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考慮如何寫這篇文章的開頭,如果套用《百年孤獨》的開頭,應該是這樣寫:多年以後,攝影愛好者沈曉鳴在那個流行湘菜的城市裡,會時不時地想起父親在夜裡起來為黃酒開耙的那些寒冷冬夜。這樣的開頭好處是可以故弄玄虛,缺點是囉嗦。最簡潔的是《靜靜的頓河》版本:「1948年,冬天的凌晨,霧,燈火通明的鶴興酒坊……」
✁鶴興酒坊---
一百多年前,紹興東浦鎮上的鶴興酒坊無人不知,生意做到三江六碼頭,八方賓客如雲來。酒坊由東浦馬車漊①鶴興臺門②裡的幾戶沈姓人家執掌,下面又有「連記」、「木記」、「豹記」等小品牌,有點寶潔公司下面分出海飛絲、潘婷的意思。所以鶴興酒坊沒有老闆,只有一幹小老闆。但生意做得很大,黃酒直賣到杭州,嘉興,遠的能到南京一帶。南京著名的使館毒酒案,就是由潛伏在日本使館的詹長麟把毒藥放入紹興黃酒裡,放倒了一些日本軍隊高官。此事說明當年的黃酒物流已經很發達,二說明日本人也愛喝黃酒。
白雲蒼狗,東浦的酒坊早已成為故國往事,目前東浦仍有人在手工釀酒的,是當年鶴興酒坊的幾個後人,這個酒坊起初在東浦馬車漊鶴興臺門裡的幾戶沈姓人家組成,因戶主姓名不同,又分有「連記」、「木記」、「豹記」等作坊,連記的掌柜叫沈璉,清朝末年出生,生子沈煥,沈煥又生三個兒子和四個女兒,經過社會主義改造,鶴興酒坊的其他幾家已經敗落,後代也不再釀酒,沈煥的三個兒子,還保留釀酒傳統,在每年冬季,依然會通過傳統手法釀造手工黃酒
「連記」的老闆叫沈阿連,是我的曾祖父,從族譜上看,他的名字應該叫沈璉。他長著一張馬臉,不知道是清朝末年紹興人的臉真的有那麼長,還是那時候畫炭筆畫的人對人體比例沒有概念。魯迅的父親周福清的臉,在畫中,也是如此形狀。
在我有限的記憶裡,沈璉的名字並沒有被頻繁提到,如果不是八歲時從古老立櫃抽屜裡翻出他的遺像,我一直以為沈家的酒藝是從沈煥那裡開始的。沈煥是沈璉的兒子,也就是我爺爺,從我記事起,他就坐在祖屋的窗欞下,閉著眼睛曬太陽。他害了一種眼疾,一個眼珠是墨綠色的。我從來沒見他釀過酒,好像他根本不會這門祖傳手藝似的。
其實,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軍閥孫傳芳趕跑盧永祥,佔據浙江之前,沈煥已經開始學釀酒了,那時候他才十幾歲。
由於軍閥混戰,紹興雖是魚米之鄉,小民的就業機會也實在不多,僅為餬口而已。東浦號稱「酒窠」,謀生手段只有釀酒。我爺爺跟著他父親沈璉,每年釀三四千斤的黃酒,漸漸釀出鶴興酒坊乃至整個東浦鎮的口碑,叫響了「酒頭腦」阿煥的名聲。到沈家大兒子沈百琴出生的時候,鶴興酒坊煥記酒已經比較有名,家境也不錯。一壇三十斤的黃酒能賣5個國(法)幣,相當於現在一斤酒賣10元人民幣,利潤可觀,家人甚至有了香蕉吃,在那個時候,著實令人稱羨。
但1945年以後,百業蕭條,酒稅瘋長,如果老實繳稅正常賣酒,幾乎不賺錢。而那時候,我爺爺已經一口氣養育出了我二伯沈百壽和我爹沈百和,還有幾個姑姑,好幾張嘴等吃飯,壓力很大,只好賣私酒逃稅。賣給酒樓飯店和南北貨品店。趁天黑,偷偷用船運到飯店酒樓的河埠頭。如果時光倒流六十年,你可以看到在江南黑黢黢的河道深處,有船櫓的划水聲打破午夜的寧靜,在烏藍的天穹下,一隻烏蓬木船衝破河道上的霧氣,穿過薛家橋、大木橋,劃向洞橋老街。
老街頭東尾西,建於南宋,盛於清代,沿河南北店鋪林立。光是酒樓就有幾十家。東浦人都愛喝酒,沿河酒旗招展,酒客如雲,觥籌交錯,笑語喧譁。清朝有個叫李慈銘的本地詩人,在《夜沿官讀諸水村至東浦得兩絕》中寫道:「夜市趨東浦,紅燈酒戶新。隔村聞犬吠,知有醉歸人。」
賣私酒需要船,解放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船,划船不用上駕校不用考牌,技術都很好,沈家掌櫓的是大哥沈百琴,如今七十多歲了還寶刀不老,就是當年打下的基礎。當然賣私酒也有被查獲的時候,沒收,罰款,例行公事。
家裡人多造成吃飯壓力,但好處是人手多幫手也多,有了三兄弟,酒坊裡的活就不用請僱工了,這還為1950年土改得到一個好成分起了莫大的作用。同一個酒坊的「木記」因為請了僱工做酒,被定性為「可以接受改造的地主」,這個稱號在我小時候與木家孫輩打嘴仗時是無往不利的武器。
中國共產黨建政之後,所有酒坊都解散了。東浦鎮最大的酒坊老闆周雲集在一個春天被槍斃,聽說他的黃酒賣到了香港,手下僱工很多,僱工越多,說明剝削勞動人民越狠,所以,罪大惡極。這件事大大地震動了釀酒業,有一天早晨,西周漊的人們發現河水變紅了,酒香瀰漫了整個河道,頭天夜裡,家家都把黃酒都倒入了河裡。把酒倒入河裡,這種事件在歷史上還發生過一次,當年越王勾踐十年臥薪嘗膽之後準備去吳國復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紹興市要攻打蘇州市。老百姓捧酒出來給勾踐壯行,越王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士兵們一起喝吧,酒少人多,沒辦法,只好倒酒入河取飲河水,所以現在紹興市區還有條河叫投醪河。
鶴興「連記」酒坊被歷史的大潮拍散之後,沈煥一家只好安心種田,釀酒成了資本主義尾巴,基本屬於奢想,全國人民都吃不飽,地主家也沒有餘糧,於是也就歇了,一歇就歇了十幾年。直到1974年,趕了個好收成,看著秋後晶瑩透亮的糯米,年老的沈煥按捺不住,自做主張釀了一缸酒,為掩人耳目,把酒缸遮了個嚴嚴實實。但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吶,夜裡開耙時,一縷酒香飄出酒缸,閃過窗欞,飄到了某位熱心鄰居的鼻子裡,撩得他心潮起伏,決定去告發。革命委員會來人的時候,沈煥的那一缸酒正準備灌壇發酵,被逮了個正著。酒缸也砸了,人也被拉去問話了,幸虧沈煥成份好,不然我家只好冀望於最後的平反了。
沈煥是1982年去世的,走的那天天高雲淡稻穀飄香。
✁沈家三兄弟---
沈氏三兄弟分家的時候,老大拿了一隻大船,老二要了那套壓酒木榨,老三要了若干酒缸酒罈。他們喝不慣從街上買的酒,「那是機器酒,沒有自己做的酒好喝。」沈百琴說,「酒廠圖省事,從不攤飯,都是用吹風機直接吹的。酒精度不夠,就拿食用酒精兌一兌。」沈百和年輕的時候在很多酒廠做過事,他知道這些。
從福建福清到山東魚臺,沈百和是沈家走南闖北最多的人。他不僅會做酒,還會修缸補壇。當年沈百和一個小鐵錘,兩把粗鐵砂,走遍浙閩兩地,無論缸有多大的裂縫,拿鋼攀筘一緊,鐵砂漿一灌,恢復如新。說起酒廠的酒不好喝的原因。沈百和自有一套: 「東浦鎮是紹興酒文化的發源地,「華舍③的綢,東浦的酒」,東浦的酒傳統很悠遠。我上小學的時候,有鄰人說梅裡尖山挖出了很多陶罐、陶鼎、陶壺,都是文物,於是很多農民都去挖,直到政府派出國家機器制止。據考證說,好些酒器都是2000多年前的。東浦酒在1915年還牛過一次,美帝國主義為了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搞了一個萬國博覽會,號召各個國家把好東西都拿去比賽。東浦人創辦的雲集信記酒坊送了一瓶酒過去,獲了個金獎。如今這個雲集信記變成了紹興東風酒廠,生產某個牌子的加飯酒。 」
但在東浦鎮,鄉民們不喜歡喝酒廠的酒,每到年底,很多人家還是自己做。釀酒工藝複雜,從蒸飯開始到落缸,到發酵,到壓榨,不僅需要一整套的釀酒設備,還需要豐富的釀酒經驗。對發酵火候的把握絕對是件經驗活,像沈家三兄弟那樣,不用溫度計只需將手往酒缸裡一探就知道大概溫度的人實在不多。沈百和說,這是童子功,小時候學徒,寒冬臘月,師傅不讓把手插在褲兜裡,犯規就要挨竹板,這手的敏感度也鍛鍊出來了。兒孫們聽了都說,這手應該去上保險。
老二沈百壽在鎮上人脈頗廣,年底最忙的就是他,三裡五裡外的人家都知道他能做酒。臘月冬風起,沈百壽家裡的電話就開始活躍了,東浦周邊的村鎮,薛瀆、後社、賞浜都會有人來請他去做酒,有時候半夜接到電話:「壽師傅,我家落缸的糯米飯現在很燙啊,會不會有問題,你過來看看。」沈百壽披上大衣就出門,猶如急診醫生雪夜出診。老三沈百和走得則比較遠,他接受的邀請一般來自外地的酒廠,近的是浙江省內,遠的有山東魚臺酒廠,這個酒廠以前出過一種叫「孔府宴」的白酒,拿過央視的廣告標王,後來敗落了,沈百和傳播黃酒工藝之北伐行動也就夭折了。
老大沈百琴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他的強項是做香雪酒,三兄弟中數他做的最為醇厚甘甜,香雪酒的口感和色澤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色澤淡黃清亮,口味純濃甜。沈百琴每年都會做上幾壇香雪,年節拿出來以饗親戚鄰人。
關於香雪酒是怎麼做出來的,我一直心存疑慮,水、糯米、酒藥和糟燒,這四樣全無甜味的東西竟然能釀出蜜糖般甜潤的酒,這個問題的答案連沈百琴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什麼時候加糟燒④,香雪酒才最甘甜。臺灣人喜歡喝黃酒,但不太會喝,他們喜歡在黃酒中加冰塊、話梅,此風甚至還波及長江三角洲等黃酒原產地,被認為是一種很時尚的喝法,這真讓沈家三兄弟笑話。臺灣沒有紹興的地氣和鑑湖⑤水,釀不出正宗紹興酒,只好往紹興酒裡放話梅,用話梅裡的糖和酸來壓住酒的澀味——就像往葡萄酒裡加雪碧的搞法。用沈百和的說法是:都是腳後跟把脈——不得要領。 「中國所有的黃酒都太甜,只有紹興加飯酒甜味適度。」而最可口的酒只在他們幾兄弟和周圍的鄰人之間流傳。
前不久,有個日本電視臺的風物攝製組來到東浦,深度報導了沈家三兄弟的做酒功夫。日本攝製組的敬業著實讓人領教了一回,那個錄音師擎著竿子就是半天,好像不帶累的。拍攝完的宴會上,沈家三兄弟品嘗了漂亮的女主持人唐澤美帆帶來的日本清酒,沈百琴咂嘴皺眉說:「不好喝,像淘米水,還是酸的。」有人告訴他,這種清酒要賣兩百塊一瓶,讓沈百琴咋舌不已。有商業頭腦的鄰人接著說:「琴師傅,你們做的酒好好包裝一下,也能賣這個價錢。」沈百琴搖了搖手,沉默不語,他的疑惑是,為什麼這個世界,好喝的酒賣得如此便宜,難喝的酒卻這麼昂貴。
這不是他能解決的,應該是是鶴興「連記」第四代傳人去解決的問題了。沈百和有兩個兒子,沈百壽有一個兒子,沈百琴有兩個兒子,加起來,鶴興「連記」有5個第四代傳人,他們現在的職業是這樣的,一個媒體編輯、一個生意人、一個木匠、一個建築工、一個防腐設備工人。如同很多美好而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一樣,沈家三兄弟心愛的酒業沒一個後代肯繼承。沈百和有個夢想,想重新打起把鶴興「和記」的招牌,但兩個兄弟老了,晚輩們愛的是萊卡鏡頭、搖粒絨⑥行情、家居新款、電腦網路……
惟獨沒有黃酒。
2005年元月下旬,關於沈家三兄弟和他們的酒藝的電視片在日本播出。不到一個星期之後,一位日本商人來到東浦,在沈百壽家門遞上名片,意欲邀請沈家兄弟到日本去釀酒。此時,沈百壽家中熱氣騰騰,家人在忙著為春節準備年糕。
----
以下視頻是當年日本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節選,完整展示了完整的黃酒製作過程,沈家三兄弟都出現在片中,主持人是日本創作型歌手唐沢美帆。
注釋
①「漊」是江南水鄉特有的一種地形,河道的斷頭處就是漊,如果說東浦鎮那密如蛛網的河流是神經系統,漊就是神經末梢。
②臺門是紹興特有的民宅,類似於北京的四合院,前有臺門鬥,而後依次是天井、堂屋、側廂、座樓、園地,組成一個獨立的宅院。
③紹興的另外一個鎮,位於全國最大的柯橋輕紡城西邊,曾以生產綢緞聞名。
④糟燒是一種白酒,用黃酒壓榨之後的酒糟蒸餾而成。
⑤鑑湖,在紹興城西南,為東漢會稽太守馬臻率民建築的人工湖,是我國東南地區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⑥搖粒絨是一種紡織面料,適合做手套,戶外運動設備的裡子,休閒外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