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期檔可謂命途多舛,先後經歷了《少年的你》 《刀背藏身》 《八佰》 《小小的願望》四部口碑電影撤檔,整個暑期大盤萎靡不振,比起去年同期的大爆款《我不是藥神》,今年的暑期檔算是冷冷清清,話題度與票房雙雙跳水。
在這個時候,誰也沒想到救場的居然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畢竟之前放出預告片的時候,大家對熒幕上這個畫著煙燻妝的熊孩子可是沒一點好感,畢竟這與80、90傳統印象中的那個「腳踩風火輪,手拿乾坤圈」的童年小英雄相去甚遠。
有網友提出了質疑,「細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你這種「毀童年」操作,弄不好是要向全國人民謝罪的。
不過自從哪吒開始在各地點映之後,人們就紛紛開始了印證了 「真香定律」,又是一個未播先火,自來水泛濫的喜人局面。
而在正式公映之後,票房和口碑更是兩開花,據貓眼票房實時數據顯示,《哪吒之魔童降世》綜合票房已達11億,打破先前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9.56億總票房,而豆瓣上的評分也由開盤那天的8.6分上漲到8.7分,可不要小看這0.1分,畢竟評分人數已達27萬,觀影人數的增加卻沒有稀釋口碑,算是比較少見的情況,也從側面反映了觀眾對著部國產動畫的滿意程度。
那麼,原先並不被看好的「改編」究竟是怎樣逆襲口碑的呢?
首先,《哪吒之魔童降世》並沒有完全脫離《封神演義》中的故事框架,而是在幾個重要節點和細節上進行了富有人情味和現代意義上的改編,同時,並沒有脫離哪吒本身具有的叛逆和敢作敢當的性格。
其中,最具顛覆性的改編就是哪吒與李靖這對父子的關係轉變,《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了傳統印象中哪吒與李靖之間的二元對立關係,而是將李靖塑造成一個嚴厲、沉默又深愛著孩子的傳統父親形象,在他選擇替哪吒承受天劫的時候,更是將「父愛如山」的氣氛渲染到極致。
同時他也促成了哪吒自我意識的覺醒,正如哪吒所說:「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你自己是誰,這是我爹告訴我的」,比起傳統印象中那個一昧指責自己孩子的父親,《哪吒之魔童降世》塑造出的父親形象更加富有人情味,也更能引發人的共情。
與敖丙這條友情線的改編,是整部電影中影爺最喜歡的部分。靈珠與魔丸引導著世人的偏見——靈珠轉生一定是神仙好人,魔丸轉世則是妖怪壞蛋。兩個靈物之間的宿命交鋒,為哪吒與敖丙的大戰找到了一個正當的理由,與原著中殺死龍王三太子還抽了龍筋的暴力性相比,《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二人的戰鬥更像是為自己的命運而戰。
同時,兩個人都是對方唯一的朋友,而最後的交戰更多是迫於無奈,這是中國武俠文化中屢試不爽的「雙雄會」模式,惺惺相惜的知己因為種種原因,最終免不了分出勝負,將神話故事與武俠精神相結合,讓這條故事線更加有看點。
靈珠轉生的敖丙為了全族的榮耀選擇活埋陳塘關,而魔丸轉世的哪吒最後選擇以一己之力救下陳塘關,這也再次呼應了電影的主題——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後要說的是哪吒,作為電影的主角,導演並未將他塑造成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少年英雄,而是講述了一個「壞孩子」被排斥、被誤解的成長過程,講述了身份認同和自我意識覺醒的心酸。
在影片裡,百姓是很複雜的東西,他們既是雪崩時壓死人的千萬朵雪花,又是天災人禍時手無寸鐵的螻蟻,所以哪吒成長的時候一直很困惑的事情是——我為什麼要去保護這群傷害過我的人?
就像申公豹所說:「人的偏見是座大山,任憑你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它」,而哪吒這個生長在偏見之下的孩子,在故事的最後終於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算。
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但我至少能決定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電影裡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了,接下來影爺想和大家聊聊電影之外的故事。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田導的《大聖歸來》開了一個好頭,讓創作者看到只要認真做,中國觀眾是非常支持國產動畫的。」 這讓影爺看到了一種傳承的感動,新的傳奇覆蓋舊的故事,生生不息。
《哪吒之魔童降世》或許不是完美的,但他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希望,國產動畫電影確實實在走上坡路,越來越多的導演願意去嘗試,去發掘更多的題材,去在這片孕育了五千年人文歷史的沃土上耕耘,這就是好事。
最後謝謝《哪吒之魔童降世》,在這個愁雲慘澹、陰霾籠罩的暑期檔,給我們帶來了一絲光亮,帶來生機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