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與全球金融中心的更替:東印度公司如何從崛起到毀滅?

2021-02-13 點拾投資

文|陳慧雋

導讀:泡沫的形成和破滅永遠是資本市場永恆的主題。小泡沫的形成和毀滅往往和公司自身有關。而大泡沫的形成和毀滅一定是和時代,和國家,和一個長期趨勢息息相關。不僅僅是公司,甚至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花開,然後花謝;天上最璀璨的星星也有失去光芒的一天,留下的永恆是在每個人心中不同的記憶。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復盤資本市場歷史上最大的泡沫崩潰:聯合東印度公司是怎麼崛起又如何走向消亡的?

跨國金融和貿易公司是如何誕生的?

聯合東印度公司(VOC)不僅是第一家跨國公司,可能還是迄今規模最大的公司。

1602年公司成立,荷蘭國會授予其在亞洲的貿易壟斷權,近200年後的1796年,公司解散。在這兩個世紀裡,公司的航班運送了超過100萬人前往亞洲,超過了其餘歐洲航班的總和。公司指揮船隻近5000艘,從香料貿易中攫取了巨額利潤。在當時,聯合東印度公司比某些國家還要龐大。

在某種程度上,因為聯合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在長達兩個世紀裡佔據了資本主義金融中心的地位。公司不僅僅改變了世界的格局,還改變金融市場的格局。

 

1590年荷蘭開始挑戰葡萄牙在東亞的壟斷地位,這一嘗試收穫頗豐,一艘船的利潤高達400%。在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之前,這些船隻都由商人有限合夥投資,商船一旦回來有限合夥就解散。每個商人都會同時投資幾艘船來分散風險。聯合東印度公司的成立讓數百個商人同時可以投資數百艘船,風險最小化。


1600年英國率先成立了英屬東印度公司,隨後1602年荷蘭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新公司獲批可以建造堡壘、組建軍隊、與亞洲國家訂立條約。這是軍工複合體的原型。

聯合東印度公司在亞洲迅速擴張,不僅僅在雅加達和其他荷屬東印度地區(現印度尼西亞)發展貿易,還是唯一一家能在日本附近進行貿易的外國企業,沿著馬拉巴爾海岸趕走了葡萄牙人,在斯裡蘭卡、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都建立了自己的據點。

荷蘭東印度公司一路發展的順風順水,直到17世紀70年代被趕出了臺灣,同時又面臨了英國和其他殖民統治者的競爭。為了盈利,荷蘭東印度公司不得不銷售低利潤的商品。因為十七世紀的利率下降,公司可以通過債務融資擴大貿易。公司為了支付高股利,有時不得不通過借債,這又導致了再投資資本的減少,再加上為了維護各個據點產生的高額的經常費用,為公司埋下了隱患。但直到18世紀80年代,公司仍是亞洲地區的龐大的跨國公司。

全球金融中心的轉移和衰落

1780年-1784年爆發的第四次英荷戰爭引發公司經濟危機。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在1795年蔓延到了阿姆斯特丹。一年後1796年3月1日,聯合東印度公司被收歸國有,它的特許執照在1799年12月31日到期。大部分聯合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據點都在拿破崙戰爭之後割讓給了英國,英屬東印度公司還接收了所有的基礎設施。

 

很少有人理解聯合東印度公司改變了整個金融資本主義。儘管在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之前,就已經有股份制公司。但是聯合東印度公司引入了有限責任制度,這讓公司能夠規模化經營。在公司倒閉時,有限責任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不然即使是最大的股東也會受到致命打擊,更不用說是小股東了。

儘管這一創新改變了資本市場,但聯合東印度公司自己卻沒有從中受益。

公司的資本在200年間幾乎沒有改變,共計640萬弗洛林(230萬美元左右)。公司沒有發行新股來增加投資,反而是依賴於留存收益再投資。然而公司的股利政策導致了幾乎沒有留存收益。所以公司的融資手段只有借債。17世紀30年代公司第一次發行債券時負債股權比率(D/E ratio)為2,這一比率一直維持到18世紀30年代,到18世紀60年代D/E ratio上升到了4,18世紀80年代這一比率飆升到了18,最終導致了公司的破產解散。

在17、18世紀,荷蘭有全球最低的資金成本,這是因為一個創新:只要你還清了貸款,就可以享受更低的利率借款。這和西班牙、法國和其他國家借貸方式不同,這些國家的利率仍舊很高。荷蘭國債的利率從1517年的20%,到1600年的8.5%,1700年降到了4%。

荷蘭的利率不僅在當時是全球最低,也是歷史上最低的利率。這使得荷蘭能夠投資合股公司,比如聯合東印度公司,還可以投資外國國債,比如資助了美國革命。

聯合東印度公司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是它的股利政策。部分股利是以實物的方式支付,並且股利變化很大。1605年公司股利為15%,1606年75%,1607年40%,1608年20%,1609年25%……存續的200年裡平均股利為18%,但1782年之後就再沒有支付過股利了。儘管聯合東印度公司為股東提供了高額回報,但有時並不是以股東希望的方式。

有些年份上,公司為了擺脫庫存,會以產品、鮮花、香料或者債券等方式支付股利。但顯然股東們更想要現金而不是貨物。20%-30%的股利的確很高,但是考慮到公司股價一直在400左右,實際股利就只有5%-7%,比荷蘭國債高,但比新興市場(比如俄羅斯、瑞典)的債券利率要低。

如上圖所示,公司股價從1602年的100開始,1607年達到200,1609年經歷了瘋狂拋售後,在1630年開始達到了400,之後股價隨著公司業務而起伏,1702年因為泡沫經濟股價超過了1000,隨後回落到600,在18世紀40年代恢復到800,隨後一路下跌。這可能也反映了荷蘭乃至全球的經濟。

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還因為聯合東印度公司做出了一系列創新產品,比如期貨合同、期權、賣空,甚至引發了第一次賣空浪潮。Isaac le Maire在聯合東印度公司的早期是它最大的股東,他掀起了對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賣空浪潮,目的是為了用更便宜的價格再把這些股份買回來。這一舉動也讓政府開始規範證券市場,在1621年、1623年、1624年、1630年和1632年政府都試圖阻止金融市場的賣空、期權交易等行為,然而事實證明政府干預並不奏效。


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在1600年至1800年間沒有新的大公司上市,只有聯合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兩隻重要的股票在交易。荷蘭的金融創新導致的低利率也阻止了阿姆斯特丹證交所的發展。荷蘭不像法國和英國,沒有集中發行的國債,政府債券在交易所中佔比很少。由於分散化的政治性質,荷蘭的政府債只在當地流通。聯合東印度公司和WIC對股市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這兩家公司又不發行新股,荷蘭債券又分散在各個城市,市場又小,使得荷蘭人只能投資外國債券。

18世紀荷蘭報紙上經常會列出法國債券的價格、英國統一公債的價格、英格蘭銀行的股價、英屬東印度公司和在倫敦的南海公司的股價,但從來沒有阿姆斯特丹證交所的債券或者股票的價格。

除了殖民貿易,在十九世紀之前沒有一個資本主義公司需要像聯合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這麼大的資金支持。所以荷蘭的資金只能投資債券而非股權。美國、瑞典、法國、英國、俄羅斯、德國、澳大利亞,世界各國紛紛到荷蘭來集資。這樣一來,荷蘭的投資者能夠得到更高的回報,卻對荷蘭經濟無益。

阿姆斯特丹證交所沒落的另一個因素是股份只能按月、按季登記,而在倫敦,不僅每天可以登記註冊股票、債券,所有股票都可以交易。英國和法國債券在17、18世紀持續增長,定期引入新的投資者。反觀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股票,大部分是不交易的,又沒有集中發行的政府債券,阿姆斯特丹沒有給投資者投資的機會。

在工業革命之前的公司都很小,不需要在證交所募集資金。船運是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所以投資者都會同時投資不同的船隻來分散風險。17、18世紀的殖民地貿易將這一狀況帶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讓成千上萬個投資者同時投資成千上萬艘船來降低風險。拿破崙戰爭之後,全球的金融中心從阿姆斯特丹轉移到了倫敦。儘管這一過程持續了幾十年,但還是讓人意外,全球金融中心的轉移可以那麼輕易。

這其中有很多因素是阿姆斯特丹無法控制的,尤其是政治因素,比如在拿破崙戰爭中被法國佔領,戰後又失去了殖民地。

回顧歷史,荷蘭曾經也是有機會在1815年之後延續金融中心地位的。

荷蘭沒有好好利用證券市場,讓更多的公司參與進來,一直只局限於聯合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沒有集中的政府債務導致了債券市場不能充分發展;沒有擴大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股本,卻用借債的方式最後導致了公司的破產;聯合東印度公司沒有留存足夠的收益用來發展,也沒有提供大量股票鼓勵交易。

在聯合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倒閉後,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重要性就開始消退。外國國債佔據了主導地位,19世紀20年代以後外國國債交易轉移去了資本更成熟的倫敦。

當然,不管阿姆斯特丹能否預見到這一切,可能都改變不了全球金融中心的轉移。這是倫敦應該吸取的教訓。整個19世紀倫敦成為了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動機。但在二戰以後,紐約取代了倫敦。現在紐約也要吸取教訓。全球金融中心必須要不斷發展、創新和開放,不然就會被取代。

與作者交流,添加微信:chenhuijun1024,請告知職業和公司

投稿和商業合作,請發郵件:deepinsight@yeah.net

您也可以掃描下方的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號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之窗】大國崛起1~3
    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由此,大國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標。五百年來,在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大舞臺上,相繼出現了九個世界性大國,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
  • 從阿姆斯特丹到紐約 金融戰略助推大國崛起
    縱觀以往500年波瀾壯闊的人類發展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基本規律:貨幣霸權、金融中心和超級強國往往三位一體,如影隨形。17世紀是荷蘭和阿姆斯特丹、18~19世紀是英國和倫敦、20世紀開始是美國和紐約。   金融戰略對大國崛起究竟有多大作用?筆者粗淺研究之體會,以為金融戰略乃是國家強盛之核心動力。
  • 深圳金融競爭力穩居內地前三,積極推進全球四大金融中心建設
    在今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書記劉平生給記者算了一筆帳:「1980年至2019年,深圳金融業增加值從0.23億元增長到3667.63億元,增長了約1.6萬倍。按不變價格計算,40年間深圳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4%,佔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8%左右提升到13.6%。」
  • 中國或將趕超紐約和倫敦成世界金融中心!
    達利歐稱,2020年為中國金融市場的「定義年」,他認為中國將成為紐約和倫敦的對手,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他大力押注全球經濟將發生劃時代的轉變。 達利歐上個月對《金融時報》表示,2020年對於中國金融市場而言是「決定性的一年」,冠狀病毒危機突顯了中國的經濟表現,並刺激了數10億級人民幣的投資流入。
  • 河北省金融與民間資本商會到石家莊亞軟動力有限公司走訪調研
    7月6日,河北省金融與民間資本商會會長郝旭到商會理事單位石家莊亞軟動力有限公司走訪調研,商會理事、石家莊亞軟動力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麗亞接待了商會一行。走訪調研。河北省金融與民間資本商會供圖調研期間,實地參觀了新媒體運營中心、知識中心,了解了該公司的企業文化、運營團隊、經營模式、發展成果等。馬麗亞用自己的創業之路見證著網際網路新媒體的崛起之路,更用自己的成功持續譜寫著網際網路新媒體的各種可能。座談交流。
  • 國際金融中心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繫。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各方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 此外,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繫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絡。同時,資金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流入和流出本港。
  • 深圳40年•成就綜述 | 深圳特區40年:中國資本市場崛起「深圳...
    40年滄桑巨變,如今的深圳已經從曾經的海邊漁村發展成為國內一線城市、全球第十一位金融中心,闊步走向世界舞臺。在深圳特區40年乘風破浪的路上,深圳的資本市場無疑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深圳特區成立以來,深圳資本市場從零開始,從1987年的「老五家」公司實現股份制改造並上市,形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勢, 到如今的全國資本市場重鎮,一路走來,深圳始終用速度和創新驚豔著全國乃至世界!
  • 金融會客廳|王錦玉:未來青島的金融,主要打造三個中心
    尤其是2020年,青島金融可謂碩果纍纍,青銀理財公司開業、興華基金落地、山東港信期貨獲批成立……青島已成為第五家擁有兩個理財子公司的城市,集齊七張法人金融機構牌照,財富青島含金量不斷提升,青島金融力量正迅速崛起、垂直成長,在青島高質量發展中展示出一抹亮色。這背後,青島做出了怎樣的努力?未來,青島金融未來怎麼做?
  • 解碼高盛:國際頂級投行與金融帝國的崛起
    摘要高盛崛起之路堪稱傳奇,有人認為它是富有傳奇色彩的金融帝國,華爾街精神的代表,是國際資本市場的榜樣;高盛崛起之路也飽受爭議,有人認為它是不擇手段的陰謀集團,把持美國經濟金融大權,為美國政壇輸送過4位美聯儲地區主席、3位財政部長、十餘位經濟政策顧問,其勢力蔓延世界各個角落,充當美國的「經濟殺手」。高盛背後到底有何因素驅動,本文立足公開資料和數據,客觀再現高盛崛起之路。
  • 專訪中證金融公司董事長聶慶平: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歷程
    中國資本市場自30年前成立以來,如何一步步走到現在的國際化程度?有哪些裡程碑式的事件值得回憶?中國公司最初接觸境外投資者的時候,是不是有很多經典的故事?外資持續流入,對A股市場會有哪些影響?中證金融公司董事長聶慶平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攝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4個重要節點在聶慶平的記憶裡,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即中國企業走出去,或者外國資本走進來,有4個重要節點。
  • 技經觀察 | 8月全球金融科技月評:四大行大規模內測DCEP,去中心化...
    央行數字貨幣崛起:驅動因素、方法和技術》報告,指出全球超36國央行正在研發央行數字貨幣,2020年將成為央行數字貨幣崛起之年。日本央行已任命其最高經濟學家Kazushige Kamiyama擔任其支付和結算部門負責人,負責監管數字日元項目,日本金融廳長官Himino隨後強調了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意義,指出日本不僅需要對數字法幣進行學術研究,還要更密切地關注如何克服發行後可能帶來的挑戰。
  • 金融競爭力排行榜:深圳位列內地第三 全球第九
    內地第三、全球第九記者了解到,本次評選設置了嚴格的評價體系,採用德爾菲、層次分析等專業分析法,從經濟競爭力、資本市場規模、金融機構實力、資本市場活躍度四大維度選取了29個指標,對141個城市金融競爭力進行評估。此次評選最終遴選出6個榜單。
  • 國際金融中心名片更閃耀(香江在線)
    2020年3月下旬發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香港得分較上期大跌34分,排名跌出前三,居第六位,多項子指標較上期排名全面下滑。  在過去兩個月,有心人卻發現,無論是5月底全國人大通過香港國安法立法決定,還是6月底法律正式公布實施,香港恒生指數都有至少一個交易周的連續上漲。  「一個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將是投資者們期盼和樂見的。
  • 「見未來2019第二屆資本市場高峰論壇」舉辦 300餘家公司與機構共...
    面對全球經濟環境的急速切變,以及產業轉型和資本轉向,對眾多的中國企業而言,被迫離開舒適區已是大勢所趨。面對一個即將到來的全新年代,一些關鍵問題正在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中國宏觀經濟會呈現何種趨勢?各主要產業的發展前景如何?企業如何在「穩增長」背景下重新尋找自己的錨?資本市場上又有哪些投資機會可尋?
  • 滬溫金融合作全方位接軌 助力溫州打造區域金融中心
    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解冬在致辭時指出,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城市,也是國際金融中心城市之一,溫州有著發達的民營經濟基礎,也承擔著國家級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的任務。  致力打造「溫州樣板」  12月18日下午,按照論壇議程,溫州市政府分別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銀行杭州分行、上海金融業聯合會等4家機構和公司,溫州市金融辦與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中葉資本等3家單位和企業,以及甌江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與中國衛星全球服務聯盟
  • 金融科技、數字普惠金融與國家金融競爭力
    通過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深化金融科技應用於數字普惠金融,有利於增強國家金融競爭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但在時代變革時期,如何準確理解數字普惠金融與國家金融競爭力關係?如何把握全球金融競爭下的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
  • 如何防範金融危機與封鎖雙風險:跨境資本流動稅
    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經濟遭到沉重打擊,美國和歐洲國家都推出了規模巨大的貨幣刺激政策。以往每當美國推行寬鬆政策,熱錢就會湧入利率更高的新興經濟體,而一旦寬鬆結束,這些資本又會拋售海外資本回流美國,也就是所謂的「薅羊毛」,從而造成新興國家的金融危機。那麼對疫情控制得力,利率仍然保持健康的中國,應該如何應對這次衝擊?以川普為代表的西方政客急於甩鍋中國,又帶來了哪些潛在風險?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
    新發展格局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長期目標應進一步明確: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領先亞太輻射全球、以開放的現代化金融市場體系為核心、以全球人民幣資產配置中心為標誌、與紐約和倫敦並駕齊驅的頂級全球金融中心。這一目標是全球經濟金融格局變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定位的核心內容。
  • 全球監管大年資本市場「被迫」變局和重塑
    金融危機推動全球資本市場進入到旨在防範系統性風險、加強監管的制度變革時期。但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變了全球經濟的運行軌跡,疫情的到來導致監管者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確保資本市場的流動性以支持實體經濟,與維護國際公認框架下的市場穩定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