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朱燕萍
編輯 | 董露茜
排版 | 阿元
設計 | 詩宇
廣東的流行音樂可以說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出現的,在沒有「音樂產業」這個說法之前,廣東樂壇就已初具產業雛形。
從林依輪、陳明、楊鈺瑩到毛寧,從《九九女兒紅》《濤聲依舊》到《彎彎的月亮》。一位位樂壇的標杆性人物和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歌曲都誕生於廣東,而廣東樂壇的黃金20年,也是中國的流行音樂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片來源於網絡
90年代末期,黃金時代過去後的廣東樂壇,面臨著音樂人北上、盜版唱片和網絡音樂所帶來的衝擊。但敢為天下先的從業者們並沒有就此停下探索的腳步。無論是後來的彩鈴音樂還是如今的流媒體時代,廣東音樂人從未缺席。如今,在廣東這片土地上,依然生存著全國最多的唱片公司,和最追求音樂品質的眾多發燒友。
這40多年來,廣東音樂產業幾經沉浮。在2020首屆大灣區現代音樂產業論壇中,我們也邀請到了著名詞曲作家陳小奇、龍源音樂創始人田峰和星外星音樂總裁周小川,一起就「廣東音樂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進行了圓桌討論,希望為產業貢獻有價值的思考。
開闢唱片工業先河
廣東樂壇曾是全國音樂行業的流行風向標,在現場演出這一領域,最早出現的演出形式是70年代末的「音樂茶座」,再到後來發展為歌舞廳。這類演出場所和形式的出現,帶動了現場演出行業的經濟發展。而唱片工業的出現可以從太平洋影音公司的成立開始算起,它出版了全國第一盒立體聲盒式錄音帶、第一張雷射唱片、第一盒錄像帶,可以說是開闢了中國音像行業的先河。
當時,廣東的唱片工業在全國一直佔據著領先地位,大概從1979到1999年,引導了中國唱片工業黃金20年。這段時間可以說是中國唱片工業最輝煌的時候,當時廣東的唱片和盒式錄音帶的生產量和發行量,大概佔了全國的80%以上。
△ 著名詞曲作家陳小奇
在唱片工業和現場演出行業繁榮的背景下,廣東地區還帶動了很多其他音樂活動的舉辦熱潮。比如,1985年廣東省舉辦了首屆「紅棉杯」歌唱大賽,選出了十大金曲和十大歌星。當時只有廣東在舉辦這種音樂比賽,選出來的作品和歌手在全國都得到了聽眾的廣泛認同。還有金曲排行榜,也是廣東電臺從80年代就開始嘗試,並且一直堅持到了90年代中期還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不僅是比賽和排行榜,唱片和演出還帶動了其它音樂行業領域的發展,例如音響、燈光、舞臺工程等等。其實廣東的燈光音響產值也佔全國的80%以上,整個音樂產業帶動了周邊一系列經濟的繁榮。
在危機中尋求出路
到了90年代,廣東的唱片行業推出了籤約歌手制度。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批廣東的歌手、音樂人,大部分都是在這個時間段冒出來的。但是在這之後,廣東的唱片行業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音樂人、歌手都去了北京,廣東音樂產業經歷了黃金20年後,出現了所謂的「低潮期」。
與此同時,唱片工業的環境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唱片公司都在和盜版做鬥爭。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隨著音樂載體發生變化,徹底顛覆唱片行業的並不是盜版而是網絡音樂。
△龍源音樂創始人田峰
即便如此,廣東音樂產業這麼多年來也從未停止發展和探索的腳步。例如發燒碟、高端音響設備、個人演唱會等等,都是廣東音樂行業從業者,在危機之中尋求的出路。
在網絡音樂給實體唱片行業帶來致命打擊的同時,廣東音樂行業仍然走在前列,創作了許多網絡歌曲,例如《老鼠愛大米》《丁香花》《豬之歌》。在那幾年,幾乎全國所有的無線音樂頒獎大會上,排名前十名的金曲裡,有7、8首都是廣東這邊推出來的。在網絡歌曲之後,音樂彩鈴的出現也是最先從廣東開始。
實體與數字相結合
廣東不僅聚集了全國大部分唱片公司,還擁有全國數量最多的發燒友。從星外星音樂23年來做實體音樂發行得到的數據來看,全中國唱片消費排名第一的是廣東,第二名是上海,第三名是北京。如今實體唱片大部分的銷量仍然在廣東地區,作為實體唱片製作、發行的主要根據地,廣東擁有豐厚的土壤。
縱觀中國大陸的實體唱片市場,從1997年開始銷量不斷攀升,直到2011年觸頂後開始走下坡路。但唯一不變的是,這23年來實體唱片一直飽受盜版侵擾。星外星音樂總裁周小川表示:「實體唱片的盜版率如今可能已經從99.9%降到了90%,但是在京東、天貓、淘寶等平臺上還是存在很多盜版唱片和走私唱片。」
△ 星外星音樂總裁周小川
在今年疫情的影響下,實體唱片跌到了最低谷。周小川也認為,數位音樂和實體音樂相互促進一定是未來趨勢。數字載體讓我們更容易地接觸到音樂,而實體的聆賞還是有它的功能性所在。如今,購買CD和黑膠的消費者大部分都是90後和00後,這也意味著實體唱片的市場並未完全瓦解。
音樂載體的改變不僅影響了音樂消費方式,同時也給音樂發行領域帶來了不少變化。首先,數字媒介的好處在於觸達的受眾更廣,傳播效率更高。但對於唱片發行公司來說,平臺數據不透明是他們在實體唱片時代未曾遇到的難題。
星外星音樂總裁周小川表示:「在實體專輯的發行過程中,任何的銷售和收益數據我們都會跟創作者及時同步。但是做數位音樂發行的時候,目前還是很難通過內地各大音樂平臺看到實時具體的數據。所以當我們與很多音樂人合作的時候,很難清楚地去做報告,只能給他們一個預估。」
市場分化,音樂為本
從80年代到現在,無論廣東音樂產業經歷了多少浮沉,投資優質音樂和有才華的音樂人永遠是行業繁榮不變的法則。如今,隨著國民的音樂素質教育逐漸提升,優秀的音樂人和作品不斷湧現,具有欣賞力的消費受眾也初具規模。
星外星音樂在過往23年裡,除了深耕音樂發行,還在尋找各種契機,挖掘國內外音樂人、投資優秀的跨國界的音樂合作創意。在近三年裡,沉澱了約1000多首未發布的作品。唱片公司的本質就是投資音樂人的才華,押注未來具有流行潛力的爆款作品。而隨著音樂審美愈趨多元化,判斷什麼樣的作品能夠流行,考驗著唱片公司的審美預判。
近幾年,有好幾支倍受樂迷喜愛的方言樂隊都來自廣東地區,最早出現在樂迷視野的是馬幫樂隊,還有爆火的五條人和九連真人樂隊。他們一直都堅持用方言演唱他們的原創作品,不會考慮為了獲得更多的市場和傳播廣度而改變這一特性。
可以說,目前的音樂作品實際上越來越小眾化了。90年代一首歌火遍大江南北,全國人民從老到小都喜歡的年代一去不返。現在的音樂市場進入一個多眾、小眾、分化的時代。小孩喜歡小孩的音樂,青年喜歡青年的音樂,中年人和老年人又各自有不同的喜好。
如今的歌曲排行榜與當年廣東電臺做的金曲排行榜相比,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今天,決定排行榜順序的是會去點讚轉發評論的年輕人,他們代表著網際網路的流量走向。歌曲排行榜雖然不再具有權威性,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代表了一個年齡段和用戶階層的音樂審美趣味。
廣東音樂產業的黃金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全國的音樂產業已經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時代。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不同圈層的聽眾音樂審美仍然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音樂的受眾市場分化也會越來越明顯。如今,各種門類的音樂只有足夠優質,都能在市場上找到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新時代,我們應攜手建設好共同的文化家園」 | 主題演講分享
廣州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