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本奇書,該書具體成書時代不詳,作者是誰不詳,記載的世界不詳,但就這麼一本奇書,幾千年來廣為流傳過被人奉為經典,這本書就是《山海經》。
為什麼說它是一本奇書呢?
《山海經》中記載了很多非常離奇的事情,而且很多的事情是我們現在無法證實的。不少專家猜測:人類文明史與地球的悠久歷史相比,只是一個瞬間。
宇宙存在了150億年以上,地球自轉了46億年以上,地球上的生物歷史也有33億年,最後我們的人類歷史也不過300多萬年,彈指一揮間罷了,或許人類之前曾有一個文明就是《山海經》中記載的那樣。經過懵懵懂懂的若干年後,人類才開始進入黃帝、炎帝和夏商周的時代。
而在《山海經》中有這樣一個記載,一旦被證實,會揭開兩千年前的彌天大謊。
大禹治水的真相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父親鯀治水多年沒有結果,惹惱了堯帝,命令祝融把鯀殺了,讓鯀的兒子大禹治水,最終平定了九州。
《山海經·海內經》是這樣記載的:「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不待帝命」四個字很關鍵。鯀是按照堯的意思而治理洪水的,並且其治理的效果應該不太成功,這才想起來去偷堯的息壤。可是此時問題來了,既然堯有如此神器,又為何派鯀去治理水患呢?為何不早點將息壤交給鯀呢?
大禹的父親身為部落首領,身份尊貴,威望很高,所以當時堯在商量讓誰去治理洪水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推薦了大禹的父親鯀,他便自然地接受了這個任務。
而且鯀的地位也不一般。《史記·夏本紀》記載,「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鯀的父親是顓頊,他是在堯之前的上一任帝王,因此鯀應該是堯穩固帝位最大的競爭對手。
在看過鯀在大家心中有如此高的威望之後,堯對於這種狀況非常的不滿。
洪水治理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關係著一個人在部落中的權力,在當時的百姓眼裡,大禹的家族,就是代代都為了人民服務,所以在百姓的心中,他們自然是好的統治者了,他們做出的什麼決定,百姓也都是支持的,他積極的治水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了當上統領。
堯心裡不想讓大禹的父親治理洪水,便在鯀治理洪水時進行刁難,息壤也不給他用,最終將鯀殺死,讓他中意的繼承人禹來治水,最終順理成章地把帝位禪讓給禹。
可以說,鯀是死在了堯和禹的手中。
如果這個記載一旦被證實,儒家兩千多年來所極度讚揚的大禹,很可能是一位工於心計且殘忍腹黑的帝王。光是從禪讓制的消失來看,就足夠說明這是一個彌天大謊!
其實,《山海經》中還有很多記載,所以建議大家應該讀一讀《山海經》。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神話故事,也十分受專家學者的歡迎,是中學課本的常客,在現行的中學語文地理必學的《水經注》中,有數十處引用了《山海經》。
很多朋友想讀山海經,但是不知道什麼版本的更權威,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山海經》。
這本書不僅有山海經原文,還進行了詳細的翻譯和注釋,內容十分通俗易懂,全書一共六冊,包裝也非常的精緻,不管是自己讀還是收藏、送人都非常合適。
書中的插圖生動有趣,讓我們讀起來不枯燥,小孩子也可以看裡面的插畫了解山海經的故事。我給孩子看了以後,他經常要我講山海經的故事給他聽,還經常自己查閱相關故事。
全套書也非常的划算,厚厚的只需49元,當你熟讀之後還可以給家裡的小朋友講講中華文化傳統故事。說不準你會對裡面的某個故事感興趣而去研究它,就算是沒有時間去研究,但是閒時在家讀讀上古文章也是好的。
想看的小夥伴們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