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份從廣東寄出的快遞送達至位於邗江區蔣王街道的匯禾數創江蘇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包裹打開後,裡面是12套筷子。相較於傳統用筷,這些筷子更長些,且每套筷子都製作精良,各具特色。一雙筷子的頂部是文昌閣的造型,一雙筷子上印有揚劇臉譜……雙雙筷子凝聚了濃濃的揚州味兒。
「去年我們參加公筷設計獲獎,這是按照設計稿做成的樣品。」匯禾數創總經理卞愛華介紹,2019年6月6日,揚州向全球發出邀請,徵集公筷設計。1075件參賽作品中,匯禾數創設計的參賽作品「非遺公筷」脫穎而出,斬獲唯一的特等獎。「為了設計好公筷,我們邀請復旦大學、揚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的老師參與設計,前後耗時兩個月。」
「參與這組公筷設計時,我和其他幾位高校老師不約而同的提出,向悠久的揚州歷史要資源,向揚州文化找靈感的建議。一雙『非遺公筷』就是一張全新的揚州名片,『非遺公筷』拿在手上,就知道這是屬於揚州的。」揚州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常再盛是這組「非遺公筷」的設計者之一。常再盛介紹,去年,揚州榮獲「世界美食之都」稱號,美食配上公筷,相得益彰。享用美食的同時,公筷為美食愛好者的健康拉起一張「防護網」。「『非遺公筷』現為12套,這是一組開放性的設計,未來還將有更多揚州元素融入到設計中。」
設計獲獎只是第一步,如何才能讓「非遺公筷」影響人們多年不變的餐桌習慣?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公筷革命」再度成為熱議的話題,一場「危機」成為了公筷推廣的「契機」。改變人們多年不變的餐桌習慣,要從細節處著手。卞愛華介紹,相較於普通的筷子,「非遺公筷」的長度達27.5釐米,這個數值經過反覆試驗得來。食客抓取公筷時,這個長度的舒適度佳,也能與個人專筷形成區隔。「此前,我們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發現有些人吃飯時,拿著公筷,一時不注意容易就將公筷當做個人專筷使用,長度有區別,會形成提醒。此外,讓使用公筷正式化,能引起更多關注。」
「除了是『世界美食之都』,揚州還是著名的旅遊城市。『非遺公筷』量產後,我們將向旅遊景點進行推送。其中的幾組筷子採用紅木製作,加上餐勺,配以精美的包裝盒,就是一份有揚州屬性的禮品。」卞愛華說,推廣公筷的同時,也在推介揚州。「計獲獎後,便有商家向我們拋出了『橄欖枝』,預定上萬組公筷。這套筷子裡,有採用紅木製作的,可作為禮品,也有樹脂製作的,價格低廉,可作為實用器。」
餐飲是高頻消費,一雙公筷不僅僅為健康把關,還能成為廣告商投放廣告的載體。據悉,目前匯禾數創也跟一些商家溝通,都覺得這是雙贏的局面。
「為了加大公筷研究和推廣,我們正在籌備成立揚州市公筷傳統文化研究有限公司,力求更深入的推廣公筷。搭建與高校合作,研究公筷,擴大公筷文化的影響力。」卞愛華表示,他們正在計劃策劃公筷節系列活動,揚州公筷雕塑、公筷節的文化走廊及筷子博物館等,進一步讓公筷的理念深入人心,讓筷子有新意、有美感,老百姓願意使用,願意勤換。(冷嫦娥 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