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以往500年波瀾壯闊的人類發展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基本規律:貨幣霸權、金融中心和超級強國往往三位一體,如影隨形。17世紀是荷蘭和阿姆斯特丹、18~19世紀是英國和倫敦、20世紀開始是美國和紐約。
金融戰略對大國崛起究竟有多大作用?筆者粗淺研究之體會,以為金融戰略乃是國家強盛之核心動力。以美國為例,一個人口不到400萬的小小殖民地,只用百年工夫,就傲然成為全球第一強國,秘訣何在?我以「八字真言」總結之:制度、教育、科技、金融。制度是根本,教育是基礎,科技是先導,金融是工具。歷史經驗反覆證明,不善用金融工具之國家,很難成為真正富裕強大之國家。
東西文明「大分叉」是國際史學界最熱鬧的課題。話說直到18世紀初,東西方文明水平還不相上下,為什麼隨後就分道揚鑣,只過了百多年時間,歐美文明就控制了世界?一個重要答案就是:自17世紀開始,西方突然出現史無前例的金融創新,金融創新啟動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創造富國強兵。與此同時,以中華帝國為代表的東方諸國,竟然徹底閉關鎖國,與世隔絕。直等到西洋堅船利炮轟開國門,方大夢初醒,驚駭莫名。
現代金融起自15~16世紀義大利城邦國家威尼斯、熱那亞和佛羅倫斯。三大城市有多項重要發明流芳百世,可交易國債市場、複式簿記和金融算術算是三大法寶。憑藉三大金融魔術,小小城邦紛紛登上世界舞臺,以不可遏制的勃勃野心向海外瘋狂擴張,領銜主演則是猶太金融投機家。時移世易,宗教迫害和頻繁戰亂將歐洲金融中心逐漸轉移到以寬容和安全著稱的荷蘭阿姆斯特丹。
自16世紀下半葉開始,阿姆斯特丹雄踞歐洲,是最重要的貿易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財富中心。1531年,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開業;1609年,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銀行——阿姆斯特丹銀行誕生;1602年,世界上最著名的遠洋殖民冒險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創立,1609年,世界上第一隻可以自由轉讓的公司股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開始交易;1636年,人類第一個遠期期貨合約和交易誕生;1650年,阿姆斯特丹股票買空賣空和投機達到巔峰……
金融創新眼花繚亂,金融投機風起雲湧,財富神話日新月異,一個依靠圍海造田獲取生存空間的歐洲小國,奇蹟般飆升為歐洲乃至全球最富有和最強大的國家,殖民地和貿易網絡遍及整個世界。1603年,荷蘭船隊抵達印度,隨後抵達中國澳門和錫蘭;1610年,荷蘭佔領馬六甲和檳榔嶼;1616年,荷蘭迫使日本通商;1624年,荷蘭佔領我國寶島臺灣。不到20年時間裡,荷蘭人的殖民和貿易網絡橫跨非洲好望角到日本福岡的廣大海域。與此同時,荷蘭人創立西印度公司去美洲新大陸爭霸,與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一決雌雄。歷史學家公認,至少在長達150年時間裡,荷蘭阿姆斯特丹是歐洲和全球貿易、貨幣、金融的主導者甚至壟斷者。
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荷蘭省督、英國國王女婿入承英倫大統,他就是大英帝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威廉三世。威廉三世的最大貢獻就是將阿姆斯特丹的金融魔術全盤引進倫敦,一大批荷蘭的猶太金融大亨跟隨威廉三世到達英國再創輝煌。1694年,威廉三世和王后作為大股東親自創辦的英格蘭銀行,成為以後英國曆次對外戰爭和海外擴張最方便和最有力的融資平臺。有了英格蘭銀行為堅強後盾,國債市場、股票市場、外匯市場、商品交易市場等多層次金融市場迅猛發展,很快就催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從此稱霸世界,倫敦從此成為世界的銀行和金融中心,英鎊從此加冕為世界最重要儲備貨幣。在長達近200年時間裡,英國憑藉金融魔術那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將一個資源異常貧乏的國家改造成為世界超級霸主,米字旗飄揚到世界五大洲四大洋。
法國百科全書派歷史學家最傑出的代表布羅代爾,就曾以極大篇幅描述英國國債對大英帝國興旺發達的重要性。在《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三卷裡,布羅代爾寫到:「公債是英國經濟健康的最佳標誌。公債是英國取得歷次戰爭勝利最重要的法寶。英國戰勝法國就是公債政策的結果,法國的脆弱就在於它沒有公債市場,信貸組織不完善。然而,差不多過了100年,法國人才開始認識到英國公債的優越性。」
金融創新和國債市場同樣是美利堅贏得獨立戰爭和迅猛崛起的重要秘訣。美國建國之初,年輕財長漢密爾頓就以難以置信的天才思維和遠見卓識,將金融戰略確定為最重要的建國方略,華爾街金融傳奇立刻開始上演。
漢密爾頓傾盡全力開啟美國宏偉壯闊的金融革命,源自他系統深入的金融哲學思想,源自他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史尤其是大英帝國崛起歷史經驗的深刻把握。遠在出任財長之前,漢密爾頓就在讀書筆記裡寫到:「17世紀90年代開始,大英帝國創建了英格蘭銀行、稅收體系和國債市場。18世紀,英國國債市場迅猛發展。國債市場之急速擴張,不僅沒有削弱英國,反而創造出數之不盡的巨大利益。國債幫助大英帝國締造了皇家海軍,支持大英帝國贏得全球戰爭,協助大英帝國維持全球商業帝國。與此同時,國債市場極大地促進了本國經濟發展。個人和企業以國債抵押融資,銀行以國債為儲備擴張信用,外國投資者將英國國債視為最佳投資產品。為了美國的繁榮富強,為了從根本上擺脫美國對英國和歐洲資金及資本市場的依賴,美國就必須迅速建立自己的國債市場和金融體系。」
漢密爾頓深刻洞察了金融創新和信用手段的本質和極端重要性。歷史則很快驗證了漢密爾頓的先見之明和高瞻遠矚。18世紀80年代,美國金融市場還是一塌糊塗,而10年後的1794年,也就是美國正式建國僅7年之後,歐洲投資者就給美國國債和整個金融市場以最高信用評級。當時的法國外交部長宣稱:「美國國債運轉良好、安全可靠;美國政府對國債市場的管理是如此規範、美國經濟發展是如此迅速,以至於我們從來不擔心美國國債的安全性。」正是國家信用的完善,刺激歐洲資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19世紀美國著名政治家Daniel Webster曾經如此評價漢密爾頓金融戰略對美國的重要性:「漢密爾頓創建的金融體系,是美國繁榮富強的神奇密碼。他叩開信用資源之門,財富洪流立刻洶湧澎湃。美國人民滿懷感恩之情,世界人民滿懷敬畏之心。丘比特拈花一笑,智慧之神翩然而至,那是我們鍾愛的希臘神話。然而,漢密爾頓創造的金融戰略比希臘神話還要美妙、突然和完美。他那不可思議的大腦靈機一動,整個美國金融體系就應運而生。」 (作者系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