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個時代,人人都喜歡獵奇。
電影、遊戲、動漫,尤其是關於血腥暴力的,更是無處不在。
然而沒有感受過真正的暴力,我們永遠都不明白昔日所見的是多麼不真實。
那麼真正的暴力是什麼?
究竟有多恐怖?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今天的這部電影裡——
《趣味遊戲》
該片在當年的坎城電影節被提名了金棕櫚獎。
但也因為故事題材「另類」受盡爭議,甚至還被媒體評為史上最變態的電影。
導演麥可·哈內克是奧地利著名的編劇,他的作品一貫以「殘忍、赤裸」的風格著稱。
他在第65屆坎城電影節中斬獲金棕櫚大獎的作品——《愛》。
故事中並沒有觀眾們期望的「白頭偕老」的浪漫套路,
而是呈現人生末期被病痛摧毀殆盡的愛情殘骸。
老頭親手殺死了老伴,既成全了對方,也解脫了自己。
而另一部驚世駭俗的《班尼的錄像帶》紀錄了一起極度殘忍的謀殺案。
但側重點不在案件本身,越過了虛情假意的道德批判,冷酷地嘲弄著實際上對一切都漠不關心的空殼社會。
今天這部《趣味遊戲》更是絲毫不輸前者。
剝開所有外殼,赤裸裸地把觀眾帶入「暴力」的漩渦。
故事發生在某個風和日麗的午後,喬治帶著妻兒在海島別墅上度假。
妻子在廚房準備晚餐,他和兒子在湖邊整理帆船,愛犬在草坪上曬太陽,生活好不愜意。
然而,這份美好的寧靜很快將被打破,一陣門鈴聲響起,是鄰居家的客人。
他叫皮特,看起來彬彬有禮,溫文爾雅。
此次前來的目的是想借幾個雞蛋。
小事一樁。妻子爽快地給了他四個雞蛋。
結果皮特剛走到門口:
手沒拿穩,雞蛋碎了一地。好心的妻子又給皮特拿了4個。
可是同樣的情況卻再次發生,皮特走到門口時,又掉地上,全碎了。
這回的理由是狗突然撲過來,把他給嚇著了。
借個雞蛋久久未歸,皮特的小夥伴保羅也前來查看情況。
兩人開始胡攪蠻纏起來。
家裡一共就12個雞蛋,直接摔了8個,剩下的4個妻子還得留著做晚飯。
而且皮特的舉止非常怪異,很明顯是在捉弄她。
妻子頗為不悅,下了逐客令。
可對方仍在糾纏,一直鬧到父子二人歸來。
丈夫不清楚為什麼借個雞蛋的小事,會讓妻子如此生氣。
他請二人先離開再說。
可這兩位少年,卻態度堅決,不拿到雞蛋就不走人。
明明是來借東西的,卻態度如此傲慢。
自己接連砸碎雞蛋,不道歉也就罷了,還在我家耀武揚威。
這莫名其妙的固執最終也惹惱了喬治。
可誰知保羅拿起牆角的高爾夫球桿,就把喬治的腿骨打斷了。
恐懼伴隨著疑惑在這家人臉上蔓延開來。
可兩位白衣少年臉上依然掛著笑容,二人安慰道:
「這只是一場遊戲。」
一場虐殺遊戲,規則很簡單:
要麼你們想盡辦法從這裡逃出去;
要麼就在這裡被我倆活活折磨死。
二人也不給一家子拒絕的機會,就正式開始了他們的遊戲。
玩遊戲就得有主線有支線,為了增加遊戲難度,
兩個人還為自己設置了支線任務,第一個就是賭女主人身上有沒有贅肉。
他們逼迫妻子脫光衣服,還故作善良地把小男孩的頭蒙起來,不讓他看到自己媽媽難堪的樣子。
無奈的喬治只能看到妻子受辱,軟弱地低下了頭任由自己和妻子、孩子變成待宰的羔羊。
在這場貓鼠遊戲中,保羅和皮特掌控著絕對的權力。
通過暴力,他們極大地滿足了自我的陰暗欲望。
但根據犯罪片的定律「正義雖遲但一定會到」,差不多該到一家人反擊的時候了吧。
果不其然,父親抓住機會發動突襲,讓兒子趁亂逃走。
兒子年紀雖小,可行動力卻絲毫不差的。
跳窗逃脫,掩蓋痕跡,一氣呵成。
他跑到鄰居家求救,可鄰居早已遇害,
不過幸運的是,他在鄰居家找到了一把槍。
兒子又被帶回了別墅繼續他們的遊戲。
隨著點人遊戲的進行,兒子成了第一個受害者。
看到兒子死在自己面前,喬治和妻子徹底崩潰。
趁著二人離開的間隙,妻子在強大的求生欲驅使下也成功擺託了束縛,
她拼命跑出去求救,好不容易攔下了一輛車。
但按照一部懸疑電影的套路,到了結尾一定會出現反轉,然後主角獲救。
果然,臨近終局,事情再次發生了轉機。
妻子趁二人不備,從桌子上搶過槍,一槍打死了皮特。
保羅目睹這樣的慘狀,面色怪異,似乎並沒有生氣。
然後搖了搖頭,拿起遙控器按下了倒帶鍵。
直到這一刻,影片的「惡趣味」才徹底暴露無遺:
一幕幕給人希望又讓人絕望的片段,讓人壓抑得喘不過氣。
弱者無助地想尋求生的機會,卻又一次次被擊垮。
這場遊戲不僅屬於影片中的罪犯與受害者,更屬於導演麥可·哈內克與觀眾。
麥可·哈內克是出了名的以「冷靜到幾乎冷血」的敘事方式處理人性的黑暗面。
為了增強觀眾的參與感與代入感,甚至還採用了第四面牆這樣的戲劇化拍攝方式。
借保羅之口,導演在影片中數次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互動:
這正是他的詭計,讓觀眾們被迫參與到這場殘酷的殺戮遊戲中,被迫移情於這可憐的一家人。
當我們滿懷憤怒地期待希望與反轉時,他愚弄似的告訴每個人:
在每個人的面前,都只有絕望。
很多人都喜歡戲劇般的暴力電影或遊戲,那種暢快淋漓的感覺讓人慾罷不能。
即便屏幕裡鮮血滿地,自己依然安然無恙地沉浸在欣賞暴力的娛樂中。
避開了所有危險,只享受完美結局帶來的心滿意足。
而這部《趣味遊戲》卻強迫每個觀眾都成為受害者,用導演自己的話講:
看完這部電影,一定會有很多人吐槽:
導演是內心有多暗黑,連觀眾都不放過?
然而誰能想到在相隔十年之後他找了另一撥人,把自己的片子原封不動地又拍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