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最火的電影,無疑是號稱「救市大片」的一部抗戰題材片。我還沒去看,相信它擔得起這個角色。當前也需要這樣的片子,為受疫情重創的電影行業提振信心。昨天(8月22日)下午,我去了廣州天河城電影院,不過看的不是這部片,而是一部廣東本地出品的《追夢險途》。
它可稱為「救市小片」,沒有豪華明星的陣容,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沒有全民熱議的風潮。但它的意義同樣重大:疫情之下,電影人仍然在堅守,行業精神是通用的,就像抗戰精神和保險精神一樣。8月19日公映,與大片撞期,又增添了一份勇敢。
《追夢險途》是全國第一部講述保險行業的電影,彌補了同類題材的空白。總導演陳成,四川巴中人,年輕時來廣州打工,做過保險業務員,曾榮獲「廣東省十大優秀外來工「 「廣東省十大優秀青年」等榮譽稱號,妥妥的勵志典型。他由打工仔艱苦打拼,轉身投入影視行業,取得成功,現任廣東戰狼電影集團董事長。
四年的保險業務經歷,使陳成有一個執念,要拍一部保險行業的電影。去年6月,《追夢險途》開機,殺青後疫情突來,公映時間幾度推遲。好事多磨,後疫情時期面世,讓「夢想「和「風險」的感受更強烈。
故事簡潔明了:男主莊嚴,從陝西來廣州創業,當上老闆。被合伙人算計,欠下一大筆債,不得不走人。未婚妻不能共苦難,棄他而去。他心灰意冷,差點跳樓輕生,被保險公司經理周瑾救下,做起了保險代理人。
莊嚴處處碰壁,推薦業務被趕被罵是家常便飯,對這份工作沒有信心。他的年輕女師傅言傳身教,周瑾更講述了自己的切身經歷。原來,周瑾的女兒本來買了保險,父親認為用不著又退了。不料女兒患重病離世,給家庭造成極大痛苦。周瑾離了婚,自己投身做保險。
「當一個人患重病時,送來三五千的是兄弟姐妹,送來慰問品的是朋友,送來一百萬的是保險業務員」。周瑾的這句話,解開了莊嚴的心結。
在公交車站,莊嚴被一名年輕女孩誤會為非禮,挨了她一耳光。後來,他為女孩兩姐妹籤保險單時,被女孩認出痛罵。莊嚴忍不住還嘴,吵了一架,單也不籤了。兩姐妹遇車禍,姐姐獲救,因買了保險獲賠。她的妹妹,也就是跟莊嚴吵架的女孩,傷重身亡,沒買保險,給家庭在精神痛苦之外又增經濟負擔。
莊嚴深感愧疚,認為是自己的衝動所致。有兩起需要救命錢的事件擺在他面前:一起是十歲小孩重症需要手術,父親買了保險未通過觀察期,按規定只能退保,不賠;一起是三歲小孩重症需要手術,費用30萬,單親母親只有一千多元。當父母的,一個在街頭下跪捐腎救女,一個絕望得要和孩子一起離世。莊嚴竭盡全力,得到周瑾和公司胥總支持,分別用眾籌金和公益金的方式,解決了兩名孩子的手術款。
挽救鮮活生命的成就感,商業保險的社會責任,讓莊嚴對保險職業的認識升華,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升華,以更大的熱情投入。
在我看來,這部小製作片有三個亮點,堪稱以小見大。在電影業復甦之時,尤值一表。
首先是行業電影的突破。涉及保險的影視劇並不鮮見,如《受益人》《我不是藥神》《滾蛋吧!腫瘤君》《爸爸叫紅旗》《愛情呼叫轉移2》《非常保險檔案》等,要麼只有點綴式的保險元素,要麼是以保險業為包裝的言情片。以電影故事而不是宣傳片形式,深入刻畫保險行業的,《追夢險途》是第一部。行業影視中,行業電視劇居多,能夠全面反映職業和人生的彼此投射。相比之下,行業電影更難拍,要在較短篇幅把行業和人性都點出精髓。
從喚起全社會對一個行業的關注,增強本行業人員的職業榮譽感,產生職場正能量,行業電影肩負重任,市場前景廣闊。用一部電影覆蓋一個行業,叫好又叫座不是奢望。《追夢險途》掀起保險業的包場熱,即是明證。需要擊中行業精神的「靶心」,成為行業代言人,而不是僅有外殼的「偽行業劇」。在題材開拓方面,刑偵、律政、醫療、教育較多,保險尚屬冷門行業,還有潛力可挖。當向日劇學習,擅長挖掘「邊緣」行業的獨特性和共情性。
其次是人生風險的揭示。片中出現幾次車禍和醫院病房手術室,遭遇者的痛苦,親身經歷感受深刻。一些人認為落在自己身上概率低,所以抗拒保險,豈不知風險的機會均等。而且攤上事再買,已經沒有資格。你拒絕保險,保險也可能拒絕你,此時你才明白「賣保險的」原來很可愛。幾個例子的當事人都是普通百姓,抗風險能力更低,故事源於真實事件,是社會現實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追夢險途》有了民生民情紀錄片的色彩,非常接地氣。
退保、拒保、眾籌金、公益金、觀察期、合同生效時間......保險不是想買就能買,買了就能賠,風險轉移要趁早。很多人都被保險業務員」煩「過,希望本片能達到陳成的期望,」讓從業者有尊嚴,讓公眾不要以為保險是洪水猛獸,而是轉移風險的工具「。
再次是廣州風光的展現。這是我近年看過的有廣州風光的電影中,最密集最搶眼的一部。越秀公園、廣州古城牆、五羊雕像、中山紀念堂,小蠻腰、花城廣場、海珠環島觀光電車、珠江夜景,廣州新老景觀盡在。廣州,一座追夢圓夢的城市,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追夢險途》由此超越了一個行業,激勵所有奮鬥者實現夢想。
藝術表現手法上,敘事節奏明快,畫面構建清新,「職業腔」和市井味對白搭配得當,如廣州人的日常生活場景。淚點與笑點美輪美奐的沙畫、窗口飛翔的蝴蝶,幾次出現,如點睛之筆,在高度寫實中平添想像意境。人生總有困頓,現代文明的成果——保險,用制度轉移化解。
略有遺憾,故事結尾讓人意猶未盡。莊嚴固然完成了職業身份的重塑,但現實境遇如何,也需要交代。畢竟他還背負債務,被債主追索。從事保險行業後,他擺脫經濟困境了嗎?是像周瑾一樣進入管理層,還是另行創業,東山再起?商業保險不是做慈善,救助別人需首先成就自己。這對數量眾多的保險業務員來說,是一碗更實在的「雞湯」。
疫情強化風險意識,《追夢險途》讓人重新認識保險,以及重新規劃人生。電影院有限度地開放後,憋屈已久的觀影熱情釋放。重溫大片的視效刺激,需要,品味身邊人甚至自己的故事,也需要。電影行業「救市」,有賴頭部大片的高調引領,也有賴《追夢險途》這樣的「小片」,樸實而有力地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