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妄自菲薄了!當年廣東歌壇的原創力量幾可吊打香港樂壇

2021-01-09 華語樂談

內地歌壇最鼎盛的時期就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80年代末風頭最勁的是北方的西北風;而90年代初,最為生機勃勃的,卻是以原創為基調的廣東流行歌壇。短短幾年,從廣東誕生了許許多多的當紅歌手和膾炙人口的流行作品。而這一盛況的背後,離不開一群才華橫溢的幕後音樂人。

多年來,我們習慣了追捧港臺的那些「音樂教父」「巨星推手」,殊不知,同時期在咱們內地,一樣不缺優秀的音樂人才。甚至比當時如日中天卻以翻唱為主的香港樂壇,更加展示出原創的生命力。今天,「華語樂談」將和大家來說說,當年為廣東歌壇做出卓越貢獻的、你也許並不熟悉的幕後音樂大神。

陳小奇:一曲《濤聲依舊》揚名立萬

代表作:《大哥你好嗎》《高原紅》《九九女兒紅》

陳小奇可以說是廣東歌壇的一面旗幟,有「嶺南音樂教父」的美譽,是一位不得多得的創作奇才;他曾獲得「中國十大詞曲作家」「中國最傑出音樂人」等眾多獎項。香港著名詞作家黃霑曾這樣評價他:大陸有陳小奇,不必到香港。

陳小奇是廣東普寧人,先後任職於中唱廣州公司、太平洋影音和廣州電視臺,擔任音樂編輯、企劃主任、製作人、音樂總監等職務;後來成立自己的「陳小奇音樂公司」。他先後捧紅了甘萍、陳明、李春波、林萍、伊楊、光頭李進、廖百威、火風、陳少華、容中爾甲等諸多歌手。

陳小奇是個音樂全才,創作方面也大多詞曲甚至編曲、製作全包。一首《濤聲依舊》將毛寧捧上了巔峰,這首作品也足以令陳小奇揚名立萬,成為廣東歌壇首屈一指的流行佳作。

另外,一首《大哥你好嗎》捧紅了甘萍;一首《高原紅》捧紅了容中爾甲;一首《九九女兒紅》捧紅陳少華;還有楊鈺瑩的《我不想說》也是他的填詞作品……

李海鷹:不只有《彎彎的月亮》

代表作:《我不想說》《走四方》《我的愛對你說》

李海鷹也是內地非常有名的一位音樂大師。他生於珠江畔,曾在廣東音樂曲藝團當創作員15年,後調入廣東電視臺擔任音樂總監。首首影視金曲,記載著屬於他的榮耀:

一曲《我不想說》(譜曲),是《外來妹》的主題曲,令楊鈺瑩一炮而紅;

一曲《彎彎的月亮》,是音樂電視片《大地情語》的插曲,成了劉歡的代表作之一;

一曲《走四方》,是電視劇《一路黃昏》主題曲,一舉捧紅了韓磊這位重量級的影視歌王;

一曲由葉倩文演唱的《我的愛對你說》,是《女人天生愛做夢》主題曲,也是早年間內地音樂人與港臺歌星合作的成功典範;

李海鷹還給潘長江寫了《過河》,為李玲玉寫過《牧野情歌》,為迎澳門回歸寫過《七子之歌》,為電視劇《亮劍》寫了主題曲《中國軍魂》……

吳頌今:將楊鈺瑩一手帶入廣東歌壇

代表作:《茶山情歌》《你那裡下雪了嗎》《情哥去南方》

吳頌今也是廣東歌壇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國家一級詞曲作家,資深音樂人,據說一生創作各類音樂作品5000餘首。

吳頌今是江西人,也非常顧老鄉。來自江西的甜歌皇后楊鈺瑩,就是他從江西帶到廣州來,並東奔西走將她送上路的。他還為楊鈺瑩創作了《風含情水含笑》《茶山情歌》等多首非常流行的甜歌。

還有一位江西籍的歌手叫周亮,曾以代表作《你那裡下雪了嗎》《女孩的心思你別猜》紅極一時,而這兩首歌都是吳頌今為她打造的。還有金玲、劉婷、姜帆、小曾、朱含芳、譚耀軍、黃璉等一大幫江西歌手,都是在吳頌今的扶持下挺進歌壇的。

90年代初成名的女歌手張咪,第一首成名曲就是吳頌今創作的《灞橋柳》,電視劇《公關小姐》的插曲。中國第一位籤約民歌手陳思思,也是吳頌今一手捧紅的,並為她創作了代表作《情哥去南方》等作品。

吳頌今除了為廣東流行歌壇做出了很大貢獻,另外在新民歌、軍旅歌曲、兒童歌曲、主旋律歌曲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建樹。

張全復:林依輪的「貴人鳥」

代表作:《愛情鳥》《藍藍的夜藍藍的夢》《月亮船》

張全復是廣西人,著名作曲家,曾擔任過青歌賽評委和春晚音樂總指揮;他為人十分低調,網上有關他的資料很少,但當年在廣東歌壇,他的很多作品也紅極一時。

90年代歌壇紅星林依輪,就是張全復一手提攜起來的,推薦他籤約廣州新時代,並為他打造了《愛情鳥》、《透過開滿鮮花的月亮》、《火火的歌謠》等主打歌,令他一夜爆紅;

還有一首曾讓張咪與毛寧因爭歌而轟動一時的《藍藍的夜藍藍的夢》,也是張全復的作品(與張海寧搭檔作詞,與畢曉世搭檔譜曲);

另外,楊鈺瑩的《月亮船》,也是來自張全復的作品;歌手韓曉當年以一首《我想去桂林》而走紅,這首歌同樣是張全復譜曲的作品……

許建強/蘇拉:共譜最美的「晚秋」

代表作:《晚秋》《傷心雨》《晚霞中的紅蜻蜓》

內地著名音樂人許建強,當年也為廣東樂壇的崛起貢獻了不少經典作品,影響最廣的莫過於那首《晚秋》。這首歌先是由陳汝佳演唱,歌名《願你把心留》;後改名《晚秋》被黃凱芹(粵語版)和毛寧(國語版)翻唱。

陳汝佳版和黃凱芹版由許建強自己填詞,毛寧版《晚秋》則由蘇拉填詞。不得不說,這又是一曲難得的嶺南流行經典。

許建強曾創作一首《傷心雨》,成就了一位「情歌王子」王子鳴。還有楊鈺瑩演唱的《晚霞中的紅蜻蜓》,也是許建強的曲作。同時,這兩首歌也都由蘇拉填詞。

另外,許建強還為黎明寫了《請你留在我身邊》,為劉德華寫了《如果天有情》等很多作品。

蘇拉是內地樂壇中少有的優秀女詞人之一。她是廣東的一位語文老師,寫過很多不錯的詞。除了以上與許建強合作的三首代表作,還有麥子傑的《其實我已不在意》,以及楊鈺瑩的很多歌曲。她跟楊鈺瑩也是閨蜜。

李漢穎/楊湘粵:女曲男詞黃金搭檔

代表作:《真的好想你》《牽掛你的人是我》

李漢穎,女,作曲家;楊湘粵,男,作詞家。這樣的組合併不多見,因為女作曲家本來就罕見。

90年代成名於廣東歌壇的時候,他們兩位曾搭檔創造了不少經典作品,如周冰倩的《真的好想你》,高林生的《牽掛你的人是我》,劉小鈺的《真心真意謝謝你》等等。他們的詞曲合作珠聯璧合,毫無懸念地捧紅了這些歌手。

楊湘粵

除了以上,還有很多響噹噹的名字如:

畢曉世,代表作:楊鈺瑩《輕輕地告訴你》,但當年他更多從事的是編曲和製作工作;而且他的後勁更足,2003年後擔任海蝶音樂總裁,捧紅了阿杜、林俊傑、金莎等歌手。

陳珞,中國五大錄音師之一,當年是廣州新時代影音製作部主任,就是他從吳頌今手裡接過了那個叫「崗崗」的小姑娘,他是一手捧紅楊鈺瑩與毛寧的恩師。

撈仔,技術型音樂人,當年他的主要身份還是吉他手,有「南撈仔,北老五」的說法,到90年代後期才轉型為音樂製作人。

還有解承強、馬小南(蘭齋)、洛兵、浮克、王鋼、陳梓秋、畢曉笛……

許許多多的名字,他們用滿腹的音樂才華,開創了當時中國原創流行音樂嶺南派的先河,他們是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之初的奠基者。

他們在中唱、新時代、太平洋等公司企劃室裡運籌帷幄,用首首原創金曲,造就了一個接一個當紅歌星,締造了中國內地歌壇最燦爛的一個時代。

到現在你應該知道了,當年楊鈺瑩這位「銷量女王」的成功,是集結了多少人的力量啊!

別再妄自菲薄了,都在吹當年香港樂壇,但香港樂壇其實也就幾個詞匠而已啊,大部分旋律依賴進口。而原創之花遍地盛開的廣東歌壇,上面這些名字你又認識幾個?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就會奇怪了,既然廣東歌壇有這麼強勁的後備力量,原創不遜港臺,為何卻沒能輝煌太久?

是的,廣東歌壇到90年代中期就開始沒落了。主要是因為,隨著港臺音樂的入侵和內地音樂的興起,很多大型唱片機構紛紛搶灘登陸,在內地成立分公司,而他們的首選地,基本都落在了北京。加上廣東歌壇那幾年試水籤約制,因急近功利而導致一系列後遺症,解約、跳槽、扯皮事件頻發……

這樣一來,很多南方歌手從長遠考慮,紛紛開始北上發展。而且很多在南方成名的歌手,本來就是從北方過來的,如毛寧、李春波、陳明、林依輪等。隨著歌手的大面積遷徙,幕後音樂人自然也隨之轉移,或者隱退,很多成立不久的音樂公司亦隨之倒閉。廣東歌壇的熱潮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歸於靜寂。

相關焦點

  • 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無人關注,真如黃霑所說:香港樂壇已死?
    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無人關注,真如黃霑所說:香港樂壇已死?兩人請在發表感言時,在現場呼籲:希望大家守住廣東話和香港文化。字裡行間表達了對香港粵語歌壇未來的擔憂,憂。但事實上,這種情況已經是無法挽回的現實了。回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歌壇,可以說是華語樂壇的前沿。
  • 香港樂壇天王消亡史:獅子山下再無爭霸,香港樂壇再無天王
    香港歌壇天王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盛世幻象的麻醉之下,香港歌壇一點點失去求新求變的動力,當四大天王時代一過,未能及時解決的危機就會一下子爆發。一方面,香港樂壇盲目自信,過分追求「獨立自主」。1995年,他們甚至自信到掀起了一場「原創歌曲運動」,抵制來自外國的改編歌曲,從而想為本地創作人開拓更大空間。可是,香港的創作人才本來就不多,面對的卻是全亞洲的市場,需求龐大,一旦供不應求又必須硬著頭皮出作品,水準就會降低。
  • 廣東樂壇艱難時 慘澹經營十首歌
    在這整體不景氣的環境下,頑強的廣東音樂人仍然創作出不少好作品,讓我們記住以下這10首1995年後創作的具有特殊意義的歌曲———  一、《就讓我愛你》———此歌在1995年愛漸走向低迷時創作,李廣平作詞張萌萌作曲撈仔編曲,歌曲大氣且頗為悲壯,由當時的太平洋群星廖百威、光頭李進、朱曉琳、伊揚、容榕、張萌萌傾情演繹,此後各位英雄鑑於樂壇狀況不景氣,各自發展,這首歌被稱為太平洋散夥歌,此後廣東歌壇一落千丈
  • 香港原創音樂教父——顧嘉輝,與「中島美雪」瓜分香港樂壇
    香港原創音樂教父——顧嘉輝,他和黃霑兩個廣州仔打造了香港樂壇  ?」喜歡看圖文的朋友請往下看。)    談起粵語流行歌曲的鼻祖,很多人都會想到肯定是許冠傑,在英文歌流行香港的時代,是他唱出了粵語歌曲的精髓;談起香港的作詞大家,很多人又會想到黃霑,《上海灘》、《滄海一聲笑》、《當年情》、《倩女幽魂》等經典歌曲,都是他填的詞。
  • 記憶香港:樂壇發展史——昔日萬丈光芒,僅剩一塊遮羞布
    華語樂壇由臺灣、內地及香港歌壇三足鼎立形成掎角之勢,由外圍東南亞的華語圈作為補充,從早期的藩鎮割據,到中期的互通有無,再到當下的緊密聯繫,越來越趨於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態。香港歌壇在整個華語流行音樂體系中,作為僅次於臺灣樂壇的重要一脈,曾經的輝煌、今昔的落寞,同樣值得我們記取。
  • 發現·音樂 | 香港樂壇發展史——昔日萬丈光芒,僅剩一塊遮羞布
    、內地及香港歌壇三足鼎立形成掎角之勢,由外圍東南亞的華語圈作為補充,從早期的藩鎮割據,到中期的互通有無,再到當下的緊密聯繫,越來越趨於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態。在此期間,香港翻唱西洋歌曲的樂隊盛行,同時還受到廣東粵曲和臺灣抒情小調的影響,幾股音樂勢力的交匯下,構成了香港樂壇黎明前夜的畫面。
  • BEYOND:推動粵語歌的最大功臣,卻被香港樂壇長虐千百遍
    日前,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金針獎」正式塵埃落定,獲獎者達明一派在臺上發表感言時呼籲:「希望大家守住廣東話和香港文化」,再次令大家對粵語歌壇的日漸式微表示沉痛擔憂。自從許冠傑於1974年發行粵語專輯《鬼馬雙星》,正式揭開香港粵語流行樂壇的序幕,至今已近半個世紀。
  • 香港樂壇已經死了,別再自我安慰了
    捫心自問,你有多久沒有關注過粵語歌壇了?捫心自問,你的粵語歌單是不是仍然停留在10多年前的古、容、陳時代?捫心自問,你是否知道香港三大頒獎典禮的存在?不懂也不要自責,反正你們現在都不關注香港了但是這並不代表,我今天寫的內容,並不是過時的,香港樂壇的問題,不但是華語樂壇的悲劇,更是一個繁榮時代落寞的縮影。
  • 林海峰的《廣東歌》讓我們相信香港樂壇仍存希望
    每年叱吒樂壇頒獎典禮,都會有一個時段由林海峰講一講棟篤笑,說一說當年香港膾炙人口的流行曲。《奮鬥》正正是香港流行曲開始起步,逐漸發光發熱的時候推出,因此可謂代表著香港流行曲的誕生;而對比現在樂壇幾乎一潭死水,仍然未有起色,歌手轉投大陸市場,港人都聽 K-POP / 國語歌的時候,這個旋律可謂令人回想起當年樂壇的輝煌時期。而《奮鬥》歌詞更加是表達出對最愛的人,盡力奮鬥,希望找到最好的一遍地,而相信這首歌之中的《最愛的人》,就是《廣東歌》。
  • 你可能不知道的香港樂壇,1989年前後,有一段難忘的歲月
    而在80年代的香港樂壇,最為顯著標誌的幾位歌星,曾經是引領著樂壇發展的重要力量和風向標。 而到了80年代,許冠傑便慢慢退居二線,香港樂壇迎來了一個全新的偶像時代!
  • 你可能不知道的香港樂壇,1989年前後,有一段難忘的歲月
    香港樂壇,是一個星光璀璨的江湖,也是一個硝煙瀰漫無影的江湖。而在80年代的香港樂壇,最為顯著標誌的幾位歌星,曾經是引領著樂壇發展的重要力量和風向標。而到了80年代,許冠傑便慢慢退居二線,香港樂壇迎來了一個全新的偶像時代!
  • 香港樂壇當年的「輝黃」組合有多牛,聽過這些歌你就知道了
    提到華語樂壇的黃金詞曲搭檔,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會是周杰倫和方文山,不過早在他們之前,香港樂壇就出現了一對頂級的詞曲作者,他們在一起創作了很多粵語經典歌曲,至今仍是很多人心目中不可逾越的存在。這兩位在香港樂壇享有不可替代地位的創作鬼才,就是當年被稱為「輝黃」組合的顧嘉輝和黃霑。
  • 大起大落的廣東樂壇
    說起中國大陸的音樂創作,恐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交會時期的廣東樂壇是一個你繞不過去的路標。那時候的廣東樂壇是作為中國流行音樂原創的一個大基地存在的。而且也推出了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的這些歌手。當然了,盛極必衰,再之後就慢慢的一點一點衰落下去了。原創音樂基地由廣州北上,遷到了北京。
  • 香港樂壇十大殿堂級男歌手,你覺得誰最能代表香港樂壇?
    1991年憑藉《滄海一聲笑》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獎。1992年宣布退出歌壇,並在香港紅勘體育館舉行41場「告別樂壇演唱會」。1993年主演喜劇電影《水滸笑傳》,之後淡出影壇。2004年復出歌壇,並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辦38場演唱會 。2005年獲得CASH金帆音樂獎音樂成就大獎。2010年在廣州體育館舉辦演唱會。2014年在上海舉辦演唱會 。
  • 香港歌壇教父顧嘉輝的十首歌,他與黃霑並稱為華語樂壇的輝煌組合
    1981年,獲香港電臺十大中文金曲最高榮譽「金針獎」。2005年,獲得百事音樂風雲榜「終身成就獎」 。2011年4月,在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獲「終身成就獎」。顧嘉輝在作曲及編曲上有著極高的天賦,創作了千餘首歌曲,作品融匯東西音樂風格,受廣東粵曲的影響頗深,曲調優美、流暢,調式大氣、簡潔,韻味獨到,為香港樂壇發展帶來重大和深遠的影響,有香港歌壇教父之稱
  • 金針獎頒獎禮,星光黯淡,難道香港真的只有娛樂再無樂壇了?
    一個舉辦了近40多年的香港頂級頒獎禮,如今卻如此暗淡,難道香港真的只有娛樂再無樂壇了?金針獎,是由香港電臺舉辦的十大中文金曲所評選出來的香港樂壇終身成就大獎,以表揚個別從事音樂行業者在香港流行音樂領域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在香港樂壇亦有廣泛的影響力,權威性備受尊重。該獎項與1981年第一次頒發,但沒有固定每年頒獎,只待有足夠資格獲獎的藝人出現時才會在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上頒發。
  • 臺灣樂壇和香港樂壇相比,為什麼說臺灣樂壇的地位更勝一籌呢?
    今天我們來談一下,臺灣樂壇和香港樂壇相比,到底哪個地位更高呢? 臺灣歌壇則兼容並蓄,多樣發展。相對於香港而言,臺灣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道理不用說大家也都明白。所以才會有人把香港稱之為「文化荒漠」。臺灣流行歌壇的發展脈絡非常清晰,豐富的多元化,而且沒有明顯的斷層。
  • 香港樂壇-四大天王之-張學友專輯-1990-2002年
    中國香港男歌手、演員、畢業於香港崇文英文書院。1984年,因獲得首屆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冠軍而出道。其後他與寶麗金唱片公司籤約成為旗下歌手,開啟歌唱生涯。亞洲地區和整個華人社會具有影響力的實力派音樂巨星和著名電影演員,香港樂壇「四大天王」之一,在華語地區享有「歌神」的美譽。
  • 為什麼香港樂壇越來越沒落?對此你們怎麼看的呢?
    提起粵語歌壇,許多人對於它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70年代至90年代初。那段黃金歲月裡,在香港這片彈丸之地,接連誕生了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黃家駒、四大天王、王菲等等樂壇巨星,造就了粵語歌壇的空前繁榮。其次,粵語歌壇漸漸有了青黃不接之態,許多新生代歌手在香港很紅,在大陸卻無人知曉,比如麥浚龍、王菀之之輩,頒獎禮上也新人輩出,但並不被觀眾所熟知,總之再難重現八九十年代香港樂壇的雄風。這種後繼無力的境況,同樣顯露在香港詞壇上。千禧年後,隨著林振強和黃霑兩位詞壇傳奇的相繼去世,整個粵語詞壇成為了林夕和黃偉文的角鬥場,他們包攬了各大獎項,幾乎沒有新人可以繼承他們的衣缽。
  • 曾經輝煌的廣東流行樂壇,為何消失了?
    聽著吱吱呀呀的音樂聲,一瞬間啥煩惱都忘了,心裡再忙再亂,也能安定下來。80年代初的一天,一個香港朋友帶回了大喇叭錄音機和盒帶,放給大夥聽,那是陳小奇一次聽到流行音樂。比賽有個非常有意思的規則:每個參賽者必須至少唱一首原創歌曲。原創,是日後廣東樂壇較大的特點。那次比賽,評出了本地十大歌星,十大金曲。陳小奇,李海鷹等高品質音樂人,正是通過這次比賽被看見。也是通過比賽,誕生了廣東樂壇的一批流行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