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劍jiàn 號hào巨jù闕què 珠zhū稱chēng夜yè光guāng
【譯文】最著名的寶劍名叫「巨闕」,最寶貴的明珠號為「夜光」。
【釋義】
這兩句話講古代的兩件奇珍 「巨闕劍」與「夜光珠」。巨闕劍是古代名劍之一,相傳為春秋戰國之交的鑄劍大師歐冶子受越王勾踐的父親越王允常之命所鑄。「闕」通「缺」,意為殘缺。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劍之鋼者,刃多毀缺,巨闕是也。」此劍堅硬無比,號稱「天下至尊」,其它寶劍不敢與之爭鋒。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外傳》:「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亦稱純鉤),三曰勝邪(又名盤郢和毫曹),四曰魚腸,五曰巨闕。」或謂「三長兩短」的成語出於此,後世用作意外災禍之稱。五劍各有特色:湛盧毫無殺氣,劍身無鋒,卻有其浩然劍氣,稱為鈍劍。純鈞則是最好的佩劍。巨闕的特點是巨劍。勝邪每鑄一寸,邪長三分,故只鑄半截,就已邪氣凜然,成為殘劍。魚腸劍是一柄短劍,刺客專諸用來刺殺吳王僚,因吳王僚愛吃魚,專諸就假扮廚師,把短劍藏於魚肚子裡,在獻魚之時趁機刺殺了僚王,因為短劍藏於魚肚,故名「魚腸劍」。此外,承影劍、純鈞劍、魚腸劍、泰阿劍、湛盧劍、龍淵劍、工布劍,與巨闕劍合稱「八荒名劍」。
珍珠光潤皎潔,古人認為珠能抵禦火災,《國語·楚語》:「珠足以御火災,則寶之珠。」韋昭註:「珠,水精,故以御火災。」所以珍珠自古受人們珍愛。「金銀珠寶」合稱,就說明珍珠跟金銀、玉石一樣,都是古代的珍寶。古代最著名的珍珠是「夜光珠」,但歷史上沒有詳細記載,記載詳細的是「隨侯珠」。《搜神記》載,春秋時隨國有斷蛇丘,隨侯出行,見大蛇被打成兩斷,覺得此蛇有些靈異,便命隨行者用藥救治,蛇就立即爬行了。因此就命此處為「斷蛇丘」。一年以後,蛇銜明珠來報答隨侯。「珠盈徑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謂之隨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淮南子》載有「蛤蟹含珠,與月盛衰」的故事。「蛤蚌育珠」,月圓之夜,皓月高懸,海面風平浪靜。這時,蛤蚌的殼就會打開,對著月亮,開合收放,以吸收月華之光,久而久之,貝殼裡面的珠就會慢慢地被養大,成為珍貴的月光寶珠。
說文小篆 曹全碑 懷素草書 褚遂良
「闕」字繁體作「闕」,是形聲字。《說文》:「闕,門觀也。從門欮聲。」本義為宮門外兩邊的樓臺,中間有路。徐鍇《系傳》:「蓋為二臺於門外,人君作樓觀於上,上員下方。以其闕然為道謂之闕,以其上可遠觀謂之觀,以其懸法謂之象魏,象懸書名也。」朱駿聲《通訓定聲》:「凡平地四方而高者為臺;不必方而高者為觀;其在門左右者,中央空隙為路則謂之闕,亦曰兩觀,即《周禮》之象魏也。」《釋名》:「闕,缺也。在門兩旁,中央缺然為道也。」《左傳·莊公二十一年》:「鄭伯享王於闕西闢,樂備。」「欮」為「瘚」之或體,《說文》:「瘚,屰氣也。從疒從屰從欠。欮,瘚或省疒。」本義為氣逆,俗稱岔氣。也作「厥」。《釋名·釋疾病》:「瘚,逆氣從下蹷起,上行入心脅也。」屰nì,《說文》:「屰,不順也。從幹下屮。屰之也。」本義指不順,同「逆」。段註:「後人多用逆,逆行而屰廢矣。」甲骨文「屰」作乙三九三九,為頭朝下的倒人形,以倒人表示違逆、不順之義,為「逆」的本字。「瘚」為氣逆,氣逆為疾病之一,徐鍇《系傳》:「屰,逆也。」甲骨文「欠」作明一八八0,人張口出氣打哈欠。岔氣為氣逆行,故「瘚」從疒從屰從欠,「欮」從屰從欠。闕為宮門外兩邊樓臺,中間空缺,留道路而通大門,故「闕」從門欮聲。
「闕」也指石闕,神廟、墳墓之前砌立的石雕,如太室闕,漢佚名《祀三公山碑文》:「東就衡山,起堂立壇,雙闕夾門,薦牲納禮。」「闕」也指宮殿,南朝梁江淹《詣建平王上書》:「升降承明之闕,出入金華之殿。」又為帝王居地的統稱,《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也指兩山如雙闕對峙,《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出乎椒丘之闕,行乎洲淤之浦。」司馬貞索隱:「兩山俱起,象雙闕。」兩座門觀中間是空的,故又引申為空缺、豁口,《論語·衛靈公》:「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也指欠,應給而不給,《左傳·襄公四年》:「敝邑褊小,闕而為罪。」杜預註:「闕,不供也。」又由空缺引申為過失、弊病,《詩·大雅·烝民》:「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鄭玄箋:「善補過也。」「闕」又為劍名,《荀子·性惡》:「桓公之蔥,太公之闕……此皆古之良劍也。」
「闕」又音quē,指損害,《左傳·僖公三十年》:「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轉指虧缺、殘破,也作「缺」,《禮記·禮運》:「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孔穎達疏:「謂月光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