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人最感動的一部的中國片,是哪一部?你絕對想不到。
一部沒有明星,沒有大製作,只有一個普通家庭生活的紀錄片,曾經打破了日本富士電視臺的收視紀錄。
它還在2009年走進了日本電影院,場場爆滿,上映場次一加再加,熱度超過了同期的《阿凡達》。
一部聚焦一個「黑工」家庭紀錄片,感動了幾乎全日本,打破了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偏見。還讓深陷高自殺率的日本人,感受到了極大的振奮力量。
今天,蟬主不玩幽默不談娛樂,來聊聊這部在豆瓣拿下9.2高分的經典紀錄片《含淚活著》。
在日本當15年「黑工」,他瘋了嗎?
1996-2005年,華人導演張麗玲耗時10年,記錄下了上海一家人的聚散離合。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上海知青丁尚彪,16歲初中畢業後遇到上山下鄉,他被下放到安徽某個貧窮的小山村,認識了妻子陳忻星,也錯過了最好的讀書年紀。
結束知青生活回到上海,他一心想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考大學,但因為年齡太大,他被拒收了。
1989年,35歲的時候,他聽說「日本的馬路上可以撿彩電」,用5毛錢買到了一份日本北海道飛鳥學院的留學資料,動了留學的念頭。
可42萬日元的留學費用,是丁尚彪和妻子陳忻星15年的工資,但為了圓讀書改變命運的夢想,他們東拼西湊借債,成功讓老丁出了國。
誰知,他要去的地方,是北海道一個邊陲小鎮——阿寒町,籤證上寫的「番外地」有多偏僻,他根本沒有預料。
落地阿寒町後,丁尚彪才發現那是個落魄的小鎮,當地政府為了發展才拼命擴招的留學生。
當地人都沒有辦法找到好工作,更別談留學生了。然而因為低門檻,這些來日的中國留學生基本都身負債務,沒有辦法,他們選擇了出逃。
逃跑一次,兩次,三次,最後,他在一個深夜的夜晚,摸索著異鄉的道路,背上行囊,成功出走,跳上了電車,最終來到了東京。
可是轉學東京的申請沒有通過,他沒有了籤證,也就無法獲得正常的求學和就職機會,不得不成為一名「黑工」。
是背負一身債務回國?還是在當時經濟騰飛的日本打黑工,掙錢謀出路?
他選擇了後者。
在東京,老丁打一天工,相當於在國內一個月的工資,他很拼命,住在一個便宜的簡陋一居室裡,吃著最便宜的飯菜。
房間裡衛衣的裝飾,是臨別時女兒10歲的照片。
每天在飯店工作到晚上12點多才下班,那時候末班電車已停運,他便沿著鐵軌步行回家,到了家後半夜,還要做晚餐和明天的午餐。
為了省錢,他租下的是沒有帶澡堂的房間,每天就在塑料布裡洗。
至此,丁尚彪開啟了15年的黑工生涯,一個人的獨身生活,連年不休,唯一的休息日,是給家裡的「匯款日」。
妻子不解,以為他是在外有了別的女人,他只是淡淡地解釋說,每個月的錢都寄回家裡了。
家族裡沒有人留學過,他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出國機會,選擇獨自扛下了隱忍苦澀的獨身生活。
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圓了女兒的留學夢,將「知識改變命運」的接力棒交到女兒的身上。
身在異國他鄉,他最痛心的則是不能陪在家人的身邊,也不能親自陪伴女兒成長。
不過,他也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意。例如說在女兒生日的時候,遠程通過上海的廣播電臺,為女兒寫信並點播歌曲。
廣播臺裡傳來他的口信,母女倆哽咽了:
「雖然我不能坐在你身邊給予你直接的指導與關懷,但是,當你坐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的時候,當你聽課思想不集中的時候,當你複習功課疲倦的時候,請你聽一聽爸爸在遙遠的東京為你點播的歌曲,我相信這首歌會給你溫暖,給你戰勝困難的勇氣。」
一個華人家庭,拯救了日本的自殺青年們
丁尚彪的小小方寸陋室,卻承載了一家人改變命運的寄託。
對日語一無所知來到日本,老丁已經能說一口流利日語,還考下了五個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有了證書以後,工作再也不用愁了。
而另一邊,原本出生在高幹家庭的妻子,一個人扛下了沒有丈夫的家庭,照顧女兒的飲食起居,修燈泡、通廁所,統統自己來。
平日她在紡織廠裡上班,每天省吃儉用,自己連衣服也不願意買,一家人分工合作,沒有誰掉鏈子。
而女兒丁晽,也爭了一口氣,18歲那年,考上紐約州立大學,如願通向了自己的醫生理想。
在丁尚彪與家人分離8年後,考上大學的女兒飛往美國紐約,母親在機場送別,泣不成聲。
從此,一家三口,天各一方。
可喜的是,丁晽的飛機中途在東京轉機,她和爸爸有24小時的見面時間。
對女兒印象還停留在小學的丁尚彪,終於有機會再次見到女兒。兩個人見面,他盯著女兒丁晽看。
「頭髮白了」「變成雙眼皮了」「你該好好減肥了」
他帶女兒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參觀,向同事們興奮地介紹:「這是我的女兒,要去美國留學了。」
他帶女兒到自己住處落腳,看到爸爸的生活工作環境,丁晽心裡也很是苦澀,爸爸為了支持自己的夢想,實在付出了太多。
一天的相處過去,兩個人又到了離別的時候,車還沒到站,丁尚彪就先忍不住抹起了眼淚。
臨別的時候,由於機場要查身份證,老丁只能將女兒送到前一站,父女倆,一個在車廂外安靜地落淚,一個在車廂裡泣不成聲。
為了實現女兒成為醫生的夢想,他更加努力了,一天打三份工,洗碗工、建築工、清潔工,什麼都幹,他想要靠自己的一雙手,把家庭的命運改寫。
這樣天各一方的生活又過了5年,妻子陳忻星成功申請了去美國的籤證看望女兒,這一次,她同樣要到東京轉機,和老丁的見面時間,有72小時。
夫妻倆時隔13年的見面,老丁已經消瘦了不少,牙齒也掉了,坐在車廂裡,老丁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的妻子,默默傻笑。
女兒和丁尚彪8年後的第一次見面,24小時,深情無言;妻子和丈夫時隔13年後見面,老丁已經白頭消瘦,牙齒也沒剩幾顆,見面卻只有默默傻笑。
這一次,他帶妻子去了淺草寺,逛公園,在他鄉來了一次久別重逢的約會。
又到了第三天離別的時刻,夫妻倆坐在電車上,默默無言。
老丁到站下了車,兩個人沒有道別,沒有擁抱,妻子陳忻星只淡淡的一揮手,頭也不敢回。
等車走遠,夫妻倆的淚水才終於決了堤。
紀錄片最後,求學7年的丁晽,25歲博士畢業,成為了一名婦產科實習醫生。她接過了父母沉甸甸的接力棒,懷著感恩的心去幫助和迎接更多的小生命。
2004年,丁尚彪眼含熱淚坐飛機回到了上海,臨別前,他特意前往阿寒町鞠躬告別,之後回到了上海和妻子團聚。
據了解,片子裡刪減掉了一個片段。
在機場辦理出境手續時,日本海關人員看到他的護照,先是大驚失色,然後很快平靜下來,之後迅速作出決定,蓋章放行,還以舉手禮向他表示敬意。
丁尚彪雖然是黑戶,但他15年來按時交稅,身上帶著15年來的繳稅單,並且沒有任何犯罪記錄。
2006年,日本主流頻道富士電視臺破天荒地在黃金檔播出了這部紀錄片,由於涉及黑戶問題,攝製組和電視臺當時非常擔憂,但沒想到的時候,片子播出後創下了收視紀錄,也沒有一個人打電話追究這個事情。
2009年,一個深受片子鼓舞的大學生,東奔西走拉投資,幫助片子走進了電影院,上映場次一加再加,常常爆滿,熱度甚至超過了同期的《阿凡達》。
在電影院外,觀眾寫滿了留言牆,感謝這部紀錄片帶給他們的鼓舞和力量,拯救了不少有自殺傾向的日本人。
「是阿寒町辜負了這個偉大的中國父親,祝福他們一家」
「他對人生和家庭的熱愛,勤勞堅韌不拔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我再次感悟到中國人的美德,值得好好學習。」
「我非常慚愧,不久前剛被公司辭退,並曾產生自殺念頭。看到丁尚彪能為家庭和女兒作出如此偉大奉獻,相比之下,我無地自容,真是太膽怯、太不負責任了。」
中國人拼起來,到底有多可怕?
2009年,丁尚彪夫妻跟隨女兒定居了美國,女兒跟一名中國臺灣人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老丁已經確確實實地成了一個老頭,可他還是閒不住,靠谷歌翻譯寫簡歷成為了五星級賓館的廚師。他打算繼續攢錢,然後環遊世界。
他還打算業餘時間把自己的一生寫下來,就算不出書,也可以鼓勵後代。
看老丁這一家,很容易就能聯想到自己的上一代。中國家庭的隱忍,中國人的踏實堅毅,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就連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也給予評價:「我深受感動」。
但與此同時,中國網友也有不少的爭議:
「改革開放發展這麼快,為什麼不留在中國做生意?」
「為什麼不打兩年工就回上海買房投資?現在早就是億萬富翁了」
「在日本打工,去美國定居,他們一家崇洋媚外?」
「為了供女兒,自己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是不是太笨了?」
對此蟬主想說,誰也沒有天眼,無法預知時代局勢的變化,對於一個生在上一輩的底層家庭,他們唯一能想到的出路,就是全家舉力培養一個可以出國留學的大學生。
為此,可以臥薪嘗膽15年,將所有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延遲15年。
雖然現在的社會更加崇尚及時行樂,但延遲滿足,也是一種崇高的選擇,我們無權對他人的決定指手畫腳。
曾經有人說「華人不管去哪,都不可能餓死」,多少在外的華人,靠自己的一雙手,依然掙得了生存的資本。他們的努力和體面,為中國人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你可以說他們不夠格局,不夠聰明,但他們身上的勤奮、敬業、堅韌的品質,的確是所有中國人和華人的立足之本。
《歲月神偷》裡說:「難一步,佳一步。做人呢,難完就佳了。」
為什麼質疑他們為何臥薪嘗膽,其實只是自己何不食肉糜罷了。
點亮「在看」,為堅毅的中國人鼓掌
蟬創意是一個全中國最糟糕的公眾號,我們專注於人類腦洞開發的事業,對藝術作品、潮流文化、網絡熱點進行野雞式播報,在毀滅你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向世界傳遞我們的虛情假意。
微博:@蟬創意 | 微信:chanchuangyi
【未經許可 | 禁止轉載】
投稿、媒體、商務合作
至郵箱:pr@chanchuangyi.com
加入組織,後臺回復「招人」
/ 推 薦 文 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