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南岸佇立著一座與現代建築風格大相逕庭的古典木結構建築。它就是聞名遐邇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它的建成歸功於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美國演員——山姆·沃納梅克。其畢生夢想便是在泰晤士河南岸建一座復原性的紀念莎士比亞的劇場,建築形式採取貼近莎士比亞時期環球劇院的樣式,不僅如此,在山姆的腦海裡還構劃著將它變為國際化水準的劇院,包括三方面:
1. 劇場,在這個地方進行恢復性的演出,完全參照莎士比亞時期的演出樣式。
2. 教育機構,面向各階層人士,由幼兒園至研究生,讓全民能夠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莎士比亞。
3. 固定展覽,不僅向觀眾展示莎士比亞及劇場,更向人們展示他所生活的時代。
重建的劇院必須囊括以上三點要素。如今,最初的藍圖已悉數成真,它甚至超越建造初衷,豐富的展覽內容,多種教育形式、以及每年不斷創新的莎翁戲劇季,使其不僅成為倫敦最激動人心的觀劇地點之一,更是全球戲劇愛好者的朝聖中心。
圖片 1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全景
莎士比亞時期的劇場
莎士比亞出生於1564年,卒於1616年,在他出生的那個年代,英國有職業演員,但沒有劇場。直至1576年,倫敦才建成了第一個永久性的可以被稱之為劇場的建築;很快就發展為兩個,三個……這些劇院關閉於1642年的內戰。莎士比亞在1591年完成他人生中第一部戲著,那已是劇場產生後的第十五個年頭,最後一部戲著完成於1613年。雖人已作古,但他的戲在當時一直上演直至內戰時期被迫暫停了一小段時間,此後便經久不衰。
下面我們主要介紹下1576年至1642年的劇場及演出,這個階段被稱為「莎士比亞時期的劇場」。
莎士比亞擁有兩家劇院的股權,畢生至少寫過38出戲。縱觀同一時代,前後概有18家劇場,上千部戲劇作品,遺存至今的有470部。故雖然我們為了方便討論,而將這一時期統稱為「莎士比亞時期劇場」,但他並不是那個時代唯一的佼佼者。
圖片 2 莎士比亞生活於歷史上被稱為小冰河世紀的階段。西歐的冬天格外寒冷。在倫敦,泰晤士河經常結冰,冰面非常堅硬,所以老百姓經常在上面舉行各種集市。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的展覽模型展示了復原後集市的樣貌。牲畜圈被建了起來,甚至有烤牛。在露天場所進行的表演持續整個冬天。
莎士比亞時期的倫敦
倫敦是該時期英格蘭地區最大的城市。1600年,大約有二十萬人居住於此,而第二大城市諾裡奇的人口只有一萬五千人左右。然而倫敦並未停止膨脹的腳步,接下來的50年,其人口總數幾乎翻了一倍。這種增長是由移民帶動的,大部分移民來自本國,如莎士比亞,他們來此尋找一種更好的生活。
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很快就發展至城牆之外。雖然人們已經在城根外生活了將近100年,但直至此時郊區才得到迅速發展。因為在改革之前,教會擁有城外的大片土地。在改革時期,國王將這片土地劃歸自己名下,並且在接下來的60年裡分將土地的很大一部分發給了朝臣。於是其中一些朝臣成為新興的開發者,而另外那些人將土地所有權賣給了開發者。英國有一道奇怪的法令,只要是不受教會控制的土地也不受政府管轄,因此,這片上佳的待開墾的土地被稱為「自由地」。鑑於市長和市議會都不喜歡演員和戲院,這片「自由地」便成為劇場發展的寶地。
倫敦是英國的工業中心。城市內各行業結構中,製造業佔總份額50%,但在郊區,這一數字達到了70%。一些最難聞、最髒的工業,比如說製革業和釀造業,大多集中於郊區,尤其是靠近泰晤士河東南岸的南華克地區。
圖片 3:1593年的倫敦,約翰·諾頓測繪。舊城牆的界限用紅線標示出來。
圖片 4:這是唯一一幅已知的關於劇場和帷幕劇院的版畫,作於1598年。劇院是左邊那座最高的建築,建築兩邊各有一座樓梯塔,旗幟飄揚於屋頂的一個小棚屋上,向右舒展著。
第一個戲院
伊莉莎白女王上臺之前,表演團隊一直在城內的小旅館裡演出。這麼做存在兩個弊端。市長和市議會並不贊成,經常查封他們;另外,他們必須和旅店老闆分成,影響收入。最後這幫人想了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在自由地這個不受市議會控制的地方建造一個專屬的戲院。倫敦第一個戲院,紅獅子戲院建於斯戴普尼(Stepney)區,但它是臨時性的,只在1567年的夏天演出過。真正意義上的劇場是由詹姆士·博貝吉於1576年在「霍利威爾自由地」建立,取名「劇場」,它位處倫敦溝岸區(Shoreditch),城市的東北方。紅獅子戲院僅僅花了20磅的建造費,而這座劇場則耗費700磅;這不得不說是一項長期投資。很快它有了一個鄰居,帷幕劇院於第二年落成。
從1594年至1597年,莎士比亞的劇團一直在「劇場」劇院演出,當租約期滿了之後,他們搬到了帷幕劇院演出,直至1599年。一些耳熟能詳的莎士比亞劇作,如《愛的徒勞》、《理查二世》、《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的第一次公演都是在這兩個劇院裡進行的。
圖片 5:2007年考古學家在倫敦發現了一座劇場建築局部遺蹟。劇場木構架起於這些磚石的基礎上。彎角說明劇場呈多邊形態勢,有許多直上直下的面。
菲斯海爾(Visscher)的倫敦全景
圖片 6:菲斯海爾(Visscher)的倫敦全景
圖片6給我們展現了1666年被大火災毀滅前的倫敦,一個充滿了狹小、曲折巷弄的城市,有上百座教堂。聖保羅大教堂掌控這部分地區。教堂的塔頂為方形,因為塔尖於1561年被雷電擊中而損毀。今天這座教堂只比倫敦現代建築的代表「醃黃瓜」矮了大約70英尺(21米)。河流是倫敦最好的交通運輸方式,倫敦橋下是全國最繁忙的港口,被稱為「擺渡船」的小舟是每日的出租交通工具。
製作這幅版畫的是荷蘭藝術家克雷·菲斯海爾,其本人很有可能並未到過倫敦。這張圖可能複製於約翰·諾頓1600年繪製的倫敦全景畫。菲斯海爾的全景畫有7英尺(2.1米)長,印刷於1616年。但他在約翰的版本上做了一些改進,比如說南岸的玫瑰劇院(毀於1606年)並未繪製其上。菲斯海爾不能從原版上看清掩映於樹叢中的劇場,只能根據屋頂樣式推測劇場樣式,其結果未必準確,但這張圖上的劇場樣式迷惑了數年間的眾多學者。
班克賽德(Bankside)區
泰晤士河南岸倫敦橋以西,稱為班克賽德(Bankside)區,它是莎士比亞時代最重要的娛樂區。它比城內更加寬敞——有許多花園和果園。這裡有許多供你消遣的玩意。班克賽德區是著名的妓院、酒館、遊樂室(賭場)、動物競技場和劇院的中心。溫徹斯特主教將房子租給妓女並且宣布她們的合法性,這些妓女被稱為「溫徹斯特的鵝」。這個地區是城市掌權者勢力範圍之外。
有兩種到班克賽德區辦法。如果你有錢,你可以租一艘擺渡船,它會把你放在離目的地最近的樓梯處。另外,你還可以步行穿越倫敦橋。這座橋類似現代的購物商場,橋的兩邊布滿了商鋪。事實上,整座橋上只有三個小豁口能看到泰晤士河。
一位德國旅行家保羅·亨茨奈形容了熊和牛的戰鬥:它們的後半身被綁在一起,被大英帝國牛頭梗(一種狗的品種)攻擊,公牛的角和熊的利牙對狗形成了巨大的威脅;有的時候牛頭梗會當場斃命;當有的動物受傷或者無力後,立刻被新的代替……之後的節目經常為五、六個人站成一個圈,手持鞭子殘暴的鞭打一隻瞎眼的熊,完全不手下留情。
圖片 7約翰諾頓記憶中的場景,出版於1600年。它展示了環球劇院的位置,在它之上是玫瑰劇院,圖中被錯誤的標示成了斯代爾(Starre)。熊園——後來被改為希望劇院,離河邊最近。玫瑰劇院同熊園都位於公園街的巷子裡,在新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的東側。在地圖的左邊還展示了班克賽德區的另一座劇場——天鵝劇院(建於1595年)。
圖片 8:(左)這幅16世紀的印刷圖片出版於德國。它向觀眾展示了露天鬥獸場,這種形式與英國的鬥熊競技場和劇場非常相似。可以看到前景中帶著鎖鏈的熊與亨茨奈的描述幾乎一致。
圖片 9:(右)這是唯一一張娛樂業的廣告招貼。類似這樣的廣告同樣用於戲劇和鬥熊的宣傳。大概內容是:明天星期四將在班克賽德區熊園上演一場偉大的競賽,埃塞克斯的賭徒向所有人發起挑戰,五隻狗和一隻熊或是和一隻疲倦的公牛的競賽,為了讓您滿意,您還可以騎馬或猿,或鞭打瞎熊,票價只要5磅。【國王萬歲】
玫瑰劇院
玫瑰劇院是班克賽德區第一所劇院,建於1587年,建造者是飛利浦·橫斯洛(Philip Henslowe)。橫斯洛有一個搭檔,約翰·疇彌利(John Cholmley),他能夠連續8年獲得劇場收益的一半,並獲得在南岸出售飲料和食品的所有權。在創業之初,它是劇院經濟利益的主要來源。疇彌利付了816英鎊,這是劇場建造資金的兩倍。
圖片 10(左):這是1592年玫瑰劇院的擴建結構圖。劇場剖面向我們展示了院子和舞臺的結構,同時還能夠看到迴廊是怎樣被建造的,上面兩層每一層都向院內突出一點。
玫瑰劇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庭院能站500名觀眾,迴廊部分的觀眾席能容納1100人。5年後的1592年,橫斯洛花了108英鎊擴建它。庭院裡的站席大概增加了175人,迴廊部分的觀眾席大概多了225人。同時也擴建了舞臺,並且更重要的是,為舞臺加建了屋頂。演員及華麗的服裝再也不會因下雨而淋溼。
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第二部分及《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均首演於玫瑰劇院。我們之所以能夠了解這段歷史,多虧了保存至今的橫斯洛的記帳本。作為劇院經理,他能獲得出租劇場觀眾席收入的一半,他記載了每一次演出的收入。亨利六世的首演絕對火爆,它為橫斯洛賺取了3鎊16先令8便士(合現在英國3鎊83便士),需知這一季演出平均票房是1鎊14先令7便士(合現在英國1鎊73便士)。
玫瑰劇院之所以被人熟知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的原因,這是第一個被考古學家發現並挖掘的伊莉莎白時期劇場。挖掘工作始於1988年,本來打算在原址上興建一座寫字樓。圖11、12顯示出大部分尚未挖掘的劇院,包括1592年的那次擴建工程。一場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迫使政府和開發商保留了這一遺址。
圖片 11玫瑰劇院的總平面圖,實線部分為已出土的牆面,虛線部分表示完全被毀壞的部分,白線表示未發掘,推測牆面結構。
圖片 12:紅線標明了劇院的內牆和外牆,這一部分未加改動。綠線顯示出最初的劇院牆壁和舞臺的範圍,藍線表明了1592年 擴建後的劇場及舞臺。
渡河
十六世紀90年代,莎士比亞是當時最頂尖的兩個演劇團之一的宮內大臣供奉劇團成員。該劇團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博貝吉家族是演劇團的領導者,除父親詹姆士兒子理察外,還有一位卡斯伯特,他們是整個劇院的主角兒。詹姆士建造了「劇場」劇院,但土地所有權屬於伊萊斯·艾倫,1596年,土地租約滿了,但艾倫不願繼續續約。更糟的是,詹姆士將他的錢幾乎全部投資在興建一座新的室內劇院上,位於黑衣修道士橋附近,那裡禁止私人集會。
1597年二月詹姆士去世了。他們被踢出了劇院,宮內大臣供奉劇團不得不在帷幕劇院演出。劇院主管不再與博貝吉家族分帳,把他們和整個演劇團置於一個弱勢地位,他們甚至沒有一個固定的演出位置。而且帷幕劇院又舊又小,花費不菲。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598年的聖誕節,他們醞釀了一個大膽的計劃來改變現狀——建造屬於自己的劇院。
首先,博貝吉家族賣了一些新劇場的股份。五位演員包括莎士比亞每人付了10英鎊購買了10%的股權。這幫理察和卡斯伯特解決了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博貝吉家族佔有另外50%的股份,以提供新劇院的建設材料的名義。接著,他們在班克賽德區租了一塊地建劇院,離玫瑰劇院咫尺之遙。
博貝吉家族宣稱儘管「劇場」劇院的土地所有權另有他屬,但他們對劇場整棟建築擁有所有權。12月28日,天上飄著鵝毛大雪,他們組織起了一支武裝部隊,開始拆除劇院。伊萊斯·艾倫因為聖誕節出去渡假了,所以不在家。他的一些朋友試圖阻止這件事,但宮內大臣供奉劇團的建築師彼得·斯錐特說服他們他要用這些木料建造新劇場。建築的木結構框架可以被一個個獨立拆卸、拼接,回收再利用。新劇院是在設計師的自家院子裡設計完成,然後又被拆卸開來,運到施工地重新組裝。在那天的傍晚,彼得·斯錐特便將所有重要的結構建材拖回自家院內。當劇場新址被選定後,這些木材就被重新運回南岸,成為環球劇院。
事實果真如此麼?
伊萊斯·艾倫控告博貝吉家族拆毀劇場,並且勒令他們返還劇場建築材料。這件事情的細節被詳細的記錄在法院案卷裡。但是目擊者不總能交代清楚整個事情的原委,尤其是博貝吉方被認為實在太能杜撰。
當二十世紀90年代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再建時,劇院整體結構是由二十組相對獨立的迴廊結構連接組成,其中兩組因誤差必須拆掉重建。木匠總管彼得·麥克科迪說工人們在運用現代的工具和吊車的條件下,耗時7天才拆掉那兩組迴廊,因此他嚴重質疑「劇場」劇院整棟建築在一天之內拆除完畢的可能性。
圖片 13:圖片顯示出泰晤士河和倫敦橋,繪於1614年。在背景上你能夠看到觸及天穹的聖保羅大教堂
第一個環球劇院
一位瑞士旅行家託馬斯·普萊特於1599年9月參觀了剛落成的環球劇院。他在日記中這樣記錄:
正餐過後,大約兩點鐘,我和同伴們渡河看戲,在一座茅草屋頂的戲院內觀看了一齣悲劇《凱撒大帝》,至少有15名演員,表演很棒。在演出末尾,他們跳起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舞蹈,相當的優雅……這個地方是這樣建造的,他們在一個高起地面的臺上演出,這使劇場內每位觀眾都能看到舞臺表演。有許多分割的迴廊,其中有一個最舒服,其中安置了座椅,但必須付高價。那些站在庭院裡看戲的傢伙只需付一便士;但如果你想坐下就必須再付一便士穿過一道門;如果你想坐到那個最舒服的迴廊裡……找個有軟墊的座椅,你必須再付一便士。
圖片 14:諾頓繪製的倫敦全景圖局部,繪於1600年左右。圖中藍圈內是熊園,黃圈內是玫瑰劇院,紅圈內便是環球劇院,每個劇院的旗杆上都懸掛彩旗表示上演的劇目。這張圖片顯示出劇院建築外觀是6至8邊建築,但在圖片 7約翰諾頓記憶中的倫敦場景圖中劇院被繪製為圓形。大概由空中俯瞰起來,多邊形的劇院近似圓形。現代環球劇院是一座由20個面連續拼接而成的劇場建築,可以想像俯瞰起來更像一個圓形。由此看來,諾頓對於劇場的具體建築形式並不十分有把握,他認為環球劇院小於玫瑰劇院,不過對於位置的標識還是很準確的。現在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的位置正位於熊園的左邊。
普萊特在環球劇院開業後沒多久就參觀了劇場。他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大致印象,但沒有給研究家及學者通常最想知道的諸多細節。劇場建築中間有露天庭院,一個帶有屋頂的舞臺突出來伸向院落,沿著迴廊的外圍有三層座椅。但是舞臺有多大?最低層的觀眾席座位有多高?人們的視平線與演員齊高還是低點,還是正好高過站席觀眾的頭皮?
環球劇院是如此的特殊,由演員建造,為演員而建。而建造玫瑰劇院的橫斯洛則是一個商人,劇院也由商業利益角度出發建造。但是環球劇院的股權全部控制那些準備使用它的演員和劇作家手中。所以這些尺寸的決定,如舞臺應該多大、座椅應該多高——完全由演員決定。
不論這些決定如何,那必然是最準確的決定。自誕生之日起將近14年,環球劇院是世界上最知名、最成功的劇院之一。許多新劇目在此首演,莎士比亞的《凱撒大帝》、《哈姆雷特》、《第十二夜》、《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本·詹森,一位著名的劇作家研究者,將這裡稱為「榮譽的銀行」。
圖片 15:現代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演出圖,由舞臺方向看向觀眾席
圖片 16:現代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整體構成圖,左側為辦公教育機構、中間圓形的桶狀建築為復原的劇場、右側為展覽館。
現代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是仿照第一個環球劇院而建。劇院舞臺部分從規劃到建造都有確鑿的依據可循。當遇到那些無據可循的部分就只能由建造團隊進行推測了,如圖15所示,你能看到其中的一項推測,位於最底層迴廊的觀眾座椅的視線高度是根據庭院內站立人群的高度而不是按照舞臺上演員的高度而定,觀眾視線剛好高過站席觀眾的頭頂。
裝飾
環球劇院的外部也許看起來很樸素,但內部卻異彩紛呈。恰在環球劇院落成之前,一位荷蘭的旅行家約翰尼斯·維特寫道:倫敦有四個競技場,都非常引人注目……他接著形容了天鵝劇院支撐舞臺屋頂的臺柱(見圖片17):屋頂是由木質圓柱所支撐,上面繪製著以假亂真的大理石紋,它絕對可以騙過最狡黠的人。
圖片 17:(左)劇院內的臺柱
圖片 18:(右)新建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舞臺天頂
16世紀90年代有一個規律,所建立的劇院一個比一個宏偉,環球劇院比天鵝劇院建成時間晚3年,所以極有可能比它還要壯麗豪華。
屋頂下面正對舞臺臺面的這個面被稱為「天頂」。你現在看到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舞臺正上方的彩繪屋頂是依照現存伊莉莎白時期的一個建築屋頂圖案繪製而成(見圖片18)。畫面中心是代表神的團雲,周圍被十二星座的圖案圍繞。團雲的正中心是一個活門板。
舞臺背面的那部分建築稱為「戲裝屋」,也可稱為「服裝間」。這裡既是更衣室也是服裝及道具存放倉庫,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是劇團存放劇本的地方。戲裝屋的前壁便是舞臺的背景壁。這裡也同樣裝飾的極繁華,有三個門通向舞臺,兩側門稍小,中間門比較大。當中間大門打開,門前掛起幕布時,這裡可以被稱為「探索空間」,根據劇情這裡忽而是閱讀室,忽而又成為臥室,或者是棋室(如《暴風雨》)……演員在步入舞臺之前在此醞釀情緒。
觀眾
莎士比亞時期的英格蘭階級等級制度分明。劇場折射出這一現象。最便宜的票價只要一便士,這種票價只能買到庭院裡的站票。這個票價由1576年一直維持至1642年。只要多付一便士,你能站在迴廊裡。如果再多交錢,你能在迴廊裡找個舒服點的地方坐下。6個便士便能夠進到「紳士包廂」中看戲,它位於舞臺兩側;如果交上12個便士便能到「主包廂」裡看戲了,它大概位於舞臺後側上方露臺的位置。這兩個包廂是特殊位置,大部分的觀眾都能見到坐在這裡的特殊階層的華麗服裝。對於一位純戲迷來說,這裡也許不是最佳的觀賞位置,因為你看到的演員舞臺動作、調度都是側面或背面。同時,那時的觀眾並不會說準備去「看一齣戲」,而是「聽一齣戲」,由此可見,視覺因素佔得比重較小。
我們不能確切得知環球劇院容納觀眾的準確數字,大概約略為3000人。那恐怕是一幅人擠人的畫面。底層口吐蒜臭味的貧民散發著難聞的體味,上層階級的紳士和貴婦則噴灑著各種味道的香水,臭味、香味、體味混在一起,氣味可想而知。
當時環球劇院內的許多習俗在今日看來是非常奇怪的。賣食品和飲料的小販在劇場內四處走動叫賣,商品有麥芽酒、堅果、蘋果和梨。1614年以後,男人們經常在劇場內抽菸鬥。
另外,莎士比亞時期的英格蘭人有戴帽子的習慣,階級地位越高,帽子就越高。通常,摘帽是一項重要的社交禮儀,但是在劇場裡,沒人行脫帽禮:這也許是人們說「聽一齣戲」的另一個原因。迄今為止,據我們所知環球劇院內沒有廁所。迴廊的後部也許安放了許多水桶供觀眾解決燃眉之急,此外,最近的「方便處」得到泰晤士河岸。
圖片 19 :劇院演出圖片
環球劇院第一次被焚毀
1613年6月29日,星期四,是環球劇院歷史上一個重要日子。這裡正在上演莎士比亞的新劇《諸事皆真》,這一天是該戲第三場演出,前兩天的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戲的高潮是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的洗禮儀式。整齣戲講的是他的父親——亨利八世在位時發生的主要歷史事件。那時伊莉莎白一世已經成為一個神一般的形象——人們總是談論「老女皇盛世」、「老女皇時代」,就好像那是一個久遠的黃金時期。儘管她過世僅9年,莎士比亞,這位最具愛國情懷的劇作家已經將女皇出生時的場景寫在戲裡,人們爭先恐後的前來觀看。
手寫的招貼已經張貼,類似前邊鬥牛招貼樣式。在前兩天精彩演出後,消息一傳十十傳百,第三天劇院旗幟剛一懸掛妥當,喇叭聲剛吹響之際,劇院便爆滿了。
「國王供奉劇團」(劇團現在改為這個名字了)決定上演一出無與倫比的演出。亨利·沃頓先生,一位外交官,在信中形容當時的場面為:「有許多非凡的隆重的儀式及宮廷場景。」這齣戲有大量的隊列和慶典場景,不僅演員衣著華麗,舞臺也鋪上了地毯。
在序幕時觀眾就被告知如果他們期望看到一出鄙俗下流有許多打鬥、爆笑場面的戲,那麼他們一定會失望,這是一部嚴肅的戲劇。很快它就成為一場更加嚴肅的事情。第四幕上演了最富戲劇性的場景:舞臺上鑼鼓喧天,鼓號齊鳴,甚至炮火連連。
那是一個小型加農炮,在這種情形下當然是放空彈。炮心的火藥被替換成滿滿的棉絮。不幸的是,一些棉絮被點著了,落在了看棚的茅草屋頂上。一開始人們還以為那些煙霧是逼真的舞臺效果,不過很快火勢就擴散開來,整個房頂燃燒起來。雖然當時環球劇院只有兩個門,但當時在場將近3000名觀眾沒有一人傷亡。沃頓描寫道:「『著火啦』,只用了不到一個小時,人們全部跑到了廣場上……除了被燒毀的木頭和茅草,還有些許的被遺棄的外套。只有一個人的馬褲被燒著了,如果不是他預見性的準備了一瓶大麥酒澆滅了身上的火苗,極有可能被燒傷。」
現在的環球劇院有7個緊急出口,但在1613年兩個就足夠了。不僅觀眾和演員都得以安全撤離,甚至連劇團都有時間去搶救劇本和服裝。另一位書信作者約翰·張伯倫寫道:「這真是神跡顯現!那麼多的人僅靠兩個窄小的門逃生,幾乎沒有人受到傷害。」
這是當時倫敦最大的的新聞事件之一。第二天,兩首講述這場火災事故的敘事詩出版了,出版商準備大賺一筆。
圖表 20:劇本的扉頁,這是莎士比亞作品第一次被印成對摺書的版式。赫明和康德爾,莎士比亞劇中的演員,將他的劇本搜集成書,將這齣戲的名字改為《亨利八世》。
想知道第二個環球劇院怎麼建起來的嘛?看心情,累了,趴會。
看到這裡都是真愛,麼麼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