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堡壘》的結尾,鹿晗曾大喊:「打我!一時成了各大影視博主茶餘飯後的笑談。與之相對應的,數十年前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的電影角色王成,名叫《英雄兒女》,也曾大喊大叫,「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在槍聲中,那響亮的呼聲感動了屏幕前的你和我。有別於王成的英雄好漢,蔣慶泉作為人物原型卻並未離開人世,而當年的戰亂已過66年,老英雄們現在的處境如何?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一分勞苦一分人才。"戰爭年代,或許像李鴻章那樣,高官顯貴,背負著叛國之名,但仍影響不了他們近乎奢華的生活,真正受苦的還是沒錢沒勢的黎民百姓。"
作為一名飽受戰爭折磨的普通人,蔣慶泉出生於抗戰爆發的前幾年,年幼的他還沒長大就經歷了戰爭帶來的第一次磨難——沒有機會接受教育,這對於好學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在蔣慶泉參軍之前,他一直是個文盲。但是他沒有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雖然沒有受過教育,但是生活使他很早就明白了華羅庚的那句名言:「自學,是一種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行路,還是靠路人自己。儘管部隊的訓練環境非常艱苦,蔣慶泉還是不斷地堅持學習各種技術。
或許是自己的天分,或者自己的努力,才使蔣慶泉很快掌握了步話機的操作方法,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變成了一名合格的技術步兵。這是蔣慶泉人生轉折的開始,也教給了身處低谷的人一個樸素的道理,即天不負有心人,改變要從點點滴滴做起。
格蘭特曾在戰爭中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我從來不提倡戰爭,除非是為了和平而戰。"新中國成立後,經過近百年的戰亂,華夏大地終於迎來了和平的曙光。"但是,對於這片土地,總有人望而卻步,在美國的幹預下,出於自身安全考慮,我國進行了援朝總動員,蔣慶泉所在的23軍毅然挺身而出。
但戰爭總是殘酷的,就像李賀所寫的:「秋來秋去,塞上燕脂凝夜紫。"援朝將士的鮮血染紅了大地。
僅從歷史教科書上就可以看出,最後的援軍是由我們打贏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勝利背後的犧牲有多大,畢竟當時我們軍隊面對的美軍可是武器比日軍還好啊!在戰爭爆發之前,蔣慶泉所在的5個連隊做了最壞的打算,決定了犧牲後的連長。
一言以蔽之,戰爭比他們想像的還要殘酷,連長犧牲後,排長連班長都被打死了,165人的強化連最後只剩下十幾人,包括蔣慶泉。一場激烈的戰爭使大家都感到疲憊不堪,帶著沉重的話務機的蔣慶泉也不例外,但他不能放鬆,因為他必須時刻遠離敵人,把敵人的具體位置通知炮兵部隊。
眼睜睜地看著敵人離得越來越近,一向穩重的蔣慶泉也急紅了眼睛,在步話機前不停地吼叫:「打我,打我!」這時蔣慶泉已作好犧牲的準備,可碰巧的是,後方炮兵由於長期作戰,彈藥供應不足,未能及時進行火力輸出。敵人的子彈先擊中蔣慶泉,他在等待後方射擊時,在劇烈的疼痛中失去了原來的知覺。誰也不怕死,但為了祖國大地的安寧,蔣慶泉和他的戰友捨生忘死,他們的英勇無畏值得大家銘記。
馮夢龍曾在《喻世明言》中說過:「大難不死,必有後祿,命不可絕。」「但這一說法並不適用於蔣慶泉。靜坐的原因使蔣慶泉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被送到美軍醫院接受治療。曾有一個敵人成了自己的救命稻草,但蔣慶泉從來不把軍人的榮譽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在被捕期間,為了對美軍的殘酷審訊,他故意誇大我部隊的戰備力量,令美軍感到困惑。被俘虜的日子是蔣慶泉一生的心結。
軍隊敗北後,他和另外6000多名俘虜被遣送回國,此後的日子裡,他每天都在審查中度過,當時教育俘虜的幹部一句話:「俘虜即變節。」這位年紀不大的年輕人感到羞愧,但幸好原來的軍隊並沒有拋棄他,為他保留了黨籍和軍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蔣慶泉的人生甚至比小說中的自己還要精彩,而他在不到三十歲的時候,年紀輕輕就嘗盡了人間的歡樂和苦澀。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部隊退役後,蔣慶泉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遼寧老家,娶妻生子,靠著種地養家餬口,過著「隱居」的普通生活。或許在很多個夜晚,他都會想起自己參加過的戰爭,想起故去的戰友,想起那些死裡逃生的時光,但這些是我們無法知曉的。
唯一知道的是,他回到家鄉後,生活平靜了許多,那些英勇的時光似乎並不存在於這個人的身上。不變的是他的樸實無華和努力,他用自己的雙手努力滿足著家人的生活,卸下了軍旅生涯中的角色蔣慶泉,開始肩負起一家人的重擔,默默地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慢慢的消失在大家的視野中。
在電影《英雄兒女》的一檔專題片製作完畢後,蔣慶泉才再度出現在公眾面前。久而久之,最初被俘的誤會慢慢地解除了,他不再被視為「變節」的叛徒,也慢慢地解除了困在他心中的結。
今天的蔣慶泉,已是垂垂老矣,雖然得到了國家對英雄的補助,偶爾還會自食其力。這一天和前半生的波瀾壯闊相比,顯得有點平淡。但是,我想,老人應該是幸福的,畢竟他為戰場付出的一切,都是為了現在和平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