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我總是在思考,什麼是隨和?
有人說,隨和就是順從眾議,不固執己見;有人說,隨和就是不斤斤計較,為人和藹。
還有人說,隨和其實就是傻,就是老好人,就是沒有原則。
那麼,隨和到底是什麼?
隨和不是自卑,不是唯唯諾諾,而是有原則、有標準,用淡定的態度做事。
隨和的人,朋友多、人緣好。
一天兩天的隨和不是真隨和,長久如一的好性情才是真正的隨和。
我這才明白,原來隨和也是一種能力!
01
就拿沈從文來說:關於朋友,他與人為善,特別隨和,只要不觸及自己的底線。
他幾乎不與人爭執,總抱著一顆赤誠之心對待身邊的朋友。
所以後來在他從湘西走向北京的過程,雖然苦難重重,但朋友們都很樂意幫助他,幫助他度過難關。
某年冬天,天氣冷得徹骨,沈從文寫作的時候,手總被凍得通紅。
鬱達夫便不斷鼓勵他,給他帶飯,還資助他生活。
一個普普通通的湘西青年,就這麼靠著隨和的性子和自身高貴的人品,贏得了許多朋友的青睞和幫助。
關於愛情,沈從文第一次見張兆和便為之傾心,但他卻並不是張兆和心中的如意郎君。
張兆和的二姐允和知道後,稱沈從文為「癩蛤蟆十三號」。
沈從文並未生氣,反而繼續對張兆和表示關心,最終他用真心抱得美人歸。
關於人生,沈從文的後半生經歷世事沉浮,支撐他走下去,推著他走過苦難的恰恰就是隨和柔軟的性情。
在動蕩的年代,沈從文還被安排打掃女廁所。
可即使這樣,他依舊教育著自己的侄子說:「做人,要從容啊!」
由此可見,隨和的人,能夠做情緒的主人,在大風大浪中保持定力,站的更久、更穩。
生活中,我們要學著做一個隨和的人,心態平和。
在複雜的世界裡,學會以簡馭繁,保持內心的安寧和舒適。
02
伍爾夫曾說:「隨和的人總是有福的。」
我的一個表弟,上學時,各科學習成績都不錯,就是脾氣不好。
本可以憑實力進一本院校的他,卻只進了一般的二本學校。
原因就是高考前,他因為小事兒和班上幾個同學鬧了不愉快。
脾氣急躁的他說了很多狂妄的話,導致班上的其他同學,都敬而遠之。
越被疏遠,他的脾氣就越是煩躁。
那段時間,他整個人的性格也變得暴躁,絲毫不懂得收斂。
全隨自己脾氣辦事,導致成績也下降的厲害,自然而然就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了。
後來,表弟到大學生活時,發現比自己優秀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他覺得自己當初那麼一般的自己,怎麼就那麼孤高。
然後,他開始學著改變自己的壞脾氣,也學著融入集體。
雖然自己的大學成績一般,但回回競爭班級幹部職位,屬他最順。
集體投票的時候,除了個別同學沒投票,其他人基本都投了他。
就連老師也對他讚不絕口。
表弟這才意識到,即便自己能力再好,脾氣不行也難成大事。
因為你的脾氣越差,身邊對你友好的人就越少。
你越是埋怨,越是不順;越是不順,就越容易生怒。
這樣下去,就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死循環,而源頭就在脾氣上。
網上說:男人的脾氣影響他的事業,女人的脾氣影響她的婚姻。
的確如此。
人只要脾氣好,凡事就會好很多。
你越隨和,你生活的道路就越寬闊,世界也就越豐富多彩,人際關係也就越和諧。
03
事實證明,一個成熟的人,應該要懂得隨和。
隨和,簡簡單單兩個字,卻囊括了人的大部分高尚的修養:
不以自我為中心,不斤斤計較,待人寬容,懂得換位思考。
而那些懂得享受隨和的人,總會成為慧者;擁有隨和的人,就擁有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善於隨和的人,方能悟到隨和的真諦。
願你內心強大,妥善安放自己的情緒,一草一木,皆是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