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9日報導日本《產經新聞》7月6日發表了一篇專訪亞洲開發銀行行長淺川雅嗣的文章,淺川雅嗣在採訪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全球化會重新回歸,但形式上將有改變。文章摘編如下:
新冠危機有可能對藉助全球化浪潮實現經濟增長的新興國家造成影響。亞洲開發銀行行長淺川雅嗣表示不擔心全球化會倒退,但同時也對新興國家陷入貨幣危機加強了警惕。
《產經新聞》記者問:對新興國家經濟的擔憂正在增多。從新興市場流出的資金已經是2008年雷曼危機時的3倍以上。
淺川雅嗣答:尤其是非常依靠旅遊業獲取收入的國家和市場開放程度較高的國家,正遭受新冠疫情的負面影響。亞洲開發銀行6月18日發布的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預測數據顯示,斐濟為負15.0%,泰國為負6.5%,情況不妙。
資金有流向美元等較安全投資對象的動向,必須加以注意。新冠危機與1997年發生的亞洲貨幣危機和雷曼危機不同,是公共衛生領域的危機。但是,如果資金流出導致新興國家貨幣貶值,股票等金融資產的價格將會下跌,有可能演化成使當事國外債償還成本劇增的金融危機、債務危機。
問:新興國家實現經濟復甦的前景如何?
答:以往的貨幣危機,都是通過以下方式擺脫的,即隨著貨幣貶值,競爭力提高,進而擴大出口。然而這次,因難以預測出口對象的經濟恢復情況,也就未必能出現上述復甦過程。新冠疫情將來一定會結束,但非常遺憾的是,不知道還要經過多長時間。在那之前需要提供必要的流動性和採取財政措施,支持就業。為此,各國有必要在政策上採取協調態度。
問:一直對新興國家經濟增長構成支持的全球化,會因新冠危機而發生倒退嗎?
答:在全球化模式下,企業開展經濟活動可以不用在意境內境外。但近年來,無邊境的橫向經濟活動與諸如課稅權的縱向國家主權之間發生了衝突。跨國企業紛紛利用避稅天堂,臉書公司主導的加密貨幣天秤幣(Libra)則代替國家,提供了跨越國境的支付手段。
有觀點認為,國家為防止疫情蔓延而採取的封鎖邊境、限制人員和商品流動等行為,是與全球化背道而馳的。但我不這樣認為。封鎖邊境終歸是出於公共衛生角度的必要措施。在疫苗出現、新冠疫情結束後,邊境會開放,資本、商品的流動會恢復。全球化會重新回來,只是在形式上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