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初期 身、息、心 調和法 摘自《天台小止觀》

2021-02-07 壽光市佛教協會

調和 第四 (註:綠色字體為文言原文,黑色字體為翻譯的現代語言)

云何名為「調和」?所謂調五法:一者,調節飲食;二者,調節睡眠;三者,調身;四者,調氣息;五者,調心。所以者何?今借近譬,以況斯法。如世陶師,欲造眾器,先須善巧調泥,令使不強不軟,然後可就輪繩。亦如彈琴,前應調弦,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著修心,亦復如是!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三昧易生,若有所不調,多諸妨難,善根難發。

具足五緣之後,呵五欲使外境不入,棄五蓋讓內心不起,接下來就要調和五事。

什麼是「調和」呢?就是調和五法:一是調節飲食;二是調節睡眠;三是調身;四是調氣息;五是調心。也就是外調飲食、睡眠;內調身、息、心。

為什麼要調和這五事呢?我們就近作個譬喻:好比世間的陶師,若是想製造器具,就必須先調和泥土,使它不硬不軟,才能夠放在輪繩上,做出種種的造型;也好像彈琴,彈奏之前,應先調和琴弦,使它不松不緊,才能撥弄出美妙的樂曲來。修行人修心的情況,也是相同。如果能夠善巧地調和這五事,就容易生起禪定,若是不能調和,不但修定會造成障礙,宿世的善根也很難發起。

第一、調食者:夫食之為法,本為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復次,若食穢濁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為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云:

身安則道隆 飲食知節量 常樂在閒處 心靜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一、 調節飲食。

飲食的目的,是為了滋養我們的色身,以便修行各種道業。但若吃得太多,呼吸就會短促,身體也變得粗重,氣脈沒辦法暢通,心更容易昏沉,所以坐的時候,心念很難安定下來;如果吃得太少,身體又會非常虛弱,心也好像懸在半空中,很難安住在所緣境上。因此,這兩種情況,都不是能得定的方法。

另外,若是吃了穢濁的食物,會讓我們的心識昏迷;吃了不適當的食物,又會使舊疾復發、四大不調。所以,修行人在初修定的時候,必須謹慎地觀察,來調和飲食。

如經中所說:「色身安樂,道業就會興隆;飲食要知量知足,經常樂處於空閒之處,內心寧靜而且快樂,如此勇猛精進修禪,就是諸佛的法教。」

第二、調睡眠者:夫眠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晦,善根沉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故經雲(大正一二~一一一一A):「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二、 調節睡眠。

睡眠是無明的習氣,它會迷惑、蓋覆我們的真心,千萬不可放縱它!

如果睡得太多,不但荒廢了修學聖法,又使功夫喪失,更讓我們心識昏昧、善根沉沒。因此,應當經常修習念死無常來調伏睡眠。如此神清氣爽、意識清明,才能夠棲心於聖境,使三昧境界現前。

經中說:「除了初夜、後夜(不應睡眠的時間)本來就應該用功之外,即使中夜睡眠的時間,也要保持靈明不昧的覺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因為睡眠,而讓這一生空過,應當念無常的火,經常燒諸世間,沒有片刻的安寧,應早求自度,不要再貪著睡眠了。

第三、調身,第四、調息,第五、調心,此三應合用,不得別說。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是則入、住、出相,有異故。

外調飲食、睡眠已經介紹過了,接下來是內調身、息、心。因為這三項必須互相調和運用,所以不能各別分開說明。由於有初、中、後方法的不同,因此就有入、住、出三相的差別,下面將詳細解說。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慾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若所作麤獷,則氣息隨麤,以氣麤故,心則散亂難錄,兼復坐時煩憒,心不恬恬。是以雖在定外,亦須用心,逆作方便。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凡是想要修禪定的人,在入定之前,必須先調好身體才行。也就是說,身體的行、住、坐、臥都要詳細地審察清楚,調合到最適宜的情況。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如果我們的動作粗獷,氣息就隨著粗獷,氣息粗獷,心就跟著散亂而難以收攝。之後在修定時,便會覺得心煩憒鬧,不能安然恬靜,而成了入定的障礙。因此,平時雖在定外,也必須用心,預先做好準備,調合身體到最適當的狀況,不讓它有粗獷的情況發生。當然,在正式修定的時候,也必須妥善地安身,使它方便入定。

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次當正腳,若半跏坐者,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髀齊。若欲全結跏,更將右腳置左腳上。次解寬衣帶周正,不得令坐時脫落。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安之!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坐禪時

調身

說 明

安坐處

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

半跏坐

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髀齊,右腳趾與左髀齊。

全跏

即正右腳置於左腳上。

解寬衣帶

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安手

安手,以左手掌置於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正身

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做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相異。如是已,則端正,令脊骨勿曲勿聳。

正頭頸

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倚,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口吐濁氣

開口放氣不可入麤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

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

如是至三,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

閉口

閉口,唇齒才相拄著,舌向上顎。

閉眼

閉眼才令斷外光而已。

端身正坐

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手四肢切爾搖動。

三、在入定時,應該如何調身。

(一)坐到蒲團上時,先要調整坐墊的高度,使它坐起來安穩,即使久坐也不會有所妨礙。

(二)如果是半跏趺坐(單盤),就把左腳放在右腳上,盡量靠近身體,使左腳的腳指與右腳的大腿齊。若是要全跏趺坐(雙盤),就再把右腳放左腳上,也是盡量靠近身體,使右腳的腳指與左腳的大腿齊。

(三)將衣帶鬆開並放置妥當,不讓它在坐中有脫落的現象。

(四)將左手的手掌置於右手的手掌上,上下重迭,大拇指相觸,放在左腳上,盡量靠近身體。

次當正身,先應挺動其體,並諸肢節,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相對,勿曲勿聳!初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仰,平面正住。

(五)搖動身體和肢節七、八次(和最後的按摩法相同),等手腳都調好了之後,就端身正坐,背脊骨打直,身體不彎曲也不高聳。

(六)頭擺正,使鼻與臍在同一條直線上,頭不偏左偏右,不向左右傾斜,也不下低或上仰,如此平面正住。

次當開口,吐去胸中穢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悉放隨氣而出。出盡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三,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

(七)開口吐去胸中穢氣。吐氣的方法,是張開嘴巴吐氣,不可又粗又急,應該綿綿密密緩慢吐出,同時觀想全身百脈阻塞之處,都隨著氣息打開,穢氣也隨之排出。氣吐完之後,就閉上嘴巴,由鼻子緩緩吸納清氣進入體內。如此三次,如果身體和氣息都已經調和,僅僅做一次也可。

次當閉口,唇齒才相拄著,舉舌向上顎,次當閉眼,才令斷外光而已。然後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爾搔動。是為初入禪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八)上下嘴唇和牙齒輕輕相觸,舉起舌頭頂住上顎。

(九)眼睛閉起來,隔斷外面的光線。

(十)這樣端身正坐,穩如奠石,不要使自己的身、頭、四肢隨意搖動。

以上所說,就是初入禪定時的調身方法,重點是要做到「不寬不急」(不松不緊)。

第四、初入禪調息法者,調息凡有四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云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聲也。云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氣相?坐時雖復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名氣相。云何息相?不聲、不結、不麤,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此為息相。

息相

調、不調

坐時則鼻子息出入,覺有聲,是風也。

守風則散

不調相

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

守喘則結

坐時息雖無生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

守氣則勞

不生、不結、不麤,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

守息即定

調相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復次,坐時有風喘氣等三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復為心患,心亦難定。

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所障礙。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而言之,不澀不滑,是息調相。

調息法

說 明

下著安心

心緣下方。

寬放身體

寬放身體。

想氣遍毛孔

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

三、在入定時,應該如何調息。

調息有四種不同的相:一是風相;二是喘相;三是氣相;四是息相。前面三種是不調相,後面一種是調相。什麼是風相?就是在坐中,鼻子的呼吸出入有聲。什麼是喘相?就是在坐中,鼻子雖然沒有聲音,但呼吸出入結滯不通。什麼是氣相?就是坐時,呼吸雖然沒有聲音,也不結滯,但出入卻不微細、綿密。什麼是息相?就是呼吸沒有聲音,非常順暢、微細綿密,如此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神情安穩,精神愉悅,這就是息相。

修行人在坐禪時,對於這四種調相,一定要仔細地分辨清楚,否則一直守住風兼容易散亂;一直守住喘相容易氣結;一直守住氣相容易疲勞;只有守住息相才容易入定。所以,凡是坐時有風、喘、氣三相就是不調相,如果以它來用心,就會犯心痛的毛病,同時心也很難安定下來。

如果想要調到息相,就應當依照下面的方法來做,一是把心放輕鬆;二是把身體也放輕鬆;三是觀想氣息周徧全身,隨著八萬四千個毛孔,同進同出,沒有絲毫的障礙。這樣心漸漸變得微細,氣息也跟著微細了。只要息調,一切的毛病就不會發生,心也容易安定下來。

以上所說,就是初入禪定時的調息方法,重點是要做到「不澀不滑」。

第五、初入定調心者,凡有二義:一者、調伏亂念,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沉浮、寬急得所。何等為沉相?若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是為沉相。爾時當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此可治沉。何等是心浮相?若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此是浮相。爾時宜安心向下,系緣臍中,制諸亂念,心則定住,此則心易安靜。舉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調相。

調心

之義

調伏亂想,不令越逸。

當令沉、浮、寬、急得所。

說 明

對治不調

調

沉相

坐時心中昏暗,

無所記錄,頭好低垂。

爾時當繫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

無分散意,此可治沉。

浮相

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

爾時宜安心向下,細緣臍中,

制諸亂念,心即定住,則心易安靜。

急相

坐中攝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

當寬放其心,

想氣皆流下,患自差矣。

寬相

覺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時闇晦。

爾時當斂身急念,令心住緣中,身體相持,以此為治心。

澀相

推之則之。

推之則之。

滑相

推之則之。

推之則之。

三、在入定時。應該如何調心。

調心有二種涵義:一是調伏心中的亂想、雜念,不讓它超越、放逸;二是將沉浮、寬急調合到恰當。

什麼是沉相?如果在打坐時,心中陷入一片昏暗、無記,頭也經常往下垂,就是沉相(昏沉相)。昏沉時,應該如何對治呢?這時應當系念鼻端,使心安住在所緣境上,這樣就可以對治昏沉。

什麼是浮相?如果在打坐時,心時常喜好飄動,身體也坐不安穩,心念總是忙著攀緣不同的境界,這就是浮相(散亂相)。散亂時,應該如何對治呢?這時應當把心念往下放,系念在臍中,就能制伏妄想雜念,而使心安住。

以上所說,就是初入禪定時的調心方法,重點是要做到「不沉不浮」。

問曰:心亦得有寬急相不?答曰:亦有此事。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攝心用,念望因此入定,是故氣上向,胸臆急痛。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寬病相者:覺心志遊漫,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時暗晦。爾時應當斂身急念,令心住緣中,身體相持,以此為治,心有澀滑之相,推之可知!是為初入定,調心方法。

問:定心中也有寬、急的病相嗎?

答:有的。所謂定心中的急病相:是因為在打坐的時候,用心過度,急於想要入定的結果,就會引氣向上,使胸臆急痛。這時應當放鬆心念,觀想全身氣都往下流,如此心氣急痛的病症自然就會解除。至於定心中的寬病相:反而是因為放逸過度所造成的。坐的時候,只覺得心志遊蕩,身也萎靡不振,有時還會流口水、或六根遲鈍(不明利)。這時應當收斂身體、提起念頭,把心安住在所緣境上,這樣身心相互扶持,就能對治寬病。此外,定心中還有澀、滑的病相,也可以此類推而找到對治的方法,這些都是最初入禪定的調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從麤入細,是以身既為麤,息居其中,心最為細靜,調麤就細,令心安靜,此則入定初方便也。

入定時,是從粗入細。由於身是最粗,息在中間,心是最細,所以先調身,次調息,後調心,如此調粗就細,使心安靜,就是入定的最初方便。

第二、住坐中調三事者:行人當於一坐,隨時長短,十二時中,或經一時,或至二三時,攝念用心,是中應善識身、息、心三事,調不調相。若坐時,向雖調身竟,而今此身,或寬或急,或偏或曲,低仰不俱,覺已隨正,每令安穩,中無寬急,平直正住。復次,一坐之中,身雖調和,而氣或不調。不調相者,具如上所說:或風或喘,或氣急,身中脹滿,當用前法,隨而治之。每令息道,綿綿如有如無。復次,一坐時中,身息雖調,而心或沉、或浮、寬急不定。爾時若覺,當用前法,調令中適。

六、在住定時,應該如何調身、息、心。

修行人在一坐之中,不論時間的長短,或許兩個小時、或許四個或六個小時,必須收攝心念,善用其意。但是在這攝念用心的同時,也應該善於分別身、息、心的調不調相。

在一坐之中,雖然入定時已調好身,但可能因為久坐疲勞,而使身體變得太松、太緊;或者頭部有偏斜、低仰等現象。一經察覺,就要立即糾正。一定要讓身心感覺安穩、沒有太松或太緊的情況發生。如此平直正住,就是住定時的調身相。

在一坐之中,有時身體雖然調好了,但氣息卻不調和。所謂的不調相,就是前面所說的呼吸有聲(風相)、不順暢(喘相)、太粗(氣相)、太急、身體脹滿等。每當有這些情形發生,就要用前面所說的方法(放鬆心、放鬆身、想息氣徧毛孔出入無障無礙)對治,一定要調到綿綿密密、若有若無,這就是住定時的調息相。

在一坐之中,也可能身、息都調好了,而心卻不調。或許昏沉、或許散亂,也可能太松(放逸、散漫)或太緊(用心過度,胸臆急痛)。如果察覺有這些情況發生,就要用前面所說的方法對治(昏沉時系念鼻端;散亂時系念臍中;太松時收攝身心提起正念勿向外馳;太緊時把心放鬆想氣息皆往下流),一定要調和到適中,這就是住定時的調心相。

調此三事,的無前後,隨不調者,而調適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心三事調適,無相乖越。若和融不二,此則能除宿患,障妨不生,定道可克。

調和這三事,並沒有前後的次序,發覺不調時,就隨即調整,一定要讓一坐之中的身、息、心三事調和適當,不互相違越。如果真能調和融洽的話,不但宿病全消,妨道的障礙也不會生起,如此就可證得禪定了。

第三、出時調三事者:行人若坐禪將竟,欲出定時,應前放心異緣,開口放氣,想息從百脈,隨意布散。然後微微動身,次動肩膊,及手臂頭頸,次動二足,悉令柔軟,然後以手遍摩諸毛孔,次摩掌令暖,以揜兩眼,然後開之,待身熱汗稍歇,方可隨意出入。若不爾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頓促,則細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疆,猶如風勞,於後坐中,煩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須在意,此為出定調身、息、心方法,以從細出麤故。

七、在出定時,應該如何調身、息、心。

修行人在打完坐想要出定時,首先應該放鬆心念,離開原先的所緣境;接著開口吐濁氣三口,觀想氣息從百脈隨意流散;然後慢慢搖動身體七、八次,再動肩膀、兩手、頭頸、兩腳,使全身肌肉、關節不再僵硬;再用兩手摩擦全身毛孔(因為在靜坐時,全身毛孔張開,如果不摩擦,風氣進入體內,就容易得風溼症),最後兩個手掌摩擦生熱後,蓋在兩個眼皮上,再張開眼睛。應該注意的是:一定要等到身體發熱、發汗的情況減緩之後,才可以隨意地進出門戶。如果不按照以上的方法出定,由於在坐中定心已久,若出定時快速急促,停留在身中的細法未散,就會患頭痛之症、全身的骨節也會變得僵硬,像是得了風勞(患溼之病)一樣。若是得了這個病,以後在坐中,就會感到煩躁不安。所以,在心想出定的時候,千萬不可粗心暴氣、輕躁妄動。以上所說,就是在出定時,調身、息、心的方法,順序是先調心、次調息、後調身,由於這時是從細出粗的緣故。

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說(大正四六~五八一A):

進止有次第 麤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 欲去而欲住

《法華經》(大正九~四一C)云:「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若是能夠做到前面所說入定、住定、出定時的調身息心三事,就可稱之為「善入住出」。正如偈中所說:「進止有次第,粗細不相違,譬如善調馬,欲去而欲住。」意思是說,入定的時候從粗到細,出定的時候從細到粗,這樣前後次第、粗細不相違背,就好比有人善於調馬,要停就停,要走就走,來去自在,了無掛礙。

也如《法華經》中所說:「諸菩薩大眾們,為了上求佛道,已經於無量千萬億劫勤行精進,才能在成就佛果的時候,善能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這都是久修梵行,能善入、善住、善出,以及修習一切法的結果。」


相關焦點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止者,置心一處,心無異緣,所謂心一境性也;觀者,於所緣境了了清楚,明明不昧。這是從世界法或世俗諦邊來說。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
    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此妙止觀見地即是功夫,歷一切法,法法皆成止觀。
  • 天台宗六妙門實修法(上)
    六妙門屬於天台宗圓教的不定止觀,不同根性的人在修法時可獲得不同的果證。本通於世出世法,但據圓人修法無法不圓之意,故謹就向上圓門論此止觀。「六」即數、隨、止、觀、還、淨的六法,「妙」是涅槃的果證,「門」為能通;以此六法能通涅槃,故稱為六妙門。
  • 天台宗有關典籍之《天台三大部》
    乃智者大師之名著,為天台宗之根本典籍,即『妙法蓮華經文句』『妙法蓮華經玄義』『摩訶止觀』各十卷,皆是其門人灌頂大師筆錄。書中多運用臺宗獨創釋經方法以解釋經文,稱為天台四釋:1.因緣釋:以佛與眾生之說、聽因緣,以解釋經文,同為古來解釋法。2.約教釋:以五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八教解釋偏圓大小之教學。3. 本跡釋:分法華經為本門與跡門,而解釋其義旨不同。4. 觀心釋:將經上所說之每一件事,攝於自心而以觀實相理為旨趣。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具緣第一
    具緣第一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第一、持戒清淨。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然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歸五戒,為佛弟子。
  • 天台宗的法脈傳承
    傳其前身為陳代僕射徐陵,曾聞智者大師講經,發願來世童幼出家為僧。因此,在十八歲娶媳婦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一位梵僧,詰問他為何違背昔日所立誓言。智威當下恍然有悟,立即前往天台山國清寺,投章安灌頂大師受具足戒,諮受止觀心要,定慧俱發,證得法華三昧。
  • 天台宗史 | 《天台九祖傳》講義(18/40)
    其當身成就、虹光現象等,都還是落於別教當中。當身成佛並不稀奇,藏教的佛也行。現在漢地的人也有去學密法的,有些人甚至會認為密宗的判教要好於天台,這實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也從側面反映出他對於天台宗的理論並不了解。因此希望大家能夠深入經典,真正繼承祖師的家業,只有把祖師的精神完全理解吃透了以後,才能真正弘揚天台宗。否則淺嘗輒止,難免人云亦云,錯說、誤說,自誤誤人,其過甚大。
  • 坐禪入門:打坐的正確姿勢與方法
    現在將修法的重點和概念,簡要敘述於後,如果要探求進一步的奧秘,還需要修習所有經典,尤其是禪觀等經典,如天台止觀、密宗法要等學,都要詳細了解貫通才行,現在先談坐的方法:這樣心才能靜下來,氣也不會亂衝亂跑,而漸漸循著各氣脈流動,反歸中脈。等到氣脈可以回歸流於中脈,達到脈解心開時,才可以妄念不生,身心兩忘。這時才能進入大定的境界。如果說一個人的氣脈還沒有安寧靜止下來,而說能夠入定,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 打坐最理想的時間是?
    作為以後把打坐為一種常態化,一種修行體驗,或者說作為修行的一部分,再或者作為我們工作之餘的一種身心的調整,那麼打坐前期主要的就是數量的積累。在一天中打坐如果對於初期來講,有條件的可選擇清晨打坐,因為自己的精力比較旺盛,而且打坐的時候,更容易產生一種好的內心體驗。這種好的內心體驗,容易讓我們越來越對打坐產生濃厚的興趣。
  • 身在,心在(Wherever You Go,There You Are)
    這一番話直接師承佛陀正知正念的禪法,原非陽光底下的新鮮事,新鮮的是,作者從一西方禪者和醫師的觀點來審視這古老而彌新的傳統。      禪雖然是我們自家的寶貝,但卻蒙塵已久,要擦亮它已非自身傳統所能獨力完成。
  • 摩訶止觀-正說分第六方便007
    子五、明懺淨二:醜一、徵問四、明懺淨者:事理二犯,俱障止觀,定慧不發。云何懺悔,令罪消滅,不障止觀耶?既犯事理,懺法如何?醜二、答釋四,寅一、答事中輕重二:卯一、答懺輕若犯事中輕過,律文皆有懺法。懺法若成,悉名清淨。戒淨障轉,止觀易明。
  • 【註解】張三丰打坐歌
    張三丰《打坐淺訓》說:「玄關者,氣穴也。」《大道歌》曰:「切莫糊塗為隱秘,黃庭便是真玄關。」呼吸:一呼一吸為一息,一呼,口鼻之氣自內而出,身中真氣由胸前下降於臍中。一吸,口鼻之氣自行而入,身中真氣由尾閭、夾脊、玉枕三關上行於頂。要注意身中,不著意於口鼻,以心寄於息,以耳聽其聲。
  • 張真人《打坐歌》註解(初學打坐必看)
    張三丰《打坐淺訓》說:「玄關者,氣穴也。」《大道歌》曰:「切莫糊塗為隱秘,黃庭便是真玄關。」呼吸:一呼一吸為一息,一呼,口鼻之氣自內而出,身中真氣由胸前下降於臍中。一吸,口鼻之氣自行而入,身中真氣由尾閭、夾脊、玉枕三關上行於頂。要注意身中,不著意於口鼻,以心寄於息,以耳聽其聲。司馬真人曰:「吐惟細細,納為綿綿。」
  • 張三丰《打坐歌》註解(學打坐必看)
    張三丰《打坐淺訓》說:「玄關者,氣穴也。」《大道歌》曰:「切莫糊塗為隱秘,黃庭便是真玄關。」呼吸:一呼一吸為一息,一呼,口鼻之氣自內而出,身中真氣由胸前下降於臍中。一吸,口鼻之氣自行而入,身中真氣由尾閭、夾脊、玉枕三關上行於頂。要注意身中,不著意於口鼻,以心寄於息,以耳聽其聲。司馬真人曰:「吐惟細細,納為綿綿。」
  • 打坐,你不能不知的常識
    打坐,是非常有效的一種修行方法。經常練習禪坐,可使身心輕安、神清氣爽,獲得內心的平靜喜悅。隨著禪坐功夫的深入,更可開啟自心智慧,明心見性。那麼怎樣正確的進行打坐呢?然後放鬆全身,端身正坐,不前傾,不後仰,頭部正直,頭頂(百會)有若被一股氣往上提,全身被一股氣提著,收下顎(使身體能量更流暢),後頸微靠衣領。肚臍向前凸出,背部就自然平直,但不需刻意用力。若身體坐不正,氣血易滯,心難入定。
  • 張三丰祖師《道要秘訣歌》,詳盡揭示道教打坐與金丹「天機」!
    一個剛剛入門打坐的人,往往懷有很多渴望之心,他們希望能夠在短期內,獲得肉體的諸多反應與效果。所以,這樣的打坐,道家叫「弄識神」,我們平常打坐出現的意識活動,註定大多是後天的意識活動,這是打坐者首先要弄清楚的基礎知識。如果這個道理不區分清楚,就不要去修真了,《道要秘訣歌》中,也跟我們講了這些神氣分清濁的道理。
  • 清涼學堂丨智者大師的般舟三昧思想:《摩訶止觀》中的般舟三昧
    (2)《摩訶止觀》:「《十住毗婆沙論》偈云:是三昧住處,小中多差別,如是種種相,應亦須議論。住處者,或於初禪二三四中間,發是勢力,能生三昧,故名住處。初禪少,二禪中,三四多。或少時住名少,或見世界少,或見佛少故名少。中多亦如是」。  《十住毗婆沙論》(《大正藏》卷二十六)則作:「是三昧住處,少中多差別,如是種種相,皆當須論義」。
  • 打坐時的狀態
    你打坐不就在睡眠嗎因為咱們睡覺的時候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我給大家學一下睡覺睡覺的時候呢大家的心呢都在身體內沒有出來就你的思維是沒有的但你依然活著每個人都沒有思維它很安逸很安寧安寧到什麼程度呢這時候簡單叫大家可以叫它靜 實際上呢咱們叫休息休息了是一個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