硯,產於徽州歙縣。其石堅潤,色如碧雲,滑不拒墨。
  • 眾多名家遞藏翰墨與古董生貨釋出!
    日本收藏界歷來重視對於中國書畫的收藏和研究,宋元明清甚至到近現代的諸多書家,在日本均有大量的優秀作品留存。方琮、王建章、齊白石、吳昌碩、于右任、何紹基等名家皆有精品亮相此次拍賣。瓷器雜項以其品類多樣,形態萬千,富含文人之雅趣,在眾多藝術品門類中,一直是收藏與賞玩的大項。
  • 上古傳說中的兩位大神,女媧和伏羲,到底是兄妹還是夫妻?
    比如在新疆吐魯番地區考古發現的《伏羲女媧圖絹畫》,他們蛇尾交纏,頭上有日,尾部有月,周圍是星辰,伏羲於左邊,左手拿著矩,女媧在右邊,右手拿著規,中國人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大概從那時候起,人們便已知道了規矩的重要性。 但問題就出在這裡,在傳說中,伏羲和女媧先是兄妹,後又結為夫妻,這算不算是壞了規矩呢?
  • 20張「歲月」對比照:最後一張是這兩位日本小朋友,差別很大
    看看他們不同時期的變化,有的越來越美,有的已經不是變醜那麼簡單了。你喜歡18歲的,還是43的朱莉呢?最後一張圖片是,網上流傳很久的兩位日本小朋友長大的照片。之前大家總是拿這兩位小朋友來對比,有的天生麗質,有的卻輸在起跑線上,可長大後真是這樣嗎?一起看看吧!
  • [山夫]:我與赤坎古埠的翰墨緣
    我曾經在赤坎古埠工作足足四年之久,雖然我已離開古埠到城裡工作,但得閒還是經常回去看看,就象回到自己的家一樣。我初到赤坎古埠,在單位簡樸的宿舍,連一張書桌都沒有,但我並不悲觀,經努力,很快領導專門請人為我搬來一張古舊的四方桌和一把張椅子。我馬上構建那屬於自己的書法小空間,筆墨紙硯備齊,很快每周每月都有郵局阿姨送過來的書畫報刊,床頭被逐漸堆滿。
  • 暗網都市傳說:日本歪頭女
    在綜藝節目的錄製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會把鏡頭轉到觀眾能使我們看到觀眾們的反應,但是在眾多的觀眾中,又有誰能保證他們都是人類呢...有一張在網際網路流傳已久的相片拍攝到觀眾席上坐著一位頭部異常扭曲的神秘女人,大家都把她稱作"歪頭姐"。
  • 為了收藏這張出身「大唐名家」的古琴,差點讓王世襄傾家蕩產……
    出身大唐名家「大聖遺音」伏羲式琴誕生於公元756年,迄今有一千兩百多年歷史。時值安史之亂,唐玄宗入川,其子李亨即位,改元至德元年,是為唐肅宗。「大聖遺音」是李亨即位後所作第一批宮琴,製作者正是唐朝最負盛名的古琴製作家族雷氏。琴名之「大聖遺音」,歐陽修曾在《琴說》中說:「其憂深思遠,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
  • 一張百人斬報紙,一把刻有107殺的軍刀,兩名日本戰犯接受審判
    ,有一張報紙的照片,是兩個日本軍官在南京大屠殺中進行的"百人斬"比賽照片,這兩位日本軍官放在現在是要上軍事法庭的,那麼他們當年的滔天罪行又是如何處理的?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許多的漢奸和對百姓有暴行的日本戰犯都被槍斃,但是這兩位最該死的人,卻回到了日本成了漏網之魚。
  • 他自稱「琴奴」,為了一張古琴竟變賣家產
    出身大唐名家「大聖遺音」伏羲式琴誕生於公元756年,迄今有一千兩百多年歷史。時值安史之亂,唐玄宗入川,其子李亨即位,改元至德元年,是為唐肅宗。「大聖遺音」是李亨即位後所作第一批宮琴,製作者正是唐朝最負盛名的古琴製作家族雷氏。琴名之「大聖遺音」,歐陽修曾在《琴說》中說:「其憂深思遠,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
  • 西泠網拍·一月月拍 | 古籍文獻金石碑帖、日本古寫經精選
    初集收印三百餘方,依次為晶玉印、古銅印、石印及牙角木竹磁印,其中第二集中所收六十餘方古銅印為楊守敬舊藏、葉東卿遺物,亦有出於汪啟淑《飛鴻堂印譜》、《訒庵集古印存》、《漢銅印原》及嘉道間葉志詵舊藏者。此本首刊松石山房圖一幅。續集分玉晶、銅印、銅木、竹牙、瓷印、石印等部,刻有吳大澂、楊峴等諸家題跋。原印鈐制,下附識文、材質,間有邊款。
  • 20張「歲月」對比照:最後一張是這兩位日本小朋友,長大後的樣子
    看看他們不同時期的變化,有的越來越美,有的已經不是變醜那麼簡單了。你喜歡18歲的,還是43的朱莉呢?最後一張圖片是,網上流傳很久的兩位日本小朋友長大的照片。之前大家總是拿這兩位小朋友來對比,有的天生麗質,有的卻輸在起跑線上,可長大後真是這樣嗎?一起看看吧!
  • 只有一個項目,卻能舉辦35屆,歷時20餘年而經久不衰的刨木大賽
    喜歡木工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在日本有這樣一場賽事:參賽者都是木工,不做家具,不比手藝,僅拿幾隻拉刨,只比一個項目——刨木頭。這就是日本刨削大會(削ろう會),國內也有翻譯成刨木大賽的。正像奧運會的口號:更高、更快、更強一樣,刨削大會也有自己的口號,那就是:更寬、更長、更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