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網友寫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不少前來越南工作的臺商還是我們國家其它地區的老闆們,多年下來揣了足夠的錢,但是不懂得如何生活,把青春投擲在存錢上,年紀超過45了,回首一望,才發現除了錢,前面的光陰好像也沒有幫生命留下什麼來
常見的下班生活模式,如同照片的迴廊,無窮無盡的工作循環,走得越來越高,直到塔頂往外一看,才發現目標達到了,卻鎖在象牙塔,美景都在遠方:
平時下班後就是留在工廠裡,有運動習慣的還好,沒有的人,不是花了大把時間瀏覽無意義的網頁,就是利用公司網絡抓影片看,好看的影片,影集太多了,經常看太晚,隔天上班沒有精神,也不快樂。
一般工廠是周休一日,制度比較人性化的公司,除了周日以外,一周會有2-3次提供公務車讓幹部到市中心去買買東西,吃夜市,看電影,唱唱卡啦OK。比較不人性化的,就只有周日一次了。只有一次的,生活其實很沒有質量,交通時間到達市區,已經花掉1到2個小時,來回2-3小時,買日常用品都不夠了,哪有足夠的時間慢慢的品嘗胡志明市或是其他大都市的繁華與古老?當然,如果下定決心,就是兩三年存一大筆錢,什麼都不管,另當別論。
經年累月下來,變成是一個寂寞工作機器人,社交能力慢慢喪失,也對外界新奇的事物,世局的變化跟不上腳步,聊天的話題,不脫工作,工作,還是工作,而且大多還是工作抱怨。沒有結婚打算的人,每當下班後,如果沒有好好安排自己的時間,如同網友所說的,寂寞感排山倒海而來,可能會讓人質疑,用自己的自由與生活質量,來換取比較高的薪水,到底劃不划算?
這跟臺灣人的教育與原生家庭的家長要求有很大的關係,也跟來越南投資的企業文化短視脫不了干係,講太直接,莫見怪啊。
臺灣人偏安穩,安全,不喜突破舒適圈去適應新環境。躲在工廠的宿舍生活園區,全部的人都是臺灣人或是陸幹,相對來說容易適應。
雖然已經成年,但在臺灣的家長還是會強力影響來越青年的生活規劃,如果有機會住到工廠以外的地方,例如市區或郊區,通常多數家長不答應。
工廠的思維,人員好管理,不用派交通車,不用去外面租房,不用擔心員工出事等等。卻忘了,把員工豢養在宿舍久了,這群人也失去創造力與生活熱情。有可能單純想要不同的生活而想換工作,而繼續留下來的,長年後變成寂寞,沒有生活樂趣的工作機器人。
在看看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法國,南瓜爸認識的其他國家的外派幹部生活模式:
沒有工廠宿舍這件事,一律住外面。要求體驗當地文化,了解當地風土民情,甚至要求學越南文。這樣才容易帶領越南團隊。這不是基本而天經地義的事情嗎?
鼓勵幹部參加各種越南舉辦的社交活動,展覽,演講,論壇等。注意越南經濟,科技,社會新趨勢,還有現場是否有好的人才,可以挖過來。
下班後的活動多採多姿,各種上課學習,跟不同國籍的人社交用餐,看電影,聽音樂(聽音樂的資源是少了點)。
但也不是全部的臺灣人都是寂寞工作機器人,我把幾位好友的越南生活模式,綜合如下:
攀巖
富國島潛水
卡丁車
保齡球
網球
桌球
漆彈
籃球,參加籃球隊。看籃球比賽。
看電影(記得選英文發音,有一次選錯,越南發音而且沒有英文字幕慘,立刻離開,無法換票)
買藍光片回家放投影機合家欣賞。我記得是150吋屏幕
上烹飪課後,練習做給親朋好友吃,同時社交哈拉
買書看,而不只是上網。上網有廣度,但淺薄,深度書才有
學油畫。除了我朋友,很多外國人學畫畫,看著他們認真畫畫的表情,我覺得這就是臺灣人最缺乏的生活情趣
看網絡的美食地圖,到處跟朋友吃吃喝喝
古蹟攝影,人像攝影。越南的古蹟很多值得拍,其實人文攝影更棒
請幾天年假,越南國外旅行,越南是東南亞的中心,去哪裡都非常方便,例如馬來西亞,柬普寨,寮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印度,斯裡蘭卡等等。機票便宜,飛行時間又短,超級適合旅行者
請幾天年假,越南國內旅行,越南也有很多地理名勝,沙巴梯田,下龍灣,鐘乳石洞,超多外國人的海灘芽莊,古城會安,胡志明與河內等
加入單車隊,跟團騎車。我認識的臺灣單車隊有兩團,其他國家的也有
參加慢跑隊
學習泡咖啡。越南是咖啡王國,很多人來越南學習到的一技之長,是泡出專家級的咖啡
到不同的個人咖啡館,拎一本書,喝幾個小時咖啡。堅持不去連鎖店,問他為什麼,因為他要找出越南在地的咖啡文化。話說回來,跟他去咖啡館,還真的經常看到人們看書,不過大多數是老外
參加論壇認識不同領域,各國新朋友,學習新知
參加越南當地世貿展,認識各行各業新產品,新服務
.
上面所講的,半年內體驗個3-5個,跟親朋好友聚會時,就可以有很多的題材可以分享,認識新朋友也不會冷場,社交圈健康並日益擴大。所以說,有很多朋友還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也有把越南生活過得稍微豐富的,而不是把自己變成寂寞工作機器人。
想要改變嗎,走出去,別窩在宿舍上網看電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