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知道的全球化終結了」

2020-11-18 澎湃新聞

昨天的那個世界,已經回不去了。

疫情帶走的不僅僅是生命和財富,還有從環境到心態,從宏觀到幽微的許多變化。

經濟損失很多人已經有切身感受。雖然還有爭議,但很多專家都認為,這會帶來一場經濟危機。

就連昨天美聯儲推出史無前例的「無底線」救市方案,開啟無限量的量化寬鬆模式,都沒有立刻止住市場的恐慌。

但最糟糕的,還不是經濟,而是各國之間不信任的加深,是對全球化態度的懷疑。

這一點本來就是這幾年來的重要現象:封閉,民粹,民族主義,幾種趨勢合流,貿易衝突不斷,碳減排的目標也要求很多公司減少對長距離供應鏈的依賴,但在利潤的支撐下,這個過程在來回拉鋸。疫情意外地加劇了它的進展。

舉個例子來說,本來這幾年人家就嚷嚷著要把工廠搬回去,結果發現這次連口罩都保證不了,還要被嘲笑沒有口罩,這種情況自然不會想要一直持續下去。

當然, 政治和貿易不是小孩吵架——雖然現實裡有時挺像的。

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的繁榮,主要是受益於全球化的國際分工和資源配置。中國,正是這個進程重要的建設者,也是受益者。

不過,這段時間,支持全球化的人都難免垂頭喪氣:疫情終究會過去,飛機會再啟程,郵輪會再遠航,但分開的手,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再牽上。

世界著名智庫Chatham House的執行長羅賓·尼布利特(Robin Niblett),直言不諱地說,「我們所知道的全球化在走向終結」。

疫情之後,「如果沒有動力保護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共同利益,那麼20世紀建立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將很快萎縮。領導人需要巨大的自律才能維持國際合作,而不是退縮到公開的地緣政治競爭中。」羅賓說。

而如果應對疫情失敗,領導人很難抗拒將失敗歸咎於其他人的誘惑。

我們已經在不斷見證這樣的事情。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幾位專家對全球化的觀點高度一致。

副主席香農·奧尼爾(Shannon K.O'Neil)認為,新冠病毒正在破壞全球製造業的基本原則。很多公司將會考慮縮小規模,並布局多個國家的供應鏈。對於戰略性行業,政府也會進行幹預,制定國內後備計劃和儲備。總之會犧牲一部分利潤,來換取供應的穩定性。

高級研究員勞裡·加勒特(Laurie Garrett)與此觀點類似,「全球化使公司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生產,並將產品及時交付市場,從而避免了倉儲成本。擱置超過幾天的庫存就被認為是市場失靈。但新冠病毒證明,病原體不僅可以感染人,而且會毒害整個實時系統。」

「在這種影響下,全球資本主義會出現一個戲劇性的新階段——供應鏈離家更近。這可能會削減公司的短期利潤,但會使整個系統更具彈性。」

而主席理察·哈斯(Richard Haass)認為,「冠狀病毒危機至少會在幾年內,導致大多數政府轉向內部,專注於本國境內發生的事情。鑑於供應鏈的脆弱性,我預計將朝著選擇性的自給自足(以及隨之而來的脫鉤)邁出更大的步伐。會更加反對大規模移民。考慮到需要將資源用於家庭重建和應對危機的經濟後果,各國會降低解決區域或全球問題(包括氣候變化)的意願或承諾。」

布魯金斯學會主席、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四星上將約翰·艾倫(John Allen)直言,這種變化,「對於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工人比例較大的國家,風險尤其巨大。」

雖然在疫情中,國際社會正在加強合作,有識之士也都很清楚,合作才能共贏,但應對危機的壓力,和政治運作的邏輯,還是在不斷蠶食這種信任和合作的基礎。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理察·哈斯說,這場危機可能會加劇中美關係的持續惡化和歐洲一體化的減弱。

對於政客來講,掄起種族歧視和民族主義的大棒,可以轉移內部的矛盾,掩蓋自己的不足。而對於民眾,相對的衰落和絕對的被剝奪感,都容易導致它去尋找外部的敵人,釋放自己的困窘,疫情的恐慌,也會給陰謀論、非理性提供溫床,於是各自信著各自的神,攻訐不斷。

歐盟對外指責俄羅斯傳播虛假的疫情消息,對內則面臨各國優先自保、各自為戰後帶來的壓力。如果義大利、西班牙這些疫情嚴重的國家不能從布魯塞爾獲得足夠的支持,歐盟的合法性也會受到質疑。

這種分裂也出現在美國和歐洲之間。

「川普總統領導下的美國有一種新的自私,」柏林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揚·特肖說。他認為,川普毫不掩飾的民族主義和「美國優先」的口號,先把新冠病毒歸咎於中國,後又歸咎於歐洲,「意味著美國不再為這個星球服務。」

《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也認為,在2008年經濟崩潰以及2014年的伊波拉病毒危機期間,美國都承擔了全球應對措施協調者的角色,但在新冠危機中,美國放棄了這個角色。

既然飽受指責,那麼川普的支持率是不是在下降呢?

根據美國ABC新聞和益普索調查機構進行的一項最新民意調查顯示,有55%的美國人贊同川普的危機管理方式,有43%的美國人不同意,支持川普的比例比上周增加了12個百分點,出現了逆轉。

與之類似的還有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支持率從41%上升到了46%。

民眾的心態可見一斑。

學者米歇爾·蓋爾芬德將國家分成兩類,一類是「緊密的」,更重視規則,民眾習慣於被監管,一類是「鬆散的」,更重視自由,氛圍更為寬鬆。

疫情證明了「嚴密的規則和秩序可以挽救生命」。她認為,受疫情影響,美國的政治會走向一種更收緊的文化。

在哈佛大學教授史蒂芬·沃爾特(Stephen M. Walt)看來,為了應對危機,各種類型的政府都在採取緊急措施,而危機結束後,他們不會放棄這些新權力。

他認為,先前的世界沒有因為瘟疫迎來全球合作的新時代,這一次也不會。」隨著公民們尋求政府的保護,以及企業尋求減少未來的脆弱性,我們將看到全球化的進一步退縮。「

」簡而言之,COVID-19將創造一個開放度、繁榮度和自由度降低的世界。「

印度學者Shivshankar Menon曾是其總理辛格的國家安全顧問。他也認為,在所有政治實體中,都出現了向內的轉變,轉向尋求對自己命運的控制權。「我們將走向一個更加貧乏、吝嗇和狹小的世界( a poorer, meaner, and smaller world)。」

之所以連續引用這麼多觀點,是因為他們來自不同的身份和機構,這樣的參考也更立體一些。他們看上去對全球化的前景都比較悲觀,或者說,認為它會有非常大的調整。

這種信任和合作的衰減,已經體現在很多方面,廣東、江浙地區的工廠,不少反映訂單減少,不得不縮減工人;針對中國人的歧視和排斥也在加深;當然,國內也有類似的現象,雖然不是主流。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連續發文,他擔心目前國際合作的不足,不僅使得遏制疫情困難重重,這種負面影響還會在未來幾年繼續毒害國際關係。

這位歷史學者還擔心各國政府快速出臺的措施,會留下很多隱患,比如以健康為由,控制公民的隱私,比如選擇民族主義孤立,而非全球團結,「公眾和政府在接下來幾周所做的決定可能會影響世界未來幾年的樣貌。」

這樣的聲音當然稱得上明智,但落實到現實層面,道阻且長。

不同的力量還在角逐,合作和排斥交錯上演,世界到底是走向合作、共情多一些,還是封閉、排斥多一些,仍然是未知數。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也是一句老話: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播種。

聊一聊:

這場疫情對你有什麼影響?

參考資料: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0/03/20/world-order-after-coroanvirus-pandemic/

https://cn.nytimes.com/usa/20200323/trump-leadership-coronavirus-united-states/

https://mp.weixin.qq.com/s/LrGG4PUgvZw5KzsJCIhKhQ

https://www.nytimes.com/2020/03/17/opinion/coronavirus-trends.html

https://mp.weixin.qq.com/s/D7Fst7qBTiqjr1UIm7YT8g

原標題:《「我們所知道的全球化終結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全球化體系加速瓦解?這是我們所知道的後疫情世界
    例如我們購物的商店,支付我們工資的僱主,給我們提供住房貸款的銀行等都是世界經濟網絡的一部分。 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但如果探索更深層次的聯繫,即使是經濟學家也不敢拍胸膛說他完全知道其中的運作。 所以這表明,伴隨新冠肺炎疫情而來的經濟災難是無法預測的。在未來的歲月裡,當數百萬的網絡點同時被摧毀時,我們才可能知道其後果。
  • 新世界秩序,是全球化的終結還是美國霸權的終結?
    從某些方面來看,我們現在確實「生活在終結時代」,而政治哲學家斯拉沃熱·齊澤克2010年出版的同名書籍則更準確地描述了這種狀態。齊澤克在某種程度上是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出發,重新採用經典手法講述了全球性資本主義會在一系列衝突中終結,要解決這些衝突就只能通過一種新型的更徹底的全球化模式。
  • 樊綱:全球化不會終結中國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
    大會上,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做了《全球化下的「危與機」》主題演講。樊綱表示,有人想和中國脫鉤,但是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在不斷加大,最近這幾個月出口快速大幅反彈。他認為,全球化不會終結,但相當長時間裡,一些發達國家將採取各種手段試圖遏制中國的發展。
  • 專訪:全球化不會因疫情終結——訪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戈爾丁
    新華社倫敦4月2日電 專訪:全球化不會因疫情終結——訪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戈爾丁  新華社記者於佳欣 顧震球  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伊恩·戈爾丁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專訪時說,新冠疫情不會終止全球化,相反它凸顯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而應對這樣的挑戰,
  • TikTok非死不可:時代終結!再也沒有網際網路全球化
    沒人知道張一鳴有沒有偷偷在錦秋家園搜索扎克伯格的新聞,但是兩年之後,張一鳴又創業了。 2012年,張一鳴創辦字節跳動,地點還是在錦秋花園。和創始團隊起名字的時候,公司中英文名字是一塊想好的,因為覺得「移動網際網路帶給我們的機會在全球都存在」,公司名就定作「byte dance」。
  • 羅漢堂秘書長陳龍:全球化是趨勢但會遇到「逆流」
    來源:新浪財經視頻傳送門:  羅漢議世堂:全球化是否終結?全球化是否會終結?4月12日晚9時,羅漢堂秘書長陳龍線上對話奧地利財政部前副部長、世界銀行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前董事Kurt Bayer,就全球化走向及歐盟的前景等問題展開了探討。在對話中陳龍表示,全球化背後有脆弱的一面。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們應該同心協力共同抗擊疫情,促進經濟復甦。但是這個形勢也有很多的不確定性,非常得脆弱。
  • 文貫中:這一輪全球化已經終結,留給中國的時間窗口很有限
    加劇「大蕭條」的一個原因是,面對經濟下滑,各國反而緊縮銀根,並競相搞貿易保護主義,以鄰為壑,導致全球化崩潰,各國遲遲走不出蕭條。現在各國都已知道,越有經濟危機,越要放鬆銀根,因而紛紛推出貨幣和財政緊急刺激措施。馬國川:看來,您對世界經濟的前景並不悲觀?文貫中:目前的疫情當然極為嚴峻。
  • 張維為對話斯蒂格利茨:被川普破壞的全球化,該恢復了
    我有一個問題,我們知道全球化的好處不成比例地流向了富人和權貴,既然他們在全球化當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為什麼他們要支持那些鼓動「脫鉤」的政治勢力呢?如果他們不支持這些勢力,「脫鉤」又怎麼脫得成呢? 斯蒂格利茨: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認為,美國所發生的情況是,大公司曾經是1980年開始的這一輪全球化的主要推手,但後來的局勢發展令它們大感失望。
  • 錢乘旦:全球化的歷史演變與新走向
    以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為中心的雅爾達體系宣告終結,為世界真正的一體化創造了條件。二戰後美國領導全球化進程從理論上討論全球化,指資本、人員、科學技術不受阻礙地在全球流動。我主要講的是經濟全球化,沒有涉及到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問題。
  • 李奇霖:民粹主義興起和逆全球化
    Van Bergeijk(2017)認為,全球化的核心是經濟全球化,可以用進口佔GDP之比來測量(逆)全球化的程度。法國智庫CEPII 將全球進口額佔全球GDP之比,回溯到了1827年,利用這一研究成果,我們可以觀察更長時間範圍的全球化進程。
  • 科普|全球化是什麼?及全球化主要社會學理論
    全球化的浪潮,也以迅猛的姿態向世界推進,其影響之大,遍及不同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什麼是全球化?繼地球村之後,全球化成為了一個熱詞。英著名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曾說:「全球化掛在每個人嘴邊,一個神奇的口頭禪,一把打開通向現在和未來奧秘的鑰匙。」對此,全球化可以從狹、廣兩個方面理解。
  • 經濟學家伊恩·戈爾丁:疫情會加速全球化重心轉移
    但是我們也能看到,災難和流行病最終終結了輝煌的文藝復興時代。比方說,作為貿易中心的威尼斯被致命的疾病所吞沒。往來美洲的船隻由於攜帶了流行病的病毒,引發了大量美洲原住民的死亡。這又是一個全球化社會如何帶來系統性風險的案例。
  • 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
    一部汽車的組裝,需要四大洲20多個國家提供部件;一架客機的零部件,來自70多個國家的數百家供應商;18000公裡之外的裡約熱內盧,用著產自中國的小小自拍杆……今天的每一秒鐘,都是馬克思所說「世界歷史」中的全球性時刻,都在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寫下生動註腳。
  • 講座|高晞:全球化不會因病毒而止步
    疾病存在無國界傳播和跨文明的特性,哪怕是今天,我們用任何封閉、阻斷的方式,其實從一開始就無法阻止疾病的傳播,這種傳播跟國家、民族、文明都沒有關係,它是和文明同生同長,和人類如影相伴的。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冠狀病毒,1965年最早在英國出現。英國病毒學家David Tyrrell於1965年在《柳葉刀》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講述了他們發現的一個特殊的呼吸道感染的病例。
  • 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拉圖爾:歐洲避難所
    經年累月的戰爭、全球化的失敗和氣候突變拋棄了我們,也拋棄了他們,我們得彼此依靠,一起去尋找一片適宜居住的土地,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孩子。我們不得不同這些傳統、習俗和思想都與我們南轅北轍的人們共處,他們成了我們陌生的親人,—那麼親近,也那麼陌生。我們和這些漂泊的人們只有一個共同點—山河盡送之痛。
  • 全球化與地方化︱新冠疫情下的民粹主義與去全球化衝擊
    「逆全球化」與以資本、生產和市場在全球層面加速一體化的全球化進程背道而馳,體現為貿易、投資、移民等外在指標活躍程度的顯著降低,更多指的是一種趨勢和表現。本文所要闡述的「去全球化」則是主權國家政府的主動政策行為,是指握有權力的民族主權國家,主動採取政策措施來限制全球化進一步擴張的行為。
  • 西方主流社會科學所面對的知識挑戰比我們還要尖銳
    第三,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模式,特別是我們稱為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所主導的全球化模式難以為繼,至少在西方發達國家遭遇到巨大反彈,反全球化與反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激進政治運動風起雲湧,它的政治基礎、社會基礎在崩解。
  • 「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 ——習近平總書記縱論經濟全球化(一...
    三是經濟全球化階段,隨著冷戰結束,兩大陣營對立局面不復存在,兩個平行的市場隨之不復存在,各國相互依存大幅加強,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演化。我想說的是,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並不是經濟全球化造成的。比如,過去幾年來,源自中東、北非的難民潮牽動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民眾顛沛流離,甚至不少年幼的孩子在路途中葬身大海,讓我們痛心疾首。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是戰亂、衝突、地區動蕩。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是謀求和平、推動和解、恢復穩定。再比如,國際金融危機也不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產物,而是金融資本過度逐利、金融監管嚴重缺失的結果。
  • 「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 ——習近平總書記縱論經濟全球化(一)
    三是經濟全球化階段,隨著冷戰結束,兩大陣營對立局面不復存在,兩個平行的市場隨之不復存在,各國相互依存大幅加強,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演化。國際社會圍繞經濟全球化問題展開了廣泛討論。   今天,我想從經濟全球化問題切入,談談我對世界經濟的看法。   我想說的是,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並不是經濟全球化造成的。比如,過去幾年來,源自中東、北非的難民潮牽動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民眾顛沛流離,甚至不少年幼的孩子在路途中葬身大海,讓我們痛心疾首。
  • 「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
    三是經濟全球化階段,隨著冷戰結束,兩大陣營對立局面不復存在,兩個平行的市場隨之不復存在,各國相互依存大幅加強,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演化。國際社會圍繞經濟全球化問題展開了廣泛討論。  今天,我想從經濟全球化問題切入,談談我對世界經濟的看法。  我想說的是,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並不是經濟全球化造成的。比如,過去幾年來,源自中東、北非的難民潮牽動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民眾顛沛流離,甚至不少年幼的孩子在路途中葬身大海,讓我們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