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總在它最美的時候凋落,有一種無可奈何的瞬間美麗。」
——《四月物語》
巖井俊二,在我看來,是最擅長描繪暗戀的導演,但比起《情書》中藤井樹的遺憾,我更愛《四月物語》中松隆子的為愛追尋。
相信許多人都曾在年少時,心裡朦朦朧朧地藏著一個人,婉轉曲折地探尋著對方的蹤跡,明知前路艱難,依舊固執地拼盡全力,只為追逐他的腳步。
就像電影中的那個四月櫻花季,榆野卯月終於離開故鄉北海道,隻身一人來到東京,入讀武藏野大學。
沒有人知道她是多麼幸運,又是多麼努力,才能來到這所心心念念的大學,只為了能在某個轉角,遇見那個人。
在開學第一天的教室裡,大家互相進行著自我介紹,輪到榆野時,在一堆穿著T恤襯衣的人群裡,穿著毛衣的她顯得有些突兀。
果然,有同學問她北海道是不是很冷,也有人直接問她穿毛衣熱不熱,最後,終於有人問她,為何選擇來到武藏野大學,而不是其他學校。
此刻的榆野,像是正在被人窺探心事一般,似是而非地回到道:「各種各樣的原因吧,比方說這裡的環境氛圍比較好。」
她遲疑而又認真回答問題的樣子,讓人莫名地覺得親切又好笑 ,這不就是我們青春時,笨拙又無奈的樣子嗎?
就這樣,羞澀而靦腆的少女,開啟了嶄新的大學生活。
她打掃了新家,做了滿滿一鍋的咖喱,邀請鄰居女孩共進晚餐,還貼心地表示是自己不小心做多了,希望對方能幫忙一起吃。
她接受了同班女生的逛街邀約,並一起參加了釣魚社,在落日餘暉下,榆野一遍遍地練習著拋魚線,並自然而然地與女同學,聊起了記憶裡的那個他。
她慢熱著敞開心扉,嘗試著把溫暖與喜悅,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們。
這樣的她,終於在某日,獨自騎著自行車,來到了男孩打工的書店——武藏野堂。
那日當班的是男孩的同事,榆野假裝不經意地了解到對方的休假日,那其實不就是男孩的工作日嗎?
少女心思,在那一低頭的淺笑間,不經意地洩露。
於是,會遇見的人終會偶遇。
當榆野的山崎學長,第一次自然地站在她身邊,邊說著抱歉,邊彎腰整理著書籍時,榆野的心裡怕不是開出了一朵花,隱秘的快樂,只有自己知道。
榆野一次次地出現在書店裡,終於在那日,她鼓起勇氣,小心翼翼地請山崎學長幫忙拿一本書。
那是放在最上面的一本書,當山崎學長帶著詢問的目光,從高處與榆野仰視的眼神對上時,那一剎那,少女所有的情懷,似一併傾訴。
結帳時,男生終於忍不住問道:「你是不是也曾就讀於北高,並且比我低一屆?」
「嗯,是的。」
原來,山崎學長也是記得她的,這場暗戀,終不再只是一個人的等待。
最後,那一場及時雨,更是給了兩個人無限可能。
每當榆野在雨中,撐著一把純正的大紅傘,緊緊地握著木質傘柄,微笑著堅定地對山崎說道:「我一定會回來還這把傘的。」
那時,我就知道,無論最終,他們是否在一起,這個四月,我們終將明白,愛一個人,無關乎其他,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破繭成蝶。
愛與成長,似乎是青春暗戀電影的永恆主題,但誰也無法否認,我們在電影中,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自己的影子,那是青春最真實的樣子。
猶記得,榆野剛搬完家,站在家門口的櫻花樹下,落櫻繽紛,她一手拎著心愛的小椅子,一手抖落衣兜裡的落櫻,那畫面,美得令人窒息。
青春時的暗戀,不正像落櫻一般,轉瞬即逝,卻令人一次次地回味,它的美好與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