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姆斯特丹到紐約 金融戰略助推大國崛起

2021-01-11 中國金融新聞網

  

  縱觀以往500年波瀾壯闊的人類發展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基本規律:貨幣霸權、金融中心和超級強國往往三位一體,如影隨形。17世紀是荷蘭和阿姆斯特丹、18~19世紀是英國和倫敦、20世紀開始是美國和紐約。 

  金融戰略對大國崛起究竟有多大作用?筆者粗淺研究之體會,以為金融戰略乃是國家強盛之核心動力。以美國為例,一個人口不到400萬的小小殖民地,只用百年工夫,就傲然成為全球第一強國,秘訣何在?我以「八字真言」總結之:制度、教育、科技、金融。制度是根本,教育是基礎,科技是先導,金融是工具。歷史經驗反覆證明,不善用金融工具之國家,很難成為真正富裕強大之國家。 

  東西文明「大分叉」是國際史學界最熱鬧的課題。話說直到18世紀初,東西方文明水平還不相上下,為什麼隨後就分道揚鑣,只過了百多年時間,歐美文明就控制了世界?一個重要答案就是:自17世紀開始,西方突然出現史無前例的金融創新,金融創新啟動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創造富國強兵。與此同時,以中華帝國為代表的東方諸國,竟然徹底閉關鎖國,與世隔絕。直等到西洋堅船利炮轟開國門,方大夢初醒,驚駭莫名。 

  現代金融起自15~16世紀義大利城邦國家威尼斯、熱那亞和佛羅倫斯。三大城市有多項重要發明流芳百世,可交易國債市場、複式簿記和金融算術算是三大法寶。憑藉三大金融魔術,小小城邦紛紛登上世界舞臺,以不可遏制的勃勃野心向海外瘋狂擴張,領銜主演則是猶太金融投機家。時移世易,宗教迫害和頻繁戰亂將歐洲金融中心逐漸轉移到以寬容和安全著稱的荷蘭阿姆斯特丹。 

  自16世紀下半葉開始,阿姆斯特丹雄踞歐洲,是最重要的貿易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財富中心。1531年,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開業;1609年,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銀行——阿姆斯特丹銀行誕生;1602年,世界上最著名的遠洋殖民冒險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創立,1609年,世界上第一隻可以自由轉讓的公司股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開始交易;1636年,人類第一個遠期期貨合約和交易誕生;1650年,阿姆斯特丹股票買空賣空和投機達到巔峰…… 

  金融創新眼花繚亂,金融投機風起雲湧,財富神話日新月異,一個依靠圍海造田獲取生存空間的歐洲小國,奇蹟般飆升為歐洲乃至全球最富有和最強大的國家,殖民地和貿易網絡遍及整個世界。1603年,荷蘭船隊抵達印度,隨後抵達中國澳門和錫蘭;1610年,荷蘭佔領馬六甲和檳榔嶼;1616年,荷蘭迫使日本通商;1624年,荷蘭佔領我國寶島臺灣。不到20年時間裡,荷蘭人的殖民和貿易網絡橫跨非洲好望角到日本福岡的廣大海域。與此同時,荷蘭人創立西印度公司去美洲新大陸爭霸,與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一決雌雄。歷史學家公認,至少在長達150年時間裡,荷蘭阿姆斯特丹是歐洲和全球貿易、貨幣、金融的主導者甚至壟斷者。 

  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荷蘭省督、英國國王女婿入承英倫大統,他就是大英帝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威廉三世。威廉三世的最大貢獻就是將阿姆斯特丹的金融魔術全盤引進倫敦,一大批荷蘭的猶太金融大亨跟隨威廉三世到達英國再創輝煌。1694年,威廉三世和王后作為大股東親自創辦的英格蘭銀行,成為以後英國曆次對外戰爭和海外擴張最方便和最有力的融資平臺。有了英格蘭銀行為堅強後盾,國債市場、股票市場、外匯市場、商品交易市場等多層次金融市場迅猛發展,很快就催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從此稱霸世界,倫敦從此成為世界的銀行和金融中心,英鎊從此加冕為世界最重要儲備貨幣。在長達近200年時間裡,英國憑藉金融魔術那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將一個資源異常貧乏的國家改造成為世界超級霸主,米字旗飄揚到世界五大洲四大洋。 

  法國百科全書派歷史學家最傑出的代表布羅代爾,就曾以極大篇幅描述英國國債對大英帝國興旺發達的重要性。在《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三卷裡,布羅代爾寫到:「公債是英國經濟健康的最佳標誌。公債是英國取得歷次戰爭勝利最重要的法寶。英國戰勝法國就是公債政策的結果,法國的脆弱就在於它沒有公債市場,信貸組織不完善。然而,差不多過了100年,法國人才開始認識到英國公債的優越性。」 

  金融創新和國債市場同樣是美利堅贏得獨立戰爭和迅猛崛起的重要秘訣。美國建國之初,年輕財長漢密爾頓就以難以置信的天才思維和遠見卓識,將金融戰略確定為最重要的建國方略,華爾街金融傳奇立刻開始上演。 

  漢密爾頓傾盡全力開啟美國宏偉壯闊的金融革命,源自他系統深入的金融哲學思想,源自他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史尤其是大英帝國崛起歷史經驗的深刻把握。遠在出任財長之前,漢密爾頓就在讀書筆記裡寫到:「17世紀90年代開始,大英帝國創建了英格蘭銀行、稅收體系和國債市場。18世紀,英國國債市場迅猛發展。國債市場之急速擴張,不僅沒有削弱英國,反而創造出數之不盡的巨大利益。國債幫助大英帝國締造了皇家海軍,支持大英帝國贏得全球戰爭,協助大英帝國維持全球商業帝國。與此同時,國債市場極大地促進了本國經濟發展。個人和企業以國債抵押融資,銀行以國債為儲備擴張信用,外國投資者將英國國債視為最佳投資產品。為了美國的繁榮富強,為了從根本上擺脫美國對英國和歐洲資金及資本市場的依賴,美國就必須迅速建立自己的國債市場和金融體系。」 

  漢密爾頓深刻洞察了金融創新和信用手段的本質和極端重要性。歷史則很快驗證了漢密爾頓的先見之明和高瞻遠矚。18世紀80年代,美國金融市場還是一塌糊塗,而10年後的1794年,也就是美國正式建國僅7年之後,歐洲投資者就給美國國債和整個金融市場以最高信用評級。當時的法國外交部長宣稱:「美國國債運轉良好、安全可靠;美國政府對國債市場的管理是如此規範、美國經濟發展是如此迅速,以至於我們從來不擔心美國國債的安全性。」正是國家信用的完善,刺激歐洲資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19世紀美國著名政治家Daniel Webster曾經如此評價漢密爾頓金融戰略對美國的重要性:「漢密爾頓創建的金融體系,是美國繁榮富強的神奇密碼。他叩開信用資源之門,財富洪流立刻洶湧澎湃。美國人民滿懷感恩之情,世界人民滿懷敬畏之心。丘比特拈花一笑,智慧之神翩然而至,那是我們鍾愛的希臘神話。然而,漢密爾頓創造的金融戰略比希臘神話還要美妙、突然和完美。他那不可思議的大腦靈機一動,整個美國金融體系就應運而生。」 (作者系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

相關焦點

  • 國開行劉勇:中國金融體系要適應大國崛起要求
    本屆論壇以「新常態、新金融、新功能」為主題,將聚焦新常態下金融業改革開放。國家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劉勇在會上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到今年9月份,人民幣已成為世界上第四大支付貨幣,因此在這個領域上,中國在貨幣上或者是在金融體系上,一定要適應大國崛起的要求。  以下為劉勇演講全文:  劉勇:非常高興今天來參加我們金融街論壇。
  • 領導力與大國崛起
    加迪斯認為,這也是真正大戰略思維的精髓。以上提及的人物與圖景,皆為閱讀清華大學閻學通教授的英文新著 《領導力與大國崛起》(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過程中所浮現的。這部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UP)出版的英文專著,亦是普林斯頓-中國研究叢書最新推出的研究力作。
  • 資本與全球金融中心的更替:東印度公司如何從崛起到毀滅?
    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復盤資本市場歷史上最大的泡沫崩潰:聯合東印度公司是怎麼崛起又如何走向消亡的?跨國金融和貿易公司是如何誕生的?聯合東印度公司(VOC)不僅是第一家跨國公司,可能還是迄今規模最大的公司。1602年公司成立,荷蘭國會授予其在亞洲的貿易壟斷權,近200年後的1796年,公司解散。
  • 大國崛起的時間軸
    美國建國是1776年,二次獨立戰爭是1802年,美國紐約取代英國倫敦成為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和集資中心是1870年,美國綜合國力全面碾壓英國,成為真正的世界霸主,是1945年。   從1776到1945,大概是170年的時間。如果計算美國取得真正的獨立,開始好好搞經濟,要到1800年前後,那麼這個過程,也大概花了是150年。
  • 店長來了·書單①丨慧源books店長譚順美:《大國崛起》《平凡的...
    助推全民閱讀,當然少不了實體書店。來自四川達州的慧源books書店店長譚順美,就向讀者朋友推薦兩本好書:《大國崛起》和《平凡的世界》。推薦書單1《大國崛起》唐晉 主編人民出版社推薦理由:本書涵蓋了政治、經濟、歷史、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內容,非常值得一看。
  • 中國或將趕超紐約和倫敦成世界金融中心!
    達利歐稱,2020年為中國金融市場的「定義年」,他認為中國將成為紐約和倫敦的對手,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他大力押注全球經濟將發生劃時代的轉變。 達利歐上個月對《金融時報》表示,2020年對於中國金融市場而言是「決定性的一年」,冠狀病毒危機突顯了中國的經濟表現,並刺激了數10億級人民幣的投資流入。
  • 紐約曼哈頓是如何崛起的?
    ——E.B.懷特事實上,在很多時候,當人們談論 「 紐約 」 時,其實都在談論曼哈頓。因為這裡,雖然是紐約面積最小的行政區,卻是紐約最先進、最國際化、最能代表 「 美國夢 」 的地方。大多數人都知道,17世紀的曼哈頓,其實只是一個名為「新阿姆斯特丹」的荷蘭殖民地,而在此之前,這裡不過是一片荒蕪之地。
  • 有大國崛起觀後感嗎?
    小編總結了大國崛起觀後感600字,有需要的同學可以參考一下!看過《大國崛起》使我對世界歷史有了一個真正的了解。先後出現了殖民大國葡萄牙、西班牙,這兩個國家都有著早期大國的相同的特點,靠掠奪別的國家的資源,充實國力兵力,然而資源是有限的,國家和人民的消費消耗是無限的,沒辦法發展本國經濟的特色,終於在無限的消費中保持不住強國的地位。這讓我們明白了靠掠奪只能是暫時的強大,最關鍵的是要能發展自己國家特色的經濟,才能站穩世界強國。
  • 【紀錄片之窗】大國崛起1~3
    《大國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是2006年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歷史題材電視紀錄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
  • 李洪峰:大國崛起的文化準備
    二、大國崛起的文化條件     (一)大國崛起的國家樣板     許多歷史學家認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是從公元1500年前後開始的。    (二)大國崛起的重要文化條件      第一,強化國家意識、堅守文化傳統是大國崛起的必要前提。
  • 有《大國崛起》的讀後感嗎?
    以史為鑑,可知興衰------ 讀《大國崛起》有感中國古代有這樣的一句話:「以史為鑑,可知以興替。」這是唐太宗的一句話。中華名族2000多年的歷史中,以史為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近期,與這本書同名的歷史節目《大國崛起》,短短12集,卻歷時三年。一放送便得到了巨大的轟動和觀看熱潮,足以看出國人也非常在意全球的大國以及中國的發展命運。
  • 紀錄片《大國崛起》合集
    該片解讀了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分別詮釋了各大國500年的興起史,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一步尋找鏡鑑,意在「讓歷史照亮行程」。點擊標題馬上收看紀錄片《大國崛起》第01集:海洋時代紀錄片《大國崛起》第02集:小國大業
  • 央視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全12集匯總
    、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大國崛起的歷史規律。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大國崛起》全片共12集,每集約45~50分鐘,以九國崛起的大致時間為序。
  • 萬字長文透視大國崛起的規律和宿命
    04大國崛起失敗的外交因素大國崛起是一種國際體系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通過外交妥善處理好與其他大國的關係,大國崛起失敗在外交方面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前瞻性的國際體系構想,價值觀表述缺乏合法性基礎。
  • 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大國崛起的根基
    新航道的開闢、工業革命的進步,把人類社會日益連成了一個整體,大國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大國的崛起改變著世界格局,影響世界的發展,但扮演世界大國的主角們不斷更替。從大國興衰的歷史經驗看,扎紮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根本。
  • 大國崛起之路從來都是充滿血雨腥風,大國崛起有4條歷史規律
    一、近現代世界強國沉浮歷史細數世界強國,從十五世紀末以來的五百年裡,以葡萄牙海上帝國為開端,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和俄羅斯與蘇聯先後成為了全球超級大國。從世界強國的發跡史來看,有什麼共同的規律?
  • 達利歐系列雄文最新篇:大國周期及儲備貨幣變遷
    大國(Empire)的崛起和衰弱分為三個階段:1.崛起階段,特徵是獲得競爭優勢;2.全盛階段,國家保持強大實力,但逐漸為失去競爭優勢埋下苦果;以及3.衰弱階段,國家各方面的自我強化機制均告衰退。承接上次的文章(達利歐最新長文:從貨幣、信貸與債務看變化中的世界秩序),這次Dalio更詳細回顧了歷史上幾個大國的興衰:荷蘭帝國、英國帝國和美國帝國以及中國的崛起。他探討了這些大周期的形成過程、儲備貨幣的變遷。本文為雲鋒金融整理編譯,轉載請註明來源。
  • 評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大國崛起的精神意蘊
    原標題:大國崛起的精神意蘊   戰國時期,秦國經過秦孝公的變法圖強,惠文王、武王的連橫破縱,國勢日益強盛。昭襄王繼位後,選賢任能、縱橫捭闔,對諸國進行蠶食鯨吞,實現強勢崛起,形成一統天下不可阻擋之勢。歷史正劇《大秦帝國之崛起》,正是對這一進程的生動再現。
  • 大國崛起與科技創新
    來源:國是直通車偉大復興科技創新是大國崛起的基石。縱觀英國、德國、美國、日本這四個先後崛起的有世界影響性的大國,無不是以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支撐的。系統總結這些大國崛起的科技創新歷史經驗與教訓,對我國具有重要借鑑意義。英國:工業革命將英國推上霸主地位英國是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霸主。但英國的崛起,主要歸功於工業革命。
  • 紀錄片《大國崛起》| 荷蘭 英國篇
    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第二集:   小國大業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第三集:   走向現代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第四集:   工業先聲荷蘭人崛起的故事,是從銀白色的鯡魚開始的。由於海流的變化,每到夏季,就有大批的鯡魚洄遊到荷蘭北部的沿海區域。荷蘭人每年可以從北海中捕獲超過1000萬公斤的鯡魚。荷蘭北方航海博物館 館長 維歇爾·克爾克邁爾:它對荷蘭的經濟太重要了,很多人以此為生來掙錢。14世紀時,荷蘭的人口不到1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