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他只是迷失在遠方,他一定會來,來這片白樺林」——《白樺林》
蘭花站在村頭,望眼欲穿的每天守著,守著那個當初和滿崽分別的路口,每當想起滿崽想要親自己一口,蘭花都會忍不住偷偷臉紅,但每一次也都僅僅只是剎那的甜蜜,因為下一秒就被擔心佔滿了心窩:他還活著嗎?
母親也站在村口的老樹下,痴痴的望著遠方,六個孩子已經犧牲,剩下的老大和滿崽,他們會活著回來嗎?什麼時候回來呀?
電影《八子》看到這裡,都已經不記得自己哭了幾次了。
拋開所有的評判標準,能讓人看哭的電影,都是一種成功,如果還不是怎麼煽情,那種痛,更讓人觸目驚心,看完電影,久久不能忘懷。
客觀的說,雖然劇情簡介很傷感:在上個世紀30年代,贛南地區的一位母親,把自己的8個兒子都送上了戰場,6個兒子已經先後犧牲了,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還剩下老大和滿崽,他們能活著回來嗎?
但《八子》並不煽情,只是平靜的敘事。
電影從滿崽和心上人蘭花的道別開始,離別總是讓人感傷,不管是在何時何地,都會無由的升起一種「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惆悵和蕭索。
但滿崽和蘭花的離別場景是這樣的:滿崽說想親蘭花一口,蘭花嬌羞的婉拒說都留給你等你回來,滿崽無計可施,那就揮揮手道別吧,說走就走。
滿崽轉身離開的同時,蘭花激昂的歌聲響起,整個場景竟完全沒有任何的離愁別緒,只有一種承諾——你去打仗,我會等你。
或者——我要活著回來娶你,等著我。
《八子》這種不「做作」的敘事手法,一直貫穿全片,滿崽在戰場上找到大哥的時候,沒有噓寒問暖,也沒有「分別已久抱頭痛哭」的「感人場面」,大哥直接給了滿崽一腳,咆哮著:「滾回家去」。
這是最樸素的真實,才是最符合當時大哥的「心情」:我應該是回不去了,求求你回家去給媽養老送終吧,我唯一的弟弟。只是,這是戰場,容不得柔情,所有的戰友都是他們母親的孩子,怎能對自己的弟弟偏心呢?所以排長大哥只能給弟弟來良苦用心的一腳,儘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還有最後分別時滿崽像小時候一樣、讓大哥背著走過小河,和那場慘烈的突圍之戰、老趙和狙擊手犧牲的時候等等場景,電影雖然都給了特寫鏡頭,但沒有對畫面加上過多動情的渲染,如悲戚的背景音樂,或戰友的抽泣聲等等。
而是讓畫面就那麼自然而真實的呈現,大哥背弟弟,背了就背了,就像小時候一樣,沒有慢鏡頭,也沒有刻意的表情渲染;戰友犧牲,背景還是槍炮聲,因為活著的人還要戰鬥,沒有時間悲傷。
——就讓電影回歸冰冷鏡頭的介體屬性,「冷漠」的記錄戰爭的殘酷和憂傷吧。
但在「漠然」的情感之外,《八子》的戰鬥場面卻非常的多,這種「連番的轟炸」,不斷的堆砌著觀眾共情的醞釀,待情到深處,電影不必煽情,觀眾也已經意味明了——讓你流下眼淚的,不是濃情的悲戚,而是那無聲的悲壯。
戰鬥雖多,卻也沒有重複感,從第一場滿崽偶遇的戰鬥,到堅守陣地之戰,再到突圍戰鬥、偷襲炮樓、炸橋等等,不同的戰鬥緣由,也有不同的戰鬥場面。
有陣地戰,有狙擊戰,也有近身搏鬥,場面宏大,每一次爆炸的聲浪都能讓人為之一震,戰士的動作也很犀利,畫面觀感非常不錯。
不過,眾多的戰鬥和爆燃的場景,是看爽了觀眾,但多到似乎可以用戰鬥來為電影分幕,《八子》的劇情難免就被削弱了一些,比如「八子參軍」的家庭故事,和當時戰爭的背景等,交代得略顯單薄。
但歸根結底,不管是故事、場面,還是服化道、視聽效果等等,都是統一為電影的主題思想服務,所以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才是一部電影的靈魂。
而《八子》的靈魂,就是告訴歲月靜好的人們銘記歷史,緬懷英雄,那些崢嶸歲月的悲壯,永遠激勵著中華民族砥礪前行。
——「雪依然在下那村莊依然安詳,年輕的人們消逝在白樺林」。
古來徵戰幾人回?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