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前副總理:後疫情時代 更加雙贏的全球化

2020-11-19 中國臺灣網

波蘭前副總理:後疫情時代 更加雙贏的全球化

2020年04月17日 17:04:00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國際論壇筆會

  作者:格列格爾茨·W.科洛多科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它使人類面臨難以置信的諸多挑戰,這些挑戰與其他消極的大趨勢以及尚未解決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同臺亮相。上一次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系統性和結構性根源並未消除。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政治主張和犧牲多數人利益,讓少數人發財致富的錯誤,阻礙全球化更加包容,如中國人所說的「雙贏」。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全球變暖的進程並沒有被叫停,收入不平等仍在加劇,人口結構進一步失衡導致大規模移民。由於無法協調一致來解決日益嚴重的跨國問題,由於相互依存的全球經濟缺乏管理機制,政治局勢愈發緊張。伴隨著美國對中俄兩國發起冷戰和貿易戰,仇外主義、沙文主義、新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幽靈正在抬頭。

  格列格爾茨·W.科洛多科

   波蘭前副總理、財政部部長,世界著名經濟學教授,波蘭經濟改革的關鍵設計師,歐洲藝術、科學和人文學院成員,歐洲科學院成員,俄羅斯科學院外國成員及十幾所大學的榮譽博士。目前擔任華沙科茲明斯基大學國際組織專家。

  新冠肺炎疫情最終不會逆轉全球化

  世界需要的是新思想和偉大的領導者,具有全球視野的政治家,而不是高喊「美國優先」的煽動者!無政府主義破壞世界文化和經濟,為了避免它的出現,我們需要新的思想和發展理念,如新實用主義。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匪夷所思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引領全球經濟持續發展的希望寄託於中國和印度,而不是美國和日本;在這個時代,諸多政客無力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而只能祈禱一個更好的未來;在這個時代,企業家想的是儲蓄,而不是投資;在這個時代,愚蠢戰勝智慧,咄咄逼人壓倒感同身受。如此等等,都是我們人類的品行。

  新冠肺炎疫情疊加於現代文明和全球化經濟的這些大趨勢之上。沒有人知道它到底什麼時候會來,會是什麼樣子,但它顯然終將到來。我在《真相、謬誤與謊言:動蕩世界中的政治與經濟》(Truth, Errors and Lies: Politics and Economics in a Volatile World)一書中曾寫道,「大規模疾病、迅速蔓延的流行病、消磨身心的諸多難民危機對我們的威脅日益嚴重」(第98頁),「設想不會出現具有愛滋病毒或『SARS』那樣致命潛力的新病毒,將是極為天真的,這樣的新病毒遲早會出現」(第159頁),而「在當今世界,面對流行病學上的威脅,越來越需要在治療和預防政策上進行全球協調」(第162頁)。我寫下這些話並不是我有多麼高瞻遠矚,也不是我有多麼悲觀。

  森林被燒毀的時候,不是為玫瑰感到遺憾的時候。現在不是為生產下降而遺憾的時候,生產下降是因為我們要奮力救人性命。由於採取了不同尋常、成本高昂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的生命得以拯救。與經濟蕭條——一些經濟體勢必遭遇——造成的損失相比,拯救生命與維護健康更有價值;與股票交易所損失數萬億美元相比,拯救生命與維護健康同樣毫無疑問更有價值。股票的內核就是投機,因此沒什麼可遺憾的。然而,我們不可低估養老基金價值的下降和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無論是在供給側和需求側,還是在人的心理和社會意識層面,甚至過了幾十年我們還能感受到。

  我們可以應對這些短期問題,儘管微觀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宏觀經濟後果也很嚴重。中國已經在其遵守紀律的社會層面和中央享有權威的國家層面控制住了局勢,而西方國家正在經歷一場根本性危機,其影響深遠。

  政府增加公共支出,支持經濟復甦,保護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和個人,這是正確的。需要為經濟注入數百十億美元,甚至數千億美元,取決於實際情況。當然,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這將增加預算赤字,但在當前形勢下,這也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許多國家本來就很難控制公共債務。許多國家的央行降低利率也是正確的。整個銀行業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它們必須通過相關措施來支持企業的金融流動性,特別是推遲償還貸款,並將貸款分期發放給受危機影響的企業。

  長期影響更為重要。毫無疑問,生產與消費的動蕩引起的「流行病」將影響到跨國公司的應對,影響到經濟決策部門的頭面人物對參與海外生產鏈和供應鏈的態度。我認為,當最壞的情況過去後,理智將佔上風,全球化不僅不會受到損害,恰恰相反,它將變得更為雙贏。不過,在這種情況發生之前,反全球化的憤恨將佔上風。

  多邊主義而非單邊主義必須成為全球準則

  恐懼和非理性主義、狹隘主義和民族主義、特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抬頭,才是可怕的。我們不僅受到看不見的東西——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而且還受到肉眼看得見的東西的威脅:仇恨。種族仇恨,伊斯蘭恐懼症、中國恐懼症、俄羅斯恐懼症,保守的英國人對來自布魯塞爾的歐洲人的態度,排外的法國人對中東移民的態度……

  當唐納·川普從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中抽身,反對向全球變暖開戰的《巴黎協定》、伊朗核協議、美俄中程條約、世界貿易組織,這對和平合作和包容性全球化進程造成損害。中國領導人的主張是對的,多邊主義,而不是單邊主義,必須成為全球經濟和政治博弈的準則。

  後疫情時代,應通過逐步過渡到一種新的實用主義的方式,來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這種新的實用主義是一種旨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三重平衡的經濟學理論和發展戰略。這樣人類才有機會擁有共同的未來。

   (本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協調供稿,王靈桂統籌,毛悅校譯)

  《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17日 12版)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焦點

  • 德國前副總理兼外長刊發署名文章:中國贏得了2020年
    歐聯網12月10日電,歐聯社綜合報導,當地時間12月9日,德國前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菲舍爾(Joschka Fischer)在西班牙《國家報》網站刊發署名文章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下,中國快速遏制住了疫情,迅速地讓經濟恢復運轉。
  • 經濟學家伊恩·戈爾丁:疫情會加速全球化重心轉移
    在大多數人擁抱技術和信息高度整合的時代,他很早就告誡人們,全球化的到來也會帶來系統性的風險。戈爾丁對於全球化的理解和認識,也許得益於他豐富的人生履歷。作為經濟學家,戈爾丁參與過歐洲一體化進程。上世紀九十年代,他作為納爾遜·曼德拉的顧問,見證了南非的經濟崛起。2003年到2006年,戈爾丁又擔任了世界銀行副行長。
  • 崛起的民族主義與被扼殺的全球化——疫情下的世界變局
    事實上,直到2月底,多數人仍錯誤地認為疫情只會對中國經濟產生短暫且有限的影響。一方面,他們意識到這次疫情可能會演化成為全球性的政治經濟衝擊;而另一方面,大多數人依然預期這種衝擊將會很快結束。但是,如果經濟停滯對全球產生持久影響,各國政府又應該如何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又是否會為當前的全球化時代畫上句號?
  • 全球化與地方化丨新冠疫情期間的全球民族主義政治異動
    我們看到,就在疫情引發的新一輪逆全球化的表面之下和邊緣之外,民族主義的政治異動正在挑戰西方世界的秩序。觀察人士指出,世界範圍內的民族主義興起可能會成為病毒大流行和各國應對措施的後果。這場世界範圍內民族主義的政治異動具有哪些典型表現?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根源何在?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 全球化時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性
    人們觸摸這些物體後再觸摸自己的眼、鼻或口,也有可能被感染。從中可以看出,新冠肺炎具有致病性強、感染率高和傳播速度快等特點,這也就決定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難度之大。當然,人類在與傳染病作鬥爭的漫長歷史中,也積累了一些有價值的經驗,其中最為簡單也最為有效的辦法就是控制傳染源頭,實行居家隔離,從而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 邢海明:共享發展新機遇,創造亞洲「光輝時代」
    裴埈基攝  人民網首爾5月28日電(裴埈基)據中國駐韓國大使館消息,5月28日,邢海明大使在「2020韓國時報論壇」發表題為《以合作精神共迎後疫情時代》的主旨演講,同韓國經濟副總理洪楠基、麥肯錫全球總裁施南德等各國嘉賓圍繞「後疫情時代新常態與亞洲未來」進行討論。韓國政經各界知名人士和各國駐韓使節、跨國公司代表100餘名參加。
  • ...院EMBA盧鋒:全球化時代的全球性疫情——新冠疫情國際經濟影響...
    一、新冠疫情開始產生全球性衝擊2月12日我在短文《本次疫情影響更加複雜棘手》中,從七個方面討論了這次疫情經濟影響比非典疫情更加困難的原因,其中第七點「……外國經濟由於自身問題發生重大調整甚至衰退危機,是否會與我國經濟疫情衝擊派生調整產生某種誘因機制聯繫和共振現象
  • 美國前副總統切尼、德國前總理施洛德一起喊你來看直播!
    施洛德               德國前總理切尼                   美國前副總統謝爾曼               美國前副國務卿艾豪                   芬蘭前首相比爾德特           瑞典前首相帕潘得裡歐       希臘前總理索利斯
  • 專訪:全球化不會因疫情終結——訪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戈爾丁
    新華社倫敦4月2日電 專訪:全球化不會因疫情終結——訪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戈爾丁  新華社記者於佳欣 顧震球  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伊恩·戈爾丁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專訪時說,新冠疫情不會終止全球化,相反它凸顯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而應對這樣的挑戰,
  • 波蘭一極右分子欲襲擊總統總理 排外是行兇動機
    波蘭挫敗一起針對總統、總理及內閣部長的恐怖襲擊圖謀。波蘭官員20日說,嫌疑人為極端民族主義者,深諳炸彈製造,多次前往襲擊目標議會大樓周邊「踩點」。  擬引爆裝4噸炸藥汽車  波蘭檢察官20日說,嫌疑人本月9日在克拉科夫市落網。
  • 「重磅」「疫情後時代」的中國與世界
    「疫情後時代」的「一帶一路」建設如何實現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上述命題已不僅是長遠戰略,而是成為了亟待「破題」的當務之急。思想引領時代,智慧迸發力量。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國際智庫主辦、藍迪國際智庫承辦的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智庫研討會採用線上視頻形式召開。
  • 全球化與地方化︱新冠疫情下的民粹主義與去全球化衝擊
    在新冠病毒這一全球大流行病的衝擊下,保護本國公民生命成為第一要務,一切有利資本的全球化運動不得不讓位於大封鎖(great lockdown)。全球化流動遭到阻滯甚至倒退,全球治理秩序遭到史無前例的巨大衝擊。新冠疫情與民粹主義總爆發新冠疫情對世界政治與人類歷史帶來的衝擊,至今還在評估之中。
  • 《楊瀾訪談錄》聚焦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
    2020年版《楊瀾訪談錄——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依然聚焦社會熱點,遍訪重量級嘉賓,楊瀾作為該節目的領物繼續帶領團隊「記錄時代的精神印跡」。節目直面新冠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漫談中國經濟的當下與長遠,從專業的視角解讀危機與機遇,同時從大眾的角度出發,關注民生經濟問題,為焦慮的你給出一份精準的解讀。
  • 《楊瀾訪談錄》聚焦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
    2020年版《楊瀾訪談錄——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依然聚焦社會熱點,遍訪重量級嘉賓,楊瀾作為該節目的領軍人物繼續帶領團隊「記錄時代的精神印跡」。節目直面新冠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漫談中國經濟的當下與長遠,從專業的視角解讀危機與機遇,同時從大眾的角度出發,關注民生經濟問題,為焦慮的你給出一份精準的解讀。
  • 新冠危機下的全球化如何破局? 專家:團結合作才是有力武器
    ,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但全球化的本質沒有改變,仍是創造價值的跨國交流。  新開發銀行行長馬可(Marcos Troyjo)認為,全球化在新時期會出現三大特徵。首先,包括中國、印度、墨西哥在內的新興市場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七國集團(G7)。其次是全球價值鏈的轉移。第三,世界正轉向新的人才時代,面臨巨大的人才競爭。  中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強調了恢復和強化二十國集團(G20)功能的緊迫性與重要性。
  • 時政新聞眼丨後疫情時代G20如何引領全球治理,習近平提出中國主張
    針對後疫情時代G20如何在全球治理方面發揮更大引領作用,習主席鮮明提出中國主張。  △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各聯邦州州長於本月16日舉行「新冠峰會」。默克爾在峰會後的記者會上呼籲民眾「儘可能將社交接觸減少到最低水平」。
  • 這位鋼琴家最後成了波蘭總理——帕德雷夫斯基
    今天就讓我們認識下他,波蘭獨立進程中重要的人物之一。 帕德雷夫斯基1792年俄波戰爭後,波蘭的疆土被俄國佔據。1860年11月,帕德雷夫斯基於俄羅斯出生,很小時候他就在家中的一臺鋼琴上開始「摸索」。帕德雷夫斯基的父親希望兒子能在音樂上接受更專業的訓練,決定送他前往華沙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除鋼琴外,也開始學作曲和音樂理論。
  • 重眺凱爾莫罕的雪山—2077前的波蘭蠢驢編年史
    安傑伊憑藉該系列,獲得波蘭幻想文學最高榮譽獎項「扎伊德文獎」,被授予波蘭文化功績勳章,成為東歐著名奇幻文學作家之一。小說成功後,意圖將其影視化的波蘭導演馬瑞克·布羅德斯基找上安傑伊,雙方談攏,《獵魔人》改編影視的計劃被提上日程。
  • 全球化體系加速瓦解?這是我們所知道的後疫情世界
    所以這表明,伴隨新冠肺炎疫情而來的經濟災難是無法預測的。在未來的歲月裡,當數百萬的網絡點同時被摧毀時,我們才可能知道其後果。 「雖然我希望我們能夠恢復正常的經濟活動,但這只是問題的開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家亞當·託茲(Adam Tooze)說。「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比我們習慣的任何事情都大上幾個數量級。」