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與宗教——康德的空頭支票

2021-01-18 文學投稿

為文學開窗、為歷史撥雲、為自由招魂;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加關注

公眾號ID:tougao2003

幸福與宗教

——康德的空頭支票

中國人民大學 李秋零

編者按:2018年10月31日,「《道德形上學的奠基》讀書班結班儀式暨康德道德哲學論壇」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舉行,組織方邀請了在京的12位學者參加了結班儀式和論壇,他們分別是:靳希平(北京大學)、李秋零(人民大學)、尚傑(哲學所)、黃裕生(清華大學)、李文堂(中央黨校)、徐碧輝(哲學所)、王齊(哲學所)、馬寅卯(哲學所)、王歌(哲學所)、範大邯(清華大學)、朱會暉(北師大)、呂超(哲學所)。

「道德必然導致宗教」,是康德的道德哲學和宗教哲學的一個重要命題,而幸福則是這個命題的論證中的關鍵一環。正是為了滿足有德之人對於德福相配的希望,康德提出了「上帝存在」的公設。然而,康德的上帝所保證的幸福卻並不是有德者所希望的幸福。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康德的宗教哲學實際上給人們開出的是一張幸福的空頭支票。

康德在他的第一部批判哲學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他的批判哲學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其中第三個問題是:「如果我如今做我應當做的,那麼我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希望什麼?」

康德的回答是:「一切希望都是指向幸福的」。

那麼,幸福(Glückseligkeit)又是什麼呢?康德在其著作中,曾在不同的地方對「幸福」做出過各種各樣的規定,但其最經典的定義則是:

「幸福是我們一切偏好的滿足(既在廣度上就滿足的雜多性而言,也在深度上就程度而言,還在綿延上就存續而言)」。

所謂「廣度」,顯然指的是對一切種類偏好的滿足;所謂「深度」,指的是對偏好在一切可能程度上的滿足;而所謂「綿延」,則指的是對偏好在一切時間中的滿足。因此,幸福就是在一切時間對一切偏好在一切可能程度上的滿足。

康德雖然頻頻使用「偏好」一詞,但卻未像對「幸福」那樣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從康德經常把「偏好」與「欲望」並列使用,並把偏好稱為「自然的偏好」,稱其為「盲目的和奴性的」來看,從康德還曾經在「偏好」後面用括號附上「經常性的欲望」、「感性衝動」,並認為「習慣性的欲求就叫做偏好」、「習慣性的感性慾望叫做偏好」來看,他首先是把偏好理解為一種感性的偏好,亦即對物的偏好以及在此基礎上把人當做物來看的偏好(例如支配慾、統治欲);其次,他把偏好理解為一種經常性的、習慣性的欲望,而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欲望。

把這一點代入康德的幸福定義,就可以得出:幸福就是我們一切種類經常性的感性慾望在一切時間中、一切程度上的滿足。康德特意把這裡的幸福與宗教中彼岸的永福(Seligkeit)區別開來:「成為幸福的,這必然是每一個有理性但卻有限的存在者的要求,因而也是他的欲求能力的一個不可避免的規定根據。因為他對自己的整個存在的滿意決不是一種源始的財產,不是以他的獨立自足性的意識為前提條件的永福,而是一個由他的有限本性本身強加給他的問題,因為他有需要,而且這種需要涉及他的欲求能力的質料,亦即與一種主觀上作為基礎的愉快或者不快的情感相關的東西,由此他為了對自己的狀態感到滿意而需要的東西就得到了規定」。既然幸福亦即偏好的滿足是在感官世界亦即自然世界實現的,幸福就要求自然世界的運行符合偏好的要求。「幸福是塵世中一個理性存在者的狀態,對這個理性存在者來說,就他的實存的整體而言一切都按照願望和意志進行,因而所依據的是自然與他的整個目的、此外與他的意志的本質性規定根據的協調一致」。也就是說,幸福依靠自然服從人的意志或者意志規定。

然而,人的意志或者意志規定屬於實踐理性的領域,它只能使人成為有德之人,卻不能對自然發生作用。那麼,如何使有德之人也成為得享幸福之人呢?「德性(作為配享幸福的條件)是一切在我們看來只要可能值得期望的東西、因而也是我們謀求幸福的一切努力的至上條件,所以是至上的善……。但是,它因此就還不是作為有理性的有限存在者的欲求能力之對象的完整的和完滿的善;因為要作為這樣的善,就還要求有幸福」。也就是說,有德之人自身是善的,是配享幸福的,因此,惟有讓有德之人亦有福,這個世界才是善的。作為德福結合的至善已經不是人的善,而是世界的善。

於是,這裡的問題就是如何把德與福必然地結合在一起。康德認為:「必然地結合在一個概念之中的兩個規定必須作為根據和後果聯結起來,確切地說,這個統一體要麼被視為分析的(邏輯的聯結),要麼被視為綜合的,前者依據的是同一律,後者依據的是因果律。因此,德性與幸福的聯結要麼可以這樣來理解,即努力成為有德性的和有理性地謀求幸福,這並不是兩個不同的行動,而是兩個完全同一的行動,因為前者除去為了後者之外,不需要有別的任何準則被當做根據;要麼那種聯結被置於如此境地,即德性把幸福當做某種與德性意識不同的東西產生出來,就像原因產生出一個結果那樣」。

然而,康德斷然否定了分析的結合,著重批判了主張這種結合的斯多亞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理由就在於「幸福和道德是至善的兩個在種類上完全不同的要素,因而它們的結合不能被分析地認識到(例如,如此尋求自己的幸福的人在他的這個行為中通過對其概念的純然分解就會發現自己是有德性的,或者如此遵循德性的人在對這樣一種行為的意識中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實際上有福了)」。

而綜合的道路似乎同樣無法走通。對幸福的欲求是德性的準則的動因,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這樣的話就是把幸福當成了德性的前提,是一種「他律」,不能建立任何德性。而德性的準則必須是幸福的作用因,這也不可能,「因為世界上的任何原因和結果的實踐聯結,作為意志規定的後果,都不是取決於意志的道德意向,而是取決於對自然法則的知識和為了自己的意圖而利用這種知識的物理能力,因而不能在世界上通過一絲不苟地遵守道德法則來期望幸福與德性的任何一種必然的和足以達到至善的聯結。」。也就是說,幸福的實現依靠的是人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與人的道德意向沒有關係。康德在這裡所說的幸福,依然是感性偏好的滿足,依然是自然的幸福。

一方面是實踐理性必然要求德福結合,另一方面是德福結合沒有可能,實踐理性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二論背反。為了走出這種困境,康德只好獨闢蹊徑,指出「德性意向必然地產生幸福」這個命題「並不是絕對錯誤的,而是僅僅就德性意向被視為感官世界中的因果性的形式而言,因而當我把感官世界中的存在當做理性存在者的惟一實存方式時,才是錯誤的,因而只是有條件地錯誤的」。在這樣的意義上,「無論是從世上事物的本性出發,還是從行動本身的因果性及其與道德性的關係出發,都未確定行動的後果與幸福將如何相關;如果我們僅僅以自然為基礎,則獲得幸福的希望與使自己配享幸福的不懈努力的上述那種必然的聯結就不能通過理性來認識,而是惟有在一個按照道德法則發布命令的最高理性同時作為自然的原因被奠定為基礎的時候才可以希望」。這個「最高理性」也就是實踐理性的「公設」即上帝存在。「由於人的能力並不足以造成幸福與配享幸福的一致,因而必須假定一個全能的道德存在者來作為世界的統治者,使上述狀況在他的關懷下發生」。上帝之所以能夠保證德福相配,就在於上帝既是道德世界的原因,也是自然世界的原因。於是,派生的至善(最好的世界)的可能性的公設直接導向了一個源始的至善的現實性的公設,亦即上帝的實存的公設。「為使這種至善可能,我們必須假定一個更高的、道德的、最聖潔的和全能的存在者,惟有這個存在者才能把至善的兩種因素結合起來」。這樣,道德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宗教。

我們可以看出,在康德的「道德必然導致宗教」的命題中,對幸福的狹義理解(即自然幸福)構成了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因為如果德性可以是偏好的對象,則斯多亞學派所主張的「遵循德性的人在對這樣一種行為的意識中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實際上有福了」的分析結合就是完全可能的,而「德性的準則必須是幸福的作用因」的綜合道路也同樣是可行的。換句話說,德性與幸福的結合完全是有可能出現的。然而,康德鑑於自己對幸福的狹義理解,把上述可能性全部否定了,從而使他最終不得不求助於上帝。

然而,我們最終還是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康德求助於上帝來實現的德福結合中的「福」是他原來所理解的「幸福」(自然幸福)嗎?康德對至善的一個定義使我們完全有理由提出這個疑問。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指出:「我把這樣一種理智的理念稱為至善的理想;在這一理念中,與最高的永福相結合的道德上最完善的意志就是世間一切幸福的原因,只要這幸福與道德性(作為配享幸福)處於精確的比例之中。因此,純粹理性惟有在這個至高的源始的善的理想中才能發現至高的派生的善、也就是一個理知的亦即道德的世界的兩種要素在實踐上必然聯結的根據」。這裡康德所說的「永福」是德文Seligkeit,它指的絕不是康德原來所定義的那種感官世界的幸福(Glückseligkeit),而是來世的、天堂的幸福。這意味著,康德為保證有德之人得享他原來所說的那種塵世的、作為感性偏好之滿足的幸福,而提出了上帝存在的公設。但即便上帝存在,所保證的幸福卻是來世的、彼岸的「永福」。康德提出「上帝存在」公設時的承諾並沒有兌現,他開出的是一張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

您看完文章如有收穫,請長按右邊的二維碼給辛苦的文學君些許打賞哦~

小小鼓勵,再接再勵

長按二維碼打賞

熱文閱讀

●女作家方方:知識分子從未像現在這樣墮落

●美國教授開除中國研究生:我就不該錄取你!

●範冰冰事未了!周潤發的真實身份曝光,震撼國人!

●剛剛!楊瀾專訪小崔:拍案而起!不想在這個社會忍氣吞聲!

●從範冰冰偷稅漏稅+看中國明星的貪婪和虛偽

●比獲諾貝爾獎更可怕!剛拿諾貝爾獎的日本得主,第二天就把1億1500萬獎金都花了拿來做這個!

●我為什麼看不慣詩詞大會:文明的素養,豈是拽幾句文可以鋪墊的!

●因演太監成名,娶身高180超模回鄉養雞,現49歲神仙日子令人羨慕

●張藝謀首次懊悔林妙可奧運假唱:林妙可和楊沛宜,2個因奧運而紅的孩子,10年來卻奔走著截然不同的人生

●韓寒:一個三流作家是怎樣出名的

●那些曾經被郭敬明捧紅的作家,如今都怎樣了?

●【投稿指南】怎樣給報紙副刊投稿上稿率高?

●【投稿指南】編輯和作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投稿指南】資深編輯的審稿秘訣:怎樣讓編輯看上你的稿子?

●作家富豪榜和文學的關係(深度)

●低稿費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請關注【文學投稿社】公眾號

及時發布3000多家雜誌報紙的徵稿啟事;為文學開窗、為歷史撥雲、為自由招魂。

請關注【大師李敖】公眾號

李敖,思想家,文學家,自由主義大師;「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文筆犀利、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相關焦點

  • 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實踐功能
    康德對超出純粹理性界限的種種宗教迷失都做了清理和批判。在宗教問題上, 不管是神人同形同性說, 或者是迷信、狂熱、頓悟、魔術等等, 都是理性超出自己的界限而陷入的迷失。  我們之所以需要宗教, 是因為出自純粹理性的道德法則會指向至善, 即德性和幸福的統一, 而這一點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所及。我們能做的就是立意做一個道德的人, 並在此前提下希望得到相應的幸福, 這才需要宗教。
  • 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老年康德畫像康德出身貧窮家庭,自幼精神世界受信仰基督新教虔誠派的父母影響較大,八歲入學後由於受人道主義精神影響,一生都懷疑和發對宗教。康德深居簡出,終身未娶,一輩子過著單調的學者生活。直到80歲去世,從未踏出過出生地。
  • 精選|康德名言
    10.越是處心積慮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適和幸福,那麼這個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滿足。康德哲學名言  11.所謂的宗教,是指我們的一切義務都要當做上帝的命令而言。  12.誰只有按照別人的選擇才能幸福,他是理應感到不幸的。因為,他怎麼能擔保他的強有力鄰人在對於選擇的判斷將會與他自己的判斷相一致呢?
  • 楊靖︱裡斯本大地震與康德哲學轉向
    新教神學家約翰·格奧爾格·齊默曼(1714-1795)認為天主教的聖人崇拜方式以及「異端」審判是地震發生的根本原因:地震發生的日子恰逢天主教的萬聖節,便是顯著的標誌;而宗教裁判所在地震中率先被震塌則是「人神共憤」的必然結果。對此,天主教人士自是不敢苟同。
  • 學習康德好榜樣
    這兩句墓志銘源自《實踐理性批判》,它體現了康德堅持一生的思想:「良心就是我們自己意識到內心法庭的存在。」學習康德好榜樣文 | 馮曉虎來源 | 哲學之路(ID:zhexuezhilu)蘇格拉底說:人類惟一的幸福秘方就是哲學。想要幸福,去讀哲學吧。
  • 從康德到尼採,哲學家真的是不適合結婚的物種嗎?
    康德終身未婚、尼採愛過一次後就瘋了、疑似狂躁症的叔本華等一大票哲學家,紛紛刻畫了哲學與愛情格格不入的悲情畫面。就連結過婚的蘇格拉底也說:「娶到一個好妻子,你可以得到幸福;娶到一個壞妻子,你會成為哲學家。」哲學家的確有很多方面超越了普通人,又有著讓人難以理解的一面。但他們是真的覺得婚姻荒謬可愛,還是另有隱情?
  • 老會計講解什麼是空頭支票及對空頭支票的處罰!
    空頭支票的概念單位籤發的支票票面金額,超過其在銀行存款的餘額或透支限額而不能生效的支票。籤發空頭支票是套用銀行信用,破壞結算紀律的行為,在我國,銀行按規定要對籤發空頭支票的單位按票面金額的比例進行處罰。
  • 空頭支票的概念是什麼,籤發空頭支票的危害是什麼?
    但單位在籤發支票的同時,也要嚴格防止發生空頭支票,避免留下不良的信用記錄和擾亂市場正常經濟秩序的運行。那麼空頭支票的概念是什麼,籤發空頭支票的危害是什麼?網友諮詢:空頭支票的概念是什麼,籤發空頭支票的危害是什麼?
  • 康德到底有多牛逼?我來吹個彩虹屁吧
    康德當然是德意志人,但我務必要提醒各位看官,如果你要去找康德故居,記住,去德國是找不到的,你需要去俄羅斯,當年的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現在叫加裡寧格勒,屬於俄羅斯的海外飛地。 好了,這是題外話,作為康德鐵粉,我今天是來給偶像吹彩虹屁的,我的任務是讓你們記住一句話: 你知道康德有多牛逼嗎?
  • 康德,連墓碑上刻的語錄都那樣精彩絕倫,經典語錄不容錯過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位很偉大的哲學家,康德!伊曼努爾·康德,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 西方哲學史丨羅素 :康德——德國唯心論
    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發展了一種新哲學,想要它在十八世紀末年的破壞性學說當中保衛知識和美德。在康德,更甚的是在費希特,把始於笛卡爾的主觀主義傾向帶到了一個新的極端;從這方面講,最初並沒有對休謨的反作用。關於主觀主義,反作用是從黑格爾開始的,因為黑格爾通過他的邏輯,努力要確立一個脫開個人、進入世界的新方法。
  • 康德:什麼是天才?
    先來說康德,他是怎麼界定「天才」的呢?| 伊曼努爾·康德,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作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
  • 哲學家「康德」給哲學家「費希特」寫的3封信.
    因為從您的命題中,不可避免地要得出這樣的結論:除了也適用於純粹理性的信條之外,一個宗教不能包含其他任何信條。按照我的意見,這個命題儘管是無害的,而且既不會取消一種啟示的主觀必然性,也不會取消奇蹟(因為人們可以假定:儘管只要啟示存在,通過理性洞察,啟示就是可能的,但是,沒有啟示,理性不會自動地引入這些信條。頂多在開始時奇蹟是必要的,它現在成了宗教的基礎。
  • 為什麼會產生空頭支票
    空頭支票這個詞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一般是形容說話不算或是說大話的人。實際工作中,空頭支票是什麼意思呢?根據我國《票據法》第87條規定,支票的出票人所籤發的支票金額不得超過其付款時在付款人處實有的存款金額。出票人籤發的支票金額超過其付款時在付款人處實有的存款金額的,為空頭支票。
  • 什麼是「空頭支票」,它有何危害性?
    空頭支票危害極大,其主要危害是:1、損害了持票人的合法權益,使持票人的支票權利得不到保障。持票人取得支票通常是基於某種債權債務關係,而當支票得不到兌付時,便受到一定的經濟損失。2、空頭支票撫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一段時間以來,籤發空頭支票的違法犯罪間題較為突出。
  • 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 裡面提出了先驗邏輯。康德哲學有三個最基本的特點: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知性的先驗性;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理性認識的現象性;還有一個就是他強調事物本身的「物自體」的不可知性。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把他叫做是先驗論者,不可知論者,懷疑論者。這「先驗」兩個字對整個人類的思維,簡直產生了偉大的革命,康德自己稱這是哥白尼式的思維革命。它打破了以前的邏輯論和哲學論。
  • 康德:對自然美抱有直接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誌
    29.所謂宗教,就是把我們的義務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30.哲學的義務是,去除因誤解而生的幻想。31.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32.當愛情需要我的時候我沒有資格,當我需要愛情的時候,他卻離我而去。33.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 空頭支票豈能想開就開?央行下手整頓
    空頭支票豈能想開就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民銀行省會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機構可以進一步健全籤發空頭支票「黑名單」制度,為銀行開展支票限售、停售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在事中,銀行也要引導客戶做好帳戶資金管理,通過電話、簡訊、郵件等方式,向客戶提供帳戶餘額提醒服務,防止帳戶餘額不足導致的非故意籤發空頭支票行為。萬一非故意籤發了空頭支票呢?別慌,也是有補救措施的。
  • 自由、平等和獨立:康德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
    對康德來說,人類作為國家成員的自由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表達:沒有人可以強迫我以他的方式快樂(因為他認為其他人的福利);相反,每一個人都可以以他認為是好的方式來尋求他的幸福,只要他不侵犯其他人的自由去爭取一個相似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根據一個可能的普遍規律與每個人的自由共存」。在行使我們的自由時,我們給予別人的正是我們自己所享有的權利。
  • 開空頭支票將如何處罰
    出票人籤發的支票金額超過其付款時在付款人處實有的存款金額的,為空頭支票。籤發空頭支票或籤發與其預留的籤章不符的支票的法律後果包括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三個方面:1、籤發空頭支票或籤發與其預留的籤章不符的支票,騙取財物的,根據《刑法》第194條規定,對這種金融詐騙犯罪,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