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體系加速瓦解?這是我們所知道的後疫情世界

2020-11-18 騰訊網

當發生重大突發性經濟事件時,其影響往往需要數年才能顯現出來。

誰會想到,始於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會導致希臘2010年的債務危機?又或者,1929年紐約股市崩盤會助長1930年代歐洲法西斯主義者的崛起?

世界經濟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相互聯繫網絡,每個參與者都在這個網絡的某一點上。例如我們購物的商店,支付我們工資的僱主,給我們提供住房貸款的銀行等都是世界經濟網絡的一部分。

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但如果探索更深層次的聯繫,即使是經濟學家也不敢拍胸膛說他完全知道其中的運作。

所以這表明,伴隨新冠肺炎疫情而來的經濟災難是無法預測的。在未來的歲月裡,當數百萬的網絡點同時被摧毀時,我們才可能知道其後果。

「雖然我希望我們能夠恢復正常的經濟活動,但這只是問題的開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家亞當·託茲(Adam Tooze)說。「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比我們習慣的任何事情都大上幾個數量級。」

在如此不確定的情況下,對未來五年、甚至五個月後的世界經濟秩序做出自信的預測,顯然是愚蠢的。

但是,世界經濟動蕩史的教訓之一是,那些最終顯現的驚人後果往往來自於長期未解決的脆弱性因素。危機可以使人們注意到那些在繁榮時期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全球化正是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脆弱性因素。在全球化中,公司可以將生產轉移到效率最高的國家,人們可以坐飛機到任何地方,資金也可以流向用途最多的任何地方。其結果是,沒資源的國家不得不高度依賴掌控資源的國家。

有跡象表明,新冠肺炎危機可能加速瓦解全球化體系。

「我們將重新考慮一個國家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任何其他國家。」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伊莉莎白說。「我根本不認為這是全球化的終結。但這確實加速了川普政府一直在進行的一種做法,即在危機發生時,我們希望在美國有關鍵的技術、關鍵的資源和製造能力。」

已經有一些證據,證明全球化的基礎正在減弱。

法國財政部長已指示該國公司重新評估其供應鏈,以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日本政府日前撥款2435億日元,用來資助日企把生產線搬離中國;美國政客也表示,希望美國政府承擔企業回流的費用。

甚至在新冠病毒來襲之前,全球化的上限就變得越來越清楚。作為衡量全球化的一項重要指標——全球貿易總額佔全球GDP的比重,在2008年達到頂峰後,就一直呈下降趨勢。

麥肯錫公司合伙人蘇珊·隆德(Susan Lund)認為,與其說是全面退出全球貿易,倒不如說是轉向區域貿易。考慮到目前全球對藥品和醫療設備的爭奪,各國政府還可能會要求這些依賴性產品企業轉回國內生產。

過去的一段「去全球化」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年流感期間),也出現了全球金融體系的重建,當時英鎊失去了它的優勢地位。

這一次,類似事情也可能發生,但美元似乎會更加鞏固它的地位。為了防止新冠病毒疫情造成全球經濟崩潰,美聯儲已經與另外14個國家的央行建立互換額度,允許這些國家把持有的美國國債換成美元。

英格蘭銀行前任行長馬克·卡尼在去年8月發表有影響力的演講,認為世界金融體系對美元的依賴程度很難持續下去。但是,新冠肺炎危機可能正在鞏固這個有缺陷的系統。

正如歷史學家託茲所說,「美元制度本質上是不穩定的,但自行車也是如此。但是如果你是熟練的騎手,會發現自行車很棒。美聯儲已經證明它是美元霸權的熟練騎手。」

編輯:湯凱凡

相關焦點

  • 經濟學家伊恩·戈爾丁:疫情會加速全球化重心轉移
    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鼠疫,對我們思考應對當下疫情有什麼啟示意義?戈爾丁:在我看來,文藝復興就是全球化的1.0版本。在14世紀,船隻環繞著世界,以此創建了全球貿易體系。文藝復興時期還出現了信息革命,古騰堡印刷術讓人類在歷史上第一次以廉價的成本獲取知識。那個時代在技術、科學和藝術領域做出了重大突破,這種創造力的湧現和爆發同樣是21世紀最根本的時代特徵。
  • 賈慶國:疫情加速世界秩序重構 去全球化走不通
    來源:《財經》雜誌原標題:賈慶國:疫情加速世界秩序重構,去全球化走不通這次疫情既有加速去全球化的趨勢,也有繼續推動全球化的趨勢。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多深,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在賈慶國看來,這次疫情既有加速去全球化的趨勢,也有繼續推動全球化的趨勢。中國在處理中美關係時要務實理性,「要考慮怎麼使兩國關係相對穩定,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合作。」賈慶國指出,這次公共衛生危機將加速世界秩序重構的進程,也進一步說明了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我們所知道的全球化終結了」
    但最糟糕的,還不是經濟,而是各國之間不信任的加深,是對全球化態度的懷疑。這一點本來就是這幾年來的重要現象:封閉,民粹,民族主義,幾種趨勢合流,貿易衝突不斷,碳減排的目標也要求很多公司減少對長距離供應鏈的依賴,但在利潤的支撐下,這個過程在來回拉鋸。疫情意外地加劇了它的進展。
  • 疫情促世界格局加速演進
    2020年,不管它是不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年,它無疑是當今世人所經歷過的最苦痛的一年。這一年,一場突如其來、尚未完結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受損,一些欠發達地區陷入人道主義危機。
  • 現代院報告:新冠疫情加速世界百年變局演進
    世界變局加速推進報告指出,2020年是二戰結束與聯合國成立75周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突如其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戰疫加劇國際格局「東升西降」「中進美退」,大國博弈激烈複雜,全球治理備受考驗,地區熱點有增無減,政治思潮相互激蕩,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 疫情將加速世界多極化進程
    幾乎所有主要經濟體都一度出現經濟停擺,而且因疫情而導致的產業鏈中斷、供求失衡等問題都難以在短期內解決。不過,正如恩格斯所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如果回顧歷史上人類遭遇的災難,可以發現災難過後人類往往大踏步前進了。這次疫情極有可能產生這種「補償效應」,從歷史經驗來看,疫情將通過三種方式在三個層面來改變世界。
  • 貝淡寧、汪沛:疫情之後,多極世界的全球化將興起
    二人對疫後世界的趨勢表示樂觀,在他們看來,所謂全球化衰退,只是單極世界領導的全球化衰退了,而多極世界中更為均衡和公平的全球化正在興起。▲貝淡寧:生於加拿大,知名哲學家、政治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中國學術顧問理事會成員。曾任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教授,現為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 義大利經濟學家:反思我們的全球化體系和企業戰略
    (圖片來源:新華社)【歐洲時報4月3日李朔編譯】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人們都在思考世界究竟發生了哪些巨大的變化,義大利維羅納大學(Universita di Verona)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榮譽教授、經濟學家克勞迪奧巴卡拉尼(Claudio Baccaran)近日在安莎社發表文章稱,人們目前所面臨的是國家體系、企業和個人相結合的多層次挑戰,
  • 錢乘旦:全球化的歷史演變與新走向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被帝國瓜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六大帝國中的俄羅斯帝國於1917年被革命黨推翻,形成蘇維埃國家。奧斯曼帝國完全碎片化,留下破碎的中東。奧匈帝國解體出現東歐一批國家。德意志第二帝國消失了,填補其空位的是魏瑪共和國。一戰整體上改變了從大航海以來所形成的西方列強瓜分世界的帝國式的全球分割,全球一體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 專訪:全球化不會因疫情終結——訪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戈爾丁
    戈爾丁是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創始理事,專注於全球化與發展研究,在其《缺陷的蝴蝶效應——全球化怎樣帶來系統性風險及如何應對》以及《大發現時代》等著作中,他曾提出,全球化會促進合作與發展,但彼此關聯性也會帶來新的威脅,比如加速全球性流行病的擴散等。  「我認為這次疫情可能會成為改變全球化特點的一個因素,但是不會給全球化畫上句號。」
  • 「重磅」「疫情後時代」的中國與世界
    即世界各國各自為政,全球化全面倒退,呈現碎片化。此種世界格局出現的可能性小。第二,國際多邊體系加快進入瓦解與重構過程,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機制加強,可能成為替代多邊化和全球化的重要一極。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進程,其基礎在於二戰後美國精心策劃並打造的國際體系。
  • 全球化與地方化︱新冠疫情下的民粹主義與去全球化衝擊
    「逆全球化」與以資本、生產和市場在全球層面加速一體化的全球化進程背道而馳,體現為貿易、投資、移民等外在指標活躍程度的顯著降低,更多指的是一種趨勢和表現。本文所要闡述的「去全球化」則是主權國家政府的主動政策行為,是指握有權力的民族主權國家,主動採取政策措施來限制全球化進一步擴張的行為。
  • 全球化與地方化丨新冠疫情期間的全球民族主義政治異動
    我們看到,就在疫情引發的新一輪逆全球化的表面之下和邊緣之外,民族主義的政治異動正在挑戰西方世界的秩序。觀察人士指出,世界範圍內的民族主義興起可能會成為病毒大流行和各國應對措施的後果。這場世界範圍內民族主義的政治異動具有哪些典型表現?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根源何在?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 美元體系無懈可擊?美國經濟或失去最大王牌,全球加速去美元化
    肉眼可見的,近年美國經濟已經大不如前,尤其是在今年疫情衝擊下,美國更是在逐步走下坡路,各國都在加速的拋售美元,隨之美元的未來也勢必也受到影響。可以得見,美元體系似乎並不是那麼的無懈可擊,全球都是在加速的去美元化,那麼,中國又將如何擺脫「美元陷阱」呢? 美元地位為什麼那麼高? 首先,我們來看看美元地位為何如此之高。
  • 傳染病大流行和全球化的演變
    蒙古帝國雖然在元世祖忽必烈時代實質上已經瓦解,但是歐亞大陸範圍內的交通路線依然空前暢通,形成了一次早期全球化。這固然促進了經濟和文化交往,也為傳染病的傳播提供便利條件。中世紀晚期以來第一場世界級大瘟疫「黑死病」就在這個歷史背景下拉開序幕。「黑死病」大流行的高潮發生在1347–1351年,史稱「大瘟疫」。
  • 英國前外交大臣:新冠疫情加速世界八大趨勢
    「去全球化」進程加速或者考慮一下近年來已經在加快步伐的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大國對抗趨勢。在美國大選年,候選人們將發誓在確保美國技術與中國技術隔離的問題上採取強硬立場。其他西方國家的首都和公司總部將斷定,在一個剛出現麻煩的跡象、邊界就將被關閉的世界,它們不能再依賴於某個國家的物資供應。
  • 波蘭前副總理:後疫情時代 更加雙贏的全球化
    波蘭前副總理:後疫情時代 更加雙贏的全球化 2020年04月17日 17:04:00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冠肺炎疫情最終不會逆轉全球化  世界需要的是新思想和偉大的領導者,具有全球視野的政治家,而不是高喊「美國優先」的煽動者!無政府主義破壞世界文化和經濟,為了避免它的出現,我們需要新的思想和發展理念,如新實用主義。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匪夷所思的時代。
  • 全球化時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性
    人們觸摸這些物體後再觸摸自己的眼、鼻或口,也有可能被感染。從中可以看出,新冠肺炎具有致病性強、感染率高和傳播速度快等特點,這也就決定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難度之大。當然,人類在與傳染病作鬥爭的漫長歷史中,也積累了一些有價值的經驗,其中最為簡單也最為有效的辦法就是控制傳染源頭,實行居家隔離,從而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 文貫中:這一輪全球化已經終結,留給中國的時間窗口很有限
    因此,所有的強國沒有理由再因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而開戰。文貫中:是的,二次大戰後建立的國際體系對英帝國領導下的國際體系的最大修正,就是在世界範圍內廢除殖民主義,力圖建立一個統一、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體系,將各國從戰場上的爭奪轉移到商場上的和平競爭。
  • 逆全球化思潮下的起舞的黑天鵝
    本文回顧了經濟全球化及逆全球化發展歷程,解析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發達國家「封國」後間接推動逆全球化的新趨勢,論述了在產業鏈視角下,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  一、世界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發展歷程  哥倫布15世紀末的美洲大陸的新發現可以認為是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起點,把這500多年的歷史進程劃分為多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