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個體生命匯聚而成的宏大敘事 | 名家

2020-09-03 中國電影報

|張 衛

編輯|萬曉茜

八佰》不是我們常見的傳統戰爭片:領導層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指揮千軍萬馬,浩浩蕩蕩,摧枯拉朽,漫捲紅旗戰如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在這種宏大敘事中,領導層既是戰爭的指揮者,也是影片的敘述者,敘述跟著領導層的指揮鋪敘,跟著被指揮的戰爭進程展開,片中也有個體,但個體整齊劃一,因為他們是堅決服從命令的下級,是宏大敘事的堅實註腳。

《八佰》作為戰爭片,也是宏大敘事,但它的出發點並不始於領導層,而是從個體生命出發,從千差萬別,色彩各異的草根士兵的出發:山東話、河南話、四川話、江西話、山西話、陝西話、湖北話、安徽話、廣東話……沒有一部華語片使用了如此眾多的方言!來自全國各地的士兵們操著各地方言在四行倉庫內的彈雨中吶喊著、嘶叫著,進行著頑強的軍事抵抗……方言的繁多,代表個體的不同,個體的微小、個體的豐富,代表著發源於巴顏喀拉山的涓涓細流匯聚沿途各地的山川溪水,組成長江黃河,浩浩蕩蕩湧向大海,正如荀子所說:「涓涓細流,匯成江海」,或者更肯定更堅決地用雙否定語式說: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八佰》的宏大觀和江海觀!所以,毛主席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所以,毛主席親筆題詞:「八佰壯士,民族革命典型!」因而,《八佰》沒有過分強調戰爭的領導層,即便對團隊唯一的指揮官謝晉元也是如此。況且,從戰史實況來考據,領導層已讓七十萬軍隊退出上海,命令八十八師固守閘北,而這個師的逃跑師長,只留了一個營做樣子,底層戰士的浴血奮戰,只是高層為爭取國際輿論支持展開談判的砝碼。影片後部黃曉明的準確表演也證明了這一點。

於是,在蘇州河的南岸,媒體在觀看,百姓在觀看,這是一場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公眾觀看的戰爭。輿論訴諸於媒體,媒體對四行倉庫,進行著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直播」,直播的年代是群情激奮、共築血肉長城的年代,直播的立場當然是「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所以八佰壯士在當時的媒體「直播」中的呈現的是個個鐵骨錚錚,人人一腔熱血。但四行倉庫內的兵士畢竟不象長期嚴酷訓練後產生的特種兵那樣,具有整齊劃一的鋼鐵意志,導演管虎顯然要探究這些涓涓細流的來龍去脈,要展現他們變化、發展和成長的真實心靈史。

在這些細流中,我們看到將內在堅毅與外在嚴謹融為一體的黃志忠扮演老葫蘆;飽經滄桑、胸有成竹的王千源扮演老兵羊拐;在小鮮肉中最具有鮮明內在力度和倔強個性的歐豪,這次表演了與自我個性反差較大的「懵弱」農民端午;一貫以內在倔強和剛毅示人的張譯這次扮演的弱不禁風長發老算盤;姜武扮演的前後不一的狗性老鐵;杜淳像段奕宏出演《我的團長我的團》那樣飾演團長謝晉元;魏晨飾演近乎瘋狂的陝西兵朱勝忠,李晨飾演隨時能射殺逃兵的山東老兵,鄭凱扮演殉國壯士陳樹生、唐藝昕飾演的冒死遊過河向北岸倉庫送旗的女生楊慧敏,侯勇飾演在陽臺上觀望多日後拿出獵槍向日軍方向射擊的大學教授 ,梁靜飾演牢騷滿腹的教授夫人,姚晨飾演英氣凜然的何香凝,劉曉慶飾演充滿民族義氣的賭場老闆蓉姐……他們一個個活龍活現,共同構成烽火連天中的人物群像。

然而影片開始,編導並沒有展現他們清一色的鋼鐵意志,與此相反,他們中有的是逃兵,有的嚇破膽,有人是臨時入伍的農民,從未扣動過扳機,有的以為自己是被縣黨部派來打掃戰場的援兵,有的是未成人的少年童子軍,有人是只會舞文弄墨的文職會計,面對突如其來的彈雨和炮火,他們無所措手足,他們害怕開槍,害怕殺戮,即便眼前的敵人殺過自己的舅舅,也不敢開槍復仇。面對直射而來的槍林彈雨,姜武象鴕鳥那樣藏身於麻袋之中,端午和老算盤千方百計地從下水道遊出戰場……影片真實呈現了個體生命在巨大的戰爭機器面前的渺小和無奈,正如故事開始爬出洞口縮頭縮腦的老鼠,影片毫不掩飾地展示了戰爭的殘酷,底層的新兵無時不刻地生活在恐懼之中 ,儘管他們充滿「人性的弱點」,但是在民族危亡面前,在炮火和彈雨的一次次洗禮中,他們一步一步突破自身的怯懦和局限,完成個人脫胎換骨式的升華和轉變:從初見死亡時的害怕到懷抱集束手雷,高呼自己的名號從高樓躍出,跳入敵群;從逃兵班成為護旗班,在敵機的掃射下集體中彈,掙扎著也不讓旗幟倒下;姜武昂首闊步乘電梯登上樓頂平臺,舉起大刀引吭高歌《定軍山》,吸引敵軍的火力向自己聚焦;王千源帶著區區幾個戰友,主動進攻強大的敵軍陣地,他們要以自己的赴死轉移日軍的注意力掩護團隊後撤,聽到敵軍驚恐萬狀地大呼小叫,他們的面龐露出燦然微笑;端午舉著步槍與敵機的機槍對射,右肋下面被打出一個血窟窿,血流如注,腸子全數流出……「時勢造英雄」成為這部平民戰爭史詩的最為驚心動魄的精神圖景。開篇試探出洞的老鼠最後變成白色戰馬縱橫馳騁,在這一堅硬內核中,宏大的戰爭圖景才顯得極為真實,萬眾一心的抵抗才真正震撼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走向英雄的升華,都駐足於華夏民族忠孝節義的倫理精神及其文化傳統的外在表象之上:懷抱手雷的壯士們跳向敵群的一剎那高喊的是:娘,我走了,孩兒不能盡孝了!留給母親的遺書是八個血寫的大字:「捨生取義,兒所願也!」童子軍小湖北的精神想像是:端午成為趙子龍,身披盔甲,手持長槍,騎著白馬,屹立山頂,衝向曹營。對面的戲臺上,武生演員手持刀槍威武亮相,唱的是「七進七出長坂坡」,馬精武作為戲班頭領神色悲壯,高舉棒槌為對岸的將士擊鼓助威……

圍繞著小人物的升華,電影敘事展開著兩個層次的懸念:第一個層次是利用觀眾心理深層的生之本能,展示新兵的的生命危如累卵,危在旦夕,管虎說,這部電影就是沿著普通人的視點進入,看他們經歷了什麼,感受了什麼,戰爭中間未經預料的突然降臨的死亡,這時候帶來的感覺完全是不確定性,戰爭環境下的生命沒有保障,在視覺和立場上,我們不希望站在萬能的上帝這邊,還是站在普通士兵的角度。這個角度激發了認同新兵的觀眾的求生欲望,他們把自己投射到新兵身上,與新兵合二為一,緊張地目睹所有突然發生的慘烈場面:影片開端,日軍的騎兵衝入保安團的隊列,手起刀劈,人頭落地;接著是倉庫內的慘烈戰鬥,窗外射進子彈隨時將我軍戰士一個個打得滿臉開花,仰頭倒斃;大批的日軍從窗口湧入,向室內國軍密集掃射;相撲運動員似的日軍武士從地下水道潛入倉庫,躲在一旁的新兵只能潛入水底,其中不會水的那位憋不住想將頭露出水面喘氣,為了不被敵人發現,旁邊的戰友死死將其壓在水裡,待日軍離去後,旁邊的戰友露頭,中間的那位再也露不出頭來……士兵每時每刻都在迎接突然到來的死亡,直到最後過橋的殊死衝鋒,那座橋分明是殺戮生命的屠宰場。敘事一直設定日軍對群體主人公的生命構成的長遠威脅,又不斷地製造眼下突如其來的新威脅,國軍不斷地解除著新威脅,如此往復,不斷地激發觀眾焦急地看下去,這是本片使用的常規戰爭類型的敘事動力。但是,影片的結尾是反類型的,按照一般的戰爭片,正面主人公取得勝利,他們因此獲救,觀眾壓抑的情緒最終得到釋放,本片中,與觀眾情感聯繫最深的主人公們最終走向犧牲,觀眾獲得的是悲劇的升華,而不是逃出死亡的快感。正如導演所說:「結尾我們希望給的是非常憋屈的力量!」

第二層次的懸念是精神人格的懸念,觀眾要看這些新兵求生的欲望怎樣變成赴死的決心!上文我們已經描述了他們轉變的心理歷程,小人物最終能夠頂天立地,人格敘事深深地滿足著觀眾崇拜英雄,精神升華的心理需求。

影片的視覺影像造型系統也在以特有的方式表述這些細流與江海:在四行倉庫內,我們可從一個個倫勃朗油畫式的面部特寫鏡頭中,凝視每一個體生命的心靈世界,黑色背影凸顯面光下的眼睛和神情;在倉庫外,ALEXA IMAX攝像機的廣角橫移鏡頭,展示著南岸夜間的燈紅酒綠和白天萬眾一心的熱血聲援;記者和觀察員們乘坐的飛艇從近景滑翔至遠景,飛向一群群炸毀高樓的廢墟集群,這些景象很像科幻片中地球被廢棄之後的悽涼和荒蕪,管虎說,他在造型上追求科幻和魔幻感,這是在對應九零後觀眾的視覺經驗。影片對大橋的俯拍總是戳人心臟,鏡頭前的場面調度更是撕裂肺腑:送電線的猛士們在發瘋似的狂奔中一個一個被子彈擊中,衝向南岸的將士一群一群地被機槍掃射,倒在血泊之中,電影《沙鷗》開篇著名的固定機位深焦距長鏡頭再次出現:一排受傷的將士相互攙扶著向我們艱難走來,在長焦鏡頭中他們總是走不到我們跟前,彈雨還在密集地射擊,士兵們還在一個個倒下,這時候的剪輯讓特寫鏡頭再次出現:一雙雙手從南岸的欄杆中伸出來,有的伸開五指想要拉他們一把,有的握緊拳頭為他們鼓勁……

電影《八佰》是涓涓細流匯成大江大河的交響史詩!

(作者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

聲明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八佰》:個體生命匯聚而成的宏大敘事|名家
    在這種宏大敘事中,領導層既是戰爭的指揮者,也是影片的敘述者,敘述跟著領導層的指揮鋪敘,跟著被指揮的戰爭進程展開,片中也有個體,但個體整齊劃一,因為他們是堅決服從命令的下級,是宏大敘事的堅實註腳。《八佰》作為戰爭片,也是宏大敘事,但它的出發點並不始於領導層,而是從個體生命出發,從千差萬別,色彩各異的草根士兵的出發:山東話、河南話、四川話、江西話、山西話、陝西話、湖北話、安徽話、廣東話……沒有一部華語片使用了如此眾多的方言!
  • 《八佰》的動靜與黑白 | 名家
    他們有恐懼與軟弱的一面,又有戰勝恐懼的歷練和突破個體的局限的蛻變,他們誰也不敢拿生命當作兒戲,卻又能將個體的生死置之度外。戰爭是冰冷和殘酷的,《八佰》中的「靜」凸顯了這樣的冰冷和殘酷。電影開篇用搖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蘇州河北岸的「靜」,這是滿目瘡痍之地,沒有居民,只有殘破與荒涼。
  • 《八佰》的動靜與黑白|名家
    他們有恐懼與軟弱的一面,又有戰勝恐懼的歷練和突破個體的局限的蛻變,他們誰也不敢拿生命當作兒戲,卻又能將個體的生死置之度外。戰爭是冰冷和殘酷的,《八佰》中的 " 靜 " 凸顯了這樣的冰冷和殘酷。電影開篇用搖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蘇州河北岸的 " 靜 ",這是滿目瘡痍之地,沒有居民,只有殘破與荒涼。
  • 每日一影評|《八佰》:群像圖譜、類型敘事與啟蒙索隱
    戰爭中的人在歷史浪潮之中常以人群的方式存在,一如「八百壯士」在整個抗日救亡戰爭語境之中。而電影《八佰》又著重對於這場戰爭中的生命個體進行塑刻,以「特寫」方式發救亡之感遇。 無論是從技術層面的革新與突破,還是從藝術表達的記錄與寫意,《八佰》對同類型的國產戰爭電影都有了新的探索與突破,並以電影來進行對民族精神和國民性的反思,以及對八百壯士救亡精神與啟蒙意識的探賾。
  • 《決勝時刻》:平民底色的宏大敘事 | 名家
    如前所述,《決勝時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儘管這是一部反映新中國建國前夕的國共和談、解放戰爭決戰、和談破裂後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全片格局宏大,是一部融戰爭元素、諜戰元素、動作元素和愛情元素為一體的宏大敘事電影。但正如編劇何冀平所說,這部電影有以往這類宏大敘事電影不一樣的格調。
  • 《八佰》:殘酷敘事下的小人物英雄,有屬於普通人的萬丈光芒
    《八佰《八佰》昂首挺胸地擊敗了所有競爭對手,在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票房上名列第一,並喚起了觀眾的懷舊之情。《八佰》作為亞洲第一部全程數碼imax的電影,本身就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同類型的群像式戰爭片還有很多,在宏大敘事的背景下,每個渺小的生命個體最終匯流成大江大河式的交響史詩
  • 《八佰》| 踏上藐視生命的前線戰場
    《八佰》是根據在四行倉庫所發生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而成 ,中國軍隊在上海的大場防線被突破,再戰只有死路一條,唯有全面撤退,但蔣介石還是決定留下一支部隊,除了藉此支部隊掩護大軍西撤外,更重要的是,這一年的11月,將在布魯塞爾召開《九國公約》籤字國會議,蔣介石對這次會議寄予厚望。他希望全世界看到,在上海,中國軍隊仍在以不屈信念抵抗,以此來贏得友邦的關注、同情與援助。
  • 充滿血性與魄力的《八佰》
    「八佰」看完,8分夠了一年多的等待,抱著很大的期待來看,可圈可點,足夠好看,沒能有機會看到近三小時的版本有些遺憾。戲外「八佰」那些爭議沒必要再講,只論電影,在當下這個時間點能上確實很驚喜。護旗的段落也讓人感動,鮮活生命逝去的背後充滿了對家與國的擁護,一個個小人物個體匯聚成了「八佰」,充滿力量,更讓電影充滿生命。
  • 宏大戰爭場景之外,《八佰》中藏著的管式影像風格,你看出了幾個
    近期最熱影片,當屬《八佰》。很多人評價《八佰》是「救市之作」,停滯半年的影院,正等待著這樣一部大片提振信心。最終它也沒有辜負期待,上映僅3天15小時,票房就超過了10億,在社交平臺上也引起了大範圍公共討論,這都彰顯著一個行業回歸的決心。
  • 民族想像共同體的銀幕再現,是《八佰》爆火的主要原因
    從去年上影節,到13個月之後,管虎導演的《八佰》大概是國產電影在疫情壓抑下一次振奮人心的重啟。對照真實歷史,管虎增強了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殘酷性,在描繪敵強我弱的情況上是客觀公正的。在管虎的影像裡個體敘事是重要的因素
  •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八佰》、《金剛川》影評
    《八佰》和《金剛川》這兩部電影可以放在一起聊聊,涉及劇透,慎入。兩部影片質量都尚佳,觀影體驗都比較好。《八佰》的製作周期長一些在細節的打磨要精緻些;《金剛川》的拍攝和製作的周期僅是三個月多一點,拍攝的鏡頭少了很多,剪輯手法巧妙,用了諾蘭導演《敦刻爾克》的剪輯技巧。
  • 史詩電影《八佰》原聲大碟與電影同日發行,黑膠唱片開啟預購
    電影《八佰》原聲音樂大碟封面2020年首部華語戰爭巨製《八佰》於8月21日全國各大影院上映,歷時一年打造出的讓影片更加增色的《八佰》原聲音樂大碟也在同日發行。在現今更重視個體利益的時代,戰爭年代的團結精神仍然激鼓舞著所有人,提醒大家團結是一種偉大的力量。而這張專輯,正是用音樂來傳遞精神,通過宏大的交響樂配器,展示出殘酷而感人的歷史事件,它是一種警示,更是一塊裡程碑,讓大家警醒——歷史不應被遺忘。
  • 徵文 |《半條棉被》:敘事維度嬗變下的人物形象塑造
    近些年來,主旋律電影展現出一種明顯的趨勢,這便是從宏大敘事的意識形態窠臼中掙脫出來,關注個體在時代變化中對於生命和國家命運的思考。無論是今年國慶檔中的《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奪冠》,還是2019年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 無不是從個體表達到國家表達,從個體生命的發展看出國家民族的發展。《半條棉被》雖取材紅軍長徵,卻以小見大,以三位紅軍女戰士和一戶村民之間因「半條棉被」結下不解之緣的故事,展現出共產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軍民魚水情。
  • 戰爭與個體——電影《八佰》影評
    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的是史稱「八佰戰士」的中國國民黨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關於這部電影的名字,導演坦言內容更注重的是戰爭中個體的體驗:「所以,人字旁特別重要。」這個「個體」,不僅僅指的是與敵人鬥爭的戰士,也是指當時目睹這場戰爭的所有人。當然,這其中更包括影院中的觀眾,由此形成了多層的觀看關係。
  • 2020《八佰》電影影評大全
    2020《八佰》電影影評大全導語: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演習,當晚炮轟宛平城,29軍奮起抵抗。盧溝橋事變後,八年抗戰開啟。下面勵志故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0《八佰》電影影評,大家快來看看吧。
  • 《八佰》還沒開打就輸了,一場殘酷悲壯的表演
    時隔七個月,沉寂已久的影院終於重新煥發生機,而《八佰》的定檔上映,絕對稱得上是最令人驚喜的「喜上加喜」。由於當時敵軍尚未對英美開戰,因此位於四行倉庫南側、與四行倉庫一條蘇州河之隔的英美租界,反而成了最接近於「人間天堂」的所在:蘇州河的一岸炮火顛連,人人自危;另一岸則歌舞昇平,若無其事。何其嘲諷的一幕!但這竟是當時再真實不過的現實。
  • 電影《八佰》雖有瑕疵,但依然是爆款
    最近,電影圈裡的爆款無疑是管虎導演的影片《八佰》。影片延期一年後公映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作為消除新冠病毒疫情影響的一劑解藥,給備受打擊的電影界提振了信心。但是,圍繞電影《八佰》的話題不斷,爭論更加激烈,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在多元化、特性化、個性化的今天,對一部影片,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這對電影藝術乃至文化發展是好事。我認為,在評價電影《八佰》時,需要首先達成兩個方面的共識。
  • 管虎:這個《八佰》背後的男人,憑一己之力拔高國產戰爭片新高度
    第六代導演中,數管虎最酷,《八佰》的熱映又讓管虎&34;了一把,他讓國產戰爭片走向了新的高度水準。《八佰》是亞洲首部、全球第三部全程使用IMAX攝像機拍攝的電影,在IMAX攝像機下的戰爭場面宏大且磅礴,坐在電影院的觀眾仿佛身臨其境,更好地沉浸其中。
  • 《八佰》——引人思考的抗戰巨片
    八佰在平臺首次播出,熬夜看完,實實在在地被感動哭了,怎麼能這麼好。我估計一時半會還不能從故事中出來,但我會儘量客觀寫一些評價供大家參考。 由管虎導演,杜淳、歐豪、黃曉明、王千源、李晨、鄭愷、王曉慶、孫晨等集體出演的電影《八佰》。
  • 《金剛川》:多線敘事+個體視角+直男情懷
    但問題是,因為拍攝任務太緊,這活兒分給三個導演幹了,要把每人拍的東西再東一下、西一下串起來,那肯定完不成任務,趕不上檔期,所以就改成現在這樣,三個導演同時拍一段,同時編,最後分幾塊一組合,這事就算交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