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致的欲望成就了極致的美學,或者說,極致的美學孕育了極致的欲望。這部電影創造了6個星期的美學時空,情景交融的音樂、繪畫,豐富的色彩,跌宕出一段極純極美的愛情。
這份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愛情,也必須是男人與男人才會有的美感,因為女人有時太柔弱,少了力量的對抗而不完美。女性身上的多愁善感必然會損失很多激情,加之女性身體顯露的尺度仍受到不小的限制,所以這部片子用男性戀情來表現是恰當不過的。
是男性戀情,而不是同性戀,當一段完美的戀情發生時,投入的是彼此的全部,人們只會注意中間的情,不再那麼執著於中間的性。
一段純美的戀情至少有五個階段:排斥,遇到另一個自己,不適應;吸引,自己終究愛上自己;曖昧,不知道對方的心意;熱戀,伸出去的手被接受;分離,跟愛情一樣永恆,遲早的事。
細細地扒一下鏡頭,就會發現導演用無比準確、又無比自然的手法,製造了一個絕對純美而又真實的世界。義大利北部的鄉村,夏天陣陣蟬鳴鳥語,不經意中透露的文藝復興的氣息,也直白地表達了導演的態度:電影不是為了告訴你什麼道理,它就是真實的一部分。▼
蒂莫西·柴勒梅德飾演的男主人公Elio長得非常像雕刻中的美男子,充滿了陰柔、抑鬱、深沉的美感。恰當好處的身體線條就是屬於17歲這個年紀,這個年紀的人對走進地盤的人是有敵意的。▼
Oliver是Elio父親帕爾曼教授的學生,他們研究的課題正好是雕塑和希臘文化。他是美的象徵,全身上下無死角地透露著年輕男人的性感和風情。
導演和演員在人物造型上追求一種流動的雕塑感,給人物注入了力量。▼
攝影師的鏡頭像人物的目光一樣在變換,每次Elio在窗臺上觀察Oliver的時候,用的都是俯拍的鏡頭。這時鏡頭就變成了Elio的眼睛,Oliver對自己的身體和姿態很自信,流露出的美感讓Elio不知不覺愛上了他。
看著看著就喜歡了,導演用目光似的鏡頭帶著觀眾理解了這份情感是怎麼生發萌芽的,而不突兀。▼
空間中有空間在延伸,就像情感在不斷滋長一樣。導演在空間設計上,用了大量的一個空間與另一個空間對話,讓觀眾對空間有了更多想像,讓人物的感情在延伸的自由流淌、生長。
Oliver來到Elio家的第一天,他睡醒後從窗口觀察廚房。Oliver站的位置、保姆瑪法爾達的廚房、窗外的花園三重空間的明亮度一層層加強,給人一種愉悅的透視感。
正是這樣一種愉快的氛圍,Oliver像待在自己家一樣輕鬆。▼
帕爾曼的書房牆壁上的鏡子映射著Elio正在看書的身影,鏡子像一個畫框,框內框外形成了一種空間上的隔離感。
反映了Elio內心對Oliver的排斥,當父親誇讚Oliver滿分時,他毫不留情面地說:「他每年都這麼說」。▼
Oliver的女友奇亞拉來找他,此時的Elio對這個情敵並不友好。窗口形成的畫框跟鏡子形成的畫框原理差不多,一樣產生空間上的隔離感。▼
當兩人心意相通時,大多採用延伸的多重空間來表達。
Elio偷吃豆子,Oliver親密地打了一下他的手,表明兩人的關係已經到達一種心意相通的境界。▼
Oliver準備坐車離開,兩人都想走到門的對面,只是這時出現的車站人員把門嚴實地關上了。▼
三角造型既有舞臺美感,又能表達人物關係和力量的對抗。
Oliver幫著母親安娜拉摘杏時,Elio走了過去,推開了Oliver,表現了男孩暗暗地對母親有佔有欲。▼
帕爾曼教授在知道兒子跟學生的戀情後,他的心情一定是複雜的。這個三角造型也暗示著一種對抗關係,但這個研究了一輩子美學的人,年輕時跟兒子一樣有過類似的經歷,他選擇了成全,並沒有扼殺這段戀情。▼
Elio的女友瑪西亞在樓梯上與Oliver第一次見面,樓梯的轉角將畫面切割成幾個小小的三角形,預示著兩人在感情上將會是一次狹路相逢。▼
德國劇作家萊辛在《拉奧孔》中說:「在古希臘人看來,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為了保持美感,導演注重每個細節。
保姆叫吃飯如果用喊的,就不美了,導演用鈴聲代替不具美感的叫喊聲。▼
東方繪畫注重意蘊,西方繪畫則表現人類徵服的力量,導演把西方繪畫拍成了現實生活的場景。安格塞斯抓了一條魚回來,魚還是活的,魚很漂亮,Elio親了親魚嘴。▼
還是更喜歡東方繪畫中的留白,滿紙春水的感覺。▼
電影中的配角造型也是非常考究的,管家安格塞斯趟在草地上,桃樹葉的影子打在他的臉上,陽光滿溢,完全沒有老態。旁邊的草帽和小花增添了安靜的美感。▼
路人奶奶腿上的大白碗和闊腿褲的顏色是一樣的,明亮、舒適。右邊的兩個竹籃筐裡的青豆顏色鮮豔,跟旁邊石凳下的小花相映成趣。背後的通道作為一個景深畫框,突出了路人奶奶的立體感。
導演通過這些細節營造出一種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的意境,在這樣的情境中產生的愛情才越發顯得珍貴。▼
Elio十七歲,荷爾蒙暴棚,一開始對Oliver產生的是情&欲上的佔有。導演用了大量色溫很高的暖色系來表達這種情感,觀眾的情緒也不自覺地得到感染。
他們吃的第一頓飯,深金橙的杯碟、南瓜色的茶湯、血紅色的桃子、明黃的杏......就連Oliver扎破雞蛋爆出來的蛋黃都有一種濃鬱的誘惑感,有點隨性粗獷的Oliver的隨性粗獷不自覺地吸引著Elio。▼
母親安娜拉第一次榨的杏汁是正黃色,整齊地裝在玻璃杯裡,對應牆上整齊地泛著金色字體的書籍,有一種顏色重量遞進的層次感。▼
Elio的書是小面積的橙色,安格塞斯拿的水桶在遠處是較大面積的橙色,符合繪畫中「近大遠小」構圖原則。
黃色、橙色是暖色系中最具代表性的顏色,在影片中起到敘事的功能,表現人物情感在不斷升溫。▼
當他們即將分離時,則使用了冷靜的藍色,不僅作為背景的汽車是藍色,連一家人(這時Oliver已經算家人了)的著裝顏色都是冷調藍色。
藍色代表著理智、冷靜,Oliver結束學習必須回到美國的現實生活中。▼
紅色代表著生命的開始,Oliver的離開讓Elio不能接受,他穿著紅色縮成了一團,而背景中的汽車也是跟他的衣服顏色同一個色系。▼
有人不相信愛情,並不是沒有遇到對的人,大概是沒有遇到正確的顏色、空間、氛圍。如果你期待愛情,那麼走到陽光底下,騎著單車,陽光底下的人更容易脫去防備和偽裝,表達真實的自我。▼
如果你相信愛情,就要相信他愛得比你多,願意完全接納你。▼
這麼美的地方就是用來談戀愛的,管他什麼性別!▼
Elio很幸運,有一個開明善解人意的媽媽,當她發現兒子彷徨猶豫時,告訴兒子:「他愛的比你多。」還用《七日談》裡的故事鼓勵兒子去表白:「去表白,還是去死?」
誰愛得比較多?誰先表白?這兩個白痴問題總是牽絆著相愛的人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計較這些。
如果量入為出,他愛得多則多,他愛得少則少,這樣被動的愛情怎麼會美好?愛情讓人患得患失,讓人卑微,他先表白並不能減少患得患失,何不自己掌握主動權?▼
父親在他失戀後告訴他:
「你這麼聰明,一定知道,你們的感情有多珍貴多特別。你們的經歷與聰明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卻又毫不相干。你們相遇是彼此的幸事,因為你也很優秀,你們都受著對方的誇讚。在最措手不及的時刻,自然總是狡猾地找到我們的致命軟肋。」
「現在,你或許想斬斷一切情愫,再不想有任何瓜葛。不過,坦然接受曾經的情感吧。你們有過一段美好的友誼,或許超越了友誼。我想,多數父母只會希望這種事煙消雲散,祈禱孩子能恢復正常。為了所謂儘快痊癒,我們壓抑了自己太多天性,以致年歲未達而立,心卻早已枯竭。每當踏入新的感情,能付出的情意就越發淡薄。」
「但若只為麻痺自己,不為情所困,何其浪費。我們的內心和身體,都是無二的賞賜,而不經意間,你的心便已經枯竭。至於身體,總有一天,會再無悅者,更別說有肌膚之觸。此時此刻的悲傷和痛苦,不要扼殺掉,與痛攜手而來的,是你經歷的快樂。」▼
影片中很多很美的空鏡頭,適當地把情緒和氛圍表達得剛剛好,單單用空鏡頭都能說一個完整的故事。▼
千迴百轉的萬般心痛,皆因享受過一般人未曾享受過的快樂,冷暖相遇,凝結成了眼中將要掉下來的一滴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