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心
臺灣地區2020年「二合一」選舉進入衝刺階段,除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競爭激烈外,各黨也在努力爭取「立委」席次最大化。目前,各政黨區域「立委」的參選人選及不分區「立委」的名單逐步底定,選情已快速升溫。混雜著屢見不鮮的政鬥色彩及小黨群起的競爭態勢,此次的「立委」選舉較以往更加的複雜多變。
「酬庸」VS「政鬥」:國民兩黨不分區「立委」提名難產
不分區「立委」提名的人員名單及其排序一向是政黨內派系權鬥的主要戰場之一,此次也無例外。在2016年的選舉中國民黨獲得11席不分區「立委」席次,此次選舉預估應有14-15席。圍繞不分區「立委」提名黨內發生較大震蕩。不分區名單公布前,圍繞國民黨主席是否應進入「安全名單」已開始激烈的論戰。11月13日,國民黨公布名單後立刻引發基層的反彈。不僅吳敦義列第10位「安全名單」,其餘「安全名單」人選也年齡偏大,被外界質疑是「報恩名單」,並且前「立委」邱毅,亞洲警察學會秘書長、警大前教授葉毓蘭,反年改團體「八百壯士」副指揮官吳斯懷等人的適任性也備受爭議。鑑於反對聲浪過大,國民黨於15日舉行臨時中常會,針對不分區立委名單進行微調,如吳敦義由第10位改列第14位,處安全名單邊緣,臺南市黨部主委謝龍介排在第15位,現任「立委」曾銘宗由第2名升至榜首,葉毓蘭退至次席,前「立委」翁重鈞由第14名變為第8名,「救國團」主任葛永光妻子車宜靜由第12名改列為第16名,邱毅主動退出等。不分區提名名單最終經16日中常會投票後暫時定調,但仍與基層民眾期盼的「能戰敢戰」的「夢幻戰隊」差距較大,紛爭仍在繼續。無論是在「大選」提名人環節還是在不分區「立委」提名這個環節,國民黨的處理都比較減分。從民意支持度來看,此次的提名風暴也確實給國民黨的選情帶來了即時性的重創。能否逆轉是國民黨後程的重要挑戰。
民進黨的不分區席次數預計12席左右。民進黨於13、14日連續兩日召開中執會討論不分區「立委」名單,但是一再卡關,面臨「難產」窘境,最終經蔡英文親自協調於14日晚出爐。從最終的名單來看,英系大獲全勝,而蘇系可謂全面落敗,派系平衡與競合的意味濃厚。前「行政院長」、「正國會」精神領袖遊錫堃排第7位,處於安全名單,並排在「永遠的總召」柯建銘前面,有角逐「立法院」龍頭的企圖心。此前,就有傳聞英系「立法院長」蘇嘉全意在「行政院長」而放棄續任「立委」,轉挺遊以促成「非新蘇系」的聯盟。而蘇貞昌堅決反對並主張遊應列安全名單邊緣。派系卡位戰激烈。另外,英系支持的屏東第2選區「立委」莊瑞雄進入安全名單位列第10。蘇嘉全侄子蘇震清或接替莊瑞雄參選屏東第2選區「立委」。「海派」(民進黨派系之一,「三立」董事長林昆海為首)背景的主播林楚茵入列安全名單被外界質疑是「新潮流系」對於其夫臺北市議員梁文杰無法參選區域「立委」的補償。高雄市「立委」管碧玲因「立委」選區重劃喪失爭取連任「區域立委」機會而獲得不分區提名補償。
除了國、民兩大黨外,其他小黨陸續推出自己的不分區「立委」推薦名單。「時代力量」黨現有二席「不分區立委」,原有的三席「區域立委」中林昶佐、洪慈庸已退黨,2020年選舉提名的區域「立委」參選人戰鬥力並不強,最終只能寄希望不分區。從不分區名單來看,戰鬥力最強的「立委」黃國昌排在「不安全」的第4名,有塑造「悲情」、放手一搏的意味。民眾黨、親民黨等相繼推出自己的參選名單。因藍綠鷸蚌相爭的態勢及臺北市長柯文哲的影響力,民眾黨在不分區的爭奪上被普遍看好。
「雙雄對峙」VS「多方制衡」:「立委」選舉戰局尚不明朗
根據中選會2016年第9屆「立委」選舉結果,席次分別為民主進步黨68人、中國國民黨35人、「時代力量」黨5人、親民黨3人、無黨團結聯盟 1人、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1人,共113人。2016年「立委」選戰結果是「一弱一強」式的「兩強對峙」,加上「大位」的爭奪也由民進黨勝出。在過去近四年的時間裡,民進黨實現了全面執政,經常在「立法院」議事進程中「強渡關山」,通過諸多黨意凌駕於民意的爭議性決議或法案,引發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從而導致了「九合一」選舉的全面潰敗。此後,蔡當局並沒有選擇推出行之有效的政策「牛肉」,切實提高民眾的觀感,而是選擇「劍走偏鋒」的方式,以「反中、抗中」為選戰主軸,製造「芒果乾」(「亡國感」),見縫插針地在兩岸議題上「碰瓷」,來博關注,恐怕很難真正獲得民眾的認同,選情恐不如預期。
然國民黨本來選情看好,「九合一」選舉後支持度遠勝民進黨,加上「韓國瑜效應」的加成,大有過半數的態勢,但幾番政治操作過後,支持度有走低的趨勢,席次過半存較大挑戰。此前在選舉中異軍突起的「時代力量」黨面臨「退黨潮」,有勢弱態勢,若在此次選舉中無法組建黨團恐有泡沫化的風險。而臺灣民眾黨成為目前小黨中最被看好的政黨,不僅有柯文哲的號召力,據悉還有郭臺銘的支持,現已有各方「大將」來投,即使在區域「立委」方面戰績有限,但依靠目前的政黨支持度,在不分區方面很有可能會開出亮眼的成績,成為國、民兩黨之外的第三黨。親民黨方面,主席宋楚瑜宣布第五度參加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拉大旗為親民黨「立委」選戰助力,儘管其影響力遠不如昔,但仍有能力使親民黨在「立法院」佔據一隅。
區域「立委」選舉主要是國、民兩黨相爭的戰場。為了席次最大化,雙方都經過複雜的研擬派出「精兵強將」做好選戰布局,並且國、民兩黨都擺出與第三勢力合作的姿態,以期打破藍綠既有框架,擴張選票。如國民黨在新北市第3選區選擇與無黨籍市議員李翁月娥合作,而在山地原住民部分也有1席禮讓無黨團結聯盟「立委」高金素梅。而民進黨在臺北市第5選區禮讓無黨籍林昶佐,臺中市第3選區支持無黨籍洪慈庸,臺中市第2選區禮讓臺灣基進黨陳柏惟,桃園市第6選區禮讓無黨籍趙正宇等。值得一提的是,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南徵」最艱困的臺南市第6選區,對戰民進黨最高得票區域「立委」王定宇獲得較高聲勢。目前根據《聯合新聞網》公布的「立委」參選人網絡聲量排行榜來看,洪秀柱排第二位,遠高於王定宇,並且肯定的聲量大於否定的聲量。根據「網絡溫度計」近三個月的大數據統計,洪秀柱網絡聲量排名第一。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洪具有撬動綠營板塊的可能。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立委」選情比較緊繃並日趨複雜,國、民兩黨都未顯現出碾壓式的優勢,而第三勢力在此次選舉中的運作很有成效。最終在「立法院」的運作中是否會形成多方相互制衡的格局尚待後續觀察。
「立法院」未來格局的影響
臺灣「立法院」是臺灣地區最高民意機構和「立法」機構,在臺灣政治體系中扮演著諸如「『國情』的聽取者、人民的代理人、權力的制衡者、事項的參決者、荷包的控管者、『總統』的問責者」等諸多角色,發揮民意代言及決策中心功能。「立委」席次的結構對島內政局及兩岸關係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對於執政黨或大黨而言,「立委」席次若能過半數,就能夠掌握「立法院」的主動權甚至是主導權,而對於小黨而言,「立委」席次能夠達到3席甚至更多,就能夠在「立法院」中組成黨團,增強其與大黨談判的籌碼及對決策走向的話語權。若國、民兩黨有一黨「立委」席次過半數,並且同時掌握執政權,實現全面執政,臺灣地區的政策決策走向會朝向該黨支持的方向發展,若仍然是民進黨執政,蔡英文在第二任期很有可能會更加無所顧忌,路線恐怕會更激進,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島內紛爭不斷的可能性很大。若國、民兩黨均無一黨過半,並且小黨也在「立法院」中成立黨團,那麼「立法院」的政治博弈會更加複雜,決議或法案的推出將是多方合縱連橫的結果。(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博士)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王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