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君權神授」,淺析星變佔卜意義對宋代政治的影響

2020-12-22 苗芳說美食

在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來已久。它認為,天象是對人世態度的表徵,舉凡氏族盛衰,國家興亡,年成豐歉,人事吉兇,無不出於上天意志。日月經天,星辰出沒,是天所安排的秩序;而一些異常天象則含有天的暗示或譴告。如日食、月食、彗星、變星的出現,表明天的怨怒。

為了猜測天的意志,以規範人們的思想行動,於是就出現了佔星術,它反映了古人對天、地、人關係的非科學認識。它所反映的天人關係,形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文化信仰,並對傳統文化和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我國天象觀測上歷史悠久

我國在天象觀測上很早就取得了較大成就。著名的二十八星宿體系,可能就是在周代確立下來。戰國時期,就已觀測記錄了120顆恆星的位置。人們雖已觀測到這些星體,但由於時代的局限,人們對這些星體的產生並沒有科學的認識。張衡在《靈憲》中說:「星也者,體生於地,精成於天。」

意思是說,天上的星象根源於人間事物,地上有什麼人和事,天上便相應有什麼星,天上星象跟地上人事一一對應。這種解釋將星體的產生與人類社會聯繫起來,為後來的佔星家將天象與人事的附會提供了理論依據。至西漢時,董仲舒將陰陽五行學說揉合儒家的綱常倫理和仁義道德一併融入天命觀神學思想,進一步將天人關係發展成為龐大而系統化的思想體系,即宇宙系統論。在他看來「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

人間所有事物都是天所派生的,天上有一個神靈世界,人間社會不過是天上社會的投影。天空中的太微象徵著地上的中央朝廷,也分別與封建王朝中的廷尉、御史大夫、丞相、大將及九卿形成了組織嚴密、體系完整、等級森嚴、居高臨下、呼應四方的空中人倫社會。星官體系的建立,完全比照了封建帝國的官制系統與等級模式。如此,具體的天象經過這種比附或對應的內在模式,就與特定的人事活動聯繫了起來。

根據這個體系,當天上某一位置星宿發生星變,就說明對應到人間社會組織的某個機構出現了問題,統治者就會對相應部門的官員進行調整,如果是發生了日食、北鬥星被犯的現象,那麼,皇帝首先就要對自己的政德進行反思,並採取相應的攘除措施,必然影響到統治者的政策。所以,佔星術在歷代政治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覷的。

二、天象和皇權政治聯繫在一起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既起到了神化王權的作用,反過來也收到了限制王權的效果。到宋代,北宋政治家歐陽修總結了歷代對天人關係的看法,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說,從堯舜三代以來,「莫不稱天以舉事」。孔子刪詩書,不刪這一部分,因為聖人不使天人隔絕。

由此可見,歐陽修是承認有「天」的存在,也承認天人是有聯繫的。但他又認為「人事者,天意也……未有人心悅於下,而天意怒於上者;未有人理逆於下,而天道順於上者。」,「王者君天下,子生民,布德行政,以順人心,是之謂奉天」。即搞好人事,就是奉天。

搞好人事的事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擔當得起的。這就需要政治上有賢明的君主,也需要有賢明的大臣來輔佐,共同搞好所謂的人事。歐陽修的理論一方面用天意來限制君主任意妄為,另一方面也以此作為提升或限制大臣權利的依據。經過歐陽修的改造,星象及其佔卜意義與宋代政治有了更為緊密的結合,對宋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

古人對天象的探索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觀天以掌握兆(象),然後解天(佔星術稱為卜或佔,即對人事附會)。兆與佔關係雖密切,兆是自然發生的現象,佔或卜卻是人為的迷信手段。宋代統治者需要的並不是「兆」,他們關心的主要是從「兆」那裡與人事附會得出的結論——卜。

因為佔才可以對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具有指導作用,使之制定出相應的政策。佔有吉兇之分,吉祥的佔辭可以把君主打扮成聖明天子,起到「神道設教」的作用,得出兇佔則對國家不利,但提前預測出來就可以想辦法攘除之,宋代統治者尤其重視從異常天象得出的佔辭(星佔的結論)。

宋仁宗就曾明確要求「司天監奏災異據佔書以聞」。即要求司天監不僅要向皇帝上報觀察到的異常天象,更重要的是要提供由此得出的佔辭。可見,佔測異常天象才是宋代統治者最主要的目的。在《文獻通考·象緯》和《宋史·天文志》中記載了大量宋代出現的異常天象,其中很多是關於星體變化如太陽、熒惑(火星)和彗星的異常天象,以及就這些異常天象作出的佔卜結論。

三、對宋代政治產生重要影響的星佔主要有如下幾種:

日佔《周易·辭系》稱:「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的變異,被統治者視為最重要的徵兆。因為「日者陽之主也」,而日食的出現是因為眾陰之宗的月亮擋住了眾陽之宗的太陽,即所謂「日蝕者,月往蔽之。」所以,日食是陰盛陽衰的表現。日食的佔卜意義有兩個方面:一是因君主政治不修明而造成地位不穩固。

因而當日食發生時,皇帝往往要素服、避正殿、撤樂、減膳,從日常行為中規範和約束自己,政治上進行修德的活動。要麼頒布大赦詔書、釋放囚徒,要麼減免賦役、撫恤百姓,有時甚至詔令百官進行禳星救災活動。如果我們仔細翻看《宋史》就會發現,宋代的君主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因為日食下過「避正殿」「、罪己」等詔書。但他們多數時候不過以此「做秀」,並不會真的因此放棄權力。

二是君主權力和地位受到大臣侵犯。君為陽,臣為陰,這是自古以來人們的看法,因而日食發生直接表明陰侵陽。天人感應說用臣蔽主、後黨恣橫等所謂陰乘陽來解釋。這種時候,君主往往採取將災禍轉嫁到大臣身上的做法,或以此剷除那些被認為對帝位有威脅的人。所以每當日食出現時,就一定要對人事進行考核、調整,提拔任用自己的親信或選用賢能,或對所謂不稱職的官員進行罷黜。

如:太宗太平興國六年九月,日有食之。「置京朝官差譴院,初令中書舍人郭贄等考校。「」以趙普為司徒,石熙載為樞密使。「雍熙三年,日有食之,甲辰,以御史中丞辛仲甫為參知政事。」「仁宗時慶曆六年,日有食之。是月,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八百五十三人。」因日食而進行人事調整的事例很多,幾乎宋代歷代君王都曾下過類似詔令。

日食涉及到皇位,故而是宋代皇帝最為重視的天體異常現象。在太陽上還會有許多變化出現,如日暈、日珥、日有芒刺、日中見烏、日中有雲氣、白虹貫日等,太陽表面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會引起帝王的災禍及國家的安危。日中有黑子,在宋代也是一個記載的比較詳細的現象,說明宋代統治者比較關注。

《文獻通考》裡徽宗崇寧三年十月壬辰、政和二年四月、八年十一月、宣和二年五月、三年十二月都記載「日中有黑子。」高宗建炎三年三月、八年二月,光宗紹熙四年十一月,寧宗慶元六年八月,也有「日中有黑子」的記載。其佔卜意義是臣蔽主明,即君有過而臣不諫。

當君主犯錯誤時,臣未盡到應盡的責任,因此,懲罰的主要對象是大臣。從這種現象的記載頻率看,宋代國勢衰弱時要多些。因為那時的統治者多為昏君,當然需要更多的人來為他承擔罪過。白虹貫日也不是一個好現象。「高宗建炎三年春,白虹貫日,佔近臣為亂或諸侯叛。四年二月辛亥,白虹貫日,於是金虜退,群盜大起。」「寧宗慶元元年正月丙辰,白虹貫日,佔百殃之本,眾亂之基,有兵。又曰:近臣為亂,……時政以變,兵禍始矣。」一般來講,只要日被侵,都是不利於君主的,表示國家處於不安定中。

行星佔宋代,行星主要是指歲星、熒惑、鎮星、太白、辰星。在佔

星家看來,五大行星與方位、四時、禮義道德等密切相關。董仲舒說「五星失行度者,臣非其人,賢不肖並立,臣亂於下,則星錯於上。」佔星家根據五星的屬性,進一步引申出,各星所司之事物:木星以「十二歲而周天」,歲行一次而主年歲;火以炎上而司火旱;土以稼穡而司五穀;金以兵革而司甲兵死喪;水以潤下而司大水。

五星的相互位置,三星、四星和五星的交會,都徵兆著勝負、吉兇、禍福。如「五星相聚」通常認為要發生改朝換代的政治變革。所謂有德者昌,失德者亡。故它既是吉兆,又是兇兆,看對象是誰而已。

在五星中,熒惑常被象徵或會意為君臣之間的合作關係。宋代史書中記載最多的是有關熒惑(火星)的兆辭。熒惑因主罰又被稱為「罰星」。《史記·天官書》載:「察剛氣以處熒惑。曰南方火,主夏,日出丙、丁。禮失,罰出熒惑,熒惑失行是也。出則有兵,入則兵散。

以其命國。熒惑為勃亂,殘賊、疾、喪、飢、兵。所以,熒惑佔一般預示著有兇兆發生。降至宋代,前代對熒惑與人世社會的關係的認識仍然保留下來。「中興天文志曰:熒惑色赤比心大,星大小類填。……過無道之分,則犯關變色,為災為兵,曰吉曰兇,未有不關於人事者也。

然五星之變足以致殃,熒惑、太白為甚,而熒惑尤甚。蓋熒惑,火也,性烈而不常。又為執法之官,司天下過失,故其應尤為亟也。」「容齋洪氏隨筆曰:世之技術,以五星論命者,大率以火土為惡,故有晝忌火星夜忌土之語」。陳瓘曾因「火星之行頗失常度」而憂慮不堪,認為「熒惑犯房,將相惡之」。

將相不和說明國家運行出現了問題,雖然不至於威脅國家安危,但「亦當常自修警。」「包拯又上謹天誡疏曰:『近者太白犯月於箕尾之分,熒惑犯鎮星於虛危之分。……皆外寇之兆。』」可見大臣們對熒惑失行的憂慮。

(三)彗星佔

彗星在中國民間有「掃把星」的俗稱,它的出現在中國古代歷來被當作大兇之兆。天人感應說認為彗星是陰陽不調、惡氣所生。劉向說「孛星者,非孛星,惡氣之所生也」。《乙巳佔》將其判斷為兵喪、除舊布新之象、臣殺君、四夷來犯等。趙普更是在給太宗的奏書中描繪了一幅彗星出現後的恐怖畫面:「彗星者所謂掃星也,……皆是逆亂兇悖非常,惡氣之所生也。

見則為兵、為喪,除舊布新之狀,不有大亂必有大兵。天下合謀,暗閉不明,破軍流血,死人如麻,哭聲遍天下。幹戈並出,四夷來侵,餘災不盡。為水旱飢疫,兇惡之事不可具載。」所有這些對於國家來說,都是相當嚴重的政治事件。趙汝愚的《宋代名臣奏議》中除了有關自然災害的奏書外,有關天象變化上的奏書中,以彗星變而上書的最多,共有十一篇。《文獻通考》裡關於宋代彗星變的記載可說比比皆是。

彗星的佔卜意義主要是除舊布新,除舊布新就是改朝換代。所以當彗星入紫宮、北鬥、房心宿等,這些都是帝宮之象,就意味著帝王死、帝宮空。「太微」是天上帝庭所在,代表君主。因此彗出「太微垣」的佔卜意象就是「除舊布新」,改朝換代,皇帝帝位不保。這是宋代皇帝日夜擔憂的大事。

如《文獻通考》中記載,「神宗元豐三年七月癸未,彗出西北太微垣、郎位南,白氣長一丈,斜指東南。在軫度中。丙戌向西北方行,在翼度中。戌子,長三尺,斜穿郎位。癸卯犯軒轅。至丁酉入濁不見。庚子晨,復出於張度中。至戊午凡三十有六日沒,不見。主除舊布新,兵喪,火災。又主京城有兵變。」另外,彗星出現的位置不同,其佔卜意義也有區別。

如「真宗鹹平元年正月甲申,有彗出營室北,光芒尺餘,至丁酉,凡十四日滅」。「營室」對應就是地上軍營所在,所以「彗出營室」的佔卜意義就是有兵災。又如「哲宗紹聖四年八月已酉,彗出氐,度中如填,有光、色白,氣長三尺,斜指天市垣中星。九月壬子,光芒長五尺,入天市垣,已未犯天市宦者,主侍臣有憂。庚申犯天市垣帝座。戊辰沒,不見。

主兵喪、大水及赦。又主五穀大貴,侍臣有憂。又主人民亂,大臣憂。」之所以「五穀大貴……,人民亂,大臣憂」,是因為該條記載是彗星入「天市垣」,而所謂「天市垣」就是天上的市場所在。所以,彗入「天市垣」就意味著經濟遭到破壞,自然就會引起「人民亂」了。「徽宗崇寧五年正月戊戌,彗出西方,如杯口大,光芒出如碎星,長六尺,闊三尺,斜指東北,自奎宿貫婁、胃、昴、畢後入濁不見。

主兵喪、大飢,西北宜備之。大觀四年五月丁未,彗出奎婁,光芒長六尺,北行,入紫薇垣至西北入濁不見,主水旱、谷傷、兵飢,人主惡之。」從以上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不管彗星出現在什麼位置,只要有彗星出現,都是大兇的預告。故宋代的統治者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彗星的出現。

(四)流星、隕星等星佔

除上述幾種對宋代政治影響比較顯著的異常天象外,宋代還比較注意流星、隕星等天象的出現。《文獻通考·象緯考十五》中有大量宋代出現的流星、隕星的記載。宋代對流星和隕星的解釋一般是依其所象在人事中找原因。張方平在《上英宗論星變》的奏摺中寫到:「臣自到闕,伏見陛下以垂象之變,避正殿、減膳、降服、恤刑、罷宴、撤聲樂、弛力役,所以修省答天戒者甚。

然未嘗有人修明紀律,震耀威靈,以究治亂根本為議也。……官失其守,事忘其舊,綱目頹紊,憲章隳馳。」按他的說法,當上述異常天象出現時,不是皇帝當的不好,主要是大臣官員沒有為國家盡力。這更是為皇帝「修明政治」提供了很好的藉口,罷去一些不稱職或皇帝不喜歡的官員,又可獲得「聖明」的美譽,何樂而不為呢?

總結

綜上所述,當出現日變時,宋代皇帝會採取一些諸如素服、避正殿、撤樂、減膳行為,從日常行為中規範和約束自己,或進行政治上修德的活動,頒布大赦詔書、釋放囚徒,減免賦役、撫恤百姓的措施等。

但如果是其他星變,包括熒惑、彗星、流星、隕星(包括月食、客星)發生時,事實上都對執政大臣的職責提出了質疑。因為,「日者,陽,君道也;星者,陰,臣道也。」所以,日的失行意味著君主失德,該是君主對自己進行檢討,而星的失行,就主要是臣的責任了,這就使得他們不得不從政事和日常行為中加強自我約束,進行自我「修省」。

從此意義上看,星變的發生對於宰輔大臣的基本職責和主要行為具有一定的規範和約束作用,他們也因此時常成為皇帝過錯的替罪羊,所以,如有星變發生,每每是一些宰輔大臣受到懲罰。因而,我們在宋史中看到的大多是宰輔大臣的乞退報告或是皇帝的罷官詔書,卻從來沒有那一位皇帝因此而下臺。

參考文獻:《春秋繁露》《文獻通考·象緯》《宋史·天文志》等

相關焦點

  • 君權神授的信仰崩塌
    這六百年「秦漢帝國政體」崩塌的核心源頭,叫做「君權神授」。「君權神授」的這齣戲,到了西晉時,唱不下去了。讓我們回到夢開始的地方吧。軍備競賽沒啥意義了,別想著胳膊粗拳頭大就能再立山頭當皇帝了!儒家也開始在這套理論中生根發芽,全方位服務於「君權神授」的這套政體,皇帝是天的兒子,哪有兒子不孝敬爹的?
  • 古代大兇之兆——「熒惑守心」,統治者君權神授良藥下結出的苦果
    古代王權講求君權神授,承天之命是一個王朝統治者最好的輿論武器。但,在唯心主義學說籠罩之下的封建統治,君權神授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君權神授天人感應說天人感應之說,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 從「神靈崇拜」到「以德配天」,天命觀是如何影響西周政治的?
    商周時期的天命觀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影響著西周時期的政治。商周更迭是中國歷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宗主商一直標榜自己君權神授的說法不攻自破,強大的商被周所滅,殷商的轉變表明血緣紐帶已不再被人們所信,祖先及上帝也不可能無條件地給予統治者庇護。
  • 霹靂布袋戲角色人物誌之聖痕者君權神授
    今天這篇內容所提及的這名角色就是這樣一名忠臣良相,甚至在不才兼劣生看來他才是其所在國家真正的君主,他就是彩綠險磡的代王,君權神授,又稱聖痕者。彩綠險磡的化身,手上的綠水晶是其象徵君權神授名義上是彩綠險磡的代王,是燹王的左膀右臂,不管在燹王戀愛時還是因為深腦會議陷入沉睡時導致不能主政,都要代替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做出最正確的決定以此來換取險磡子民的安全與幸福未來,有些時候他還要親自去下達和督促手下人去執行他的命令和決定
  • 傳統易學的天人合一論
    錢穆先生的天人合一論中指出,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係的研究。中國人喜歡把天與人配合著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離開天明,專論孔子個人的私生活,則孔子一生的意義與價值就減少了。就此而言,孔子的人生即是天命,天命也即是人生,雙方意義價值無窮。換言之,亦可說,人生離去了天命,便全無意義價值可言。但孔子的私生活可以這樣講,別人不能。這一觀念,在中國乃由孔子以後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所闡揚。 天人合一是指天(即大自然)與人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相應相合的統一整體。
  • 天人合一 AND 天人相分:中西方家具的本質差異
    這種家具文化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家本位」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以及「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自然觀。 18世紀的啟蒙運動使個人主義理論更加深入人心:人不受任何權勢的支配,而只受自己理性的影響。人不能屈服於任何權勢,而只能服從自己的意願。「天賦人權」學說成了個人主義的理論基石。如果說中國的君權思想壓抑造成了個性壓抑,那西方的個人主義則是對個性張揚的充分肯定。
  • 宋代皇帝為何被稱「官家」?
    王者父天母地, 為天之子也」——「天子」一詞直白的表明了君權神授的概念 ,而「皇帝」雖然也是「天命所歸」,但基本上是從道德 、功業 ,即「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故自號曰皇帝」 的角度立意的,神化 、天命的色彩顯然要淡薄許多。這並非統治者的有意為之,而是社會文明理性不斷積累發展的一種曲折反映。
  • 正音園點滴體會:天人合一,必先看天。孔子天何言哉,屈原天問
    正音園正音園以夫子為木鐸,天人合一,保教活潑潑紅撲撲之君子淑女。既然天人合一,首先要了解天,才有可能做到天人合一。看天泰勒吳習作驟起狂風驚雨下,慌忙離榻急收衣。淺析題目:看天。我醒來的第一件事兒是看看天,我每天睡覺前的最後一件事還是看看天。當然,還會通過手機看天氣預報,了解每天以及近幾天的天氣情況。大家可能會問,你在正音園像農民一樣種地嗎?這麼留意意天氣。我在正音園會養些花花草草,種一些蔬菜,但我的主要的任務是保教孩子。
  • 天人合一之路,就在腳下
    【就在腳下的天人合一之路】文/朱東(傳統文化研究學者,《原易》作者)本文系作者原創首發,轉載請標註作者署名及出處在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中,因此這個「道」,即為溝通天人,使人生於自然,活於自然,而擺脫世俗之困擾的途徑。所以,這條道就是溝通天與人,促成天人合一的那條道。只不過,這條道聯通的是客觀的天,與本然的性。這就是說,只要我們沿著自己的本然之性去思考,去行動,那麼就會與天合一,或者更準確的說,人與天本來就是合一的。這既是對人性的禮讚,同時又是對人性之偉大的信仰。
  • 怎樣理解《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
    《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思想的解釋「天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些年來,學界談論甚多,在一定範圍內,它已經被作為易學甚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這個概念的本來含義,對於易學研究和傳統文化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 知行合一,身心合一,抱元守一,天人合一!
    身體真正健康而聰明的人,受到的影響較小,但仍然有影響,如果他能做到一心一意,結果必然更好。身體不好的人,本身都是能量不足的人,如果還這麼做,那麼影響就非常大。吃飯時,氣血本應往腸胃去,你偏偏要思考問題,或者是看電視,氣血又要往腦部集中。如果本身氣血充足,當然沒有問題。如果本身氣血虛弱,那是不是會消化不良。 做任何事,都應該身心合一。
  • 涓涓雋語藏頭哲理詩:春秋虛度天人合一,並淺談對天人合一的理解
    藏頭哲理詩春秋虛度 天人合一春風萬載天未老,秋雨幾度人白頭。涓涓雋語在這裡簡單談一談自己對天人合一的淺顯理解。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我們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在儒釋道經典中都有論述。最早是由道家莊子提出的,所以天人合一應屬於道家思想。
  • 天人合一、使命與腦波
    天人合一、使命與腦波--鴻鈞老祖文化暨中華傳統文化產業化高峰論壇成功舉辦2017年3月29日中國國際西瓦超意識學院院長薛葵陽女士應邀出席在中國國學院舉辦的
  • 宋代為什麼流行用「官家」來稱呼皇帝,而其他朝代卻不流行?
    在宋之前,君主為了宣示自己對於天下統治的合理、合法性,他們往往會利用「君權神授」和「皇權至上」等觀念來使臣民服從,及信服自己的統治。為了讓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宋之前的君王,多隻準臣子稱呼自己為「天子」,而之所以用「天子」的稱謂,其用意很明顯,那就是為了確立皇權在臣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畢竟「天子」之意乃是「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即「君權神授」。
  • 天人合一的風水觀
    天人合一風水觀向文王、周公、孔子之《易》回歸中國傳統所有堪輿類著作,無不打出《周易》的旗號。以《易》的理論,來闡述自己的堪輿體系。雖然《周易》可以用於佔卜,就它的內容應當是象、數、理、佔。但是從聖人制「易」的初衷,卻並非將「佔」作為本質。它的本質是立道設教。古今的大儒們,都認為伏羲始制八卦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治天下;周文王演64卦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治天下;就是用易道治天下。孔子如此看重《周易》,更是為了以易道治天下。正是因為「易」是道,所以中國歷代統治者立它為群經之首,萬法之源,仰之彌高,傳之彌久。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
  • 天人合一 山水間
    歌名:天人合一山水間作詞:曲波作曲:楊青山編曲:楊一傅演唱:姚貝娜 師鵬首唱時間:2012
  • 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天人合一和古人聖人賢人
    擴展資料什麼是天人合一?關於自然界與人的關係,即天人關係。早在《山海經》和《夏小正》中,就有關於天象、氣象、物候與人類行為之間關係的論述。由於氣的運行決定著各種氣象、物候,也就決定著植物的生長發育、自然災害,甚至人的健康狀況、人事、政治等,為此而研究氣的運行規律並建立了各種理論,如卦氣說、運氣說。在《呂氏春秋》中還提出了同類相應和天人合一的理論,認為「類同相召,氣同相合,聲比則應」。同時,認為人與天地本身就是對應相同的,「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也。」
  • 原創 《格薩爾王的「神授」》
    (陳全林老師   禪畫作品   扇面201409-27)格薩爾詩史幾乎都是神授藝術。李路陽所著《點亮生命的燈》一書介紹過多例,作家阿來的小說《格薩爾王》裡寫了一位神授藝人的一生,宮立江的《文化視角下的神話新解》裡有一章提到格薩爾神授藝術。這些書我都看過,一直關注「神授」之研究,中央電視臺有節目記錄格薩爾神授藝術,不足為奇(微信公眾號:陳全林)。
  • 白宗讓、杜維明:「聖之時者」與「天人合一」
    廣義的「天人(神人)」關係是各大軸心文明的核心內容,華夏文化也早已被貼上了「天人合一」的標籤。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錢穆先生發表晚年「澈悟」後,又引發了中國文化界對「天人合一」的熱烈討論。雖然各家見解不同,甚至差異很大,但只要言之成理,就說明「天人合一」本身具有多種闡釋的面向。闡釋「天人合一」的關鍵在於發掘其中深刻的哲理;否則,這一文化標籤終將因意義貧乏而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