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1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穩穩踩在了月球寧靜海表面,宣告人類第一次站在了地外天體之上。大約6億計觀眾在38萬公裡以外的地球上目睹了這一壯舉。
然而陰謀論者認為美國偽造了阿波羅登月計劃。所謂的登月,只不過是攝影棚裡的產物。
質疑最早來自距離首次登月7年後。
1976 年 6 月,美國人比爾·凱辛出版了《我們從未登上月球:美國 300 億美元的騙局!》一書,拋出了這一驚世駭俗的觀點。
隨後,1978年一部映射美國登月騙局的電影上映為這一陰謀論的擴散推波助瀾。
這部電影就是《摩羯星一號》(『Capricorn One』,按現在慣用的譯法應該是摩羯座一號)。只不過電影中將登陸星球改成了火星。
這部電影團爸小時候看過,那時登月陰謀論剛傳到國內(我是在一份主流報紙上讀到的),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今天給大家來回顧一下這部有點歲數經典的驚悚劇。
「摩羯星一號」是美國NASA首次載人登陸火星的行動代號。執行這一任務的有三名太空人,其中一位的扮演者是若干年後捲入殺妻案的OJ辛普森。
影片開篇即是火箭升空前十五分鐘:高聳的火箭佇立在甘迺迪角的發射臺上,太空人們已進入了座艙。場邊上航天員妻子及各路政要都聚集到了觀禮臺上。NASA控制大廳內,所有工作人員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最後的檢查。一切都表明著此次發射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然而就在最後關頭,太空人們突然被帶離了飛船。又是坐車,又是坐飛機,輾轉被送到了一個秘密地點。
另一邊,沒有太空人的火箭順利發射升空,觀禮臺和控制大廳內一片歡騰雀躍。
這是唱得哪出?太空人們一頭霧水。
直到主管此次飛行任務的宇航主任凱洛威博士出現。
這哥們解釋了整個事件,其精心準備的話術堪稱典範:第一步,講交情。凱洛威深情回顧了與太空人隊長布魯貝克十多年的共事經歷;第二步,共共情。他痛斥供應商貪腐,以次充好,提供的維生設備有問題,真正上天的話太空人活不過三星期;最後一步,煽煽情。總統和國會對探索宇宙已經沒有什麼興趣了,假如此次行動失敗我們為之奮鬥數載的航天事業就要一蹶不振云云。
總之結論是他們「必須」要完成這一不可能的任務。
怎麼辦?他們不需要真的登上火星,只需要讓人們相信登上了火星。
凱洛威一夥計算好了一切:
環境:在廢棄的倉庫中搭建了一個逼真的火星環境,熟悉的紅色天空、滿地石塊的平原、一比一復刻的登陸艙。
數據:他們準備了供NASA監控的飛行數據、太空人的生理數據等等。
計劃:甚至計劃好了在返回艙返回地球時故意計算錯誤地點,讓救援船晚到,給太空人作假提供足夠的時間。
這是一個極其保密的計劃,只有很少人物掌握。他們唯一需要的,也是目前整個計劃最關鍵的一環就是需要太空人們在電視轉播時面對鏡頭「表演」登陸火星。
在凱洛威的威逼利誘下,太空人們只能選擇配合。
一切似乎都很順利,太空人們在慢鏡頭的輔助下登上了火星,還與家人進行了有驚無險的連線。
然而百密一疏,有一個NASA的員工發現了難以解釋的數據異常:電視信號發回的速度遠遠快於飛船發回的信號。
當然了,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距離5500萬公裡,上面的訊號傳遞到地球需要二十分鐘的時間。而太空人就呆在幾百公裡之外的攝影棚裡,電視訊號幾乎是瞬間傳輸。
這位耿直boy不久就被滅口了。
所幸的是,生前他把自己的疑問告訴了朋友記者考爾菲爾德。
考爾菲爾德的扮演者埃利奧特·古爾德也是《老友記》中羅斯和莫妮卡爸爸的扮演者
面對朋友的失蹤,考爾菲爾德感到整件事情的不同尋常,於是開始追查事件真相。
很快,太空人返回地球的時間到了。
眼看著降落時點已過,可太空人還被關在基地。隊長布魯貝克馬上察覺到了問題所在,他們應該已經「死了」。
他猜得沒錯,由於擔心有所動搖的太空人們洩密,凱洛威壓根就沒打算讓他們活著「返回地球」。
就在同時,凱洛威已在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沉痛宣告,由於返回艙隔熱層意外脫落,太空人們已經犧牲。
從這一刻起,電影進入後半程,由陰謀驚悚片轉為了動作片。
驚覺不妙的太空人們馬上展開了自救,搶奪飛機成功逃離了基地。不幸的是,由於油料不足,飛不了多遠就只能迫降在了荒漠中。
眼看追兵就要來到,為了盡最大可能將消息傳遞給外界,他們三人決定分三個方向走出荒漠。然而不久,除布魯貝克外其他兩位都被博士的人手抓獲了。
此時記者也根據線索追查到了早已人去樓空的攝影基地。最終在槍口下救下了已筋疲力盡的布魯貝克。
鏡頭轉向安詳肅穆的國家公墓,這個國家正在為「犧牲」的太空人們舉行一場高規格的葬禮。
不知情的總統正在太空人們的「葬禮」上滿含深情地致悼詞。
一輛紅色騎車悄無聲息地接近著哀悼的人群。從車上下來的正是布魯貝克和考爾菲爾德。
穿著NASA航天服的隊長布魯貝克帶著劫後餘生的複雜表情狂奔向自己的妻兒。團爸對這一個鏡頭記憶猶新。整部電影就此戛然而止。
登月陰謀論的出現,並不意外。
首先,要怪NASA自己。大量關於登月的原始資料不是丟失就是被毀,連寶貴的阿姆斯壯登月原始錄像帶都丟了。不得不讓人懷疑裡面是否有貓膩。
第二,當時的社會背景使然。70年代開始的經濟滯漲和兩次石油危機,使得美元貶值,通貨膨脹加速。越戰陰影、水門事件等等使得整個社會籠罩在緊張的氣氛之中,美國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度不斷下降。另一方面自由思想進一步解放,音樂、藝術、電影等領域靈感迸發。正是這樣的社會背景給登月陰謀論以生長的空間。
然而或許有很多陰謀論是真實的,但偽造登月顯然不是其中之一。
最簡單的邏輯是,美國先後工執行了5次登月行動,將12人送上了月球。假如要作假,一次就夠了,沒必要冒險多次。
更直接的證據就是,各國的天文望遠鏡、探測器,包括中國的「嫦娥二號」在內,都拍攝到了「阿波羅計劃」遺留在月球上的登月艙下降級。
但仍有不少人對「登月陰謀論」深信不疑,對於各種解釋他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因為否定陰謀論也是陰謀論本身的一部分。
最後,雖然《摩羯星一號》有著「陰謀論」調調,但不能因此否定這部電影的價值。畢竟,集體造假,乃至國家造假這種聽上去不可思議的事並不是沒有發生過,甚至有時比電影還要離奇百倍。
近期文章
羅斯威爾飛碟墜毀事件:「流言、謊言與證言」
開場總統和內閣就被團滅!這部美劇腦洞也很大
又是時間旅行!這部美劇有何新意?
一部你絕對不能錯過的硬派科幻冷門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