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的野心會不斷膨脹?從曹操、司馬懿的一生來告訴你答案

2020-12-25 古今興衰多少事

「野心」,在漢語詞典中,這是一個多義詞,但在多數時候都會作貶義詞用,通常是指人心懷霹靂之心,不安本分,或者是對權力的過分貪念。

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在一檔名為《笑傲江湖》的綜藝節目中,曾經提出「人的野心會隨位置的變化而膨脹!人人如此!」這樣的觀點,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是啊,人的野心是會不斷膨脹的,從古至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我們今天就從曹操、司馬懿前後截然不同的人生來分析這個觀點,來向大家證明為什麼說人的野心是會不斷膨脹的。

01曹操截然不同的人生

曹操出生於公元155年,沛國譙縣人士,他出生於一個宦官世家,他名義上的祖父曹騰是東漢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宦官,歷侍四代皇帝,以宦官身份被封為費亭侯,父親曹嵩更是官居太尉(雖然是買來的,但是好歹也算是東漢的高官了),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曹操年幼之時便聰穎過人,想效仿衛青、陳湯等人徵戰四方,為東漢開疆拓土。

名士喬玄曾這樣評價他:「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名士何顒曾如是評價他:「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主持「月旦評」的名士許劭曾在「月旦評」上評價曹操為「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乍一聽這句話,大家感覺好像在哪裡聽過一樣,對,大家的感覺沒有錯,這句話後來就被陳壽轉述成了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記得之前筆者寫過一篇寫司馬懿如何一步一步成為「國賊」的文章,在前面曾經提出「年輕之時的司馬懿也是一個曹魏忠臣」,在評論中,曾有一些用「上帝視角」來看年輕之時的司馬懿的讀者嘲諷說「大漢忠臣」曹操、「大魏忠臣」司馬昭。

司馬昭且不說,曹操在他前半段的人生中,確確實實算得上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大漢忠臣」,當然了,你非要拿曹操成為割據諸侯的後半段人生來說事,那筆者也只能笑而不語了。

公元174年,曹操被舉孝廉,入朝為官,被任命為洛陽北都尉。他一上任後,立即就整肅法紀,在衙門門口放上了十餘根五色大棒,只要有人觸犯法紀就用大棒處罰,曾數次不畏強權誅殺了幾個敢於觸犯法紀的權佞家人。

公元180年,在「黨錮之禍」最為激烈之時,曹操上書為此前被殺的竇武、陳蕃平反,反而遭到宦官的打壓。不久,因為東漢朝廷統治黑暗,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曹操奉命出任騎都尉,作為名將皇甫嵩的助手,討伐黃巾軍,取得了極大地戰果,而後歷任濟南相、典軍校尉等職。

公元189年,董卓奉命入京,誅殺宦官集團,而後把持朝政,禍亂天下。曹操不願與董卓合作,便逃出洛陽,回到陳留,散盡家財,招募義勇,首倡義兵,一手促成了反董卓聯盟的十八鎮諸侯會盟。後來也僅僅只有孫堅與曹操兩人是真真正正與董卓大軍交戰的,並沒有像袁紹、袁術等人那樣隔岸觀火,坐視董卓所部坐大。

而那位「漢之純臣」荀彧也正是因為曹操「首倡義兵」、「主動攻擊董卓」,這才決定投奔曹操,進而完成匡扶漢室的理想。

02司馬懿截然不同的人生

司馬懿出生在公元179年,是河內大族司馬氏的主要成員。他在年輕之時,曾經因為曹操出身「贅閹遺醜」,幾度拒絕出仕,直至公元208年才不得不出任曹操授予的「文學掾」之職。上任後,司馬懿數次迎合曹操稱帝的想法,漸漸取得了曹操的信任,但是因為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一直都沒能進入曹魏集團的核心。

公元213年,曹操晉爵魏公,建立魏國(東漢的邦國),定都鄴城,此時曹操的身體每況愈下,卻未確立世子。司馬懿不久後被提拔為「太子中庶子」,輔佐嫡長子曹丕,為曹丕在奪儲之爭中出謀劃策,使得曹丕成功奪得了世子之位。公元220年年初,曹操在洛陽去世,當時曹丕尚在魏國「國都」鄴城處理政務,一時半會無法趕到洛陽發喪,而跟隨在曹操左右的兒子們又開始蠢蠢欲動,司馬懿以雷霆之勢控制住了局面,這才使得曹丕能夠順利繼位。

在曹丕篡漢建魏之後,對群臣論功行賞,司馬懿被拜為尚書、御史中丞,而後又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成為了曹魏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後來,曹丕幾次出徵,皆是將朝政大事交付給司馬懿,司馬懿也並沒有辜負曹丕的信任,將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將司馬懿與曹真、曹休、陳群等人任命為託孤大臣,輔佐太子曹叡登基即位。在曹叡即位後,東吳、蜀漢幾次進犯,都是司馬懿率軍擊退,而後更是把諸葛亮活活耗死在五丈原頭。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第一時間便就是將司馬懿召回朝中,將太子曹芳與朝政大事悉數託付給司馬懿,若非司馬懿對曹魏忠心耿耿,曹丕、曹叡父子又怎麼可能會如此信任他,讓他兩度成為「託孤大臣」?

隨著曹操打下的地盤越來越大,隨後又接回了漢獻帝這個名義上的「天下之主」,位極人臣,曹操漸漸地從一個漢室的忠臣轉變為一個梟雄,開始謀劃自家天下。

司馬懿也是如此,隨著曹丕、曹叡父子的早逝,能夠掣肘他的曹魏重臣曹休、陳群等人的先後辭世,君王年幼,加上曹爽的逼迫,他又怎麼還會心向曹魏?

人的野心就是這樣,曹操、司馬懿在之前或許只是想成為大漢(曹魏)的忠臣,可是隨著自己的地位不斷變化,加上環境的影響,野心不斷膨脹,這才一步一步成為了赫赫有名的「國賊」

相關焦點

  • 《軍師聯盟》中的司馬懿和曹操
    文| 司馬仲達司馬懿的狼顧之相在《軍事聯盟》 中出現高潮演技的難得場景:丞相大人曹操為了測試司馬懿到底有沒有傳聞中的「狼顧之相」,隨意扔掉棋子來讓司馬懿轉身回頭,那一剎那,演技爆滿出現!我想起之前竇文濤老師在主持的節目《圓桌派》說起古風的主題,在講到他自己的時候,他說他是河北人(我也是河北人),燕趙多豪傑但是竇文濤本人更喜歡一種看人的準則,名「望氣」,就是說看人的第一眼就能斷定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很多人都感嘆青春的短暫,既然青春留不住,就讓氣質長存。因為氣質是可以通過後期的培養重塑更好的自己!
  • 司馬懿為何害怕曹操?只因曹操具備這些特點,不得不服!
    曹操夠狠曹操是一代奸雄,不僅陰險狡詐,而且無比狠毒,比如他父親被殺,因此和徐州牧陶謙結仇了,曹操為了報仇,下令屠了徐州城,所到之處,屍骨遍地,這就是曹操的性情,可以用殺人如麻來形容。而司馬懿是個文臣,他了解曹操的狠毒,所以曹操在世的時候,司馬懿只能隱忍,因為他不敢有任何的舉動,稍稍有一點舉動,就會被曹操發現,所以司馬懿從心底害怕曹。
  • 《虎嘯龍吟》用44集告訴你,司馬懿是如何站起來的
    吳秀波曾說,在《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以下稱《軍師聯盟》)中,他一直是「跪著演的」。這與張永新的總結如出一轍,為什麼都在強調司馬懿是「跪著」,其實我們在觀劇的時候也能感覺到那股「憋屈」。當時的司馬懿被迫入仕,被迫捲入曹家暗流洶湧的奪嫡之爭,一邊面對曹操的猜忌和殺心,一邊幫助並不受曹操重視的曹丕(李晨飾)上位,一邊還要顧及家人安危,他走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我們常說「世事難兩全」,然而司馬懿的仕途之路卻要應對「三全」的局面,其困難和兇險程度可想而知。當時的司馬懿必須「跪著」。
  • 曹操發現了司馬懿有狼顧之相,為何不派人制約,或者乾脆殺了他
    狼顧之相原本是指狼走路時會左右觀察,還會身體不動而把頭繞到身後觀看,後來這個詞語被引申用來形容小心謹慎並心懷不軌的人。《晉書》上記載曹操發現了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和豪心壯志,並且夢到三匹馬在一個食槽內吃食,因為槽和曹同音,因此三馬同槽被解讀為三個馬姓或者名字中有馬的人,要吃掉曹氏,因為這個夢,曹操還對自己的接班人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 曹操、曹丕、曹睿這三個人中,司馬懿最怕誰?真實答案你想不到!
    在曹操、曹丕、曹睿時代,司馬懿一直是以一個忠臣的形象存在,綜合司馬懿的行為來看,在當時他也確實是曹魏的肱股之臣,對曹魏忠心耿耿,根本就沒有篡魏的野心,司馬懿真正野心凸顯,是在魏明帝曹叡去世之後。我們先來看看司馬懿在曹操、曹丕、曹睿三個時期的表現!
  • 《司馬懿傳》:一生太長,豈能未卜先知?
    (你看,人家打招呼都說哈嘍,他就說嗨,這人肯定是兇手) 司馬懿的一生看上去唯唯諾諾,不張揚也不顯擺,可能也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在朝堂上,人微言輕,並沒有什麼堅實的後臺與政治姻親關係。 220年,曹操去世,整個朝堂上都似乎失去了主心骨,大家亂作一團,而司馬懿卻沒有因此而亂了陣腳,他妥善管理喪葬諸事。在曹丕即王位後,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
  • 面對曹操、曹丕和曹叡,司馬懿最怕誰?答案讓人有些意外
    徵戰一生,立功無數的張郃,卻成了一直擔任文官的司馬懿的副手,最終還被司馬懿逼著追擊諸葛亮時被射死,真是官大一級壓死人。若非司馬懿出身門閥士族,他豈能這麼輕鬆壓過張郃?其三就是對手太強悍。跟曹操、曹丕、曹叡、劉備、諸葛亮、陸遜等多位三國時期的頂級大牛都鬥過法。尤其是跟諸葛亮的鬥法,堪稱九死一生。
  • 司馬懿隱忍成最終王者?但曹操留下一招後手,司馬懿後人家破人亡
    曹操和司馬懿都是三國梟雄。司馬懿從曹操後代的手中奪得江山,司馬懿活的太久了,把曹操熬死了,因此曹家變成司馬家。曹操死後,司馬懿的野心膨脹,奪取了曹家天下,同時還把蜀國、吳國給收了。可是司馬家建立的西晉前後37年,比起曹魏,簡直是諷刺,其中的原因,除了司馬家後代不成器,還有曹操當時留下的一手,就是讓北方湖人內遷,曹操讓湖人內遷的原因是為了北方的安穩。
  • 為何曹操憤怒地殺了楊修,卻放過了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司馬懿?
    曹操當年逃亡到呂伯奢家裡的時候,因為呂伯奢出去買酒招待他,卻沒有告訴他,便懷疑呂伯奢是去想告密了,所以殺死了呂伯奢一家。曹操心愛的兒子曹衝去世後,曹操下令殺死周不疑,周不疑生前與曹衝關係密切,曹操擔心之後的周不疑會沒人能控制。
  • 為什麼曹操創建的曹魏,會被司馬懿取而代之,其根源是什麼?
    但是曹操辛辛苦苦打拼下來的江山,卻在斷送在了司馬懿的手中,被其輕易的取而代之,到底是什麼的根源讓曹操打拼的江山如此輕易的被人奪走呢?不過這種方法也並非絕對,總有一些世家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或者說自己的家族當中總有一部分人會被分出去,就好比古代的分家一樣。
  • 司馬懿、諸葛亮和曹操的三種不同人生
    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排場很大。但司馬懿受明帝託孤,一生謹慎,只是為了自保誅滅曹爽。在詔命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後,他固辭丞相位和九錫。三、從歷史的評價來看,才德兩人相當。毛宗崗:「今人將曹操、司馬懿並稱。及觀司馬懿臨終之語,而懿之與操則有別矣。
  • 曹操為啥打不了天下?楊修臨終前說句話,也就司馬懿聽懂了
    曹操身邊有聰明人嗎?答案是肯定的,曹操身邊肯定有聰明人。但是當我們熟讀歷史的時候,就不難發現,曹操身邊的很多的聰明人當中有一個聰明人非常的特殊,他就是楊修。以至於每一次當我們談到楊修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認為楊修並不是聰明人。
  • 人神諸葛亮,人精司馬懿
    群雄紛爭的時代,像司馬懿這樣的世家子弟,往往是各大勢力的徵辟對象。曹操最會利用這種資源,比如重用潁川荀彧、荀攸叔侄,除了才華,還看重他們與各世家大族的聯繫。於是,弘農楊彪、清河崔琰、潁川鍾繇等人皆為麾下重臣。
  • 司馬懿2大思維 讓人一生受用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司馬懿的一生可說是非常成功的,即使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分天下,但曹操在民間傳說裡,楊修與司馬懿是死對頭,兩人一個支持曹植,一個支持曹丕。楊修也多次想置司馬懿於死地,可能都沒能如願。後來,楊修因為雞肋事件被曹操下令處死時,司馬懿向曹操請示想去探望楊修。曹操好奇問他,為何要去看楊修?司馬懿告訴曹操,自己一路走來,沒有敵人,看見的都是朋友和師長。
  • 《軍師聯盟》收官了,但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司馬懿、曹操……
    有民謠稱「三國全歸司馬懿」,在觀眾既往的印象中,司馬懿狡詐多疑、心機深沉,而在《軍師聯盟》中,司馬懿卻被塑造成了「白蓮花」;曹操雖為一代梟雄,卻生性多疑、濫殺無辜,曹丕為了權力亦不惜骨肉相殘,劇中的曹氏父子卻展現出了更多的人情味……面對這些爭議,人民網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為你揭開這些歷史人物的層層面紗。  三國這段精彩紛呈的歷史,以「三國全歸司馬懿」告終。
  • 曹操為什麼無法打天下?楊修死前說了一句話,只有司馬懿聽懂了
    曹操原本就是一位特別普通的官員,後來通過自己的一步又一步努力之後,打下了屬於自己的天地。自身也擁有比較強大的能力,後來身邊也有特別多幫助他的人,就這樣平定了北方以及中原。其實我們回顧他的這一生,雖然能力比較強大,只不過也沒有能夠打敗蜀漢以及東吳這兩個大勢力。
  • 司馬懿鷹視狼顧,曹操死之前為什麼不把司馬懿殺了?
    如果曹操知道後世司馬家族會篡奪大魏,肯定會殺了司馬懿,可曹操哪能未卜先知呢?司馬懿生前策劃了高平陵政變,經過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的經營下,司馬家族最終篡魏自立,司馬炎以晉代魏。曹操生前有沒有發現司馬懿以後會圖謀不軌呢?曹操生前看出了,據記載,司馬懿被曹操徵召做官後,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幹預我們的家族之事。
  • 郭嘉臨終前勸曹操誅殺司馬懿,郭嘉是如何猜到司馬懿會造反的?
    ,曹操身邊少了知心人,郭嘉會在去世前,勸說曹操殺司馬懿,郭嘉是如何猜到司馬懿會造反呢?郭嘉是個十分聰明的人,獨具慧眼,十分有遠見,最早時候跟隨是袁紹,後看透袁紹很難能成就一番霸業,最終離開了袁紹,閒居了幾年後,最終,曹操謀士戲志才去世,苟彧推薦郭嘉給曹操,曹操和郭嘉見面後,發現郭嘉才是自己最應該輔助的人。
  • 曹操為何不殺司馬懿,反而除掉楊修?3年後,劉備發現曹操的高明
    孫權不得已向曹操投降,《三國志》: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脩好,誓結婚。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劉備卻突然進攻漢中,劉備這一招,可以說是搞得曹操措手不及。這個時候,曹操終於明白,呂布為什麼要罵劉備是叵信之輩,狡猾之徒。曹操不得已親自帶兵進入長安,以防止劉備攻佔漢中。
  • 曹操臨終之前,為何只斬楊修,卻放過了司馬懿?
    雖然此時的司馬懿是一個危險人物,但是跟這些直接反對曹操的人相比,根本不值一提。畢竟此時想要直接將曹操砍死的人大有人在,而司馬懿只是一個有野心之人而已。說實話曹操這一輩子見過不知道多少有野心之人了,想當年袁紹、袁術兩兄弟,哪一個沒有野心。可以說有野心的人多了去了,但是這些人對於自己的統治地位卻夠不成影響,反而是這些明面上投奔自己,實際上卻一直想恢復漢室江山的人,才是曹操此時最大的威脅。所以說臨終前的曹操唯一想幹的事,就是希望把這些不忠心於自己的人全部消除乾淨,給自己的兒孫留下一個完整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