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創意:打開動畫電影世界
11月4日,為期3天的第17屆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獎」圓滿落幕。3天裡,中外動畫影片展映、高峰學術論壇、專業學術講座、迪生動畫創作、學生優秀作品展等系列活動,為人們帶來一場場扣人心弦的動畫盛宴。由北京電影學院選送的《成長的藍》獲得最佳短片獎,由三校聯合動漫高端人才聯合培養實驗班選送的《識途》獲得最佳導演獎,由中國傳媒大學選送的《巨嬰》獲得最佳劇作獎……這些獲獎作品集體呈現出新時代我國動畫產業的蓬勃發展趨勢。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本屆「動畫學院獎」無論是理論架構、評選標準,還是展映作品,都以樹立文化自信、發揚原創精神、加強國際化傳播為目標。在收到的500多部來自全國乃至世界的動畫作品中,反映時代主題的精品佳作湧現,科學技術在動畫電影製作中的運用也被突出體現出來。
現代科技帶來福利
在欣賞好萊塢大片以及大型遊戲的CG動畫(計算機動畫)時,我們總是驚嘆電影中華麗的特效和CG動畫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然而,在這個數字時代,很少有人會注意這些數字大作背後的工具和技術,但震撼的畫面,絕不可脫離這些專業的現代科技而獨立出現。
「現代科技給動畫電影製作帶來了福利。」「動畫學院獎」期間,迪生高級技術工程師袁培友在「動畫製作前沿技術論壇」上強調,在當前環境下,科技創新給藝術工作者和大眾娛樂媒體帶來了新的創意靈感和創意思路。
從《玩具總動員》到《阿凡達》,動作捕捉等技術在電影中被大量應用,它們的進步帶動著動畫電影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變革,而這種變革反過來又促使創作者們尋求更加先進的技術以滿足新的創作需求。可以說,創作上的需求和技術上的解決方案是互相促進和影響的。在這種互動下,誕生了一系列在電影史上留名的偉大作品。
「動作捕捉等動畫電影製作技術讓我的世界顛覆了。」袁培友說,可實現無點式捕捉與實時驅動角色模型的面部表情捕捉系統等技術在動畫電影領域的應用,都十分符合現代人對捕捉系統的要求。
在本屆「動畫學院獎」的評審中,由山西傳媒學院選送、歷時一年半製作完成的三維原創動畫畢業短片作品《生存》,由三校聯合動漫高端人才聯合培養實驗班選送的《識途》等作品,其製作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手段,極大提升了審美效果,格外引人關注。
中國氣質走向國際
除了載滿奇思妙想以外,動畫也經常用來闡述現實社會問題。換句話說,動畫創作中不少都會以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作為靈感的來源。
本屆「動畫學院獎」中,由中國傳媒大學選送的《巨嬰》獲得最佳劇作獎,這部動畫所講述的故事就是現實賦予的靈感。《巨嬰》的故事發生在一個三口之家,孩子在母親事無巨細的溺愛下長大。然而當母親不再能夠滿足兒子的一切願望時,他選擇鑽回母親的肚子。「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巨嬰』的真實案例激發了我們的靈感,我們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鳴和深思。」《巨嬰》主創團隊負責人談道。
今年6月,第41屆昂西國際動畫節成功舉辦,主賓國為中國。在「致敬中國」展映展覽上特別放映了中國動畫《鐵扇公主》。「這讓我們看到中國氣質的動畫在國際上非常有吸引力,中國動畫地位與日俱增,越來越走向國際舞臺。」作為本屆昂西國際動畫節評委,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黃穎興奮地談道。
11月3日下午,黃穎在「動畫學院獎」期間開展了「從昂西動畫節聊起——國際動畫節札記」講座,講起了本屆昂西國際動畫節上的一些故事。
「其中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就是別具一格的中國元素開場動畫,一共5部,由高布蘭國際班製作,分別為《妖怪》《武器道》《開工》《孔明鎖》和《白蛇傳》,這5部動畫作品每部均有一位中國學生參與製作。」黃穎表示,這些開場動畫有不一樣的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印象,各有千秋。這也是中國動畫走向國際舞臺的有力證明。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