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陶器的人類進化簡史

2021-02-19 讀樓

那一道粗壯的鐵欄杆隔開了你和黑猩猩,你對著黑猩猩滿心歡喜,黑猩猩對著你一臉狐疑。你在外面,他在裡面,一道欄杆就定義了兩個物種!然而,欄杆內外,你與黑猩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人這個最簡單的字,卻是所有人類語言中,被賦予了最高道德定義的詞。天底下最惡毒的咒罵也無非就是「你還算個人嗎?」。人在這個星球上,生來與眾不同,套用那些爛俗的廣告詞說就是:在這個星球上只有兩種生物,一種是人,另一種不是人!然而這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是大腦容量不同?是手指的靈巧度?是能掌握吟唱或者繪畫的技能?還是看能不能分辨口紅色號?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我們,也困擾著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廣大民科愛好者。1831年,剛剛從劍橋大學畢業的達爾文,乘坐大英帝國的小獵犬號戰艦做環球航行。這次為期五年的科學考察,讓他萌生了「進化論」,用科學實證的方法推翻了「上帝造人」的神學假設。從此,科學界對於人類起源的思考就從聖經轉移到田野之中,「藍田人」、「北京人」、「東非人」、「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丹尼索瓦人」等等,各種人類進化的源頭假說都在田野考古發現的人類頭蓋骨的碎片裡產生了。

 

但是所有的假設和猜想,都因為基因技術的成熟戛然而止。

 

1990年,美、英、法、德、日和我國的科學家們共同開啟了宏大的繪製人類基因圖譜計劃,到2003年4月14日宣告人類基因圖譜最終繪製完成,人類體內的2.5萬個基因密碼全部解開。因此,這項宏大的工程也與「曼哈頓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並稱為人類科學的三大計劃。科學家用無可辯駁的基因技術,為我們釐清了人類的發展足跡,也讓我們面帶羞愧的承認:人類六百萬年前的祖奶奶就是那頭被稱作「南方古猿」的黑猩猩。這位祖奶奶有很多孩子,或者說我們當年還有很多兄弟在世界各地遊蕩,只是他們在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都笨死了,只有我們靠著一股聰明伶俐的勁兒存活下來,所以「我們也頗為厚顏地把自己命名為智人Homo Sapiens」——尤瓦爾 · 赫拉利《人類簡史》。儘管基因科學編制了人類的家譜,但是家譜前幾頁的哥哥姐姐們與當代人並沒有太多可比之處,就如同能考進清華的優等生,祖上不一定就中過狀元。我們那些遊蕩在東非大裂谷,滿身毛髮的「朋克」祖先們,什麼時候變成了聰明伶俐和滿肚子壞水的「智」人呢?科學家們又給出了一個結論:從能夠「製造工具」開始。

考古學家常說的「舊石器時代」差不多有三百萬年之久,那時,我們的朋克祖先們還只會「打制」一些擊打、切割用的石器,基本上以「狩獵採摘」來維生。到了一萬年前左右,他們慢慢地學會了磨製石器,這時又被稱作「新石器時代」。不過此時的磨製,可不單純是磨製石器,包括骨質、玉器、陶器、青銅器等都陸續出現,人類逐漸進入到定居、種植、馴養的階段。這期間迎來了人類文明階段的第一次輝煌,因為人們學會了馴化野生的植物,把水稻、小麥和穀子的種植變成讓人們定居下來的理由,磨盤和石缶讓食物變得精細化,磨製的骨針可以縫製獸皮掩蓋人們剛有的羞恥感,而早期青銅器讓狩獵和耕作變成一件爽快的勞作。但是,我覺得磨製的骨材、玉器、石缶和青銅器,都不如此時的另一種「工具的製造」對於人類進步的意義來得更重要。那就是——陶器。

 

陶器,不是某一地、某一人的發明,實際上在新石器遺址都發現了不同的陶器,在公元前兩萬年左右的歐洲格拉維特文化、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甚至在日本早期的繩紋文化,都有陶器出土。在中國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仰韶文化的遺址中,都有大量各自不同的陶器,讓後人形成了對各時期文化的最直觀判斷依據。陶器,不能算一項天才的發明,因為在人們常用的篝火裡,用塑形後的粘土就可以自然燒製成早期粗糙的陶器。但是,陶器的意義在於,它作為最早的人工容器,不僅豐富了食物的種類(比如湯湯水水的流食),而且讓食物的儲存變成了可能,對於人口的繁衍具有重大的意義。好多年前,我認識了一位玩玉的朋友,我刨根問底地向他請教:玉到底是什麼?他模稜兩可的告訴我,玉乃石之美者,是道德和品行的象徵。對於曾當過化學課代表的我來說,這個回答基本上等於啥都沒說。雖然玉器與陶器幾乎同時出現在新石器時期,但玉主要用於祭祀和神權的象徵物,它的實用意義遠不如低廉的陶器。陶,來自於早期人類身邊最常見的材料——泥土和火,這兩樣是大自然對於人類最公平的賜予,也是人類逐漸磨練智慧的最多體現。2012年,北京大學與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的考古學家在在江西省的仙人洞遺址,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併入選了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河姆渡的黑陶、仰韶文化的彩陶、龍山文化的蛋殼陶等等,陶器在中國的先民文化裡獨立衍生出各自的品種,也成為我們研究和探索史前文化的重要依據。我們對出土陶器進行歸類分析,可以得知:、史前先民已經能熟練掌握燒制陶器的材料。細泥、夾砂和多重礦物質的配泥,將不同的材料應用在不同的器形上。二、從早期的手捏、刮削、拍打到後來發現的轉臺拉坯,陶器製作工藝的進步,可能是人類最早運用手工機械的源頭之一。三、用天然礦物質在陶坯上彩繪,肯定是人類最早有意識的藝術行為。這些繪畫也是研究史前文明最重要的依據。四、對火和溫度的控制,應該是史前人類智慧的最好佐證,熟練控制爐窯的溫度,從當年的條件看絕對是一項黑科技。進入有文字記載的商周之後,儘管此時金屬冶煉的技術、玉器磨製技術等都有了飛躍式的進步,但陶器的燒制也未曾止步,特別是到了魏晉時期,中國人從陶器燒制中,發明了用高溫和高嶺土燒制的硬質「瓷器」。從此,源於陶器,盛於瓷器的「中國瓷」,就成了光耀中華一千五百年的獨門絕技之一。一直到十八世紀初,在薩克森公國選帝侯奧古斯特二世的支持下,歐洲人才仿製成功了瓷器。從魏晉開始,陶和瓷兩種同宗的器物,瓷器登堂入室成為皇親貴胄,另一種也並未被拋棄,陶器不僅廣哺民間,還轉換角色,成為更多應用的建材主角。

 

說到建材,就要重翻一下世界建築史,往往出現在第一篇的埃及金字塔和神廟,都是採用埃及當地盛產的花崗巖、石灰巖、砂巖和雪花石膏。而義大利、希臘和土耳其所在的地中海沿岸,出產高品位的大理石,所以才造就了輝煌的希臘和羅馬。然而在新月沃地,兩河流域的沃土雖然孕育出了高度發達的文明,但是多土少石的地質條件,讓傳說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也只能是一個高聳的土臺。當幼發拉底河百年一遇的泛濫之後,偉大的巴比倫文化和那些記載著歷史的泥板一起,塵歸塵、土歸土,一起湮沒在漫天的塵沙之中了。與兩河流域一樣,孕育中華文明的黃河流域一樣是多土少石,所以中國傳統建築的主材依舊是泥土和木材,所以到了前十幾年,我們大學裡還有一個系叫「土木工程專業」(到了近些年才改稱「結構工程專業」)。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就在於,為了不讓歷史迅速湮沒,我們在建築上把土變成了「陶」。將土製形,燒製成磚,於是我們常聽說的秦磚就出現了。在長城上、在帝陵中,大量的刻有精美文字的秦磚出土,不僅讓我們對先秦的歷史文化有了可追尋的實證,也讓兩千多年前的建築風貌保存至今。而在秦朝時期,陶磚的燒制就已經達到了技術上的巔峰,被譽為「擊之有聲、斷之無孔」,所以也被人稱作鉛磚。傳說蒙恬監軍造長城,燒制出來的磚與石頭相碰,若斷裂則將窯工斬首。此傳說未經考證,但至少說明了秦時對於陶磚燒制的要求之嚴。秦漢時期建築制陶業的生產規模、燒造技術、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至今,「秦磚漢瓦」已經成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寶貴遺存,上面的文字、紋樣和繪畫幾乎是我們考察先秦文化的唯一證據,極富文化價值。製作陶磚的技法極其複雜,單純是配泥(包括選材、研磨、晾曬)這一項,秦磚漢瓦多採用澄泥製法。關於這項技法,容我在這兒舉個例子。

筆墨紙硯,是著名的中國文房四寶。而磨墨的硯臺,又以廣東端州的端硯、安徽歙州的歙硯、甘肅臨洮的洮河硯和山西絳州的澄泥硯為「四大名硯」。其中端硯、歙硯、洮河硯都是取自當地的石材,而唯有澄泥硯是人工燒制的陶器,韓愈在《瘞硯文》中所講的"土乎成質,陶乎成器"就是指澄泥硯。澄泥硯的製作方法,據五代時期張洎的《賈氏談錄》記載,是先用絲絹做的雙層布袋放置在汾河中,袋口張開迎流水而過,第一層布袋讓過濾水中的泥沙,沉入第二層更細密的布袋的就是「澄泥」。差不多一年有餘,等袋子裡的泥土裝滿,取出之後風乾,粗製成硯臺的形狀進行燒制,之後經雕刻打磨九道工序才能成一方澄泥硯。由此燒制的澄泥硯質地細膩,如嬰兒皮膚,且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

 

從澄泥硯的燒制,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民間陶器製作工藝之高深。然而,所有的工藝一旦進入皇家宮廷,就又將提升到無以復加的極致了。所以說到陶器在建材上的頂峰,那必須是我們最常忽略又最值得驕傲的「故宮金磚」了。明初,永樂大帝朱棣遷都北京,於是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造紫禁城的建材來自全國各地,北京房山的漢白玉、薊縣盤山的虎皮石、河北曲陽的花崗巖、山東臨清的城磚等等,宮殿的柱子則是來自南方稀有的巨型金絲楠木,從大運河一根一根運過來。到後來,川蜀一帶的金絲楠木幾乎被砍伐殆盡。康熙年間,太和殿慘遭焚毀,光在全國徵收修宮殿的木材,就用了十三年的時間。最後楠木實在不夠了,康熙皇帝下詔採用塞外杉木充數,太和殿才得以最後修建完成。在明初,並沒有馬可波羅瓷磚,也沒有地板採暖,石材的粗糙和冰冷絕過不了永樂大帝挑剔的法眼。他可不像康熙爺那麼好糊弄,於是在蘇州香山幫匠人蒯祥的建議下,採用蘇州陸慕磚窯的陶磚鋪地,效果極佳,永樂皇帝大為稱讚,遂賜名窯場為御窯。從故宮初建時起,這種由特殊工藝製成的金磚一直都是紫禁城的專用品,它大約兩尺見方,光亮如漆、溫潤如玉。今天我們在太和殿看到的是清康熙年間鋪設的。至今依然光亮如新。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金磚出產在蘇州郊外,因為蘇州土質細膩含膠狀體豐富、可塑性強,製成的金磚堅硬密實。而且蘇州靠近大運河,運輸方便,可以從水路直達北京通州。既然是「金磚」,就很昂貴,所以故宮鋪設金磚的面積也很有限,集中在東、中、西三條路線上。紫禁城裡除了皇上之外,其它人也是走不起這金磚地面的。它之所以昂貴,首先製作時,先要選好土,所用的土質須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選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後浸水將粘土泡開,讓數隻牛反覆踩踏練泥,以去除泥團中的氣泡,最終練成稠密的泥團。再經過反覆摔打後,將泥團裝入模具,平板蓋面,兩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實為止。然後陰乾磚坯,要陰乾7個月以上,才能入窯燒制。燒制時,先用糠草燻一個月,去其潮氣,接著劈柴燒一個月,再用整柴燒一個月,最後用松枝燒40天,才能出窯。出窯後還要經過嚴格檢查,如果一批金磚中,有6塊達不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程度,這一批金磚都算廢品,要重新燒制。就這樣,從泥土到金磚,要長達兩年的時間。剛從窯裡燒出來的「金磚」還只能算是半成品,要讓它成為光彩照人的玉,還得花一番心血進行細緻地打磨。「金磚」的打磨是運用極其簡單的工具,一邊磨一邊衝水,不僅要讓金磚表面變得平滑,還要讓它使用時間愈長,反而愈加光亮,甚至可以當鏡子用。打磨之後的「金磚」,要一塊塊地浸泡在桐油裡。桐油不僅能使「金磚」光澤鮮亮,還能夠延長它的使用壽命。至此,製造金磚的全部工序才算大功告成。而經大運河運到故宮後,金磚鋪設時,先須按尺寸切磨加工,以使墁好的地面嚴絲合縫。然後經過抄平、鋪泥、彈線、試鋪等幾道工序把磚鋪好刮平,最後在墁好的金磚上浸以生桐油才完工。每個瓦工和兩個壯工每天只能墁五塊金磚。

1912年,中國帝制時代結束,御用金磚不再被需要,製作手藝也就逐漸散落了。到了上世紀80年代,祖上世代製作金磚的磚瓦匠人金梅泉通過摸索,找回了金磚的古法製作,令金磚「起死回生」。2006年,金磚製作技藝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初,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曾專門到蘇州拜訪了御窯遺址,並將首家故宮官式古建築材料基地的牌子授予御窯金磚廠,表示金磚作為民間傳統技藝,將和故宮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相互扶持,「共同邁入下一個六百年」。然而不用等六百年,陶器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瑰寶,已經被我們今天的城市建設者再度創造。如今,陶這種人類最古老的文明與當代高新技術的結晶——陶板幕牆技術,已經重新回到中國。隨著鋼結構在建築的普遍應用,幹掛石材幕牆與金屬板材的幕牆廣泛使用在當今建築中,但是金屬外牆的冰冷和石材外牆對環境的破壞,已經開始讓建築師們開始反思:如何營造一個與我們世界有親和力的建築物?1980年的某一天,一位嚴肅、不苟言笑的建築系教授託馬斯·赫爾佐格,敲開了德國屋頂瓦製造商Von Mueller公司的大門,要求他們生產一種屋頂瓦,但是這一次不是在房頂上,而是掛在牆面上。託馬斯·赫爾佐格教授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設計師,還是當代建築學重要的思想開拓者。他1941年生於德國慕尼黑,幼童時期,他看到的就是盟軍飛機不停轟炸下的廢墟城市,所以,建設和平安寧的、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建築一直是他內心深處的夙願。他1965年畢業於慕尼黑工業大學,於1971年創立了自己的事務所,並從1973年開始在德國卡塞爾大學任教,是當時德國最年輕的建築學教授,1993年至今為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築系教授、系主任。這些年,赫爾佐格的事務所不僅留下了大量的建築作品,他的專著和論文以及在他領導下開創的合作研究也是不勝枚舉。他本人獲得了建築設計行業多個獎項和榮譽,包括羅馬獎,密斯·凡·德羅獎,德國鋼結構建築獎,弗瑞茨-舒馬赫獎,國際建協應用技術獎以及法蘭西學會金質獎章。特別是他在1993年獲得了德國建築界的最高榮譽——德國建築學會金獎,該獎自60年代設立至今只有密斯·凡·德羅等13位建築師獲此殊榮。

 

託馬斯·赫爾佐格思考和設計建築的方式,以創新並具有表現力的技術為基礎,在建築邏輯與優化節能之間建立一種動態的平衡,協調技術、文脈和建築之間的關係。因此,在他的建築中發揮主要作用的不是結構,而是動態而變化著的建築表皮——它與特定的場所發生聯繫,對變換的環境作出回應,旨在與自然建立新的聯繫的同時,保證當代社會背景下對新的居住方式的需求。

 

這一次,赫爾佐格敲響Von Mueller的大門,就是為了尋找一種新的建築表皮——陶板幕牆。1985年,Von Mueller投資的阿格通ArGeTon工廠落成,隨後幾年它又自我完善了陶板的掛接方式,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領先的陶板幕牆的生產商。

上世紀末,陶板幕牆技術就來到中國,建築大師崔愷先生在國家民航總局辦公樓改造的工程中,正在為外牆如何與原建築的肌理和城市環境相容問題苦惱之時,阿格通ArGeTon的人員正好來到崔愷的辦公室推銷,因此一拍即合。中國第一個陶板幕牆項目就落定在了民航總局大樓上。古老的制陶技術從遙遠的德國飛回中國,這算不算是一種命中注定?

(建築大師崔愷,他第一次將陶板幕牆應用在中國)

 

這一次,陶板幕牆落地天津,融創這個把創新融入骨子裡的企業,把陶板迎回了天津,迎回到融創壹號院。從2011年首個壹號院問世,8年時間,融創在10個城市建造了21座壹號院。作為融創品牌的高端產品系,壹號院系代表了融創所制定的置業最高等級,代表了在核心城市稀缺土地上,中國極少數人的高端生活方式。「不中心,無產品,只定製,不複製」,這是是融創壹號院系項目一直秉承的建造原則。超越城市居住水準,用國際先進的設計理念,打造未來理想居住空間,這就是融創壹號院的目標。

(融創壹號院示範區實景圖)

2019年,融創穫取了梅江入口紫金山路地塊,這是一塊無可爭論的風水寶地,地理位置優越。那麼如何用產品致敬土地?如何用作品回報城市?就成了擺在融創面前的一道難題。幾經甄選,陶板與中國特色的深紅色相互浸染,沉穩端莊、古樸高貴,古老精湛的工藝與現代工業科技融為一體,自然環保與人文情懷合二為一。

 

用來自大地母親的精華,用新技術的陶藝,致敬這個以紅磚為特色的城市。

 

除了文藝情懷,而融創的結構工程師,也向我們介紹了陶板幕牆這新技術的優勢:

一、陶板由天然陶土燒制,不添加任何染料,無汙染、無輻射,溫暖的質感可隨自然光和天氣的變化而隨之改變;

二、陶板是最佳的耐火絕緣材料,不燃燒,對於現代建築的安全而言極其重要;

三、陶板呈現自然的顏色,能有效抵抗紫外線的照射,經久耐用,色澤持久,並且百分之百可重複利用;

四、陶板具有優良的聲學功能,隔音降噪的效果遠超其它材質;特別是強度高、抗衝擊力大,能滿足幕牆風荷載的設計要求;

五、陶板還有一個神奇的自潔特性,下雨或用清水即可完成幕牆清洗;

六、陶土是一種溫和材料,很容易與玻璃、金屬和木材搭配使用。特別是能滿足幕牆平面、轉角或其它部位的收邊、收口的局部需要,能保持立面的連貫、自然、美觀;

七、陶板幕牆表面平整、尺寸穩定,有良好的抗凍融性,幾乎不受外界溫度變化的影響;

八、陶板的自身重量僅為石材的一半,支撐結構更結實、耐用,而且一旦出現碰撞破損,也容易更換。

 

如何用建築致敬城市?這是一個有責任感的設計師,都不可迴避的問題。是雷姆·庫哈斯式的反文脈的割裂,還是扎哈·哈迪德「讓建築更加建築」的解構?這一次,天津土生土長的融創與在天津長大的設計師任治國,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致敬」。對於一個文脈悠久,有著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的天津而言,用紅磚洋房的本來元素,致敬這個哺育了自己的城市,就是作為一個開發商、一位建築藝術設計師最虔誠的禮獻。

 

如今,融創壹號院的展示中心已經開放,由陶板幕牆、鋁材屋頂和大面積玻璃等多重材料精製組合,已經成就了一方人文建築的藝術館。除了日清設計的建築設計之外,還有太璞建築莊鎮光的景觀、CCD鄭忠設計的室內藝術,都值得您前往預約參觀。地點就在天津市河西區鬱江西道與梅江西道交口,您可以先打電話預約:022-58631111

————————————————————

歡迎您持續關注,您順手「轉發」、「點讚」和「在看」,

將永遠是我們持續寫作的動力。

免責聲明:本文對項目特點所做的介紹僅代表作者觀點及立場,僅供參考,具體信息請諮詢售樓處;本文提及的所有樓盤信息均為項目對外釋放信息,來源於項目置業顧問、樓盤官網及各大房產網站等,本平臺無法對全部信息精準性負責且不因此承擔任何責任,最終信息以政府部門登記備案和購房合同為準;文中提及的價格信息可能發生變化,請以商品房預售證、《商品房買賣合同》及附件等為準;涉及周邊環境、交通、商業、教育、醫療等配套的描述,僅供參考,不作為要約或承諾。請謹慎核查,如對信息有異議請及時聯繫。本文部分圖片及文字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或網站,如有版權疑問,請聯繫我們刪除。本文解釋權和修改權歸讀樓所有。

相關焦點

  • 《人類簡史》北京首演注入「新鮮血液」,「凡人」的樣子值得被看見
    首演於第七屆烏鎮戲劇節的《人類簡史》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中間劇場連演三場,該劇由新青年劇團與中間劇場聯合出品、李建軍導演,劇中部分「素人」演員也是為這次北京場演出而特別招募的「新鮮血液」。《人類簡史》是李建軍導演繼《美好的一天》《大眾力學》之後推出的第三部全部使用非職業「素人」演員的當代劇場作品,也是一場在劇場裡表演的「人類進化論」。非職業演員們通過模仿、定格與遊戲,使渺小的個人與宏大的歷史在圖像交錯中重疊再現,用幽默而又莊嚴的方式書寫著「人類簡史」。用來書寫這部簡史的詞語、故事和觀念,一部分來自表演者和觀眾的共同記憶,一部分屬於表演者的私人記憶。
  • 【「閱享家」線上直播第十五期】《人類簡史三部曲》我們所能看到的未來
    ★引發全球大討論的思想炸彈,《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系列燒腦神書,顛覆你的世界觀!★ 《人類簡史》第十屆文津圖書獎獲獎作品!★ 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丹尼爾•卡尼曼、歐巴馬、羅振宇、張頤武、陳嘉映、傅盛齊力推薦的怪才歷史學家!
  • 現象級神書《人類簡史》知識漫畫出版!把人類歷史變成脫口秀現場...
    一個流浪漢的雜物堆裡,一本《人類簡史》格外引人注目。有網友評論:「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顛沛流離的生活也阻擋不了一顆追求精神富足的心。」甚至還引發了一些「碰瓷」現象……《人類簡史》的火爆引發了圖書市場的「簡史風暴」,甚至催生惡意碰瓷的山寨書、跟風書,可見其影響之驚人。
  • 尤瓦爾·赫拉利:如果科學家都像《人類簡史》那樣寫書,我們就沒有...
    近日,赫拉利在全球同步推出新作,由《人類簡史》改編的知識漫畫《人類簡史:人類的誕生》。這本書是赫拉利與比利時漫畫家戴維·范德默倫(David Vandermeulen)和法國漫畫家達尼埃爾·卡薩納韋(Daniel Casanave)的一次「跨界」探索。
  • 讀《生命簡史》有感: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生命簡史》  [英]理察·福提著  高環宇譯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生命簡史》作者理察·福提是英國資深古生物學家,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至退休  福提還是地學科普達人,除了這本《生命簡史》,他撰寫的《化石:洪荒時代的印記》《藏匿的風景》《三葉蟲:演化目擊者》《地球:一段親密的歷史》等系列科普著作影響同樣深遠。《生命簡史》出版以來,在世界各地翻譯出版,被化石迷奉為「殿堂級的地學科普書」。
  • 《未來簡史》:智人到神人
    繼《人類簡史》火遍全球後,2016年9月,猶太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緊接著出版了續集《未來簡史》。《人類簡史》講述了智人發展遷徙到全球的過程,得益於虛構,我們發展為社會化的現代智人。比如,我們信仰的神、崇拜的金錢、追求的社會地位都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虛構。由虛構衍生出來的一套社會秩序幫助我們成為了地球的主宰。書的最後赫拉利表達了由於人工智慧的出現,智人可能退出歷史舞臺的觀點。
  • 猛獁爺爺講人類簡史:你可以這樣給孩子說,人是從哪兒來的
    歷史是人類說過和做過的事情的記憶。人類簡史就是一部人類的進化史。想要給孩子寫出一本人類的簡史,告訴他們人類是怎樣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的,不妨來讀一讀《猛獁爺爺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在這本書中,作者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簡單精煉的順序,把人類進化和發展的歷史講給孩子聽。
  • 人類起源之爭:宗教學說與進化論的碰撞,誰才是真理?
    基督教認為整個人類起源於「亞當」與「夏娃」這兩位智人始祖。而進化論則聲稱智人是由猿類進化而來。但是,隨著大量考古成果不斷湧現,人們驚恐地發現,進化論與基督教所宣揚的兩種「人類起源說」似乎隱隱有著被推翻的跡象。
  • 專訪尤瓦爾·赫拉利:如果科學家都像《人類簡史》那樣寫書,那我們就沒有科學了
    他的「簡史三部曲」為人類的歷史與未來建構了一個異常宏大的敘事模型,滿足了人們對於普世歷史久違的強烈渴望,這也是它們得以成為全球超級暢銷書的原因。尤瓦爾·赫拉利,「簡史三部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和《今日簡史》)作者。儘管赫拉利本人是個羞澀的「書呆子」,但他的個人商業化運營卻異常成功。
  • 印刻在藝術珍品上的「人類簡史」
    《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 (英) 黛布拉人類300萬年的歷史也印刻在藝術品上。大英博物館甄選360件臉部主題館藏品,聯合全球領先的藝術出版社泰晤士&赫德遜,推出《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透過藝術品來講述人類的歷史與生活。日前,該書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引進出版。
  • 看《人類簡史》了解世界大趨勢
    今天我們繼續帶大家讀書,有一本書在前兩年非常的火,講述了整個人類的演變過程,這就是赫拉利寫的人類簡史,後來由於這本書太火了,所以有了一個第二部叫做未來簡史,這兩本書老齊都看過,還是比較喜歡人類簡史,這本書讓我們腦洞大開,而未來簡史就有點雲裡霧裡了,我們今天先來看這本人類簡史,至於未來簡史,那就未來再帶給大家。 咱們先來說,到底人類是怎麼來的。
  • 愚蠢的人類 | 英式毒舌脫口秀版「人類簡史」
    ★英式毒舌脫口秀版「人類簡史」:10大主題,128個真實歷史事件
  • 人類燒烤簡史: 當胺基酸和還原糖激烈碰撞 | 美拉德反應
    人類燒烤簡史: 當胺基酸和還原糖激烈碰撞 | 美拉德反應 2020-07-15 0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世界一直在變,變好變壞,取決你我——《人類簡史》讀後
    文|韓文紅《人類簡史》這本書是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寫的。首先我非常佩服這樣一個年輕的歷史學家,他1976年出生,如此年輕就創作了這樣受歡迎的歷史書籍,必須為他點讚。人類簡史,顧名思義就是以人類這個物種為中心講述的歷史。人的祖先是猿,後來演變成了人,並且分化成了不同種類的人,比如:身材魁梧的尼安德特人、矮小的弗洛裡斯人、爪哇島的索羅人、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人、和東非的魯道夫人、還有我們人類的祖先智人。我們智人只是當時人類中的一種,而且是最弱的一種。
  • 從物理學家到好萊塢編劇 霍金搭檔出版《思維簡史》
    在未來的智能時代,計算機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卻不能取代我們提出問題,好奇心不僅在人類進化和現代智人形成的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未來依然是人類在大自然生存的立足之本。  一部「認知升級」的演化史  如果說《人類簡史》講的是人類從猿到人、從弱勢群體到食物鏈頂端的進化歷程,最近由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思維簡史:從叢林到宇宙》講的就是人類認知方式的演化歷程。認知,就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 人類簡史:相信的力量
    編者按:我們今天來講一本書,叫做《人類簡史》,是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一部作品,從文明進化的角度,顛覆式地拷問了人類共同關心的幾個核心問題。為什麼是人類成了地球的主宰?人類是否真能把握自己未來的方向?
  • 《人類簡史》:人生是一個騙局?而基因是最大贏家
    甚至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也都在不斷的比較,一個人有多優秀,有多壞,不是看自己,而是看你所類比的對象,大自然演化進化的本質是類比,而人類社會進步的本質也是類比,不斷的把每個人往前推,也正因為如此,人類社會不斷的在滾動前進。
  • 《生命簡史》:保護環境、保護自己
    生命簡史重回剛才的問題:生命怎麼來的。然後是第一個生命怎樣進化來的?隨著不斷發展,生命越來越多,人類逐步出現,最後形成現在的世界。《生命簡史》通過一幅幅圖畫向我們展示了這個生命起源和消逝的過程。宇宙的起源、我們的家園、生命的搖籃、最初的生命、生命大爆發、從蟲到魚……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再到第五次生命大滅絕、哺乳動物的演化史、植物進化史、人類走向世界、現代文明……沒有說教、沒有連篇累牘,只有一幅幅生動的圖片和清晰簡潔的介紹與注釋,告訴我們過往億萬年一幕幕經過與現代人們對事情的猜測。
  • 對話《人類簡史》作者:我們談到了44 2% Bad Guy 2020
    :創事記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採訪、撰文/王懸 編輯/Lillie Zhou來源:GQ報導(ID:GQREPORT)尤瓦爾·赫拉利,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學家、作家,他的三本書(《人類簡史
  • 對話《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在算法侵入前,時間不多了
    原創 王懸 GQ報導尤瓦爾·赫拉利,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學家、作家,他的三本書(《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和《今日簡史:人類命運大議題》)在全球銷量已經突破兩千五百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