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然 通訊員 杜皖琪
九溪景區內,乾龍路的知名度一直很高。
作為連接九溪景區和楊梅嶺村的主幹道,每逢深秋季節,就是一條杭州知名的徒步賞楓路線。
因道路整治提升工程封閉數月,近日乾龍路全新亮相了。大家發現,新的道路不僅更美了,還融入了文化元素。
別出心裁的部分,體現在從九溪煙樹至楊梅嶺村,1.3公裡的青石板道路上,每隔100米左右鋪設一塊文化道板,共計九塊,數量與「九」溪相呼應。
工作人員說,每塊道板都是一段故事,與乾龍路的沿線景點或歷史典故相呼應,向市民和遊客講述了獨特的文化背景。
楊梅嶺
楊梅嶺村是錢江景區九溪十八澗中「九溪」的發源地。這裡四面環山,綠樹成蔭,風景優美,環境幽靜,群塢之水匯成的小溪穿流而過,終年遄流不息。這裡的民居依山勢而建,朝向各異,白牆黑瓦、毛石勒腳、青瓦披簷、木石欄杆、花格窗戶的江南傳統特色鮮明,形成了西湖景區內獨一無二的山地古村落景觀。
如今,人們只知楊梅嶺盛產西湖龍井茶。殊不知,這地名淵源流長,大有來頭。據說,舊時楊梅嶺盛產楊梅,分紅白兩種,人稱聖僧梅。在淳佑《臨安志》卷九楊梅塢《古蹟事實》中記載:「石塢內有一老嫗姓金,其家楊梅甚盛,俗稱楊梅塢,所謂金婆楊梅是也。」楊梅嶺就得名於嶺下的「楊梅塢」,楊梅嶺村也是西湖景區中唯一用果樹命名的村莊。關於這遠近聞名的「金婆楊梅」,蘇軾也曾作詩「新居未換一根椽,只有楊梅不直錢。莫共金家鬥甘苦,參寥不是老婆禪」,即是謂此。
後因歷次戰亂,亦因楊梅的經濟價值不及種茶,這裡的楊梅果樹毀於一旦。2006年,在西湖風景名勝區的支持下,楊梅嶺村重新開發了楊梅果園50餘畝,栽種楊梅樹1200多棵。這些年來,楊梅樹陸陸續續長大,並陸續結果,讓楊梅嶺村重新有了「楊梅味」。
畫中重現了舊時楊梅嶺上的楊梅樹鬱鬱蔥蔥,一顆顆紅色的果子掛滿枝頭,孩子在採摘果實的美好場景。
西湖龍井
西湖一帶,自東晉時期靈隱寺建寺後即在佛寺附近的山地開始栽種茶樹。唐代時,西湖產茶記錄見諸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北宋時期,辯才、蘇軾、陸遊等諸多文化精英與僧人經常在西湖茶園龍井寺一帶品茶參禪,春來秋往,慕名而來的茶客如雲。
而今,龍井寺早已隱身為「龍井茶室」,茶室正門有一副出自蘇軾筆下的楹聯,上聯是:「欲把西湖比西子」,下聯是:「從來佳茗似佳人」。這是蘇軾品茶美學意境的最高體現,也成為後人品評佳茗的最好註解。
據史載,乾隆帝四次巡幸西湖龍井茶區,親賜「十八棵御茶」,使西湖龍井從此冠絕天下。西湖龍井茶園面積共約240公頃,為西湖龍井的核心產區,被列為龍井茶一級保護基地。西湖龍井茶按產地和品質又分為「獅」、「龍」、「雲」、「虎」、「梅」五個字號,不同產區所產西湖龍井茶各具特色。楊梅嶺便是這其中「龍」字號龍井茶的主產地之一,楊梅嶺村現有茶地34公頃,主要集中在唐家塢、百丈塢、小康塢、照山上、高頭山、饅頭山等幾處。由於區域內峰巒疊翠,受「一湖一江」水汽調節和東南季風的影響,氣候溫暖,溼潤多霧,光照充分,無霜日長,加之泥盆系石英砂土壤質地,通氣透水性好,為龍井茶的品質提供了良好條件。所以,楊梅嶺村所產西湖龍井茶為國家禮品茶五個定點生產村之一。
待到春茶上市之時,來到楊梅嶺村,漫步於群山、曲徑、茶田、溪流、古寺、煙樹之間,品一盞龍井香茗,享一份「詩和遠方」的詩意生活。
水杉樹
乾龍路沿線的小溪流中,矗立著許多高大的水杉樹,直插雲霄,遮天蔽日,是九溪景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宋太宗所作《緣識》中「杉松高拔千萬尺,寒泉引望峭青山」的描述,道出了水杉之蒼勁挺拔。
水杉喜氣候溫暖溼潤,總是伴水而生,九溪的氣候和地貌為它們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而水杉的遮天蔽日又為九溪帶來了幾分清涼,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夏日,漫步九溪景區,聽著林間的鳥聲、水聲,享受著山林溪水的寂靜。山連山,水連水,溪澗轉折多變,峰巒迴環曲折,山間霧氣煙嵐,緩緩地出沒於林中水邊。水石衝激,聲如箏簧,組成了一曲曲悅耳的樂章,是杭州人炎炎夏日中的避暑聖地。近年來,水杉樹林還成為新人們拍攝婚紗照的最佳外景地。
象鼻峰
象鼻峰在西湖楊梅嶺南、馬兒山西北、理安山東北,乾龍路中部渚頭塢西,距楊梅嶺村和「九溪煙樹」各約1公裡,海拔120米。由泥盆系石英砂巖構成,含礫石石英砂巖。
象鼻峰,因山峰形似象鼻,故名。象鼻峰與西北面的獅峰隔著十八澗遙相呼應。傳說古時候獅象常常下山,來到十八澗邊的一個山灣嬉戲打鬧,後人就將此灣稱為「獅象灣」,當地人又稱為金竹弄溝。
理安山下有著名的古寺理安寺,獅象灣距理安寺僅0.3公裡。理安寺內的法雨泉,皆從理安山、象鼻峰滲流而來。
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獅象歷來被認為神聖尊貴、莊重威嚴的象徵。宮殿衙門、府宅門第前都立石獅,寺院廟宇、大殿佛堂都立石象。可見象鼻峰側的「獅象灣」亦是吉祥如意之地。
伏虎禪師
伏虎禪師,法號誌逢,五代名僧,對於西湖佛教貢獻巨大。五雲山之真際寺、雲棲寺以及靈峰之靈峰寺亦均由其所開,並創華嚴道場。五代時期,吳越王錢(弘)俶召賜紫衣,為其建理安寺。
傳說,志逢禪師棲居此地時,因附近有虎常傷人,故決意馴服猛虎。他經常帶著一把大蒲扇,到山下人家化緣,化緣得來的錢財都拿去買肉餵老虎。日久天長,猛虎終於被馴服,和禪師成為朋友,經常馱著他進出寺院。遂志逢禪師又稱「伏虎禪師」。
世人感恩,於是銅鑄了圖上的一景。至今理安寺中還矗立著伏虎禪師的銅像,午後陽光下,法師目望遠方,安靜祥和,千百年來靜靜守候深山古寺。
法雨泉
法雨泉,在理安山大人峰東麓,理安寺禪堂左側,法雨巖下,為杭州五大名泉之一。
以理安寺中軸線為對稱,其北面有一座攢尖頂亭子,端莊大氣但又不失秀麗,名為「法雨亭」。亭上掛有一組楹聯,為明代賀燦然所撰詩句「緣階井溜通泉乳,繞殿花香掛薜蘿」。法雨亭的側方有一口大方井,井裡流動的泉水即是法雨泉。石柱上的楹聯「碧螺澄法雨,綠樹蔭清泉」,呈現出清泉凌冽、綠樹成蔭的景象。
如果幸運的話,也許你還可以在法雨泉中發現一種奇異的小生物,類似蜥蜴,顏色鮮豔,有四隻蹼狀腳爪,在水中遊動自如,模樣十分可愛。清代俞樾在其《春在堂隨筆》一書中寫道:「寺僧導觀法雨泉,清瑩可愛。中有泉龍,不過二寸,而有四足,具五爪。」據考證,這種動物是兩棲類蠑螈的一種,是珍稀古生物的活化石,現在已不多見。
方井內,泉水自巖壁間慢慢滴落,形成蒙蒙的雨幕,發出泠泠清響。古人有詩讚曰:「曉為雲氣夕為嵐,石上飛泉松下庵。欹枕欲眠驚未得,恍疑秋雨落澄潭。」古寺幽幽,泉水叮咚,別有禪趣。
理安寺
從九溪煙樹沿著青石板路一直往楊梅嶺方向走,綠樹濃陰之中掩隱著一座特別的寺廟,這就是位於理安山麓的「理安寺」。
理安寺,古稱「湧泉禪院」,又名「法雨寺」。五代時期,高僧伏虎志逢禪師曾棲居此地,吳越王為其建寺,因寺內有著名的「法雨泉」,故取名為「法雨寺」。相傳宋理宗曾來寺進香祈福國泰民安,改寺名為「理安」。後寺因山洪暴發而毀。明萬曆年間,經僧人契靈清理、發掘舊址,寺院逐步恢復並有了一定的規模。當時杭州文人中的一批居士還在此結成「澹社」,經常前來聚會,默坐參禪。
入清後,理安寺一度因社會動蕩、寺產微薄而陷入困境。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康熙清聖祖玄燁下令撥款重建寺院,規模宏大、裝飾華麗。乾隆帝南巡時也多次親臨理安寺,御題佛殿正中央之額曰:「樹最勝幢」,御製《遊理安寺》詩:「路盡九溪十八澗,境奇三竺兩高峰。香臺聽講來馴鴿,靜室安禪製毒龍。法雨淙常空色相,巖花放不論春冬。歸鞭卻恐留清戀,倩取白雲一片封。」寺院因此達到全盛。
後至抗日戰爭時期,寺宇建築毀壞。直至2003年,寺廟重建,重新面世的「理安寺」錯落有致,情趣依然,禪味悠長,泉、亭、山、林相得益彰,有著「深山藏古寺」的幽僻意境。漫步於此,拾級而上,穿過珍稀的楠木林,便可領略這裡清幽秀麗的自然景觀和內涵豐厚的人文景觀。
九溪十八澗
九溪之水發源於龍井獅子峰和楊梅嶺,途中匯合了青灣、宏法、渚頭、方家、佛石、雲棲、百丈、唐家、小康九塢之水,一路上穿越青山翠谷,又匯集了無數細流,上自龍井起蜿蜒曲折七公裡入錢塘江,故稱九溪十八澗。每逢雨後,周邊山上的樹林煙霧升騰,滿谷迷濛,形成「煙樹」的迷人景致,「九溪煙樹」被列為西湖新十景之一。
九溪十八澗溪流淙然,山勢回合,其獨特地貌曾引發不少地質學家探究奧秘的興趣。1947年,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兩次來到九溪考察,發現古代冰川遺蹟。他據此指出,距今二三百萬年前地質第四紀時,西湖尚處於千裡冰封之下,當時下龍井一帶的盆谷,承受著大量冰雪,經九溪十八澗流出,形成九溪十八澗的險峻幽深美景。
沿著溪流是蔥蘢的樹木和大片的茶園,順著乾龍路,踏著青石板悠閒地散步,有種人在畫中遊的感覺。夏天,溪水清涼,沁人心脾,可在溪中戲水,增添野遊樂趣;秋日,楓葉斑斕,紅綠交錯,可徒步賞景,景致如詩如夢。
這兒的山山嶺嶺,曾使多少古今遊人流連忘返,更有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名篇佳作。清代學者俞樾曾作疊字詩讚九溪:「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樹」,道盡了此地的景致。
乾龍路
乾龍路南起九溪路,北至滿覺隴路,長1500米,為貫穿楊梅嶺村的主幹道。從楊梅嶺村出發,沿著乾龍路,走出居民聚居區,會發現兩側山嶺滿目奇峰疊嶂,兩側茶園穿插,峰迴路轉,泉溪咚咚,流水潺潺,山鳥嚶嚶,綠蔭蔥蔥。兩邊青山對峙,藍天一線,明淨清雅。
「乾龍路」和乾隆有什麼淵源呢?據記載,乾隆帝在位的60年間,六次南巡,四次親臨龍井,尋山問水,觀茶作歌,御題「龍井八景」。期間,也曾聖駕巡幸理安寺,御製《遊理安寺》。後人為記住這歷史典故,故將村道命名為「乾龍路」。
畫中重現了人們口中相傳的乾隆巡幸乾龍路時的場景,也展現了乾龍路周邊溪流淙然,山勢回合,林木蔥鬱的景致。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