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好萊塢名導演史匹柏奉為神作的電影《羅生門》,究竟有何魅力?
文/小林手記原創撰寫,轉載請註明!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黑澤明的《羅生門》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即使我已經看過三遍,卻依舊被影片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所震撼!昏暗、可怖、荒蕪,是這部影片給我最直觀的印象。它既象徵著《羅生門》世界的荒蕪,同時也象徵著人性的昏暗與可怖!
先來聊聊劇情 ↓ ↓ ↓
一個破舊的牌匾之下,站著兩個眉頭緊皺迷茫無助的人,羅生門外,大雨傾盆,一道身影從雨中穿梭而至,衣衫襤褸的僕人到場,故事就此開始。
故事的核心是一起竹林殺人案。樵夫偶然間在竹林中發現了一具武士的屍體,兇手盜賊多襄丸很快便被抓到了府衙,奇怪的是,經過審問,盜賊十分自得的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但他所說的話卻是漏洞百出。不一會,武士的妻子也被找到了,而她則說出了一個與盜賊完全不同的真相,武士是被她失手殺死的,聽完二人的供詞,案件陷入了僵局,之後,武士的靈魂藉助巫女之口也說出了一個真相,但這個真相與盜賊與武士妻子說的又完全不同,武士的靈魂說自己是羞憤自殺的。
一起案件,三種不同的真相,究竟誰在說謊,他們又為什麼在說謊?這是電影《羅生門》所探討的核心,也是黑澤明想真正告訴觀眾的東西。
回到劇情↓ ↓ ↓
案件說完,羅生門外依舊大雨傾盆,但樵夫、行腳僧、僕人的心裡卻萌生了濃濃的烏雲,三人躲在巨大的羅生門牌匾之下,瑟瑟發抖地等著雨停,樵夫抬頭看看天空,終於說出了藏在自己心裡的那個真相。
武士自然是被強盜殺死的,但卻不像盜賊說的那樣二人大戰了幾百回合,盜賊是在十分狼狽的情況下僥倖殺死了武士。而等他殺完武士抬起頭來時,卻驚奇地發現武士妻子已經不在了。
樵夫將埋藏在心裡的真相說了出來,但在公堂與府衙之上,他卻不敢,因為插在武士胸口的那把鑲著鑽石的匕首是被他偷走的。
僕人猜到了這件事,所以他徹底的黑化了,面對這個糟糕的世界,他終於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人只是以為自己誠實」,僕人的話就像一把利劍狠狠地扎在樵夫心上,他奪走了嬰兒的衣服,並打了樵夫一巴掌,然後大笑著揚長而去。
看著僕人離去的身影,樵夫與行腳僧都陷入了深深的絕望。「連人都不能相信,還能相信什麼?」行腳僧絕望的說。
故事到了這裡,基本也走向了結局,昏暗的羅生門裡透出的是人性的黑暗與淪落。但這種人性的黑暗與淪落卻不是單單指一個人,而是直接上升到了人性悲劇的普遍性上。這才是黑澤明《羅生門》的魅力所在。
可以說,黑澤明構造了一個完全黑暗的羅生門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根本沒有人性善的存在,所有出現人物的人性皆已淪落。相較於小說《羅生門》中對於個體人性淪落的展現,電影所展現的人性悲劇的普遍性則要更加深刻與複雜的多。如果說一個人人性的淪落是一種悲劇的話,那麼整個世界裡所有人人性都淪落的情況算不算也是一種悲劇呢?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影片的最後,樵夫抱起了被遺棄的孩子,一步一步地向家的方向走去,此時,傾盆的大雨已經停止,天空已然放晴,二人在行腳僧的注視下一步一步的離去。這是黑澤明為《羅生門》世界安排的唯一一抹亮色,可即使是這一抹亮色在黑澤明所創造的《羅生門》世界中也給人一種深深的悲涼感,如果《羅生門》世界裡的人類無法恢復理性與道德,那麼樵夫這一次的人性回歸又能持續多久呢?他那脆弱的人性是否又會在某一時刻再次淪落,這我們不得而知,而正是因為這種不可知,才使黑澤明的這部《羅生門》呈現出一種無法言說的悲劇感和無力感。
黑澤明是一位東方導演,但他所拍的電影卻一直深受西方導演的喜愛,在電影這個領域,毫無疑問黑澤明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師,他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影響了整個好萊塢電影的創作,可見黑澤明毋庸置疑的實力。電影《羅生門》是他1950年的作品,但從今天看來,《羅生門》所傳達的主題卻仍舊沒有過時,反而隨著時間日久彌新,即使到了現在,《羅生門》仍舊是刻畫人性主題中最傑出的電影之一,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